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能大一统吗?

是诸葛亮野心不够大还是有所顾忌。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了一句话,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可以安定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事。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足以辅佐,你就自己取得蜀汉政权。诸葛亮当时就哭着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决心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如果诸葛亮真的接受了刘备的要求,他能够带领蜀汉一统天下吗?

一、刘备托孤带来的影响。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被古人称为君臣同心的佳话。其中刘备让诸葛亮自取蜀汉,更是被大家看成真心相许的楷模。在三国时代就有人羡慕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想要模仿,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那就是曹睿和司马懿。

曹睿在临终前,为了等待司马懿从前线归来,强忍了很长时间的病痛。在司马懿回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向他托付后事。他让少帝抱着司马懿的脖子,自己则对司马懿说,希望他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辅佐少帝。司马懿当时满口答应下来,可是转眼他就搞了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能够做到刘备和诸葛亮那样君臣相知是何等之难。

刘备向诸葛亮提议出让政权,不应该仅仅是帝王权术,而是真心实意的。如果刘备只是对诸葛亮耍权术,是得不到诸葛亮的真心辅佐的。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很高,他能够察觉刘备的内心。他一旦察觉出刘备对他耍权术,就会有极度的危机感。这样,即便是诸葛亮不想夺取蜀汉江山,也可能因为形势所迫而弄假成真了。

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一片真心相待,他才得到了诸葛亮的忠心辅佐。刘备之所以这样对待诸葛亮,是完全出于对蜀汉政权前途的考虑。因为当时跟随刘备的老臣经过战争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刘备阵营中,唯一能够挑起大梁的人就只剩下诸葛亮了。蜀汉政权要延续下去,就必须得依靠诸葛亮。

这样,蜀汉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两个权力核心,一个是后主刘禅,一个是诸葛亮。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给蜀汉政权带来混乱,甚至可能会出现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刘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对诸葛亮全面放权,让他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但是如果那样做的话,如果诸葛亮是和司马懿一样的人,蜀汉政权也一样难以延续下去。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刘备干脆说出了让诸葛亮自取的话。如果诸葛亮要自取蜀汉政权,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如果诸葛亮感念刘备的诚意,对蜀汉鞠躬尽瘁,反而会保住蜀汉江山。

事实证明,刘备的做法没有错,诸葛亮为了刘备的一句话,将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蜀汉的事业。诸葛亮在平定内乱,发展经济,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后,亲自率领他重新组建的蜀军,对曹魏连续发动了北伐。最终由于身体原因,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实现了他对刘备许下的诺言。

二、诸葛亮难以统一天下。

诸葛亮身为蜀汉的丞相,掌握了蜀汉绝大多数的实权。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身份和权力还是要比皇帝差出许多。在他的北伐过程中,就遇到过很多阻碍。必然说李严就对他的作风不满,上书讽刺他,劝他加九锡。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李严无法保证后勤供应,竟然采取谎报的手段,让诸葛亮退军。

如果诸葛亮身为皇帝的话,类似的情况应该很难发生。这样,诸葛亮的行事会减少很多阻力。可是如果诸葛亮成为蜀汉的皇帝,他真的如同刘备所说的,能够一统天下吗?如果公平地来看,他很难达成这样的目标。除了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相差悬殊,和东吴作战配合困难等客观因素外,仅仅蜀汉内部的矛盾就让诸葛亮很难解决。

首先,蜀汉政权是以刘备为首的集团打下的江山,诸葛亮虽然在这个集团威望很高,但是远不能与刘备相提并论。为了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戎马一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率领部下南征北战。可以说,整个蜀汉政权的臣子,对刘备都倾心仰慕,甘愿为他效力。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在白帝城养病,蜀汉的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后起兵造反。黄元起兵的原因是和诸葛亮的关系欠佳,怕将来刘备去世后对自己不利。在遭到失败后,黄元还是奔向白帝城,想要得到刘备的原谅。但是在半道上黄元被自己的亲兵擒获,送到成都斩首。从这一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刘备的差距。如果诸葛亮夺取蜀汉的江山,在政权内部就会遭到大家的反对。

其次,诸葛亮手下没有足够的人才,可以让他担起蜀汉皇帝的重担。如果诸葛亮要担任蜀汉的皇帝,他手下至少要拥有自己的团队,能够保证自己的统治。而我们看诸葛亮的手下,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团队。他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的人才,都是一些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的臣子。如果诸葛亮想要篡位,这些人是不可能跟随他的。

至于军队的情况就更加明显,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重新组建了新军。可是这些军队缺乏有作战经验的骨干,也没有实战经验,战斗力并不强。这一点,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显露得淋漓尽致。蜀汉剩下的最精锐的军队,分别掌握在魏延和李严的手中,而他们则是刘备最忠心的臣子。

正是手中缺乏军事人才,才使得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被迫起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而现实中街亭之战的惨败,让诸葛亮认清了形势。虽然他和魏延的关系不好,魏延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诸葛亮胆怯,诸葛亮还是任用魏延做自己的先锋,这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没有其他可用的将才。因此,缺乏对自己效忠的文武人才团队,让诸葛亮无法维持蜀汉政权的统治。

第三,在实际情况中,诸葛亮尽了最大努力,也没能北伐成功。其实,在现实中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时候,是他各方面都达到最有利的时刻。在当时,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行动。这使得诸葛亮可以动用一切有利因素为自己的北伐服务。

诸葛亮可以不必理会后方的安定与否,自己可以亲自率军出战沙场。如果诸葛亮担任了蜀汉的皇帝,他反而不会拥有这些有利条件了。可以说,为了诸葛亮的北伐,整个蜀汉政权上下一心,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

尤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动员了整个蜀汉的最大兵力,动员了蜀汉最大的人力,还把蜀汉多年积聚的物资全部投入战场。在那次战争中,诸葛亮在战场上始终占据着主动,自始至终在后勤供应上都没有感到过困乏。

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极端有利的条件下,诸葛亮依然没有能够取得北伐的胜利。如果诸葛亮担任了蜀汉的皇帝,不但政权内部混乱,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自己没有嫡系的军事人才,自己也不可能亲赴前线指挥,他的北伐条件还不如现实中的条件。可想而知,他想要统一天下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结语: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让诸葛亮自取蜀汉政权,说相信他一定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理想。可是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刘禅的话,他想要取得天下反倒会更加困难。这不但是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在蜀汉内部还会遭遇极端的困难。

因为蜀汉是刘备所建,蜀汉的臣子大多是刘备的忠臣,他们不会承认诸葛亮当皇帝的合法性。诸葛亮也没有自己的团队能够接管政权,这只会让蜀汉陷入混乱,更快灭亡。在诸葛亮拥有蜀汉大多数权力的情况下,依然没能北伐成功。如果诸葛亮当了蜀汉皇帝,客观条件还不如现实中的条件,那就更不可能一统天下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假如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能大一统吗?

谢邀。

首先,以孔明的品性,不会存在题目中的假设。

如果一定做这种假设的话,蜀国也难以实现大一统。原因如下:

刘备在世时,尚需调和蜀汉内部各方势力,以诸葛亮的身份,他更加难以调和各方矛盾,换句话说,他作为臣子,有刘禅在背后坐着,他能压服满朝文武,但是他自己登基,极大可能等来的是众叛亲离。

假如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能大一统吗?

刘备临终安排了个李严牵制孔明,李严自己不争气,不几下被孔明送回老家了。刘禅象日本天皇一样,名为国君,几乎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孔明了。

孔明其实完全掌握国家机器,还一统天下,自己五十多岁熬死了,后来蜀国也被强魏吞下去了,是必然的。

假如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能大一统吗?

不能假如,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工部的两句诗概括了刘备与诸葛亮的生平志愿,三顾频频者是刘备为匡复汉室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东汉未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还身如漂萍无立足之地,是水境先生一席话让他顿开茅塞,深感身旁智谋之士之不足,隆中对策诸葛亮做出了总的战略方向,如按先生所言何愁天下不定,奈何荆州一失如同断臂,荆州四战之地,北上可图中原,东向能控三吴,奈何天意如此夫复何言,为报弟仇夷陵兵败,白帝城托孤先主曾云此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可辅君可自为成都之主,非试探,实肺腑之言也。先生伏地大慟,臣受陛下三顾之恩敢不竭驽钝之力以效犬马之劳。非虚言,真心也。试看南抚蛮夷,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沤心沥血,虽身居高位毫无僭越之心,最后大星陨落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滿巾。我们后人不应妄加假如,以玷先生之高风亮节也。谢谢。

假如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能大一统吗?

不能统一,因为诸葛亮虽然有运诪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的本领,却不如司马懿的红福托天。这说明取决于天意。在葫芦峪大战中,诸葛亮设计用火功,既要除去内痪,又要除去外痪,内痪即魏延,外痪即司马懿。诸葛亮派魏廷去功打司马懿,然后放火烧山,将魏延,司马懿被困葫芦峪,不幸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和魏延,才有了后来的司马拜台,气死诸葛亮。司马统一三国之说。

假如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能大一统吗?

人各有志,人的一生追求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同样也有很多的坚持。

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看看历史上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拼得你死我活的场景,简直就是惨不忍睹,成王败寇,赢家只有一位,其余大都命运悲催。

自家人和争霸者都是这样了,更何况是下克上,搞谋朝篡位的,哪怕皇位到手了,名声与威望都会折损。

司马家族就是这样,统一三国,但却很难有所作为,因为读书人们不屑,这才有了所谓的竹林七贤,而为了皇位与门阀的妥协,更使得晋朝的皇权难以集中。

一切都源于阴谋和算计。

这是原罪。

诸葛亮虽然没有取而代之,但实质上已经算是取而代之了,就凭他作为蜀汉政权的名副其实的权臣,连蜀汉皇帝都对其毕恭毕敬,言听必从,更何况还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如此楷模,唯有周公可以媲美。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做梦都想做到的事,诸葛亮做到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现代有个词叫做工具人,而蜀汉在诸葛亮手中就是一个工具国,为诸葛亮名留青史的工具国。

富人为了财富可以不择手段,追求名声的人亦是如此。

希望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才不枉白来人世一趟。

所以这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愿望,至于大一统,尽力而为吧,毕竟这是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任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