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有没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未出山时的行为有过一个记载。那就是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他还每每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得不到当时人的认可。那么,诸葛亮对自己的才能如此自夸,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一、诸葛亮在荆州的家世。

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的家世还是很不错的。他的祖上诸葛丰曾经担任过汉朝的司隶校尉,这是执掌兵权的高官。他的家族在琅邪十分有势力,他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汉朝的官员,因此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由于当时世家大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得诸葛亮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拥有了常人不具备的才能。

诸葛亮的父亲早逝,他和兄弟诸葛均被叔叔诸葛玄收养。诸葛玄带着他们兄弟去袁术那里,担任豫章太守的职务。后来诸葛玄离开袁术,去投靠他的老朋友刘表,诸葛亮兄弟也因此来到了荆州。诸葛玄之所以不回徐州琅邪,是因为徐州已经陷入战乱之中。刘表统治的荆州是当时的一片净土,没有战乱侵扰,所以诸葛玄才带着诸葛亮兄弟在荆州定居。

后来有人考证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投奔曹操,也是因为这场战乱。当时的曹操对徐州垂涎三尺,他假借为父亲报仇的名义,对徐州发动进攻。史书记载,曹操对徐州百姓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因此而死的徐州百姓数以万计。家乡遭到破坏,亲人遭到屠杀,这一切让诸葛亮对曹操不会有什么好感。

诸葛亮在荆州的生活也是比较超然的。由于世家大族的联姻关系,让他在荆州有着丰富的人脉。诸葛亮的父亲与刘表是好朋友,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地的世家大族子弟。一个姐姐嫁给了蒯家的蒯祺,这个家族的蒯越是刘表手下的权臣。另一个姐姐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诸葛亮妻子的娘家更是家世显赫。他的岳父黄承彦娶的妻子蔡氏,与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而这两姐妹有一个兄弟,就是大名鼎鼎的蔡瑁。他是荆州的军事首脑,掌管着荆州的水陆大军。在史书中还记载,诸葛亮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关系融洽。这一切,都能够看出诸葛亮与荆州的上层社会的密切关系。

二、诸葛亮躬耕陇亩与他的自夸。

诸葛亮的个人素质也不错,史书记载他身高八尺,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大概是一米八上下。而且诸葛亮的“容貌甚伟”,加上他的读书人的气质,是一位公认的美男子。当年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和诸葛亮相见的时候,就被诸葛亮的容貌所吸引,很快就缔结了孙刘联盟。

可是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杰出人物,却不在荆州的统治阶层中生活,而是独自一人来到隆中的乡下,去躬耕陇亩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按照诸葛亮自己的解释就是,他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是他为何又要每每自比为管仲乐毅呢?

管仲乐毅是何许人也?管仲是春秋时齐桓公的贤相,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齐桓公也因为九合诸侯,匡扶周室的功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则是战国时燕国的主帅,他率领燕军,联合其他战国的军队,一举摧破齐军,险些灭亡了齐国。这两人一是贤相,一是良将,诸葛亮以他们自比,当然是对自己文武兼备才干的自信。

我们从诸葛亮的行为言语中,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矛盾。他一方面韬光养晦,去躬耕陇亩,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淡泊态度。一方面又自比管仲乐毅,对天下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关心。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他天天吟唱的《梁父吟》察觉出一丝端倪。《梁父吟》说的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谋士为了杀死君主面前跋扈的三个猛将,故意赏给他们二个桃子,结果三个猛将因为争功都纷纷自杀。诸葛亮时常吟唱这首歌,当然是有所指的。

在当时的荆州,刘表虽然名义上是统治这里的君主,可是实际的权力则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刘表单骑来到荆州上任,正是依靠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得到了荆州的政权。刘表不得不重用蒯越、蔡瑁,还娶了蔡氏来获得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这样刘表大权旁落,面对外界的有利时机也无法把握,只能在荆州无所事事。

诸葛亮胸怀大志,才貌双全,并且拥有过人的才能,他对于荆州的政治生态情况当然是不满的。可是他要改变荆州的政治面貌,自然会触动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以刘表的性格和能力,是根本不会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更不可能重用他。

我们从诸葛亮与刘琦的交往可以看出来,他们都是对荆州现状不满的人。他们对世家大族的不满,自然会落到那些把他们视为威胁的人眼中。诸葛亮的那些举措,在没有实行就夭折了。诸葛亮为了避祸,躲到了隆中韬光养晦。可是他心有不甘,自然借《梁父吟》发泄自己的愤懑,希望刘表有朝一日能够任用自己,把那些飞扬跋扈的权臣一扫而空。

这当然只是诸葛亮的幻想罢了,到后来他也清楚地看到,刘表集团是一个腐朽没落的集团,终将会被他人吞并。他不忍看到他的第二故乡荆州,沦落到他的故乡徐州的下场。如果想要挽救荆州,只有让诸葛亮担负起管仲乐毅的重担。可是,诸葛亮的自比,得到的只是当时人的不认可。

在所有的希望都断绝的情况下,诸葛亮把眼光投向了刘备。最终刘备三顾茅庐,双方意气相投,一拍即合。诸葛亮不但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的才能也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终于得到了世人的首肯。

结语:

诸葛亮躬耕陇亩,并非是想隐居终生,而是韬光养晦之计。他在荆州有着复杂广泛的社会关系,想要得到一官半职是易如反掌的。但是诸葛亮对荆州的政治生态环境极度不满,想要凭一己之力来改造它,结果在世家大族的反对下遭到挫折。

诸葛亮之所以经常吟唱《梁父吟》,是因为当时的荆州就如同歌中的情况。臣下飞扬跋扈,君主懦弱无能。可是诸葛亮虽然有能力,却得不到任用,还遭到世家大族的排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也是希望早一日能够遇到明主,能够施展自己抱负。最终他等来了刘备,谱写了君臣相知的一曲佳话。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有没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

如果想招揽几个人才,你会怎么去办这件事儿?

基本上不外乎这么几种:首先可以发布招聘广告,其次可以从别人那里挖人,最后只有自己主动去找。

发布招聘广告虽然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但是也需要别人肯来。

为了吸引别人前来,就需要把待遇提高。秦孝公许诺“尊官“、“与之分土”,采取了分配股权的方法。看到有这么高的待遇,商鞅就带着三份计划书求见秦孝公。

要么就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曹操就是这么做的。桥玄对曹操说:“你现在名气还不行,可以让许劭帮你运作一下!”许劭就举办了一场名为“月旦评”的新闻发布会,让曹操主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品牌。

从别人那里挖人,也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行。你给的待遇比别人还少,谁还来你那儿!

嬴政为了统一六国,就采纳了尉缭子的建议,从六国那里弄几个人给自己办事。尉缭子当时做出的预算是三十万金。

能跳槽到别人那里的人,忠诚度肯定也不会高。《三国演义》里董卓为了招揽吕布,不仅送给吕布一辆宝马,而且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没有人主动前来应聘,而且自己又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挖人的时候,看来就只有自己主动去找了!

自己主动去找,都会找什么人?肯定是你知道的人,或者能引起你注意的人。

有很多人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却连人家的门槛都进不去。一点知名度也没有,看看简历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谁会用你?就算用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与心理期待相差甚远,所以他们也不会去。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给自己造点儿知名度,或者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这样一来,进可以主动去投靠他人,退可以等待别人来请。

姜子牙为了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就在离周文王不远的渭水边钓鱼。

巫师占卜说:“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周文王出去打猎,恰巧就遇到了姜子牙。

姜子牙事先有没有和巫师串通,这事儿不太好考证。反正周文王一下子就碰到姜子牙了!

周文王刚到的时候,看见有个人在教姜子牙怎么钓鱼。姜子牙按照他说的方法,第一次就钓上来一条鲋鱼,再钓就钓上来一条鲤鱼。

姜子牙也不看周文王,直接就剖开鲤鱼的肚子,从里面取出一卷帛书,上面写着“吕望封於齐”。于是周文王就把姜子牙请了回去!

严光以前是刘秀的同学。刘秀登基之后,多次寻找这个同学。因为严光是非常有名的隐士,从不追求名利,所以就躲了起来。

怎么躲的呢?就躲在富春江畔,每天反穿着羊裘在那儿钓鱼。有几个能反穿着羊裘钓鱼的渔翁?所以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把这事儿上报给了刘秀。

刘秀以前和严光是同学,一听就知道肯定是他。刘秀驾车前去见他他还不走,等刘秀先后来了三次,这才跟着刘秀回去了。于是严光就成了最有名的隐士。

严光故意反穿羊裘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就有人写诗讽刺他: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自己没有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就只有自己给自己造名声了!只要有了名声,自然就有人来找你。

古龙曾经曰过:一个人的名字或许会起错,但他的外号一定不会被叫错!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外号叫做卧龙生!文章写得挺好,所以又叫诸葛青云!”刘备听完摇头道:“我不看武侠小说!有玄幻题材的吗?”

徐庶说:“那你得到司马徽那里去找了。”刘备到了司马徽那里,司马徽就向刘备隆重推出:“我这里有伏龙、凤雏两个人!”

刘备一听这两个外号立刻就感兴趣,立马就问这两个人是谁?司马徽说:“伏龙就是诸葛孔明,凤雏就是庞士元。”

刘备一听诸葛孔明,好象之前徐庶提到过。于是刘备就问明白诸葛亮的住处,亲自前去寻访。

刘备刚踏入隆中那个地方,就听到人们都在纷纷议论。原来诸葛亮经常说自己堪比管仲和乐毅。大家都为这事儿发表自己的意见。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在吹牛。但是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都在挺他。

刘备一看诸葛亮人气还挺旺啊!以后随便写点什么,就是热门帖,学生们就得背诵。

刘备来到诸葛亮门前,跟童子说:“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麻烦通报。”

童子进门对诸葛亮说:“有个中山猴,姓孙,字什么来着……”诸葛亮一听心道:“难道是孙权?”于是就没有接见刘备。

刘备第二趟来,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进门对诸葛亮说:“有个什么将军、什么侯、什么牧的,叫什么来着……”诸葛亮一听心道:“这么多头衔,难道是曹操?”还是没有接见刘备。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门前,对童子说:“刘备求见!”

童子进门对诸葛亮说:“刘备求见!”诸葛亮一听心道:“炒作了这么久,怎么这么晚才来?”于是赶紧出门把刘备迎了进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有没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

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喜欢朗颂《梁甫吟》,经常拿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都觉得他狂妄自大,言过其实了。这也难怪,毕竟管仲、乐毅都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而你诸葛亮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耕夫,为什么要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呢?其实,他是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图自己拥🈶出众的才华,将来要成为文武全才的人。众所周知,管仲堪当大任,在辅佐齐桓公时,曾经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让齐国跻身于春秋五霸之首,建立了不世之功!乐毅扶持弱小的燕国,率兵作战,一鼓作气、连下齐之七十二城,导致齐国近乎灭亡!文能治国使诸侯臣服,武能统军让敌军烟灭。这是诸葛亮为自己设立的能力目标。他并非沽名钓誉之徒,以此显示清高。他有社会观察力,有研究当时天下大事的举动。所以,后来隆中对让刘备认为切实可行,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乱世,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类似于战国时期。齐桓公继位伊始,齐国实力一般,因为有了管仲的辅佐,后来独霸诸侯,成为强国!齐湣王时期,齐国强盛,南边击败了楚国,西边打垮了魏,赵,还协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又抹了宋国。一时之间,疆域辽阔,威风八面。而燕国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样弱不禁风的国家,因为有了乐毅的扶持,能连续攻下强大齐国的七十二城池,让不可一世的齐国差点亡国!诸葛亮的意图明确:如此乱世,任何诸侯有了我的辅佐,是可以君临天下的;纵使最弱小的国家有了我的扶持,也能以弱胜强,灭掉敌对势力。结果亦然!卧龙一出,天下震动;所以,历史上有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这显示了他的自信,当然,客观上有打广告的意思。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有没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

乱世之中,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如孟广平等人,都是选择了隐居避祸的方法,唯有诸葛亮一心以管仲、乐毅为人生楷模,孜孜不倦地演绎天下走势图。

孟广平等人路上被刘备误以为诸葛亮,再三恳请出山相助,都是坚辞不就。而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奉献了"隆中三分天下策",可见,诸葛亮所言非虚,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诸葛亮不一定会以"管仲乐毅"自居,但一定是想成为"管仲乐毅"式贤相良将。

管仲是辅助齐桓公"尊天子以攘四夷"的一代贤相,成就了"九匡诸侯"的春秋霸业。乐毅为燕王直下齐地70城,威震天下。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乱世,就是想成为匡扶汉室的忠臣良将。三顾茅庐,就与刘皇叔一拍而合,欣然出山。他不是奔着功名利禄,而是真的为匡扶汉室而来。

有意思的是,刘关张桃园结拜,也是冲着匡扶汉室的勤王令而来的。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刘备和诸葛亮志同道合,才能一见如故,才会鱼水之交。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从隆中计到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魂丧五丈原。确实是实现了以管仲乐毅为人生楷模,忠义贤良,天地可鉴!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有没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

肯定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并且这个成份还比较大。这到不能怪他的,因为在三国乱世,人才辈出,他这个默默无闻的“诸葛村夫"要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难度非常大。

所以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达到吸引眼球,营销自己的目的。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有没有自我打广告的成份?

一个人空有报负,胸怀大志,并有经天纬地之才,运筹帷幄之智,当然需要有地方施展,孔明的朋友个个出类拔萃,也相互了解,孔明在他们面前把自已比作管仲乐毅大家是认可的,自然流傳于外,司马徽与刘备说:伏龙凤雛得一人可安天下,虽说有些夸张,但足可以证明孔明之才,何须作广告,只能说有此言论,无广儿告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