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认为呢?

在辛弃疾的词句中有着一句著名的词,那就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词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而且这两句词都是照搬当时曹操的说过的原话。第一句是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也”。那么,第二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一、曹操对孙权的感叹。

曹操与孙权两人可以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他们的交往时间很长,并且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这才真正的认识了对方。曹操对孙权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轻视,到后来的重视,最终发展到英雄相惜,这才有了曹操对孙权的那句评价。

曹操在最初对孙权是看不上眼的。在他和刘备评论天下英雄的时候,对当时占据江东的孙策的评价都很低。他说孙策凭借父亲的余威成事,算不得什么英雄。那么,凭借孙策留下来的基业成事的孙权,和孙策相比就更等而下之了。

正是对孙权的轻视,曹操才把江东视为囊中之物。他在孙权攻打黄祖获胜的时候,就派出兵力进入淮南,牵制孙权的发展。孙权也因此放缓了对荆州的争夺,把兵力撤回江东自保。曹操因此得以轻易夺取荆州,孙权则鞭长莫及,无法对荆州施展自己的影响。

在夺取荆州后,曹操志得意满,企图一举解决东南的问题。他企图顺流而下,攻打江夏的手下败将刘备。至于说江东的孙权,曹操则给他去了一封信,企图依靠自己的军事压力,迫使孙权投降自己,一同夹击刘备。

当时孙权的手下,以老臣张昭为首的大批部下都要求迎降曹操。可是出乎曹操意料之外的是,孙权不顾内外交困的形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联刘抗曹的道路。他派周瑜为联军统帅,一举在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即便是这样,曹操依然还是嘴硬。他写信给孙权,不承认赤壁之战的失败,说赤壁之战说自己烧掉船只撤退,让周瑜得此虚名。曹操不承认周瑜的胜利,自然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败,是因为轻视孙权,对局势产生了错判。

不过孙权并没有因此就给曹操留什么情面。赤壁之战后,东吴控制了江夏和南郡,将长江防线联为一体。孙权将上游交给周瑜,自己则在淮南发动攻势,一心想要打开北上的道路。在这段时间里,曹操最强硬、最难缠的对手就是孙权。

在和孙权的多次交手中,曹操体会到了孙权的厉害。他和孙权在淮南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谁都无法彻底打败对手。曹操自此改变了对孙权的看法,把他作为可以和自己匹敌的对手。而那句著名的感叹,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领兵抵御,双方在濡须口相持月余。在交锋中,孙权凭借自己优势的水军,挫败了曹军的攻势。曹操看到孙权军队舟船器杖军伍整肃,不由得发出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如豚犬耳!”随后曹操和孙权互相通信,然后撤军。曹操也因此把对待孙权的策略,由单纯的武力威压转换为又打又拉的策略,也就是变相承认了孙权的能力。

二、曹操对孙权的感叹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乍看似乎带有调侃的意味。因为夸奖对手,却把对手看成自己的儿子,这其实不是一种平等地位上的对话。不过我们如果对比一下双方的年纪辈分,就能够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

如果按照年纪和辈分来说,曹操确实是孙权的父辈。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当年讨董联军的先锋,而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发起人,正是曹操。曹操和孙坚并肩作战,打进了洛阳,赶走董卓,他们是一对不折不扣的战友。

如果从年岁来算,曹操和孙坚的年纪也相差不大,属于同一代人。因此,曹操在对待孙策和孙权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长辈的姿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并不是对孙权的调侃,而是一种欣赏的心态。

在曹操的军事生涯里,在很多战斗中历尽艰辛,但一般总是能够叠挫强敌,获得成功。但是,在北方无往不利的曹操,却在长江之滨停住了脚步。而让他不能突破长江,统一南北的敌手正是孙权。曹操本来没有把子侄辈的孙权放在眼里,当尝到了孙权的厉害才清醒过来。

与孙权的顽强抵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荆州的统治者刘琮的投降。刘琮是刘表定下的继承人,为了让他能够顺利统治荆州,刘表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将长子刘琦安排在边境的江夏,让刘备率军在北部抵抗曹操。而刘琦的母亲一族又和当地的世家大族联成一气,掌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可以说,刘表为刘琮做到了可以做到的一切,刘琮只管按照刘表的安排去做就行了。

可是刘表刚死,尸骨未寒的时候,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曹操率军南下,发动了对荆州的进攻。这一次进攻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曹操的水军并没有训练完成,这一次进攻是按照荀彧的建议,采取奇袭的方式进行的进攻。这注定曹操的这场进攻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攻击,是准备为下一步发动攻势做准备的。

可是就在刘备和他的部下在樊城准备迎击曹操的时候,刘琮竟然主动向曹操投降了。这是因为刘琮没有权威,也顶不住手下人的压力,只得向曹操拱手投降。这使得曹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同时也让曹操对刘琮的能力感到十分鄙夷。

孙权在赤壁之战前,也同样面临着刘琮一样的情况。外有曹军压境,内有张昭重臣逼迫。但是孙权顶住了这些压力,他果断地用佩刀砍断书案,说敢要求迎降曹操的如同此案。在孙权的坚持下,东吴同仇敌忾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可以说,如果刘琮表现得能够达到孙权的十分之一,荆州也不可能那么容易丢失。因此,难怪曹操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三、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是对自己状况的有感而发。

曹操评价孙权的话语中,还有着另外深层的意思,那就是他对自己继承人的忧虑。曹操在与孙权的交战时,已经年事已高。在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时,曹操已经快六十岁的高龄了。可是在这个时候,曹操的继承人问题依然是一块困扰他的心病。

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在宛城之役中,为此他的夫人还和他离了婚。而他最喜欢的儿子曹冲则在早年生病去世,曹操因此把天才戏志才也杀了。这是因为,他的儿子没有能够驾驭戏志才的人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自己生下的这些儿子并不看好。

在他的儿子中,为了继承人的位置竞争得最激烈的两个人是曹丕和曹植。曹操虽然对他们两人都不看好,不过还是要从他们两人中选择一人。可是曹丕和曹植各有所长,两人各有支持的团队,让曹操难以抉择。曹操在看到孙权的出色表现之后,联想到自身的处境,自然有感而发。

如果曹丕和曹植中间有一个人的能力、表现能够与孙权比肩,曹操还哪有选择的烦恼。看到孙权的优秀表现,曹操对自己的儿子表达了一种失望的感情。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曹操赶快在后面加上刘表的儿子是豚犬的比较,其实他真正的意思是自己的儿子根本无法与孙权相提并论。

事实也证实了曹操的判断,在日后的岁月中,孙权纵横捭阖,用尽了权谋。他向曹操投降,在荆州之战中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完成了自己全据长江的目标。在曹操死后,孙权再次向曹丕请降,把志大才疏的曹丕玩弄在股掌之上,为夷陵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从双方的能力表现来看,曹丕根本不是孙权的对手。

可是曹丕已经是曹操唯一能够拿出手的儿子了。在曹操说出对孙权的感慨后,他身边的人也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在曹操询问手下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时,他的手下回答说,正在想袁绍、刘表的情况。正是他们废长立幼,造成了领地的混乱,让曹操有了可乘之机。曹操因此决定立年长的曹丕为继承人,这也是孙权和刘琮给曹操带来的启示。

结语: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这看似调侃的话语,其实是曹操对孙权的欣赏之词。他与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同一辈人,是讨伐董卓的联军战友。他对孙权的态度,当然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态度。

正是孙权的能力,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欣赏孙权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儿子感到悲哀。由于造化弄人,曹操建立的基业,竟然没有让曹操欣赏的儿子来继承。这不由得让曹操面对孙权,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也正是受到刘琮和孙权的启示,曹操在确定继承人的时候,选择了年长的曹丕,这未必不是那一声感叹带来的结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认为呢?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家的优秀,所以曹操说这个话,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他欣赏孙权,当然也是希望自己能有这么一个儿子。

曹操的儿子不少,并且有很多都是有才能之人。若说他儿子中最能打仗的,那便是曹彰了。这个曹彰不仅很小的时候便随曹操一起出征在外,而且非常有统兵作战的天赋。曹操也是很欣赏他,不过曹彰有打仗的本领但是却不喜欢读书。曹操可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他希望曹彰可以多看些书,结果曹彰告诉曹操他志向不在读书,所以曹操也就只是欣赏曹彰的本领但并不看重他。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也同时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儿子中曹植与曹丕都可以称得上当时的大文学家。尤其是曹植,他的文采不仅出众而且才思敏捷被曹操所喜爱。曹操一度喜爱他到了想立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可惜曹植只会写文章,他不善于领兵作战。而且曹植这个人比较任性且随性,他曾经就因为酗酒耽误军情,曹操多次训斥他,他就是我行我素。曹操虽然非常喜爱他,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弃立他为世子。

曹冲是曹操最聪明的孩子,从小就是神童,可惜没长大就早逝了。所以曹操儿子中能文能武的就只有曹丕了。曹丕其实也不差,但是要是跟孙权比确实有点逊色。孙权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几岁,他哥哥孙策是被当时豪强给刺杀的,所以孙权继位之初,是个连生命都不能保证的君王。但他后来不仅在东吴坐稳了帝位,还与曹魏,刘蜀三国并立,让当时的曹操几次都拿不下他东吴,所以曹操才会觉得曹丕会没有孙权出色。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认为呢?

都是草根创业者,白手起家,曹操、刘备、孙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三股势力相互实力竞争,各自使出浑身解数拓展市场运营。

三家老板招贤纳士,求贤若渴,各家员工尽司其职,在岗位上发挥才能。在对人对事件来讲,曹操心胸豁达,虽是敌手,常怀敬畏之心。当年能看出寄人篱下的刘备就非池中之物,说出`天下英雄唯君与操耳‘。今看到孙氏集团虽弱于己,但其团队的拼搏精神尤胜于当年自己,不由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倒也是一种鼓励的思维。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认为呢?

这句话出自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中。

建安十七年,曹操亲自率军进驻濡须口,准备征讨孙吴,孙权亲自领兵来拒。曹操见吴军甲仗整齐,精神面貌不错,暗吃一惊,立刻明白了吴军并非乌合之众,孙权本人,或者孙权的将领善于治军。

后来孙权亲自来搦战,还让曹军吃了亏,并给曹操写了封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像小孩一样把信给众将看,然后说:孙权没有骗我呀!要知道曹操打了一辈子仗,越老越妖,居然让孙权这样的晚生折了面子,可见孙权确实是个粉刷匠——有两把刷子。

当时是建安十七年,曹操就像一个面临退休的大企业领导人,要物色接班人,曹丕和曹植斗得不亦乐乎,难分伯仲,曹丕和曹植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可问题是他们都不像曹操啊!曹操是何样人?正经起来的时候,雄姿英发,横槊赋诗,睥睨天下;不正经起来的时候,讲笑话,假装拿刀侍卫,为了甄姬说“今年破贼还为奴”。

只有孙权这样自信、豁达,并且有一种执拗霸气的性格,才对得上曹操的口味。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认为呢?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是曹操给孙权的高度评价,意思是人生在世,就要像孙权一样英勇威武,孩子就该像孙权这样,切不可像刘景升的儿子刘琮那样猪狗一般无能。曹操可不是占孙权便宜,曹操和孙权父亲孙坚同辈,这样说是赞赏孙权,也是感叹孙坚有个好儿子。赞赏一个人并不代表否定另一个人,曹操并不是否定自己的儿子,虽然对自己的接班人不是太满意,但和其他官二代比也算是不错了。

三国那些官二代里面孙权确实属于出类拔萃的,善于用人,有胆有识,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他敢力排众议,任用周瑜、黄盖这一波主战派联合刘备和曹操对抗。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孙权与曹在濡须口两军交战,并对峙相持一月有余,而且孙权初战告捷,用水军包围曹军,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水寨,抵近观察巡视一圈后离开,一路上管乐齐鸣,好似出游一般,曹操听着音乐远远望去,孙权军队井然有序,觉得孙权胆色过人,英勇威武,比其他官二代强的太多,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刘景生而且的儿子拥有荆州,和强悍的水师,手下精兵强将也不少,但曹操一来,却一丈没打就投降了,把城池和军队双手奉上,败家子一个。而孙坚的儿子不但把江东治理的很好,而且想办法和强敌对抗,守住祖上基业,这反差也太大了吧。而且曹操以前接触过的官二代多是纨绔子弟类型的,像孙权这样认真创业的不多。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认为呢?

曹操,纵然是后世非议,演绎抹黑,但一生的征途,也已经让这个绕不过去的三国人物,在历史上得到许多人的内心认可。认可,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最为在意的东西。

刘备列举了天下所能知名的人物,曹操皆视为草木,唯独是把当时还未有显露山水的刘备,当做是英雄之人,之所以被后世津津乐道了许久,便是曹操把自己那么高的英雄标准,认可了眼前的刘备,而历史的发展,又验证了曹操一双炼目,功夫了得。

曹擦不是一个好先生,他所言赞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这其中,孙权便是一位。那是曹操发兵江东,勒马谈笑,一副东吴之地已经插上了“曹”字旗帜的满满自信。 曹操应该有这种自信,发兵四十万,对抗毛头小儿的孙权,这样的对阵,天下闻之不降的人,已经是少数,当军队到了濡须口,曹操并没有看到自缚而来的孙权。

四十万人马扎下营寨,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当得了一个人物,便是他从来不会过于迷失自己,虽然自信十足,但既然避免不了一战,他还是十分的谨慎,找了一个高地,曹操眺望军容,只见孙权的身影若磐石一般坐定在军中,曹操点点头,已经觉得不容小觑。

当战事展开,东吴军士的战斗力让曹操一次次的挫败,东吴是攻不下了,曹操十分不解,他印象中,天下能和他较量,从来没有东吴的位置,如今这个小小的孙权,是给他的哥哥争了面子。 曹操在撤军之时,又一次发表了他的识人之论:生儿子,就得生孙仲谋这样,这才是后生可畏,刘景生那样的儿子,生来跟猪狗又有什么区别。

曹操金口一松,这一番的夸赞,又是传之后世了,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认可,可以这样说,但又不尽然,曹操这话,更是带来几许对自己儿子的鞭策,东吴之土。孙郎可守,魏土之安,曹子可能保全?

曹操一句话,给自己的儿子们竖立了两个正反典型,孙权这般的,便是不辱没家楣;若是刘景生那般的子孙,家业国土要丧之他手,纵然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是无法苟延,一荣一哀,是曹操给儿子们的殷鉴。 曹操的儿子们,却是没有令父亲失望,文韬武略,都可以算上是人中的龙凤了,而东吴之地,在下一辈的较量中也决出了胜负,孙家后人还是没有斗得过曹家后人。

但那个被曹操同样引为知己英雄的刘备,却真的是生出来一个反面典型的儿子,从而就像是刘景升的儿子们弄丢了荆州一样,刘备一生的基业,也是断送在了所谓的“豚犬“般的儿子手里。这就真的是让刘备在九泉之下,要露出苦笑。 所谓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也就是因为,一代人有时候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可能因为下一代的不靠谱,从而就大江东去,付为笑谈。

所以曹操这一感慨是对孙权的赏识,也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