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敢受帝称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曹操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就将朝廷的军政大权抓在手里。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拥有了优势。这使得他的敌对者攻击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是曹操直到去世,也没有称帝。他在接到孙权拥戴他为帝的信时,还摇头拒绝。那么,曹操为何到死也不敢接受帝号呢?
一、从汉之忠臣到汉之权奸的曹操。曹操原本并没有想成为汉朝的掘墓人,他在自述中谈到,自己原本只是想当汉朝的忠臣,死后的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满足了。而曹操的早年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以汉室江山为重,一心效忠汉朝,想要匡扶汉朝。
在董卓把持朝政后,曹操拒绝了董卓的封官拉拢,回到家乡召集人马,号召天下诸侯勤王。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身先士卒。在荥阳之战时,董卓在洛阳烧杀掳掠后撤往长安。可是讨董联军却不思进取,只是整日召开酒宴,寻欢作乐。曹操在劝说其他诸侯进军不成后,毅然独自率军去追击董卓。
在荥阳地区,曹操和董卓的部下交战。由于敌众我寡,曹操遭到了惨败。不但曹操的军队遭到严重的损失,曹操也受了伤。曹操此时的手下,都是他从家乡带来的子弟兵,很多人都是他的亲族。这些人的伤亡,让曹操十分心疼。在曹操痛斥联军诸侯后,联军也宣告解散。从此天下陷入了群雄逐鹿的状态。
曹操经过这一番变故,对汉朝的命运也心灰意冷。他也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在群雄征战中崭露头角。在汉献帝带领他的朝廷返回关东的时候,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奉迎汉献帝来到许都。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初的曹操,他马上得到假节钺和录尚书事的权力,牢牢把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此后的战争中,随着曹操的势力扩大,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从他奉迎汉献帝那一刻起,就有人开始向他灌输取代汉献帝的思想。曹操虽然不明确表态接受,但是他也并不表态反对。因此,他的手下那些企图攀龙附凤之徒看准了曹操的心思,把拥戴他称帝的活动搞得愈演愈烈。
最能够暴露曹操称帝野心的举动,就是他晋位王公加九锡了。当时曹操想要加九锡,就遭到了他的亲家,多年生死与共的战友荀彧的反对。这是因为晋位王公和加九锡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是为下一步受禅登基做准备的。创造这个仪式过程的就是王莽,他就是以这套仪式篡夺了西汉江山。
对于荀彧的反对,曹操十分气愤,他十分果断地软禁了荀彧,并逼死了他。曹操最终还是进位魏王并加了九锡,离受禅登基就只剩一步之遥。但是,这最后一步曹操终究没有迈过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有人说曹操没有称帝是因为心中有愧,觉得对不起荀彧这些旧臣。荀彧是曹操最亲密的战友,他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曹操多次身陷险境的时候,都是依靠荀彧的帮助才转危为安。曹操为了感谢荀彧的情谊,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曹操最信任的战友,在曹操想要称帝的时候,明确表现了反对意见。在曹操想要晋位王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公开表示反对,让曹操心意难平。虽然曹操逼死了荀彧,也晋位王公加了九锡,可是当曹操一想要称帝的时候,就会想起荀彧这些昔日的战友。对于这些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战友,曹操心怀愧疚,因此他放弃了称帝。
也有人说,曹操没有称帝是因为生命太短,没有时间。曹操的一生是四处征战的一生,他以武力起家,对军权十分看重。在他的阵营,除了几位他十分信任的亲族将领,没人能够统领大军。因此,在重要的战争中,曹操不得不亲自担任军队的统帅,率领军队南征北战。
曹操一生征战,直到关羽战死后,方才有了安定的局面。但是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伤病缠身,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出入已经只能依靠车辇了。在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不久,曹操也随之病逝。由于曹操的寿命果断,使得他没有能够活到称帝的那一天。
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其实曹操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是时机不到。其实曹操并非没有称帝的机会,必然在荆州之战后,孙权出兵夺取荆州,消灭了刘备在荆州的主力,擒杀了关羽。此时刘备兵力守在蜀中,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且写信拥戴曹操称帝。可以说,此时曹操称帝,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
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曹操也没有称帝。他拿着孙权的信件对手下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曹操的性格的话,就会发现他有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绝不做图虚名而受实祸的事情。孙权拥戴曹操称帝,背后是包含祸心的。
孙权利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出兵夺取了荆州。他为了防止刘备的报复,主动向曹操投降。这样,孙权就促成了曹操和孙权共同对抗刘备的局面。不过,孙权对此还不满足,他为了把祸水引向曹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并且拥戴曹操称帝。
这样一来,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就成为了曹操。而且曹操称帝,也迫使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的刘备必须做出反应。如果刘备出兵攻打曹操,就会减轻孙权的压力。孙权就可以在一旁坐山观虎斗,从中渔翁得利。
曹操自然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用心。他以王侯之礼安葬了关羽的首级,并且拒绝了孙权称帝的建议。孙权的计谋未成,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在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中,孙权虽然获胜,但是自己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和刘备两败俱伤。
不过曹操虽然破解了孙权的计谋,自己也错过了称帝的最后时机。在不久之后,曹操就病逝了。曹操苦苦等待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没能等到称帝的时机。他只能安慰自己做一位周文王的人物,把禅让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曹丕了。
结语:曹操原本想做汉室的忠臣,但是随着势力的增强,他成为了汉朝的掘墓人。他把持汉朝军政大权,还晋位王公加九锡,离受禅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他始终也没有迈出这一步,主要因为他对荀彧等人心怀愧疚,并且年纪已高,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不愿意因为称帝而受孙权的愚弄。最终曹操始终没有称帝,作为汉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不敢受帝称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诸侯之一,文韬武略,智慧过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求才若渴,为人是用,官拜丞相,曹操为何敢称帝?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那时候的形势没有具备称帝的条件,孙权与刘备虎视眈眈。如果曹操敢称帝,让刘备孙权捉住把柄,联合讨伐他,这样曹操就烦恼的事情更多。
曹操不敢受帝称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曹操,文韬武略,经天纬地,具有很高的历史眼见和政治智慧,他不会这样做的:
一,作为敌对势力,孙刘尚未被剪灭,若曹操这时称帝,那就是“自我砍旗“:
1,“兴复汉室,聚拢贤士”这面政治大旗立倒。内部像荀彧还样的重臣,因心属汉室,会强烈抗议,从而引发内部不稳定因素。
2,“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面政治大旗立倒。外部孙刘会趁机造势,首先从社会舆论上讨伐曹操,坐实其“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政治标签,而后会借机吸纳名士英杰,积蓄力量,攻伐曹魏。
二,建议读一下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现尝试引用两段白话译文,权作抛砖引玉尔:
1,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2,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
曹操不敢受帝称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曹操不敢称帝,是有前车之鉴的,近的袁术代汉,远的王莽篡汉。
"推恩令〃下下的草头王大有人在,刘备唯实是东汉末年刘姓子孙后代人才,但他缺少刘秀的...气。
而曹操在东汉末年时,刘姓的王爷,汉朝的官员大有人在,如刘景升刘蔫...,如果曹操这时期不挟天子令诸侯?那就可以被天下刘姓王爷共击之,毕竟,"赤眉军〃都可以打...
唉!没时间看书的,可以听听(连丽如女士)先生的评书,就可以晓得啦。
曹操不敢受帝称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曹操和夏侯惇的是创业合伙人,和异姓血亲兄弟,在曹操成为魏王后己经实际上成为真正皇帝的时侯,贾诩,程昱都建议他举行大礼,成为皇帝。但夏候惇却建议打下益州刘备后,再顺流而下统一东吴,再当皇帝举行大礼更加安稳,天下太平,才能遵循尧舜的道路,行禅让之事,曹操听从夏候惇的劝说,没有去当皇帝,可在灭了关羽以后就死了。夏侯惇也因为自己劝说,深深自责,不久也死了。
曹操当时己经有。当皇帝之实,就缺一个礼仪罢了,他也许是怕自己女儿们,因为自己当了皇帝,天天吵闹。也许更怕似夏侯惇一样的合伙人,不能平等谈天说地,使自己孤单寂寞。所以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时刘备是他最大敌人,占据四川汉中。在他当中魏王时,孙权已经再次投降过来还联合起来消灭荆州的强大的关羽,孙权还把关羽人头送到洛阳示众。
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候。孙权派人向洛阳朝廷进贡,又将曹操将领朱光等人送回洛阳。写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当上大魏皇帝。曹操将信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护火上烤耶”。群臣乘机向他也劝他当上皇帝。曹操由于不想违被以前对荀彧等伙计了承诺,怕死了孤独。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从最了解曹操心里刘备这样说,曹操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命,议见者曹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复无远志也。今曹三分天下有其二,欲将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坐此老乎。是的曹操非常想当皇帝,只是怕皇帝孤单寂寞,当夏侯惇说,自古以来,能除民害百姓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者,应天顺民,复何大疑哉。天下太平,才能举行禅让尧舜之事。
实际上。曹操是个非常将究实惠的人,他不当皇帝,是一生都将自己装伴成忠于汉朝廷的人,不想因为自己图虚名。而自己否定自己的过去是汉朝大忠臣。更不想放弃兵权,去当皇帝,招来杀身之祸,遗害子孙灭绝。而是想时时享受天子荣光,却不落人口实,己经篡夺了汉朝大权,想着打下刘备,统一全国后,再当不迟。结果死了,没有当上皇帝。
儿子曹丕刚上魏王,就代替汉献帝当上皇帝。
曹操本身也是个是想非常崇尚法律的人,讲仁义是他思想的对己要求。以道德礼让教民和治理国家。尚礼重法,自已当皇帝,明显有违道德规范,所以没有自己去干。只有虚名,没有实得的皇帝。却实实在在为儿子打下坚实基础,去代替早就名不符实汉朝天下。
曹操在217年汉献帝己经给曹操魏王天子十二流苏王冕,金银车,六驾马,设五付车。完全皇帝礼仪派头。可是曹操在达摩坡与夏侯惇的军队同时向襄阳会战关羽,曹操召来夏侯惇。把军事大权授予夏侯惇为前将军,令其督领各军,也就是夏候惇己经撑握军权,他的意见,使得曹操不得不听从。从而使曹操没有当上皇帝。
曹操不敢受帝称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说曹操不敢受帝称号是不准确的,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曹操其人,看似不在乎自己的声名,实则不然,其实他比任何人都在乎天下人对他看法。曹操起兵,是以光复汉室的名义。能够成事,靠的还是他刺杀董卓的名头。他的一切,还都是因为他依附汉家天下得来的。不管他后来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还都只是大汉的丞相,天下人就算对他在不齿,可也说不出什么。再则,跟着曹操的谋士大将们,也不都只认曹操,还有一大部分是奉汉室为正统的。就连荀彧这样的,跟着曹操征战一生立下汗马功劳的近臣谋士,都反对他废帝自立,曹操自然也要考虑这方面的压力。但以当时曹操的势力,曹操要是称帝,无人能够阻拦。曹操不称帝,还是和他身为汉臣,不想落个篡位乱臣贼子的名声有关,毕竟还有东吴,川蜀对他虎视眈眈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