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故事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人们仰慕他的能力、羡慕他的成就,就算是临终前亲手烧毁天文数字的借条都被坊间传为一段佳话。
这里就有人会问,杜月笙万年落难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走已经没有往日辉煌的他有人伸出援手借钱吗?
1949年4月,整个大陆都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之中,而杜月笙却在这时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同时离开了辅佐已久的蒋介石,远赴香港。他心里清楚,自己反共二十多年,早已经是民怨如天,留在大陆是不可能了,而蒋介石视自己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召之即来呼之即去,所以也不愿跟随前往台湾。
杜月笙去了香港之后,生活日渐困顿,一是没有了收入来源,二是家族成员数目庞大,花销甚多。为了节省开支,他规定家中成员每月的花费,精打细算起来,可就算这样也难以支撑。
没有了势力没有了家产,落魄的杜月笙也是受尽白眼,原本资助过的那群人躲避他,生怕张口借钱,这让杜月笙很是无奈,还自嘲道:“现在成了过街老鼠。”
杜月笙到香港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家中捉襟见肘,连置办像样年货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只好拿房子做抵押向银行贷款。银行经理见来人是杜月笙,直接别人不见,安排一个前台将他撵走了。倒是他的好友,曾是江浙地区著名的财阀钱新之听说之后,将杜月笙请到了自己府上,掏出一张30万的支票递给了他。
要知道钱新之的生活大不如从前,辗转香港各地才到了台湾定居,家产也丢了一多半,而现在能够拿出30万接济自己,这让杜月笙很是感动。患难见真情的道理他见过,这次算是亲身体会过了。
后来杜月笙又找到了刘航琛,他是著名的实业家,资产不计其数,虽然并未见过面,但有几次书信往来,找他纯属是碰运气。谁知道刚见面。刘航琛就拿出了一张空白支票,声称:“150万您随便填。”
落魄的杜月笙确实是靠他人的接济才支撑下去的,就算是这样家中生活也是勉强度日,临终时只有10万美元存款,五房姨太太十个子女根本不够分。但为了家人的安全,他还是一把火把厚厚的借条给烧毁了,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杜月笙不希望自己故去后家人被卷入上一辈的纷争中。
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老规矩,先说结论——杜月笙逃往香港后,向他的门生以及朋友借钱生活过的很艰难。
1949年,杜月笙终于认清了蒋介石,也对国民政府充满了失望,于是他没有选择跟蒋介石去台湾,而是带着他的家人去了香港,一直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
在那里他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一直靠着变卖家产度日,但是家产总有卖完的那一天,而且他又要面子。终于,他只能放下自己过去老大的面子,去借钱。
由于杜月笙一直做事很讲究,自己如今借钱也不会很难,又一次快过年的时候,一个叫钱新之的人来到杜月笙家中,并且主动表示自己愿意借给他30万,而且不用任何字据和抵押,而且他对杜月笙说:杜先生的声誉可不止30万,立字据,那就是看不起我。
后来杜月笙主动去借钱的时候,来到了之前的生意伙伴家中,但是二人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交集。在他知道杜月笙是来借钱之后,就立即拿出一张支票和一支笔对他说,自己的生意受到了杜先生很多的照顾,如今杜先生有了困难之后,能去找自己帮忙那是看得起自己。并且还说支票最多可以支150万,让杜月笙不要客气。
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只要不超过150万,杜月笙可以随便填,这样干脆而且明白的话让杜月笙非常感动,差点就落下泪来。他感慨,真的是患难见真情啊。
历史总是这么让人头大……
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解放前的上海滩的大佬,就3人:就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
这三个人在旧上海滩那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可是随着战争的爆发,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上海滩不再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事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张啸林因为做了汉奸,所以最后被杀了。
杜月笙和黄金荣在新中国建立后回到上海滩,已是物是人非,风光不再。
杜月笙在当时的上海滩是头号的人物,所以蒋介石清除黑帮的时候,第一个就拿他开刀。杜月笙的儿子被抓走之后,杜月笙彻底的看清楚了蒋介石和蒋经国,也对国民政府失望不已,于是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带着自己的家人去了香港。
在香港的生活很不容易,杜月笙在那里没有事业,没有收入来源,与曾经的风光相比,如今可谓是落魄到了尘埃里。杜月笙的家里人可不少,变卖了家产养着这一大家的人。不光要吃饱活下去,他还要体面的活下去。可是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最后家产已经被卖完了,杜月笙不得已抹下面子去向别人借钱。
杜月笙在还是个大佬的时候,特别的会做人,与很多人都交好,只要有人有难,他能帮就帮。很多人都受过他的帮助,所以杜月笙如今落难要借钱的时候,这些人都十分的爽快。有一次快过年的时候,一个叫做钱新之的人来到了杜月笙的家里。他知道杜月笙如今生活的很不容易,所以主动借钱给杜月笙,直接借给了杜月笙三十万元,不要字据,也不要抵押。因为他相信杜月笙的为人。
后来杜月笙又到了十分窘迫的时候,不得已就去找一位交情比较浅的朋友借钱。这位朋友叫做刘航琛,他与杜月笙只有生意上的往来,虽然经常通信,可是却没有见过面。杜月笙找到刘航琛之后,说明了来意,刘航琛二话不说,直接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张支票,然后又拿出了一支笔。随后对杜月笙说:杜先生这些年来,对我帮助很多,如今先生有困难能够想到我,也是我的荣幸,这个支票最大的面额是一百五十万元,希望先生不要客气,算是给我一个面子。
刘航琛的这话的意思就是,一百五十万以下的额度,随杜月笙写。杜月笙听后感动不已,差点落泪,这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虽然知道这笔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却照样借给他。
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杜月笙上海大佬迁居香港虽然结余不如以前,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向别人借钱的
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这是两个问题,首先来回答杜月笙在落难时,肯定会有人愿意借钱给他的,但问题是杜月笙有没有向别人开口借过钱呢?
我的回答是没有。
011949年春天,身居上海的杜月笙,审时度势,眼看着国民党大势已去,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去路。当时蒋介石是极力“邀请”他去台湾的,但杜月笙明白自己的地盘只在上海,若去了台湾,势必成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到时候只能听任蒋介石摆布。
所以他决定不能去台湾,那么留在大陆,回想自己曾经做过一些伤害过国人的事情,肯定会得到清算,想来想去,他决定举家搬迁到香港避难。
02从1949年4月到1951年8月去世,杜月笙在香港的最后几年,处境算是很落难了。
首先,他的产业都在上海,在大陆,到了香港,连住的地方都是他的门生帮他租下的,当然钱也是门生出的。
其次,租住的坚尼地台18号底层,一共才三室一厅,这里住了他的妻妾子女,还有朋友一家,共十几口人。太太们要供养,子女们都要读书,而杜月笙本人也是因为舟车劳顿,心情郁闷,引发旧病哮喘加重,也就一直深居简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到他最后也是在这套三室一厅的蜗居里去世的。
再则,他一直在到底是回大陆还是去台湾,两者之间艰难纠结着。想想自己曾经也帮过上海的地下党,援救过周恩来的堂弟,但他的双手更是沾满了进步工人的鲜血,这成了他内心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大陆派来好友章士钊劝他回去,他也没能坦然接受。
03最后,杜月笙最后有没有向别人借过钱呢?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杜月笙是讲义气的人,即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他也是不会低头向别人借钱过活的。哪怕他生活的并不是那么富裕。
有一个例子,杜月笙一家及门生避难香港后,想迁居法国,彻底远离政治是非。全家和追随他的顾嘉棠、万墨林两家,共计有27口人,迁法共需27 张护照。当时他向台湾的民国政府申请护照,结果台湾那边要收取“护照费”15 万美元。
杜月笙算算从上海带过来的全部家当,也只有30万美元,而在要养活这么一大家人,还有菲佣奴仆,已经花去不少,15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承担不起了。他没有开口向任何人借钱,而是放弃了迁居法国的想法。
04根据杜月笙第四房太太生的儿子杜维善回忆说:1951年杜月笙病逝前,找来律师口述遗嘱,其中主要是家产的分割问题。遗嘱中杜月笙的遗产总计只有11万美元。
这笔钱原为10万美元,被他早先寄存于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处,经宋子良代为投资,略有盈余。而其女杜美如回忆,分配大致如下:
每个太太拿1 万,长子拿1 万,没出嫁的女儿拿 6000 ,出嫁的拿 4000。在此前,杜月笙销毁了历年别人写给他的所有借据,他对子女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人死债消,杜月笙欠别人的,也没得还了,别人欠他的,也不用还了。这便是杜月笙最后的生活和结局。
杜月笙在最后落难时向别人借钱,有人愿意借给他吗?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杜月笙的人缘是出名的好,刘航琛曾因得罪了川系军阀王赞绪而遭到了王的通缉,从而出逃河内。杜月笙获悉此事后,派人去河内将刘航琛接到了香港,给予了厚待,后来又资助他回川,从而东山再起。
一段杜月笙找刘航琛借钱的故事,杜月笙落难后找他借钱,他拿出了两样东西,一样东西是空白支票,另一样东西是一支钢笔,他对杜月笙说,杜先生,虽然咱们二人平生素未蒙面,但是也算是老朋友了,我也经常受到您的提携,如今你有难,我有幸帮你是我的荣幸,这张空白支票,最高面额是150万,笔在您的手中,数额您随便写。
(杜月笙与孟小冬)
1949年4月,杜月笙赴香港。杜月笙在香港担任过新界青山酒店董事、中国航联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长。 1950年与京剧名角孟小冬在香港结婚。居港期间杜月笙气喘病情不断恶化,于1951年8月16日申时于香港寓所病逝,终年63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