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殉葬早在汉代就被废除,为何千年后的朱元璋又将其恢复?
“殉葬”这个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听来肯定觉得毛骨悚然,每个生命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不应该被这么随意地摧残掉。可是在历史上的奴隶社会甚至于部分封建社会时期,殉葬制度却是大行其道,虽然各个朝代都曾废除过,奈何春风吹又生,到了明朝朱元璋却又将它恢复了。
殉葬制度目前发现最早的殉葬是在商朝时期,当时的人们信奉死亡只是肉体的消逝,在另一个世界里自己将会继续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为了在所谓的另一个世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选择用奴隶为自己殉葬,让他们继续侍奉自己。
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周朝时的礼乐等级制度在殉葬上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周天子的的殉葬人数几十到几百不等,而士大夫的殉葬人数仅仅为几十个。当然殉葬者多为后宫女性,也就是当时的妃子。
这样的殉葬制度一直到汉代被废除,这个时候采用的是陪葬制度,主要对象是有姻亲关系的上层士族在死后埋葬在皇陵周边,意图让他们世代守卫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恢复活人殉葬在活人殉葬被废除的1500年之后,明朝太祖朱元璋又将它恢复。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朱元璋死后,宫中嫔妃大多数被挑选陪葬,而作为补偿,陪葬者的家族被优待,封赐爵位还能够时代享受封地的赋税,之后的明成祖等几位皇帝都采用殉葬的方式。
可见明朝虽然恢复了殉葬制度,但它比起商周时期要好的很多,殉葬者虽然丢掉了性命,但是也因此为家族带来了荣华富贵。
朱元璋恢复殉葬的原因朱元璋身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恢复废除了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呢?
朱元璋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
我国历史长河中,真正意义上白手起家建立政权的只有朱元璋一人。他从一个放牛娃到最终成为皇帝,先后经历了红巾军反元、陈友谅与张士诚的夹击、方国珍的割据、收回燕云十六州、整顿吏治、废除丞相。
这些功绩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能够载入史册的,所以暮年的朱元璋回顾一生,觉得自己是可以和秦皇汉武媲美的人物,在自己死后能彰显荣耀的就是恢复殉葬制度。
受游牧民族殉葬的影响
在明朝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中,殉葬依旧存在的,契丹、女真、蒙古各族更甚。而明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和元朝统治之后的一个汉族政权,或多或少也受到他们的影响,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就恢复了殉葬制度。
活人殉葬早在汉代就被废除,为何千年后的朱元璋又将其恢复?
说“恢复”实际上并不算特别严密,因为,被大明取代的元朝蒙古统治者本身就非常崇尚“人殉”,明朝某种程度上传承了这个“习俗”。
毕竟,元朝大一统了近一个世纪,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行省制,小到衣帽服饰和饮食习惯,在明朝都能找到蒙古人的影子。
(比如下面这个类似于实况记录的古画——明宣宗元宵行乐图,画中人物衣冠都很有蒙古风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蒙古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和属国高丽王朝的文献典籍中,都有蒙古首领和元朝统治者死后,大量人殉的记载。比如,成吉思汗死后,就安排了四十名美女殉葬,类似的以“奴隶及妻妾殉”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甚至明英宗废黜人殉后,蒙古草原上及跟蒙古关系密切的建州女真,还保留着人殉的传统。直到大清国入关,康熙皇帝时代,才算真正以政府的名义,废除了这一恶习。
此外就是各方既得利益的考虑。
首先是统治者的盘算。
跟汉武帝立子杀母的考虑一样,担心子弱母壮,外戚把持朝政,威胁皇权。当然也有怕老皇帝寂寞,多找点之前的熟人地下陪伴的意味。
还有一点也挺重要,就是统治者的“私心和控制欲”。明朝规定,殉葬的女人,均为没有年幼子女的宫人,名义上是属于皇帝的女人,自然不能随便 放出去在民间生活、嫁人,但留着还挺浪费粮食和空间,弄不好甚至容易传出绯闻,这也是极度崇尚节俭和礼教明初统治者所无法容忍的。
还有就是这些殉葬女家属们的意愿,他们也属于“既得利益者”。甚至对于某些家属来说,用骨肉分离,阴阳两隔的代价来换回可观的奖励,像“政府补贴”和一些领域的“特权”,属于非常划算的交易。牺牲一人,造福全家。
比如,《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建文帝)继大位,开始处理爷爷的丧事。 其间, 一向以“仁爱”著称的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让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具体人数大约在四五十人左右。
朱元璋下葬孝陵后,朱允炆对这些生殉的嫔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
这些家属被叫做“朝天女户”,属于某种程度上的“特权阶级”。
据史料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 ”
当然,没有人关心过这些“朝天女”的感受,她们只是帝王的玩物、自己父兄“发家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工具。
而且,不但皇帝驾崩后这种操作,甚至老朱家大量的地方藩王薨后,也会让身边女人和王妃们殉葬。从中央到地方,所谓“朝天女”,量还是不小的。
客观讲,明朝的人殉制度,还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照顾到了很多层面人物的利益。不然,如果民怨太深的话,估计,哪个统治者也不敢冒天下大不为,执意搞人殉的。
最终,在漠北接受过“再教育”的明英宗跟自己没生育过的皇后伉俪情深,为了保全自己心爱之人,才自上而下的废除了这一陋习。
之前,这种残忍的习俗,其实并未得到什么过特别明显的民间抵制,甚至一直以敢说敢骂,无所畏惧著称的大明言官集团,也没在这个议题上,说过半个“不”字。
活人殉葬早在汉代就被废除,为何千年后的朱元璋又将其恢复?
殉葬制度是古代比较罪恶的规定之一,简而言之,就是让活人给死人陪葬,其殉葬人一般是死者的妻妾,以及奴隶。这个显然就比较不人道。
不过明朝之前这种制度已经废除了千年,然而朱元璋却又将其恢复了,史称“责殉诸妃”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朱元璋害怕后宫乱政。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们历史上一位非常值得讨论的皇帝,他的成帝之路走的非常艰辛,从贫民到君主的巨大跨度,正完美的体现出了他超过一般人的能力。对于这样一位有能力的君主来说,江山在他的手里是非常稳固的,他在继位以后就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家很多的不合理章法也都被他废除,从他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皇帝对权利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逃不过最终死亡的命运,所以他在去世之前要想好如何平稳的完成权利交接,朝堂中以及后宫中所有不稳定的因素都应该被清除,这样太子才能很好的掌握权力。所以在朱元璋执政后期,众多有权的大臣被革职回乡,甚至遭到残害,牵连者甚多。同时他还下达殉葬旨意,让自己的四十六个后妃跟随自己而去,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是出于对政局的考虑,毕竟前朝(吕后武则天等等)已经有了乱政的例子。
当然,这个本质上的原因还是由于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地位太低,身为男权社会君主的朱元璋根本没有太多去考虑这些女人的死活。
让宫妃殉葬一事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残忍的,但在那个时期这也算是一件“尽忠”的事情。古代的君主至高无上,他的身份几乎和天持平,普通的人只能无条件的服从于君主,如果能为君主做一些事情,那么人们可以抛弃很多道德要求的东西。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灌输之下,几乎每个人都养成了“忠君惯性”。
而女性作为社会上地位极低的存在,她们在君主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可以说地位尊贵的君主除了自己喜欢的后妃之外,其她人都跟草芥一般,这种观点在史籍中是有一些证明的。
在明朝初年,宫中有很多负责洗衣服的罪妇(家人犯了罪或者自己犯了罪的女性),这些人本和君主没有什么交集,只不过是每天干着自己的事情,不过长期的“单身生活”让这些妇人很难忍受,所以她们中就有一些人和宫外的男性“沟通”了起来。
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以后,他不经过任何的调查就将当时的500名洗衣妇人全部剥皮,足以看出这些人在他眼中是什么地位。 还有是在一次舞会之上,当时叶国珍也陪同君主一同出席,所有的舞女都统一着装,每个人的身上都佩戴着一个代表歌妓身份的特殊黑色饰品(等级鄙视观念)。
叶国珍在期间觉得这些歌妓的衣服实在有点单一了,不但君主不能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自己也产生了乏味的感觉。所以他就找来了其中一名主跳的歌妓,让她去换上一身华丽的衣服,这名歌妓换完衣服以后忘记了将代表自己身份的黑色装饰品戴到身上,而朱元璋对这件事情却格外在意,他认为歌妓的做法坏了规矩,随后他将叶国珍“拘留”,并把这名歌妓的鼻子给割了下来,足以看出他一点都不爱惜“美女”。
综上所述,他让宫妃殉葬是没有考虑太多的,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之下,女性的性命是不能由自己主导的。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后妃全部“带走”,除了记录在册的四十六位宫妃之外,当时的张美人因幼女没有生活能力而逃过一劫,不过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也是很恶劣的。
明朝的殉葬制度一直持续到英宗之时才被废除。
活人殉葬早在汉代就被废除,为何千年后的朱元璋又将其恢复?
殉葬制度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说一直在做仰卧起坐。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被废除苗头。
商朝主张奴隶殉葬,奴隶主死后以奴隶殉葬之,之后的周、春秋战国时期殉葬越发激烈,《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但仍旧有史料证明,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殉葬,譬如战国时期秦国秦献公,《史记·秦本纪》:「献公元年,止从死。」
而在秦完成统一大业后,秦二世在始皇帝死后发布诏书:“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又一次恢复了殉葬制度。后汉朝建立,又一次废除了殉葬制度。殉葬制可谓起起伏伏。
从上述殉葬制度的发展来看,殉葬制度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原因,体现死者非同一般的身份!说白了陪葬的人越多,墓主人就越尊贵。
废除殉葬制的君主大多也是意识到另外一个重要点——殉葬制过于残忍,不利于社会稳定。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看明朝的殉葬制。
朱元璋重启殉葬制有三方面原因:
1、元朝的影响
在提及明朝殉葬制度前我们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朝代——元朝。
元朝属于游牧民族建立政权,殉葬制度在当时的游牧民族还尤为受欢迎,元朝时期殉葬制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朱元璋再如何深明大义,也难免受环境的熏陶,元规明随,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2、上位者心态
再有就是明显的上位者心态,殉葬者从初始到末尾基本都是以妇女为主,男权社会,女性基本等同于商品,炫耀的门面,以殉葬体现自己身份之尊重也是当时一个普遍的心理,毕竟女性当时并没有人权可言。
3、消灭秘密
这一条仅供参考,关于朱元璋重启殉葬制外界有人传言是因为宫女、后妃知道朱元璋太多秘密,朱元璋担心吕后事件重演,所以才要求殉葬。
总的来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低下,再加上元朝的影响,朱元璋选择重启殉葬制并不是一件多么骇人听闻的事情,后殉葬制到了明英宗时期终于废除。但殉葬制的真正废除还是在清朝康熙皇帝时期。
活人殉葬早在汉代就被废除,为何千年后的朱元璋又将其恢复?
殉葬制度是奴隶社会一种非常残忍的制度,殉葬的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的。
这个制度起始于商朝。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相信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墓葬就是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奴隶主贵族死后,都要用奴隶来为他殉葬,这样在他死后,这些奴隶依然能供他差遣。
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将父皇生前多的数不清的后宫女人都给处死了,这在当时遭到了天怨人恨。
所以在刘邦当皇帝后,就废除了这一残忍的没有人性的陋俗。可以说是让文明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消失了几个朝代的殉葬制度,到了朱元璋当皇帝时,又死灰复燃了。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如此残忍的殉葬制度呢。
一、 朱元璋承袭了一部分元朝的制度
其实殉葬制度在元朝时就已恢复,并且还达到了一个顶峰。
成吉思汗死时,凡是他灵柩所经过的地方,遇到的人都被杀死为他殉葬了。而成吉思汗是在宁夏战死的,他的灵柩是从宁夏运到了他的家乡蒙古。这一路,路途遥远,所以途中遇到的人也是极多,但这些人不幸地都成为了成吉思汗的殉葬者。
成吉思汗的殉葬者不仅包含陌生的路人,而且当时还杀死了40名贵族美女来为成吉思汗陪葬,这种做法真是极为地残忍。
不仅成吉思汗,还有许多贵族死后也是都让妻妾殉葬,有的甚至是让年幼的美女盛装殉葬。
而元代的这种殉葬行为不仅仅出现在贵族之中,而且元代还鼓励民间殉葬行为。这在元史中,可以看到许多民间丈夫死亡,妻子自愿以身殉葬的事情。从这可以看出,女子的地位在元代是急剧下降。
朱元璋就成长在元朝,对于这一制度他应该是习以为常了。而他自己又由于小农出身的局限性,也是十分地轻视妇女,并且认为女性就应该为自己的丈夫守节。
所以朱元璋没有扭转元朝的野蛮风气,反而将这种野蛮的做法全盘接受,而且还变本加厉了。他是绝对不允许他的妃嫔不忠于他的,于是朱元璋就定下了,皇帝死后嫔妃必需陪葬的规矩。
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应该是对元朝殉葬制度的继承。
二、朱元璋是受了武则天参政夺权的影响
要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肯定是希望自己所打下来的江山能够长久永固的。他要为自己的后代扫清朝政上的障碍,不让大臣专权,当然也不希望他的妃嫔在他死后作乱。
喜欢看历史的他,在看唐代历史的时候,他观察到唐朝李世民去世后,没有让嫔妃殉葬。而一个叫武媚娘的才人只是送到了感业寺出家,谁知武媚娘还在皇宫的时候,就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有过较密切的来往。
而在李世民死后,李治因为爱情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专门到感业寺去把武媚娘接回了宫里。
并且让武媚娘从才人一步步地高升,最后做到了皇后的位置。
但是这还没有完,由于李治的软弱,再加上他身体不太好。最后武媚篡唐建周,华丽丽地转身夺取了李家的江山,成为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朱元璋很害怕这种现象会在他的朝代中出现,他担心没有丈夫的嫔妃们也会干出武则天干出的事。
毕竟自己的嫔妃也都是年轻貌美的,保不准会在自己死后因为自己的地位,勾搭自己的后代,来搅乱他的大明王朝。
因此为了保证朱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选择了在死后,永久消除后妃干政的麻烦,只能选择让嫔妃跟着他到地下,为他殉葬。也只有这样,他在地下才会安心。
其实那些陪葬的嫔妃们,在她们殉葬后,她们的父亲或兄长会得到一定的好处,就是有官可以做。
而且在那个年代能陪葬也是一种荣誉。但是可怜的是这些陪葬的人并没有全都进入孝陵,有的是被埋葬在别的地方,但具体在哪,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朱元璋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而恢复这种残忍的殉葬制,都是遭人唾弃的,是历史文明的倒退。
可怜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女子,处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里,给予于她们的是各种不平等的待遇。
那些大好年华的女子们,就这样无辜地被封建制度给侵吞了。幸而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这个制度,要不然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女子死于这个制度之下。
所以说,封建社会就是个吃人的社会,尤其对于女性这个弱势群体更是有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幸好我们生长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所以现在我们更要好好地珍惜这样的生活,好好地活好当下的每一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活人殉葬早在汉代就被废除,为何千年后的朱元璋又将其恢复?
殉葬制度是古代最罪恶的几种制度之一,它的罪恶之处在于让活人给死人陪葬,陪葬人一般是死者的妻妾奴仆。
在中国,早在商朝就有殉葬制度,墓主人大规模屠杀奴隶殉葬,有的甚至多达上千人。但是商朝是奴隶社会晚期,那时候的奴隶就是牲畜,生杀予夺都是主人一句话的事。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长时间战乱和战争,人口急剧下降,各国诸侯为了增加人口,都绞尽脑汁。
《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就可以知道当时的诸侯对人口的渴望。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那时候的诸侯贵族想要大规模殉葬基本不可能。但是这不是基于对人道主义的关怀,而只是条件不允许而已。所以就有了陶俑替代活人,替古代诸侯或贵族殉葬的做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兵马俑。
直到到了汉朝,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大规模殉葬才被帝王和贵族们逐渐抛弃,因为这时候的帝王和贵族们受到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开始觉得殉葬制度是一种残忍的制度。这个必须多说两句: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减小殉葬的规模,但是绝对无法禁止殉葬,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殉葬历史就可以知道,印度甚至到了现代都赞同寡妇殉葬。
殉葬在中国之所以能在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朝就能迅速消亡,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大规模传播。这两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都是属于最有人文关怀的思想,黄老思想讲究“清净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儒家思想讲究“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汉朝几位英明皇帝(汉文、汉景、霍光、汉宣、汉光武帝、汉明)的统治下,中国底层百姓才有了那么一点点做人的权力。
汉朝往前推几百年,往后推几百年,都是命如草芥的乱世,百姓都是属于“二脚羊”的存在,殉葬制度自然蓬勃发展。
汉朝基本没有什么殉葬制度,当然汉武帝那种处死钩弋夫人,那不是殉葬,那是政治,血腥的政治造成的。
汉朝灭亡之后,殉葬制度开始重新生根发芽和发展。最著名的就是北魏“杀母留子”制度,说是说仿照汉武帝的行径,其实就是一种幌子,汉朝除了汉武帝之外,没有一位皇帝模仿过汉武帝的行为,其实这就是一种另类的殉葬制度,只不过把罪名和黑锅推给了汉朝而已。
直到唐宋时期,老子思想、儒家思想再一次抬头,人文主义再一次传播在华夏九州上,殉葬制度才再一次大规模消亡。特别是宋朝,文化极度繁荣,理学开始盛行,殉葬制度才基本销声匿迹。(理学虽然也有很多令人诟病的地方,但是最开始的几百年,理学的确有一定的文化先进性。)至于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与其说是恢复,不如说是政治,和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一个性质,后代皇帝也知道这样做不人道,两三代皇帝之后就被废除了。
清朝前几位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让后宫嫔妃殉葬,但是清朝后面的皇帝——康熙也是嫌弃这种制度太过残忍与血腥,最后被废除,也是只实行了两三代皇帝。
明清时期的殉葬更多的是政治,而不是制度。当然这只能证明朱元璋和努尔哈赤的残暴,不能证明殉葬制度的复苏,毕竟他们想杀人,当时的中国没人能阻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