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还输给了清王朝?

清初康熙时发生了这么几个大事件,鳌拜擅政、三藩之乱、葛尔丹叛乱、沙俄入侵、郑经割据,其中三藩是当时实力最强且最有可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

吴三桂兵马30万,耿精忠15万,尚之信10万,再加上其余的散兵和响应部队,三藩的军力总和达到了70万之多,而且占据了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税收军政。而当时清朝的八旗兵仅仅不足20万,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下,三藩却输给了清王朝,这样的结果让人匪夷所思。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对这个结果也就不会惊讶了。

三藩都是明朝叛将,反清得不到民心

我们先看看这三藩的成王之路。

吴三桂的祖上世代受到明朝统治者的恩惠,二十岁的年纪就考上了武举人,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之后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担任辽东总兵、封爵为伯,镇守山海关。可见崇祯把一国荣辱兴衰的重担交给了吴三桂,对于臣子这是莫大的荣耀。可是吴三桂最终却不战而降,为了向新主表忠心,与八旗联合剿灭西北义军,又击破了南明政权,这个时候他彻底将明朝旧主出卖了。而清朝为了表彰他,康熙元年晋封为平西王,驻军云南。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是明朝总兵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被杀后率军进入登州,在崇祯六年金兵围城,被迫投降。之后在攻打南明时军功赫赫,被封为靖南王。顺治六年,耿仲明因为藏匿罪犯事发而自杀,他的爵位也被其子孙继承。

尚可喜同样是毛文龙的部下,而且还被收为义孙,驻守广鹿岛。可是身为明将的他却动身去了盛京,与皇太极接触,也就开始了他的降清之路。攻打朝鲜、松锦之战、追击李自成都有他的身影,也因此被封为平南王。

他们的个人履历中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初为明将、后投降清朝,而且之后在围剿汉人军队中出了不少力气。

当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后,举国上下对此并不感冒,甚至有不少人巴不得他们兵败。所以民心尽失之下失败在所难免。

三藩是三个独立的藩王,他们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

起初,康熙决定撤销三藩时,只有尚可喜登记所辖地区的人口、历年赋税,可见他对朝廷的这一举措是顺从的。而吴三桂和耿精忠却是持反对态度:他们先是上书朝廷,将削藩改为移藩;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又谋害了云南巡抚朱国治,随即起兵;接着耿精忠也加入其中。

所以从始至终尚可喜都是拥护清朝廷的,他所辖的广东之所以起兵反清是因为他的儿子尚之信与另外两个藩王勾结。

到了康熙十五年,郑经的部下偷袭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处于多面作战的境地,在如此压力下仓惶投降;而尚之信因为夺了父亲的兵权,军中矛盾重重,也随之投降。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耿、尚二人的背叛下怒火攻心,虽然登基称帝,但很快就暴毙而亡。其孙子吴世璠在穷途末路之下自杀,三藩之乱就此告结。

战略失误,只求划江而治

在军事上,最忌讳的就是优柔寡断,而吴三桂就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

吴三桂带兵出云南后,一路上占据了常德、岳州、长沙等地,长江以南都被收服。此时的军队的气势正旺,而清军面对节节败退的局面自然不能与之为敌,如果吴三桂一声令下跨过长江,横扫北方是有可能的。

当时吴三桂此时陷入了犹豫。自己起兵的原因是清庭削藩,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自己有了立足之地,而长江以北武昌、宜昌有大量的清军聚集。打,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能转瞬即逝;和,尚能保住自己现在的利益。

在两者之间,吴三桂最终停住了北上的步伐,也给了清庭喘息的机会,最终三藩被逐个击破。

三藩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还输给了清王朝?

和题主说的恰恰相反,三藩当时的兵力并不强大,只是清军烂的更快,所以初期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但是清王朝毕竟控制的疆域更大,三藩又互相缺乏配合,所以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吴三桂在造反前实力其实并不强

吴三桂也算是国人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了,当然,他的出名不是什么好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靠满清,引清军入关,成为了有名的汉奸。最后他又再次反清,成为朝三暮四的典型。

不过虽然吴三桂当汉奸这个虽然没有争议,不过他最后反清却是被康熙所逼。实际上在投降清军以后,吴三桂还是非常死心塌地的,在此后和李自成、南明军作战时,他都冲杀在前。特别是在抓到永历以后,吴三桂更是亲手绞杀了永历,交上了一份完美的投名状,一心一意当汉奸了。

此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在康熙四年,吴三桂向清廷上奏,提出裁减自己手下的军队。到可康熙六年,他再次上奏,要求朝廷收回云贵两省的民政权,自己专管军事。在吴三桂的表率下,三藩的兵力实际上是一减再减,到三藩之乱前,吴三桂有军马大约3万人,尚可喜和耿精忠两藩则各有约万人,而孙延陵兵力更少,大约只有5000,合计不过5.5万人。

当然,这只是三藩编制的正规军,如果发动他们治下的青壮年,那么兵力还是可以增加不少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三藩的实力和清政府直接控制的兵力相比,差距是巨大的,所以康熙才有把握削藩。

吴三桂是被逼而反,事先没有计划,三藩又缺乏配合,最终给了清廷喘息的机会

但是康熙的削藩计划可以说是毫不留情面,要把三藩所有军马全部遣返辽东。三藩部众离开辽东南下已经差不多有30年,此时他们早已在云贵、广东等地定居,生根落叶。此时清廷要求他们全部返回辽东,等于把他们几十年所得全部夺走。所以吴三桂是别无选择,只能造反。

出乎康熙意料之外的是,此时的八旗大军已经早已烂透,虽然吴三桂兵力不多,但是八旗大军还是一触即溃,被杀了一个落花流水。加上康熙如此刻薄的对待吴三桂,导致有些绿营军马也兔死狐悲,纷纷叛乱,所以三藩之乱一时间声势大振。

然而三藩之间缺乏配合,尚可喜继续忠于清朝,死守广州。吴三桂不得不分兵和他相持,知道两年后,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起兵造反,尚可喜死后,广东才算归附了吴三桂。耿精忠虽然开始就响应了吴三桂,但是却被占据台湾的郑经抄了后路,无法配合吴三桂作战。至于其他叛军,也多是拥兵自重,并不是真的服从吴三桂。

所以吴三桂的基本盘,也只有自己初期的3万多大军基础上扩张出来的部队,其实力很有限。加上他的名声实在太臭,政治上没什么号召力,所以在初期进展顺利以后,很快就兵力不继,难以继续扩张。加上他本来就没有造反之意,缺乏规划,因此在长江边停了下来,给了清政府喘息之机。

而清廷在从最初的胡乱中安定下来以后,毕竟它的实际控制区域远大于吴三桂控制地区,而兵力更是远远超过了他,所以能慢慢稳定阵脚,逐步夺回主动权。另外吴三桂毕竟已经年老体衰,他在世时清军尚且畏惧不前,但是等他一死,局面就彻底不可收拾了。

结语

所以吴三桂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从来没考虑过造反,所以被逼反以后,也没有什么完整的计划,加上各路叛军各行其是,最终被康熙用绝对实力优势给压死了。

三藩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还输给了清王朝?

三藩是个联合体,虽然放在一起看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但是很难形成合力,被康熙一分化就成了一盘散沙,最后只剩下吴三桂孤军奋战。单一个吴三桂,和大清比就显得势单力孤了。康熙一使劲就把他灭了。

军事上强胜弱是基本规律,但不是绝对规律。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弱者是有机会战胜强者的。也就是说,吴三桂还是有机会战胜大清的。

康熙在撤藩时,根本没想到三藩会造反,他以为朝廷的撤藩令一下,三藩会老老实实接受,因此基本没做军事准备。

三藩造反,一开始势头很好,吴三桂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如果这时吴三桂趁康熙准备不足,对抗力薄弱之际,打过长江去,直捣北京城,完全可以战胜康熙,夺得天下。但是吴三桂这时已经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他只想和大清划江而治,于是在长江边上安营扎寨,足足呆了三个月,给了康熙调集兵力的时间。康熙满血上阵,吴三桂就不是对手了。这是吴三桂犯的第一个错误。

吴三桂的第二个错误是,既然准备与康熙划江而治,你就不要急于向北进发,先在长江以南扩大地盘,巩固根据地,有了稳固的基础,才有可能与大清分治天下。吴三桂并没这么做。

第三个错误是打错了旗帜。吴三桂是清朝的降将,还杀了南明永历皇帝,他的人设早已经崩塌,自己的旗号是举不起来的,所以他开始提出的是反清复明口号。可后来自己当了皇帝,自私的尾巴露出来,于是失去了民心。

三个错误使吴三桂失去了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机会。

总结:三藩不能形成合力,综合实力不敌大清。吴三桂决策错误,不能形成局部优势。所以三藩最终只能是失败告终。

三藩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还输给了清王朝?

三藩当时虽然兵强马壮,但为何还输给了清朝?这里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听我详细深入的给大家分析。

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力不足,没有能力控制南方各省。加之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还非常活跃,南明小朝廷还在誓死顽抗。

所以清朝采取了以汉制汉的方式。使用了当时降清的明朝将领作为急先锋,进行招抚和武力镇压各处的起义军。

这其中有四位明朝降将对清朝的功劳巨大。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们所率之部成了清朝除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为清朝稳定政权效尽了犬马之劳。

所以四人均受封为王。但孔有德在与起义军作战失败后自杀,其子也被起义军所杀,无人袭封。其余三人吴三桂封平西王,驻守云南。尚可喜封平南王,驻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封靖南王,驻守福建。

至此三藩行成。

三藩实力到底有多强?

三藩各拥重兵,占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

根据当时清朝旗兵和绿营兵人数规定:吴三桂 旗兵10600 人,绿营兵21600 人,共计32200人。

尚可喜 旗兵3000 人,绿营兵6000人,共计 9000人。

耿精忠 旗兵3000人,绿营兵 6000 人,共计9000人。

三藩总的兵额应是5万余人。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丁口,按五丁出一甲计算,吴藩有53000人,尚、耿二藩和孙延龄部各有15000人。总数约10万人。丁口和兵额合在一起,三藩部属总在十五六万人以上。

这还不是全部,只是按清朝定制计算的。他们额外编制的兵马还有很多,从记载中可见一斑。

吴三桂只在长沙、萍乡等处部署的军队就有7.3万人,吴将王屏藩进攻丙北的兵力有2万人以上,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清后,在平凉咽喉之地的虎山墩就部署了万余人抗拒清军;耿精忠反清后,他的部下拥有的兵力是:徐尚朝有“马步贼五万”,程风有7万人,郭应辅约有8万人;尚之信反清后, “广东高、雷、廉叛兵,合计约有十万”。仅据以上不完全的统计,可知变乱者的兵力不少于四五十万。

而据《清史稿》记载,八旗兵的总数在20万人左右;绿营兵在顺治十六年时“几六十万”,后清廷裁减三分之二,只剩20余万。康熙初年,清军总数约有40万人。

如此看来,三藩与清军的兵力旗鼓相当。甚至超过清军人数。

三藩之乱的过程。

吴三桂专制云南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势力日渐根深蒂固。

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

尚可喜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又私市私税。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其子袭封后更为桀骜横暴。

清朝每年为三藩支付俸银就要2000多万两,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所以他们越来越成为清朝的负担和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此康熙下令撤藩。

于是三藩叛乱,历时八年之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战争开始,吴三桂兵出云贵,向湖南进攻,屡次大败清军,并迅速的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取得了空前的大胜。

清军久不禁战事,军备松弛,所以全线溃败。而与此同时,广西将军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

战争初期三藩势如破竹,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2.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

形势急转而下,但战争仍处于相持阶段。

3.康熙17年,此时的吴三桂年事已高,他迫不及待的在衡州称帝。但这也改变不了叛军的困境,几个月后吴三桂病死,形式陡变。

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但众心瓦解。清军趁机发动进攻,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恢复。康熙20年,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三藩为何打不赢清军?

1.三藩在思想上本没想着叛乱。要反早在清朝初期就反了,为何要等到清朝政权稳定后才反?他们只想像明朝沐英世代驻守云南那样割据一方。是康熙的撤藩让他们仓促叛乱,人心不稳,也没有定好目标。

2.没有战略眼光,丧失先机。叛乱之处他们是占有优势的,可是他们既没有尽快渡江挥师北上,也没有出巴蜀据汉中。一心只想划江而治,所以错失了战机。

3.各怀鬼胎,内部不合。吴三桂起兵后,各方都持观望态度。比如靖南王耿精忠就纯属出来打酱油,捞一把好处。他观望了一年之久,直到吴三桂把清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才觉得有利可图趁势反的。除吴三桂外另外两藩看苗头不对,又立马降清,这种散沙一盘又如何能取胜?

4.战争靠的是实力,拼的是财力。清朝毕竟是举国之力,而三藩只是割据势力。历来北伐的难度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们操之过急,都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地盘。时间一久肯定是耗不过清朝的。

5.几个降将,不得民心。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但清军是吴三桂亲手引入关的,南明永历帝也是他亲手害死的,所以这种口号很难自圆其说。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最主要他们的目的就是搞分裂割据。这不利于多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巩固发展。不顺应历史潮流,失败就是必然的。

三藩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还输给了清王朝?

清朝的“三藩”造反那会确实是实力雄厚,之所以败,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造反的基础,也就是没有民心支持;

网络配图

首先三藩造反那会,清朝入关不久,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底层百姓更希望的是和平、稳定,天下刚刚进入康熙盛世,三藩就要造反,是没有多少人跟他们玩的。

其次三藩造反主要在长江以南,远离京师,当时的清朝中央很是稳定,三藩就是再折腾,打不到北京,就瓦解不了清朝的统治。而这清朝可以调集全国之力对付三藩。

网络配图

最后三藩造反虽然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可之前替清朝攻城略地的还是这三藩,降与反,说到底还是为了他们自己。当时的人都看的很清楚;三藩没有好好经营南方基地,做好与清朝打持久战的准备,妄想一鼓作气灭掉清朝,这基本上是异想天开。

三藩造反更像西汉的七国之乱,而自认为自己做的是西晋的八国之乱。

三藩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还输给了清王朝?

谢邀,我是贝勒爷,这个问题贝勒爷我来回答。“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贝勒爷认为,这句话用在三藩起兵反抗清朝的问题上,最为不过,在康熙十二年,康熙决定撤销三藩,引起三藩的叛乱,当时三藩所拥有的兵马实力远远超过清朝,最后缺被康熙帝给平定了,原因众多,贝勒爷本期给大家具体分析下:

首先,根本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起兵的名义上。

对于喜欢看《康熙王朝》的朋友,可能都会对于康熙帝平乱三藩有深刻的印象。当时康熙帝年仅二十岁,在铲除鳌拜之后,年轻的康熙帝雄心勃勃,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大有作为一番,当时三藩军需粮草已经占据清朝国库收入多半。三藩各自用兵自重,占据南方数个省份,长期经营,已经成为“国中之国”。

面对如此局面,康熙帝亲政之后,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旨正式裁撤三藩。三藩在经过准备之后,康熙十二年11月,三藩之首吴三桂斩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反清复明”,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开始正式起兵反抗清朝。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也积极响应吴三桂起兵。

三藩起兵之初,实力雄厚,迅速攻占了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等等,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吴三桂提出“反清复明”起兵口号,也得到不少汉族官员、地主阶级、农民的支持。

但是后期,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这自然违背了当初起兵的口号,失去天下民心。自然也得不到百姓支持。

其次,在战略上错过最佳时间。

三藩起兵之后,在战争初期进展一路顺利,很快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以吴三桂为首三藩在饮马长江之后,吴三桂下令沿江进行部署防御,不再继续过长江,这给康熙帝得到缓冲机会,等待清政府时机成熟之后,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再次,三藩内部问题。

在三藩起兵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之后,内部为了相互保存自己实力,之间相互进行提防,这给康熙提供了机会,康熙帝决定对三藩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对于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采取军事上打击,对其耿精忠、尚可喜采取招抚为主,同时康熙帝大胆的任重汉军统领。

最后,粮草问题。

三藩起兵虽然很快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可是当时最富庶的江浙两省被清政府控制,浙江两省为清政府源源不断的提供粮草与税收。

贝勒爷说:

三藩起兵,在战争初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最终还是败给康熙帝,原因何在,其中三藩最典型的吴三桂,是典型的“三姓家奴”。其他两位就是墙头草。三藩为了各自利益,最终导致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