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什么地位?

东汉末年,董卓率领军队进京,篡夺了朝廷政权。由于董卓胡作非为,引起了天下的动荡。东汉地方的掌权者以讨伐董卓为名,组成联军攻打京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组织联军的倡导者,他发布矫诏,号召诸侯起兵。那么,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编辑

一、联军的组成真相。

其实十八路诸侯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编写的,为了提高刘备的身份地位,他把刘备也写成了一路诸侯。为了自圆其说,作者把公孙瓒写成一路诸侯,作为刘备的接引人。然后借袁绍之口说刘备成为诸侯的原因,是重视刘备的汉家宗室的出身。

其实,在历史上虽然有讨董联军的存在,却并没有十八路诸侯之说。在历史上记载,真正的讨董联军是由十路人马组成的。他们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编辑

在这些人中,既没有刘关张的身影,也没有曹操的踪迹。曹操虽然也参加了这支联军,但并没有位列诸侯,只是担任了奋武将军的职务。不过曹操自己拥有一支私人的武装,能够独立进行军事行动,还是有很大的行动自由的。

这支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却如同一盘散沙。大家互相没有同属关系,只是在名义上推举了袁绍为盟主。推举袁绍为盟主的原因,主要是想要利用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影响,利用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势力。但是袁绍本身实力不强,没有压制其他诸侯的能力。

编辑

在这些诸侯中,袁绍的弟弟袁术就不听从他的指挥。袁术依仗自己嫡子的身份,看不起庶出的袁绍。而冀州牧韩馥惧怕袁绍的崛起,在起兵前就百般阻挠袁绍的行动。由此可见,整个联军指挥失灵,诸侯之间相互尔虞我诈,严重影响了联军的军事行动。

二、曹操在联军中的地位。

曹操在联军中的地位十分超然,虽然他的身份地位比不上这些诸侯,但是他却是整个联军的主心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曹操的家世。曹操出身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在东汉官至太尉。由于有了家族势力的帮助,曹操得以进入军界,成为掌握禁军的校尉。

编辑

在镇压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曹操凭借他的军事能力,进一步扩大了对他的影响。由于他的军功,使得他在东汉的政坛有了一席之地。曹操也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联军的诸侯们自然也希望能够利用曹操家族和个人的影响力,对他十分重视。

其次,曹操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曹操的能力已经为世人瞩目。他在得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后,开始在各个方面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经历,使得很多人对曹操刮目相看。很多大事,都有人向曹操征求意见,并且拉拢他参加。

编辑

连董卓也不例外,他委任曹操为骁骑校尉,并且想要与他共计大事。曹操拒绝了董卓的任命,逃回家乡。在半路上被抓后,有认识曹操的人,居然把他给放走了。理由居然是天下动乱,正是需要曹操这样的人拯救。由此可见曹操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联军作战自然也缺少不了曹操的运筹帷幄。

第三,曹操是讨董联军的倡导者。在讨董联军中,虽然没有曹操的名字,但是我们看联军兴起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曹操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曹操在逃回家乡后,就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起兵反抗董卓的统治。

编辑

曹操起兵的时间是在中平六年冬十二月。而讨董联军的诸侯起兵则是在第二年的初平元年春正月。曹操起兵比那些诸侯早了近一个月。这说明了说明呢?这说明当时各地对董卓的倒行逆施都深恶痛绝,但是谁也不敢做出头鸟,第一个起兵反抗董卓。

正是曹操的起兵,在当时的形势上添了一把火,反抗董卓的形势成为了燎原之势。那些首鼠两端的诸侯,见到如此有利的形势,才决定起兵讨董。可以说,曹操是这场讨董战争的发起者当之无愧。

编辑

第四,曹操与袁绍的影响力。曹操与袁绍是关系亲密的发小,在历史上记载,他们从小行为不端,经常一起去做出格的事情。正是有了这种感情,使得当时的袁绍对曹操十分信任。原本就对控制联军力不从心的袁绍,自然更加倚重曹操的能力。

甚至在讨董战争来到尾声的时候,袁绍还对曹操百般拉拢。他先是用得到的玉玺暗示曹操,显示自己有天命。后来又与曹操讨论夺取天下的方略,想要压服曹操。曹操对袁绍的拉拢软硬兼施,显示了自己的立场。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两人在当时的关系还是十分融洽的,袁绍对曹操的意见还是十分重视的。

编辑

三、曹操在战争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曹操在联军中的超然地位,使得他成为联军实际上的指挥者。他为联军出谋划策,使得联军在战争初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大震慑了董卓。董卓在联军凌厉的攻势下,被迫率领军队撤往长安。

当战争到了收尾阶段,联军的诸侯们却起了二心。以袁绍为首的诸侯们,开始为以后独霸一方做准备。他们不愿意再追击董卓,使得曹操十分气愤。曹操在劝说大家无果后,亲自率领自己的部下追击,结果在荥阳被董卓的伏兵打败。

编辑

其实董卓撤往长安是有两手准备的,那就是如果联军势大,无法战胜的话就撤军不战。如果能够抓住联军的破绽,那么就杀个回马枪,彻底击败联军。由于曹操和他的部下浴血奋战,使得董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董军主动撤退,联军才逃过一劫。遭受惨败的曹操回到军营后,最后一次为联军谋划作战方案。他说: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编辑

可惜作战方案再好,诸侯们都没有了继续进行战争的心思。于是联军就此解散,各个诸侯回到自己的领地,天下进入到了群雄逐鹿的战争时期。看清形势的曹操也被迫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了。

结语:

在东汉末年讨董战争的联军中,曹操担任奋武将军的职务。不过他在联军中的地位十分超然,并不输于任何势力。这是因为他出身官宦家庭,自己拥有自己的武装,又是联军的倡导者,与盟主袁绍关系密切,这一切都使得他在联军中能够自行其是。

编辑

曹操在联军中主要是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联军出谋划策,制订军事计划。在战争初期,联军屡战屡胜。不过到了战争晚期,诸侯们各怀鬼胎,不再听从曹操的调派。曹操在亲自追击董军失败后,最后为联军做出了行动方案,可是诸侯们并不采纳。随后联军解散,曹操也开始了自己的奋斗生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什么地位?

东汉末年,先是何进大将军把持朝政,继而宦官集团干掉了何进擅权。董卓等人以替何进复仇为名,杀进了京都,却赖着不走了。袁绍和曹操都曾参予何进的除宦行动,曹操被任命为骁骑尉(骑兵旅长、团长干干)。

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于184年发动36方(大军区)大起义。董卓、袁绍和曹操等一同镇压了黄巾军。

董卓把持朝政后,袁绍曾密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遭曹操反对:"你这不是要做第二个董卓?"

袁绍成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同盟军盟主时,曹操带着四千人马加盟,在群雄中并不占先。但他凭着自幼是发小袁绍的老大哥,又有着超人胆略,总是抢先发言,成为十八路诸侯最活跃的一个。

袁绍按兵不动,曹操主动请缨,当扫路先锋。结果曹操独自出战,后援不继,被董卓打得伤亡惨重,只有500人逃出。

后来族弟曹洪从安徽老家带来1000多壮士,成为曹军基本骨干,曹操又招募和吸收友人所赠大批人马,逐渐又恢复到骁骑尉的兵马。在征战黄巾残部中大量招降纳叛,在黄河南部进行了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建立了以兖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并招贤纳才,广招四方英雄,一时呈现兴旺之势。

195年,曹操将汉献帝"迎之许昌",并先后将五女嫁与献帝,以老丈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专治各种不服。

200年,曹操就向最大诸侯袁绍发起进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军事典范。曹操历时二年,彻底摧毁天下第一强豪袁氏集团,并于2008年完成北方统一。

曹操174年20岁通过乡试走上仕途,184年征战黄巾军,195年"挟天子以令诸侯",41岁开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号令天下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也!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什么地位?

曹操是最早倡仪天下反对董卓废除刘辨皇位,确立刘协为皇帝的人。189年九月,边将董卓得大将军何进命令入京,何进却被宦官们掳杀袁绍兄弟血洗宫中太监,汉朝皇帝兄弟从秘密地道逃到北芒山时落到董卓之手,从此董卓把持朝政,废除刘辨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皇帝。遭到袁绍兄弟的坚持反对,还是自称太师,独断专权。擅自杀臣,胡作胡为,威震天下

西园校尉曹操。不想与董卓合作,偷跑回家乡,要求天下英雄,回复刘辨的皇位。说刘协本是王美人生的,不该成为皇帝。引得天下州郡都要求复辟刘辨地位,而打击支持他的董卓政权势力。曹操最早散家财,举义兵首倡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发出讨伐董卓檄文传单,得天下州郡响应,传单为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祸害生灵,狠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师扫清华夏,剿戳群凶,望兴义师,同泄共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189年,天下诸多州郡纷纷起兵,参与其事。189年正月,东部州郡有渤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吏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乔瑁参与为关东集团联军成立,南方的荆州集团的军事力量是最大强大的,有朝廷后将军,豫州刺史袁术,长沙太守孙坚,青州太守焦和,颖川太守李旻,但江夏太守刘祥和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物质,张咨被杀,刘祥逃走,孙坚占据这些天下人多富裕的地方为基础。力量最为强大。私家武装为主曹操,以得到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的支持,他们派出卫兹,为朝廷招兵去山东招兵鲍信由于董卓专政,要袁绍杀董卓。袁绍胆小不成事也变成私家武装,将领鲍韬,曹仁,曹洪,夏候渊,夏侯惇,徐晃,李典,于禁的军队给曹操指挥。集团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为付盟主,在河南延津酸枣誓师,要消灭董卓的势力。二月董卓下令,迂都长安,火烧洛阳,联军挺进氾水,虎牢关,洛阳东一线观望不进。

曹操首先领兵到荥阳汴水,打算占领成皋,被董卓的部将徐荣击败,差点丧命,是曹洪拚命把曹操从失雨中背了回来。又让出曹洪自己战马给曹操骑着回来,协助打击军队将领卫兹,鲍韬,都战死在战场。鲍信也身负重伤,整个联军齐心协力援助,才没有全军覆灭。

汴水之战后,徐荣见曹操军队人数虽少,却能拚命异常,他感到也不易全歼,也领兵回去了。

这时荆州集团孙坚的军队进攻到梁东,王匡的军队泰山兵在孟津河阳津驻扎,首先被董卓军队偷袭包围歼灭。先锋将胡轸领数万军再次包围孙坚的驻地鲁阳孙坚依然神北自若在城楼外设没帐幔喝酒吃肉毫无慌张并不起身进城,胡轸以为有埋伏,被孙坚神奇定力吓退胡轸的数万军队。董卓军队退后才进城。(这是三国计空城计由来却转到诸葛亮身上)

董卓认为孙坚力量最为强大,集中了牛辅,徐荣,李蒙,李傕,郭汜,贾诩的军以合力攻打围攻孙坚。孙坚大败,孙坚与部下祖茂换了自己标志火红头巾,才得脱险保命,祖荗战死(小说中祖荗急中生智,把红头巾顶到一枯木桩上使敌人看见前去围攻,自己躲在深草之中也得活命)。但是颖川太守李旻。却被徐荣擒获被杀。关东联军鲁阳之战大败。

曹操回到酸枣后,建议联军各据要地,分兵再入武关,围攻董卓。诸将都不同意。从此各部都心怀鬼胎争权夺利,观望不前。只有孙坚听从曹操的命令,收集残兵败将,退还到阳人城中坚持。董卓部大将胡珍追击,要包围阳人城,离城很远地方驻扎,吕布怕人家抢了头功所害,夜里吕布士兵散布谣言,一时胡珍军队夜里”炸营“说孙坚军队夜中偷袭来了,军中战卒不分真假,苍慌逃命,弄得丢盔弃甲,失马掉鞍,十分狼狈。孙坚趁机追击,大获全胜。胡轸也被华雄所斩。孙坚名声大振,人马汇集如潮。

董卓惧怕孙坚英勇威猛,声威了得,以过去同在西北平叛,是同壕战友,派李傕劝说孙坚投降,还以给儿女婚姻亲家拉扰,被孙坚严厉拒绝。要诛其三族,示众全国,绝不和亲。董卓亲自来战。也被孙坚打得大败,他在吕布掩护下逃走,吕布接战,也是大败。孙坚攻入洛阳。董卓退到长安。牛辅,贾诩,李傕郭汜在洛阳西阻击孙坚西进。

从历史真实看,曹操首发檄文,发挥倡导宣传鼓动作用是真正历史起因,并首先挥师杀入敌人阵中,为联军实际抗击董卓,推翻董卓的反动统治,发挥具大影响力,本身是实际参与战争是实际指挥战争者,发挥首脑作用,虽然自身力量只有五干人马,却帅先勇敢冲锋,成为联军标帅,发挥生力军作用,是当时引向抗董主要的力量。虽没有孙坚那样实力,却带动人家大打胜仗。为真正地反对董卓统治,掀起巨浪成为实际。他先打起旗帜,后参与战斗。远远比袁绍兄弟先光说不干,后争名夺利抢,为了自己从中争夺地盘,谋取自家私利,战争中先在后面捣乱,最后自相残杀,论事讲节要重要多。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什么地位?

曹操的前半生是励志、勤奋、公正,愿为国尽力,救民于水火。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为独揽朝纲,请西凉军阀董卓进京,铲除宦官势力,但何进被宦官反杀。霸横无理的董卓就赖在京师洛阳就不走了,董卓废了天子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董卓欺压百官,逆行倒施,天下人共愤。。。曹操在刺杀董卓未遂后,回老家谯郡起兵,聚兵陈留,倡议天下众诸侯起兵讨伐奸逆董卓。曹操亲拟檄文,言辞慷慨,众诸侯热血奔腾,愿为国效力。共有十八路诸侯加入联盟,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候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十八路诸侯中,军衔以袁术最高,行政级别以韩馥为最高。曹操在战黄巾后,以功封为兖州相,并未到任。参加诸侯联盟时,是以西园骁骑校尉身份,排在最后。在初平元年(190年)春,十八路诸侯齐聚汜水关,或领兵三万,或领兵几千,连绵二百余里,仍是声势浩大。众诸侯推举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盟主,孙坚为先锋,袁术为军需官。虽然曹操打末,地位最低,但曹操是联通倡导者,又足智多谋,还刺杀过董卓,较有威望,为盟军的参谋长,很有话语权。为关羽出战华雄,为盟军提供粮草之事,曹操可以指责目中无人的袁术,促使盟军奋战董卓军,迫使董卓迁都长安。十八路诸侯为各自保存势力,尔虞我诈,在董卓西迁时各自溃散,只有曹操率部追杀董卓,可惜被伏击大败。此时的曹操有报效国家的正能量,但后来得势的曹操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忠变奸了。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什么地位?

实在不好意思!讨伐董卓的诸路诸侯中没有曹操的牌位。😄😄😄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曹操当时隶属于陈留太守张邈。《武帝纪》记载,曹操跑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虽然曹操在讨伐董卓的诸路诸侯中非常活跃,积极献策,然而,一句“邈等不能用”?让曹操彻底凉凉了。从而也反应出曹操当时并不是一方诸侯的代表!只是代表陈留的太守张邈手下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这就尴尬😓了!哈哈哈……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的曹操竟然不是一方诸侯?在当时,确实不是。而且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的人也不是曹操!!!更尴尬😓😓的是,盟主袁绍也没有参加会盟???

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

最主要的是会盟的情况。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

这年(190年)春天,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要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无不激动。

臧洪所宣读的誓词!又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三国志•袁绍传》和《后汉书•袁绍传》出入不大。袁绍的影响力确实太大了👍!那么,曹操何以成为代表讨伐董卓诸路诸侯中的一员呢?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于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至此曹操才有了一席之地!当曹操以太守的身份出现在诸路诸侯中的时候……

讨伐董卓的大军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已经解散了。

所以,曹操虽然随张邈出席了酸枣会盟、也曾孤军奋战过,属于讨伐董卓的佼佼者👍!但他代表不了一方诸侯,而代表曹操这一方的诸侯是陈留太守张邈。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什么地位?

那个时候的曹操就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比刘备好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