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回顾三国历史,很多人都会为刘备兄弟和诸葛亮掬一把英雄泪。刘备兄弟在烽烟遍起的年代,抱着匡扶汉室的理想,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刘备,百折不回。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可是他们的事迹流传后世。我们看他们的事迹,不由得会浮想联翩。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州,马谡没有失去街亭,那么诸葛亮的计划会不会实现,蜀汉能否重新统一三国呢?
一、荆州的得失决定了三国的走向。在三国时期,荆州位于三个势力的交叉点上。它的得失直接决定着三国的走向。在汉朝末年,天下战乱四起。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景象在曹操的诗篇中有着生动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于战乱的影响,大批的百姓逃入荆州避难,再加上刘表无意征讨他人,发动战争,这使得荆州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但是,也正是因为荆州的富庶,让它遭到了各方势力的觊觎。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荆州是刘备事业的起点。刘备只有先占有荆州,然后再占有益州,这才能继续北伐。而东吴的孙权也对荆州虎视眈眈。他与鲁肃策划的《榻上问对》里,也是把占有荆州作为自己的事业起点。孙权准备先占有荆州,全据长江,再建号帝王,北伐争夺天下。
可是,刘备和孙权的计划却被曹操给打破了。曹操一面在北方进行着争夺,一面把目光也死死盯在荆州身上。当孙权打败黄祖,准备向荆州扩张战果的时候,曹操就派兵进入淮南,迫使孙权只能退兵观望形势。在北方战事刚告一段落,曹操不待水军练成,就率领大军直取荆州。正当此时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轻易地投降了曹操。曹操得以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荆州。
占领荆州的曹操,也就成为了刘备、孙权共同的敌人。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军,迫使曹操留下部分兵力防御江陵和合肥,率领主力北还。吴军在周瑜的率领下,经过一年的激战,夺取了江陵。而刘备则率领军队,占领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在周瑜去世后,鲁肃又劝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这样,曹操占据了荆州的襄阳、南阳两郡,孙权占据了江夏郡,刘备则占据了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和桂阳郡。于是三方各自占有了一部分荆州,荆州成为了三方矛盾的焦点。尤其是刘备和孙权两家的战略都要占有荆州,这就埋下了双方冲突的伏笔。孙权就因为荆州分配不公,与刘备刀兵相见,发生了湘水之争。双方最后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老奸巨猾的曹操利用孙刘两家的矛盾,退居北方,静观其变。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的耐心得到了回报。在这一年关羽发动对襄樊的征伐,在关羽水淹七军取得大捷的情况下,孙权与曹操联系,出兵袭击荆州。在周密的计划下,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袭取了公安与江陵。关羽的大军在回师时离散,自己也在逃往西川途中被东吴伏兵擒杀。从此,刘备永远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遭到了破坏。
二、荆州不失的话,《隆中对》是否能够实现。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荆州的丢失,使得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遭到了失败。那么,假如荆州不丢失的话,《隆中对》是否能够实现呢?我的个人回答是,肯定能够实现的。这是因为,如果荆州不丢失的话,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备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足够的高度,那就是足以碾压魏吴的高度。拥有这样的实力,怎么会统一不了天下呢?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荆州的局势,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左右荆州局势的最根本的势力是孙权。孙权在荆州问题上采取的策略是,联合弱者,一起对付强者。他在赤壁之战前,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而在荆州之战时,他则采取联合曹操,对抗关羽的战略。这种左摇右摆的姿态,实际上体现出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
在孙权的战略里,要全据长江,就必须占有荆州。因此,他时刻关注着荆州的局势。他左右摇摆,就是要让荆州的局势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虽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可是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把荆州纳入自己的囊中。尤其是在坚决维护孙刘联盟的鲁肃去世后,主张武力夺取荆州的吕蒙掌权,孙权的态度更是如此。
在吕蒙上台后,他就与孙权就东吴的战略方向做了探讨。他否决了鲁肃的联合关羽北伐,主力指向徐州的战略。而是提出袭击关羽,武力夺取荆州的方案。这个方案正中孙权下怀,两人一拍即合。孙权秘密与曹操接洽,私下里建立了联系。而这时的刘备阵营却对此一无所知,最终酿成了荆州的悲剧。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其实对于关羽守荆州的策略有所提示,那就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是在刘备与孙权的战略目标的冲突下,东和东吴是很虚幻的。在鲁肃活着的时候,有鲁肃的坚持,依然发生了湘水之争。那么鲁肃一死,孙权和刘备的冲突就是无可避免的了。
我们看吕蒙和孙权的讨论,就可以知道,东吴已经决定要武力夺取荆州。而这个期限就是在吕蒙病死之前。在关羽死后不久,吕蒙就死了。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是关羽不出动讨伐襄樊,东吴没有偷袭荆州的机会,那么在吕蒙死前,孙权都是要以武力强行夺回荆州的。因此,关羽在荆州,就要面对曹操与孙权的双方夹击。在这种情况下,守住荆州是关羽力所不能及的任务,荆州必然会失守。
这样,如果荆州不失守的话,就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在荆州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曹操与孙权两家的总和,至少也要与他们相当。只有这样,关羽才能保证荆州不被曹操和孙权联合攻下。但是,如果刘备有了这样的实力,那么夺取天下还会有悬念吗?
三、街亭的得失决定了蜀汉的前途。如果说荆州不失守,那么就没有街亭得失的问题了。但是,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街亭之战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重新编练的。这支军队队伍整齐,号令严明,但是却缺乏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实战经验。由于刘备时代的军队大多都丧失了,新编练的军队没有老将士做骨干,再加上没有经过实战的锻炼,就很难有实战经验。我们知道,在战场上,一个老兵要顶得上十个新兵。几乎完全是新兵的蜀军,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在战场上突出地显现了出来。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使,去守卫街亭现有的城寨。他率领军队去占领南山,企图居高临下,对张郃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这个战术,在当年的定军山之战中就使用过,当时的黄忠斩了夏侯渊,建立了大功。马谡想要复制这个战略,让定军山的胜利在街亭重演。
但是,马谡遇到的对手是张郃。张郃在汉中之战里,曾经多次遭受了惨败。尤其是他在与张飞的作战时,被张飞包抄后路,前后夹击。那一战张郃被迫丢掉马匹,只率领十几个人爬山从小道逃命。定军山之战时,他就在附近,夏侯渊正是因为救援张郃才遭了黄忠的毒手。这一切教训让张郃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有着山地战的丰富经验,张郃才没有轻易上马谡的当。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马谡守南山的致命缺点,那就是山上无水。于是张郃派兵切断了马谡汲水的道路,缺水的蜀军大乱,在张郃的攻击下崩溃,遭受了惨败。
其实,当时张郃军队的战斗力是有限的。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精疲力竭的张郃军队,是无法和马谡长期相持的。在战斗胜利后,王平率领千余蜀军,摆出进攻的姿态,就让张郃止步不前。如果马谡率领的是一支有经验,有战斗力的军队,即便是山上无水,也是可以爆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的。那样,战斗的结果还未可知。
可马谡的军队却崩溃了。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如果蜀军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遭遇什么样的下场。诸葛亮心里知道蜀军的战斗力,才选择了稳健的作战计划。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作战,就不会遭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假如街亭不失守,张郃就只能在街亭与蜀军决战。诸葛亮的策略是先以街亭为据点,将张郃的军队吸引在街亭周围。在张郃的军队攻不下街亭,锐气耗尽的时候,再出动主力与张郃决战。这个时候,张郃前有马谡的街亭阻拦,后有险峻的关陇道的阻挡,很可能会遭到全军覆没的结果。
我们知道,张郃率领的五万多步骑兵是曹魏的中央机动军团。这支军队是曹魏的精锐主力,被用于各个重要的战场。如果这一支军队被歼灭,对曹魏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诸葛亮下一步就可以席卷关陇地区,将蜀汉的势力推进到潼关。那样,蜀汉就能够占有当年汉高祖刘邦的旧地,为统一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惜,这一切都被言过其实的马谡给破坏了。而且,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宝贵的机会。因为在此之前,曹魏认为刘备等人已死,蜀汉没有名将,对蜀汉的进攻没有准备。这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取得了奇袭的特效。在此后,曹魏对诸葛亮有了准备,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使得诸葛亮无法与之决战。最终,诸葛亮只得带着遗憾,病逝于五丈原上。
结语:在刘备阵营的历史上,丢失荆州与丢失街亭都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如果荆州和街亭不失守,蜀汉的情况会好得多。不过,这只是后人的一种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荆州和街亭都是难以守住的。
荆州的归属是三方势力的焦点。尤其是东吴,对于荆州的欲求更是迫切。在吕蒙接管军权后,他就和孙权定下了武力夺回荆州的策略。东吴将全部机动兵力都调来用于荆州方向,和曹操勾结,一起夹攻关羽。因此,即便是关羽不攻打襄樊,他也是抵抗不了孙权和曹操两家的夹击的,荆州必然会丢失。如果荆州不丢失,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备的实力超过或等于曹操和孙权的总和。要是有此实力,刘备就统一天下了。
街亭之战主要是由于蜀军战斗力不强,对手是沙场老将张郃率领的曹魏精锐。再加上马谡擅自修改诸葛亮的作战方案,将自己的军队引入死地。这次战斗的失败,痛失了歼灭张郃军队的良机,也葬送了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因此,假如街亭不失守,蜀汉的形势将会好得多,蜀汉还是有统一天下的机会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
蜀国地理位置狭小,国内严重积贫,没有后备人材,不是一个关羽马谡能扭转乾坤的。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
答案是不可能。原因是蜀国无论经济丶军事等实力不如魏丶吴,再说,地盘也小,而曹操兵多将广,蜀仅凭诸葛亮及屈指可数的几员大将,怎能敌魏?始终难逃被灭气数,只是时问早晚问题而已。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
你的假如里面少了几个,应再加上庞统没有死在落凤坡,再加上刘备没有夷陵之败,诸葛亮最终统一三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一,司马水镜先生曾说,刘备只要能得到诸葛亮和凤雏二位中的一位,就能得天下。后来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也得到了庞统,二者皆归刘备所有。
二,当刘备得汉中,取成都后,兵势强盛,将有五虎,谋有诸葛,庞统,兵精粮足,完全有能力与曹操一爭高下。
三,刘备不要下令关羽进取襄樊,而令其固守荆州,威攝东吴。自已率庞统出汉中取中原,大将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各部同时进兵,诸葛亮镇守成都,其势不可挡也。
四,曹操赤壁新败,又失汉中,其士气低落,元气大伤。人心军心尚未恢复,此时,刘备大举进兵,曹操必惧之。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
那将是梦幻般的过程和结果:当然能,肯定能!
关羽当年襄樊一战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弄得曹魏朝野震惊,曹操惶恐而欲迁都邺城避开关羽的锋芒,但是,最后时刻功败垂成,败走麦城被东吴捉杀,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与荆州失陷东吴之手有关。如果当时荆州没有丢失,最坏的结果就是关羽退守荆州,至少能够保持攻打襄樊之前的局面,回到诸葛亮《隆中对》里所谋划“跨有荆、益之地,侍天下有变......”的道路上来。
如果当时荆州没有丢失,关羽父子就不会被东吴捉杀,张飞就不至于被杀,就没有刘备为了雪关羽被杀之恨而发动的夷陵之战,蜀汉就不会出现那场“损兵折将、人才耗尽”而大大伤及蜀汉的元气,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诸葛亮就可以尽早、更快地平定南方,发展生产蓄积战争资源及力量,为伺机北伐曹魏作更好更充分的准备。
而没有刘备雪关羽被杀之恨而发动的夷陵之战,没有那场令蜀汉“损兵折将、人才耗尽”大伤元气,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的战争,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不至于会缺兵少将,街亭之战根本就没有马谡登场的机会,历史上就不会有马谡丢失街亭的桥段,蜀汉北伐的进程就可以按照诸葛亮的预设,向前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推进,那么,剿灭曹魏及孙吴统一天下就是迟早的事。
总之,荆州不失,关羽不死,张飞就未亡,刘备那场令蜀汉“损兵折将、人才耗尽”大伤元气,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的战争就不会发生,从而历史上就不会有马谡登场守街亭,丢失街亭的桥段,诸葛亮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与力量展开北伐,并最终剿灭曹魏和孙吴统一天下。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
仍旧没戏!
三国进入到了博弈均衡态。这时候,打仗已经不是打猛将、打精兵,而是打钱粮。简单说,谁有钱、谁能笑到最后,谁也就能统一三国。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隆中对》的统一攻略是:派一上将军自荆州向宛、洛;刘备自益州出秦川。宛、洛下则中原定,秦川出在关中定。益州加荆州,这是根据地;关中加中原,这是王霸业。
但是,你要把这句话给读完了。实施这个统一攻略是有前提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天下有变。关键是什么叫天下有变?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叫天下有变吗?不叫。这已经变完了。你占了中原又能怎样?你占了关中又能如何?遇上一个吕布,说被抢走就被抢走。人都没了,抢地盘有啥用?地盘有的是,关键是没人。
李傕郭汜起刀兵,占着关中、捏着皇帝,关键是中原洛阳连个军阀都没有。就这种形势,那李傕郭汜怎么就没打出一个霸主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东汉帝国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爆发战事。这才叫天下有变。老百姓还有,但已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心思安。这种时候,你刘备一出,老百姓自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因为你可以带来秩序、带来和平、带来好日子。
非要爆发一场黄巾起义吗?没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也可以。捏着幽、冀、青、并的袁绍,跟捏着兖、豫、司、徐的曹操干了起来。这时候,就别谈什么攻略了。你刘备把军队往成皋、荥阳一摆,然后就问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家伙怎么割地送钱孝敬自己就行了。
但是,这种烈度的天下有变,还会发生吗?
你刘备都能把四川给占了,那人家曹操凭啥不能把关中也给占了。捏着关中、捏着中原、捏着河北之地的,恰恰是人家曹操。而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才刚刚锁定荆州,曹操就已经开始巩固后方了。所以,这个天下有变,就不可能发生。
《隆中对》前面,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这个“保其岩阻”,刘备实现了,因为把汉中给占了。于是,秦岭大山,就是自己的岩阻。为啥实力雄厚的曹操拿不下汉中?刘备翻越大巴山运兵运粮,曹孟德要翻越秦岭大山运兵运粮。不用干别的,刘备耗也能耗死曹操。秦岭大山平均海拔两千多米,曹操这就没法玩。
但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扯淡了。你诸葛亮“五月泸渡,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这是干什么去了?西戎、南夷就没有一个服的,不服怎么办?根本就没啥谋略可讲,直接揍服为止。公元263年,邓艾偷袭成都、蜀汉亡国。而在5年前,即公元258年,将军霍弋还在率兵平定永昌郡蛮夷。所以,蜀汉到死也没能把内部蛮夷给彻底搞定。
可以说,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外结好孙权”。刘备只要捏着半个荆州不放,那孙吴就没法结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么放弃荆州,与孙权一起干曹操;要么得罪孙权,死活也要占着荆州。荆州攻略和结好孙权,就没法相容。
假设关羽没丢荆州,那孙吴就要一直惦记着。但凡来自曹操的压力减轻,刘备和孙权就要在荆州决一胜负。
公元220年,曹操死了。大统领死了,主少国疑啊!刘备和孙权应该联起手来,死命往北推了吧?关键是曹丕这家伙还逼着汉献帝退位了,自己当了皇帝。曹魏已经彻底不要脸了,孙刘联军北上,这就叫出师有名。然而,吊诡出现了: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家伙掐了起来,打了一场夷陵之战。原因就是荆州。
所以,《隆中对》的全部前提都不成立。天下有变,但天下就不可能变了。曹丕篡位只能叫和平更替。结好孙权,更不可能。刘备集团只要捏着荆州,这件事就做不到。至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只能一直是梦想。
孙权不开心就不开心了,刘备就捏着荆州不放了。荆州这么好的地方,给了孙权就白瞎了。如果第一次北伐顺利,马谡不失街亭呢?
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或刘备的十万大军一定会全力开赴陇山。然后,占定陇右、巩固陇山防线,扛住曹魏的第一波进攻。这个可能吗?
这个可能有。你看刘秀战隗嚣就行了。陇右军阀隗嚣就是以陇山为防线,把大英雄光武帝刘秀打得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但是,接下来怎么办?
接下来就是以陇右为根据地,然后从陇山杀向关中。这就费劲了。你荆州驻守一支军队,你汉中也得驻守一支军队,甚至成都和南中方向还要驻一支军队,然后你再从陇右派出一支军队。你刘备哪来那么多的军队?这就不可能。对关中,刘备集团只能形成骚扰。但要是全占关中,就只能靠运气了。
陇右这个地方早就鸟不拉屎了。否则,曹魏也不可能被诸葛亮偷袭。真正富庶的是关中。后期的曹魏就是捏着一个关中干整个蜀汉。越到后期,关中就越强而蜀汉就越弱。
四川跟陕西死磕,在历史上,就没磕赢过。你别说刘邦就可以。刘邦的军队主要是以沛丰为基干的山东军。这伙人就是在汉中这个地方转了一圈,然后就还定三秦了。他们不仅不是四川土著,更不是关中土著。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刘备就没有统一全国的机会吗?
可以说,在赤壁之战后,完全没有。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那就是在官渡之战后,天下形势已经清晰。曹操集团肯定要拿下整个北方,把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山西连成一片。
而孙权呢?已经坐拥江东六郡的孙权,一定要向长江中游发展,把荆州全部拿下。如果有可能,一定会出兵四川,然后把整条长江捏在自己手中。
但是,半路杀出了一个刘玄德,硬是切走了半个荆州和整个益州。于是,天下三分。天下三分,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乱世已经结束,天下不再有低垂的果实。
官渡之战前,整个天下就是以豪族为基础、以军阀为领衔的各种州级诸侯、郡级诸侯,甚至还有县级诸侯,然后大家捉对厮杀。这就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大鱼是曹操、陶谦、袁绍、刘表、袁术这些个州级诸侯。至于张绣、刘备、吕布以及李傕、郭汜之流,就是小鱼。小鱼们,以及老鱼陶谦、傻鱼袁术,都是被吃的对象,也就是低垂的果实。
低垂的果实,不仅好吃,关键是好摘。刘备一声大汉皇叔震天响,然后他就接替陶谦,成了徐州老大。吕布一个流氓不要脸,他就接替刘备,当了徐州老大。这多容易。但是,等官渡之战以后,还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吗?
你想也别想。剩下的全是大鱼,而且是大鱼中的大鱼,成了鲨鱼。到最后,就剩下三条巨鲨,分别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以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诸侯乱战,现在就是巨鲨之间的较量了。而这时候较量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
以前较量靠什么?简单直接的强兵猛将,甚至兵多就可以。现在较量靠什么?靠钱,真正的实力比拼。后期,司马懿为什么能够主政曹魏?跟曹魏武将相比,司马懿到底有啥功绩?没啥功绩,但有能力。司马懿的能力就是理财。
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最先搞屯田的,是曹操。接着继续搞屯田的,就是司马懿。天下已经残破到无法恢复生产了。你这时候就得政府出面,组织百姓恢复生产。曹魏集团,从曹操时代就一直在做这件事。而且,这件事一直做到西晋灭吴。灭吴之前,曹魏和西晋已经在魏吴边境一线,连续搞了三十多年的屯田。
而只要秩序稍稍恢复,曹魏集团就一定要抓经济工作。
曹操时代,刘馥为扬州刺史,修建了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水利设施。曹丕时代,贾逵为豫州刺史,拦截汝水、建造了小弋阳陂,疏通二百余里长的“贾侯渠”;郑浑为沛郡太守,在安徽的萧、相境内修筑了郑陂,陂城之后,“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此外,凉州刺史徐邈兴修盐池、营建水田,敦厚太守皇甫隆大力推广耧犁、灌溉土地。
曹魏不只有强兵猛将,还有一大批善于理民的财政官员。司马懿可以说是这伙人中的翘楚。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五次北伐彻底失败。公元235年,曹魏的中原地区发生大旱。而主政关中前线的司马懿竟然能从陕西调集五百万石粮食救济洛阳。
关中不仅能抗衡整个蜀汉,而且还能接济中原。诸葛亮即便翻越秦岭,也耗不过关中的钱粮。所以,坐镇关中的司马懿,完全没必要跟你流血死磕,耗粮草就行了。因为蜀汉肯定耗不起。
强兵猛将,是汉末乱世的逻辑。而三国的逻辑,却是财政为王。既然是财政为王,刘备集团即便捏着半个荆州和整个益州,又能如何?即便把一个十几万人口的陇右也给你,你还能指望以陇右为跳板,吞并关中吗?所以,刘备集团以及它的蜀汉政权,根本没戏。
那东吴的孙权呢?也没戏。
把曹操和刘备都熬死的孙权,连淮河边都到不了。不是孙权无雄心,而是豪族不给力。打荆州,打完荆州分地盘,这没问题。但是,图谋淮河、死磕曹魏,让自家出钱、出人,豪族就敢跟孙权翻脸。豪族问题,不仅是东吴的问题,而且也是后来南北朝的问题。孙权根本就集中不了整个江东的力量。即便财政为王,但在江东,大小王却都捏在豪族手里。
而此时的江东,甚至整个南方,在人口体量和绝对实力上,完全比不过北方。南方实现真正开发,成为新经济中心,还要再等上五百年。安史之乱导致了又一波北民南迁。人多地少,然后人多力量大。把河流纵横的沼泽之地全给排干了,南方才能实现经济逆袭。这时候,豪族即便给力,南方也干不过北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