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智囊团里,郭嘉、贾诩、荀彧谁更胜一筹?
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彧、郭嘉和贾诩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为曹操出谋划策,给曹操建立了汗马功劳,为曹魏江山的建立居功至伟。这三人的智谋都得到了曹操的认可,那么在曹操的心中,对这三人的评价如何呢?
一、最受曹操重用的荀彧。荀彧少年时就被称为王佐之才,在乱世中渐渐崭露头角。他先是投奔袁绍,在发觉袁绍不能成大事后,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在和荀彧见面后交谈后大悦,说荀彧是自己的子房。此时的曹操已经以刘邦自诩,把荀彧比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
曹操自此后对荀彧委以重任,在对荀彧的使用中,他不局限于把荀彧当作张良使用,更多的是把荀彧当作萧何。在曹操领兵出征的时候,他便把荀彧留在后方,作为自己在后方的支持。在吕布袭取兖州的时候,就是荀彧保住了三座城池,为曹操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荀彧的战略眼光十分深远,他的意见对曹操的影响很大。在曹操和袁绍争雄的时候,荀彧从各个方面分析双方的利弊,坚定了曹操的胜利信心。在至关重要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及时劝阻了曹操的撤军打算,让曹操坚持下去,最终等到了战争的转机。
荀彧在后方为曹操筹措兵员、物资,有力地支持了曹操的战争。他还为曹操推荐人才,选拔贤能,迅速壮大了曹操的队伍。曹操对荀彧十分器重,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在曹操把持的汉献帝的朝廷中,荀彧的地位首屈一指。可是在晋位国公加九锡一事上,双方产生了矛盾,造成了双方关系的破裂。
荀彧从骨子里是汉室的忠臣,他知道曹操的晋位国公加九锡是仿效王莽,为下一步篡汉做准备。因此荀彧不顾与曹操的关系,明确表示反对曹操的行为。这让曹操心中十分不平,为了防止意外,曹操把荀彧调到军中软禁起来。荀彧也同样抑郁不平,很快就病逝了。
二、最受曹操信任的郭嘉。在曹操的智囊团中,最受曹操信任的非郭嘉莫属。与一心要做汉室忠臣的荀彧不同,郭嘉则在与曹操相见的第一面时,就把曹操当成了自己终身的主公。郭嘉与荀彧相同,都是从袁绍阵营离去的。在荀彧的推荐下,他加入了曹操的阵营。
郭嘉的心目中是要寻找明主,建立王霸功业。这一点使得他与曹操一拍即合。在双方见面后,曹操评价郭嘉说,正是这个人能够让我成就功业。而郭嘉同样也是喜出望外,高兴地说,曹操才是我的真正主人。随即曹操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成为曹操军中的谋士。
在随后的战争,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屡建奇功。与其他谋士不同,郭嘉能够在很多地方与曹操不谋而合。在曹操的谋划有所缺失的时候,郭嘉能够对它进行完善,使得计谋能够完美实施。正是由于知道郭嘉对自己的忠心和对自己计谋的补充,曹操对郭嘉信任有加。
在讨伐逃往辽东的袁氏兄弟时,郭嘉为曹操献上了一计。他让曹操放缓对辽东的攻势,让对方自相残杀。最终果然如郭嘉所料,辽东的公孙氏杀了袁氏兄弟,把他们的人头送到曹操营中请降。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想起郭嘉的这条计谋,感到十分后悔没有活学活用。为此他痛哭郭嘉,说郭嘉如果还活着,绝对不会让自己遭到如此惨败。
其实类似的计谋荀攸也向曹操进献过。当年曹操攻打依附刘表的张绣,荀攸就劝阻曹操,让他等到刘表和张绣双方发生矛盾时再发起进攻。但是曹操并没有听从荀攸的建议,结果进攻没有成功。事后曹操还向荀攸道歉,可是曹操却并没有把荀攸的计谋放在心上,反而把郭嘉的计谋牢牢记在心中。
由此可见曹操对郭嘉的信任之深。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岁就病逝了。曹操对郭嘉的死十分悲痛,他说自己和同僚的年纪相仿,只有郭嘉年轻。自己原本希望在自己去世后,把未竟的事业交给郭嘉完成。可是郭嘉才人到中年就去世了,这都是命啊!
三、最受曹操看重的贾诩。贾诩由于计谋狠毒,被人称为三国第一毒士。在董卓被杀之后,他的旧部想要解散回乡。但是在贾诩的劝说鼓动下,这些人马重新集结起来反攻长安。在攻下长安后,汉献帝的朝廷彻底失去了权威。从此,汉朝再没有了复兴的希望,可以说贾诩是埋葬汉朝的第一人。
在辗转加入张绣集团后,贾诩成为张绣的谋主。在贾诩的谋划下,曹操遭受了他人生最大的一场惨败淯水之败。在这场败仗中,曹操失去了长子、侄子和大将典韦。但是在官渡之战时,贾诩却劝说张绣投降了曹操,因而得到了曹操的任用。
曹操对贾诩的计谋也是十分钦佩的,他在见到前来投降的贾诩时说,让我宽待敌人的名声传遍天下的人,就是先生你啊。贾诩依靠出卖主公张绣,为自己谋取了良好的前程。而张绣最终也没有逃脱曹家的敌视,被迫自杀,儿子也因卷入叛乱而死。
也许是因为曹操与贾诩气味相投,他对贾诩十分看重。在很多关键的时候,他很重视贾诩的意见,向他寻求答案。在立自己的继承人的时候,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举棋不定,于是就专门向贾诩寻求意见。
贾诩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他采取了迂回的方式进行了回答。他说自己正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曹操一听就明白贾诩的所指,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造成了家族的矛盾对立,使得曹操得以钻了空子,轻易消灭了他们的势力。于是曹操决定立曹丕为自己的继承人。
在立自己的继承人这样重大的事情上,曹操都能够询问贾诩并采纳贾诩的建议,由此可知曹操对贾诩是何等的看重。这是因为贾诩非凡的智慧,让曹操也感到钦佩。而相同的世界观和做事风格,也让两人气味相投的缘故吧。
结语: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彧、郭嘉和贾诩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三人中,荀彧是曹操最重用的人,他一般坐镇后方,为曹操统筹全局,让曹操能够安心作战。郭嘉则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被曹操寄予厚望,可惜英年早逝,让曹操十分痛惜。
贾诩曾经与曹操作对,并且给曹操带来过惨重的损失。可是由于他智谋过人,世界观和做事风格与曹操相似,使得两人惺惺相惜。在曹营之中,贾诩成为曹操最看重的人。他的意见成为曹操最重要的参考,左右着曹操的决定。如果从三人中进行挑选,统筹全局的荀彧自然更胜一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的智囊团里,郭嘉、贾诩、荀彧谁更胜一筹?
为什么悟空问答天天跟郭嘉干呢?毫无意义的问题。
曹操的智囊团里,郭嘉、贾诩、荀彧谁更胜一筹?
荷彧更加厉害,智慧过人
曹操的智囊团里,郭嘉、贾诩、荀彧谁更胜一筹?
郭嘉
曹操的智囊团里,郭嘉、贾诩、荀彧谁更胜一筹?
荀彧是与曹操共同的战略规划者,曹操出征,荀彧是后方的统筹者,属于刘邦所说的“功人”,其他人“功狗”而已。第二档应该是荀攸,贾诩。郭嘉是众多谋士中出类拔萃的一员。都不是一个层次,有什么可比性?
曹操的智囊团里,郭嘉、贾诩、荀彧谁更胜一筹?
只简单几个例子,郭嘉用“急攻策"赢了匈奴单于,用“缓兵策"尽量少用自家兵,打灭了袁氏兄弟。贾诩的缓兵策曹操不听,为什么?一、是赤壁战紧要关头,东吴内部投降派又重多,二、是曹操军势,势头正盛。三、是刘备仓慌逃跑至夏口,你来修整军队,别忘了刘备得已占据了南荊州六郡,也会修整壮大。因此而只求不败不行,必须及时进取,因更大之因是怕失去良机,今后双方发展不可单方面以己方来预测。所以日后曹操“哭郭嘉"而不念贾翊策,意义在;若郭奉孝在,早献良谋;“先图刘",不要等大势反转,因反利孙刘进占"口边"荊州,带来不利曹营之势。先似追打"落水狗"般,灭了刘备,别让其再占有了南部荊州了。把整个刘表之江南荆州地区据为曹操己有,才好得到一方曹营之进展。这样是积极推进作用,今后又何愁孙权不降曹?也可说曹操“哭“郭嘉、笑贾诩等人不管用。贾某的“耐心等"之策,等于;是要在关健时,一鼓气灭刘时间,反维持了现状,任孙吴刘蜀得以更快之发展和巩固,曹操三十万大军必成笑谈。荀彧是铁杆保皇派,和献帝一心和曹操不一心,所以被曹“逼“死。他的旧日出策;“让曹操停留在阵前,别返回护京城",我从后来看是;“无非是袁绍之策造就的曹赢"。袁绍那边;正面“进攻曹营欲捉取曹操"和在后面“偷袭许都迎接献帝",那个计策主动、准时、实用?而曹操恰好遇到机会去夺粮草,怎么捉到他?袁绍既不听张郃“护粮"之言也不听沮授“夺取献帝"。偏偏不逢时的听了郭图“阵前捉曹操"之言,看着眼热,不切实际。要"夺"了献帝,曹某既便待在阵地前也无路可走了。曹操有点命里注定;袁绍内部先互打互争互斗起来,至许攸出于恐惧来投,而且带来关健的“屯粮草"情报…。这些一系列事仵,荀彧怎么事先会料到,完全是"赌一把"的心理,从中而恰遇良机,赌对了。不过后勤离不开荀彧,战时供给还作的不错,战谋不如郭嘉,职位高。贾诩不见什么实事成就,“奔长久"之大计弱,尤其杀刘备不如关刘备;给之好吃好喝关着,引动众诸侯刘璋等来降曹操才为高策。郭嘉,诸葛亮,及武将甘宁先认好主公能否成其业,再施计谋,对于李傕、郭汜等四将难成大事,大(李)理觉得着他等应大干一场,但本身能力有限,郭汜也变为“裹里面死"。张“锈"也不行,都“锈"的不明了。我说完了,大家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