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与徐晃都曾经背水一战过,为何韩信胜而徐晃失败了?
背水阵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军阵,它在韩信的井陉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将“背水一战”比作孤注一掷和敌人决一死战的代名词。在《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中,以描写将军们的谋略见长,背水阵自然也肯定会在书中出现。在书中第七十一回中,就出现了背水阵。
在当时,刘备攻打汉中,阵斩夏侯渊。曹操无奈之下,只得亲自率领军队来和刘备争夺汉中。在此战中,徐晃作为先锋,率领副将王平来攻打刘备。徐晃不听王平的劝阻,非要渡过汉水,和蜀军背水一战。可是令徐晃没有想到的是,战斗中并没有出现他想看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局面,反而是全军溃逃,损失惨重。那么,同样是使用背水阵,韩信能够以寡击众,大败赵军,可为什么徐晃却打了大败仗呢?
一、双方的对手不同。在当年韩信出兵赵国,和赵军在井陉发生战斗。在这之前,韩信对赵军进行了侦察。当时赵军的统帅是陈余。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才能,算是当时的名士,但是食古不化。他的谋士李左车建议不和韩信正面交锋,拖住韩信的军队。李左车自己则率领一支军队迂回韩信后方,切断韩信的补给线。这样韩信进不能战,后勤断绝,很快就会被赵军打败。可是陈余以自己的兵力强大,不战会被他国耻笑为理由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在得到陈余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的情报后,才出兵井陉,和赵军进行决战。在这一战中,虽然陈余号称名士,可是他的真实军事能力,远远不及韩信。即便如此,韩信还是认真的对赵军进行了侦察,在得知了陈余的战略后才发动了进攻。
而徐晃在汉水旁的这一战,却是对敌人一无所知。他只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贸然率领军队渡河与敌决战。正如王平对他的劝说一样,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对陈余的举动了如指掌。而徐晃对黄忠、赵云的意图毫无所知。单单从将才这一方面来说,韩信的军事能力远远超过陈余,而徐晃的军事能力并不比黄忠、赵云强,他如何能够打败黄忠、赵云呢?
二、双方的军队不同。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使用背水阵是不得已的。在战后韩信与部将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信对自己军队的评价。因为当时刘邦在荥阳战场和项羽作战吃紧,在韩信打下魏国和代国之后,他手下的精兵就被刘邦抽调走,去荥阳前线增援。这使得韩信在攻打赵国的时候,率领的军队都是刚征召的人员,用韩信的话来说,是“驱市人而战之”。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如果和敌人在有生路的战场作战,这些将士早就各自逃生了。所以韩信才会采取背水阵的办法,将这些将士放置在死地,让他们逃无可逃,只能人自为战。这样,赵军虽然比韩信的军队素质高,可也无法攻破拼死一战的汉军。
而徐晃的军队和韩信的部队不同。徐晃的军队是曹操的精锐军队,他们身经百战,见过各种各样的阵仗。他们对于徐晃的背水阵并不以为然。在形势危急的时刻,这些在战场上久经战火锻炼的人,不可能会像韩信的那些新兵一样,死死的对敌人进行抵抗。他们会寻找一切生路,来逃脱被歼灭的危险。这样,徐晃想要造成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局面,是根本无法达成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的部下都争相逃命去了。
三、双方背水阵地不同。在井陉之战中,韩信的背水阵是真正的背水阵。他先派出一万多人出发,背水为阵。我们可以从这段记载看出,韩信是从陆路出发,在背靠河流的地方布设的阵地。这个背水阵是完全没有退路的。因此,韩信和他的部将才把这个地方称作为死地。
正是因为没有退路,韩信在佯装战败后,率领军队进入这个阵地。在面对尾追而来的赵军,韩信的部下才会对敌人拼死抵抗。因为只要战败,韩信背水阵的将士就只有死路一条。赵军虽然全力攻击,也无法攻破韩信的背水阵。
而我们回过头看徐晃摆下的背水阵。和韩信的背水阵一比,我们就会发现徐晃的背水阵真是似是而非。韩信的背水阵是毫无退路,可徐晃的背水阵后,还搭设着浮桥。这种预设退路的背水阵,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死地。所以在黄忠、赵云进攻的时候,徐晃的军队一看大事不妙,就争相从浮桥逃命。徐晃的军队没有和敌军拼死一战的精神,这就失去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徐晃的军队当然在黄忠、赵云的攻击下被打得大败。
四、双方的策略不同。在韩信的井陉之战中,背水阵只是吸引敌人进攻的诱饵。韩信运用了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原理,将背水阵运用得恰到好处。他将背水阵作为“正兵”,吸引赵军的主力来攻。由于背水阵的汉军人自为战,死死的缠着赵军,为袭击赵军大营的两千骑兵创造了战机。
这两千骑兵作为汉军的“奇兵”,趁赵军全军出动攻打背水阵的机会,冲进赵军的大营。他们拔下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军旗。这样,在赵军对背水阵久攻不下,精疲力竭的归来之时,发现赵军大营飘扬着汉军的旗帜。赵军因此军心大乱,在汉军的攻击下,很快就崩溃了,韩信因此获得了井陉之战的大捷。
我们再看看徐晃的汉水边的这一场战斗。本身徐晃的进攻就没有得到王平的支持,自己带领着骑兵渡河攻打蜀军。这使得徐晃的军阵进攻力有余,而防御力低下。徐晃也没有韩信的谋略,采取正合配合的策略,只是单纯的想和对方进行决战。可这要看黄忠和赵云是否会按照徐晃的心意来作战。
韩信在进行井陉之战前,在侦察到陈余不听取李左车的意见,肯定会对自己出击的情况时,才出兵井陉。而徐晃则根本不知道黄忠、赵云是否会出击,就贸然渡河,实在显得不理智。果不其然,如同王平所料,黄忠、赵云对徐晃的背水阵采取了坚守不战,击其惰归的战术。黄忠和赵云商定,在徐晃凭借勇气来进攻的时候,两人坚守不战,等到日暮时分,徐晃的军队疲惫不堪的时候,再攻打徐晃。
就这样,等到了日暮时,黄忠和赵云趁徐晃撤军的时候,两路出击,一举击败了徐晃。徐晃刻意营造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阵,最终成为了大家的笑柄。
结语: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背水阵大败了赵军,获得了辉煌的战果。可《三国演义》中的徐晃,在汉水旁的战斗中,摆下的背水阵却被黄忠、赵云打得大败。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将领的军事水平,对兵法的理解能力和临战指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根据当时双方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的背水阵只是为了配合骑兵奇袭成功的诱饵。韩信将没有多少训练的军队带入死地,让他们人自为战,终于成功的牵制住了赵军的主力,为骑兵袭取赵军大营创造了战机。最终,在背水阵和奇袭骑兵的配合下,韩信赢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而徐晃则和韩信不同,他根本就不知道对方将领的策略。他贸然将军队带过汉水,号称背水一战。可徐晃在军队的背后却留下了浮桥,有了退路,他的背水阵所处的地方就称不上死地。黄忠和赵云抓住徐晃在日暮时分,疲倦撤退的时机,发动两路攻击。徐晃手下的老兵们,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都争相逃命。这使得徐晃摆的似是而非的背水阵遭到了惨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韩信与徐晃都曾经背水一战过,为何韩信胜而徐晃失败了?
时局和地理环境不一样。
韩信与徐晃都曾经背水一战过,为何韩信胜而徐晃失败了?
我认为,原因很简单。韩信是有准备的背水一战,而徐晃是在敌人识破计谋下的背水一战。它们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大家都知道,韩信素来是以智计百出而闻名于世的,汉朝基本是无出其右,汉朝有文有张良,武有韩信的说法。而他的对手陈余呢?对于韩信是极其藐视的,一直认为韩信是徒有其表,是吹牛大王,并且此时的韩信是兵少将寡,根本无法和自己抗衡。再怎么也玩不出花样来。毛主席说过:“在战术上藐视敌人,在战略上要重视敌人。”但陈余可不是什么大军事家,没有深谋远虑,对敌情又不重视,所以想以人多欺负韩信人少,遇到亡命的反抗,也就一下失去了打胜的决心。他遇到韩信,败得不冤。
而徐晃,明知道对手赵云和黄忠也是高手的情况下,也出此背水一战的计策,那两个是谁,刘备的五虎上将啊,是有几把刷子的。一眼就看破了徐晃的战术,他们有针对性的做了准备,几面夹攻,一冲即破。何况赵黄两人哪个不是可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的高手啊!不要说还带了这么多军队,就是任何一个,都可以在敌军中横冲直撞的主啊!当年赵云在曹操大军中单人单骑横冲直撞,还救了阿斗。更何况还是以优势兵力打你徐晃,败是肯定的了。
所以,这个原因是没有可比性的。战场环境不一样,对手不一样,导致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韩信与徐晃都曾经背水一战过,为何韩信胜而徐晃失败了?
韩信背水一战灭赵国,为何徐晃却一败涂地?只怪他没弄懂韩信为何要背水一战!
井陉之战彭城大战后,刘邦终于意识到,光靠沛县的那帮兄弟是实现了不了自己的梦想。他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将军权下放给韩信。于是,韩信便开启了北伐之旅。
韩信渡过黄河,俘虏魏王豹,擒获夏说,太行山以东土地皆平定。公元前204年10月,韩信率领汉军穿越太行山,准备进攻下一个目标赵国。
赵王歇与主帅陈余听闻韩信到来,立刻集结大军,在井陉口严阵以待。
陈余手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他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向陈余支了一条妙计。
原来,太行山有八大关隘,而韩信此次走的是井陉关。一条绵延数百里的绵蔓河将上艾(今阳泉)和井陉联系在了一起,韩信便是沿着河畔的狭窄驿道穿过太行山。
此时的韩信面临着诸葛亮北伐时的相同问题,艰难的道路使得后勤供应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汉军需要速战速决。反之,如果赵军坚守,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左车据此建议分兵两路:自己率3万人抄小路,夺取汉军辎重,并截断其粮道;陈余率主力固守井陉口坚壁不战,这样韩信将被困于驿道中,不日后非死即降。
陈余参与过巨鹿之战,劝降过章邯,后又赶走张耳,抢回赵国,战绩辉煌,自信满满。在他眼里,韩信不过是初出茅庐的菜鸟,侥幸赢了魏王豹,却奈何不了他老人家。更何况,他认为韩信才几千兵力(其实2万左右),而自己有20万大军(号称的 ,估计只有几万),就是闭着眼睛都能搞定他,何必费那功夫。
因此,他驳回了李左车的建议,理由简单粗暴,不需要、没必要,来了就硬刚。
很快,韩信便从间谍那里获知了这一消息,并据此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自己率主力渡过绵蔓河,背水列阵,吸引赵军主力进攻;同时2000轻骑绕小路偷袭赵军大本营,并换上汉军红旗。
汉军将领们面面相觑,过河便意味着没有退路,和破釜沉舟有何区别,这也太疯狂了,韩信却笑而不语。
第二日一大早,汉军便渡过绵蔓河,在其东岸列阵,接着便派一支骑兵前去赵营挑战。陈余见此不由得哈哈大笑,幸亏没上李左车的当,你看汉军不是自投罗网来了。
“报!汉军在绵蔓河东岸列阵,中间发现韩信的帅旗。”
“漂亮!传我命令,全军出动,杀他个片甲不留!”陈余大笑。
绵蔓河边两军短兵相接,汉军无路可退,唯有殊死相搏。
“报!不好了,汉军已经占领了我军营寨。”小卒子气喘嘘嘘地说道。
陈余抬头望向军营,只见赵军营寨已然是汉旗飘飘,不由得大惊失色,大呼:“中计了。”
赵军顿时惊恐万分,纷纷四散而逃。那2000汉军骑兵见状,从后方截断赵军归路。韩信立刻率领主力发起反攻,赵军被迫向泜水方向溃逃。汉军乘胜追击,赵军几乎全军覆没,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被俘。
徐晃的背水一战400多年后,曹操抵达汉中战场,令徐晃为先锋。徐晃决定在汉水南岸再次重演韩信的经典之战,给曹老板一份见面礼。王平却表示反对,韩信通过间谍提前得知陈余的想法,你怎么敢确定赵云、黄忠一定会与陈余一个打法呢?
徐晃压根儿就看不上这位巴西傻小子,“我出道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也敢掺乎我的大事?”
就这样,徐晃派人搭建浮桥,渡过汉水,背水列阵。一切就绪,就等着对方向陈余一样冲出来就行了。于是,徐晃便派人前去挑战,从早上骂到太阳落山,都不见对方有任何反映。眼看着天将黑了,还是先回去再做打算。徐晃叫弓箭兵向蜀营射箭,掩护大军渡河。
这时,蜀军突然鼓声大振,黄忠、赵云左右夹攻,徐晃大败,掉入汉水者众多。
同样是背水一战,为何差距这么大呢?1、陈余和刘备的战术不同。
陈余死搬教条,对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深信不疑。因此,他的目标很纯粹,一旦韩信主力出现,便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直接围而歼之。
刘备则不同。蜀军兵力不如曹军,但后勤供给略强于曹操,因此,坚壁固守才是蜀军的制胜之道。除此之外,烧毁曹操的粮草物资也是蜀军的作战目标之一,而黄忠和赵云便是执行者。换句话说,蜀军与李左车的战术差不多。
2、两者区别
韩信打听到陈余想围歼汉军的想法,才故意背水列阵,同时打出帅旗,以自己为香饵,调出赵军所有主力,才能掩护2千骑兵完成拔寨易帜的计划。前线久攻不下,营寨还被夺了,韩信使出的障眼法让陈余误以为汉军有千军万马,巨大的心理落差成为压垮赵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军心乱了,那只能任人宰割。
据《史记》记载,李左车战术不被采纳后,韩信松了一口气。由此可见,如果陈余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也绝不会贸然背水一战。
徐晃和陈余一样,死搬教条,以为背水列阵便能引来汉军。殊不知,当年韩信在软禁期间,和张良一起为大汉整理了一套兵书。徐晃学习过,凭啥黄忠和赵云就没学过呢?
陈余引用孙子兵法对付弱小韩信,背水一战是韩信特意为其量身打造的战术;而刘备已经采用了坚壁固守的战术,徐晃仍使用背水一战的打法欲引对方出战,当然不好使了,反而给了黄忠、赵云“彼竭我盈”的反击机会。
韩信与徐晃都曾经背水一战过,为何韩信胜而徐晃失败了?
历史上最出名的“背水一战”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理所当然的胜利了!但是都是背水一战,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能力高低的问题。当然,细究起来,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交战双方能力对比的问题
韩信是谁?兵家四圣之一,号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一个布下十面埋伏,打败项羽的人,堪称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那韩信的对手是谁?赵军主帅陈馀,反正没听说过,无名小卒而已。
徐晃呢?虽然也是曹操身边的大将,但是相比于赵云,差了不止一筹,更别说是赵云、黄忠一起上了。“背水一战”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韩信真正掌握了“背水一战”,而徐晃只是模仿
韩信在“背水一战”时,不断激励士兵的士气,并且自带“战神光环”,士兵信心十足,拼死搏杀;而且,派人偷袭敌营,遍插旗帜,削弱敌方士气,进一步增强己方胜率,可以说稳操胜券。
徐晃呢?作为一个莽夫,老老实实上阵厮杀就行了,非得学韩信“背水一战”,还遭到自己部下反对,分兵迎敌。己方士气进一步削弱,可以说败的不冤。
所以说,人啊,不能过于放飞自我,骄傲自大。
我是春秋百晓生,与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敬请期待!
韩信与徐晃都曾经背水一战过,为何韩信胜而徐晃失败了?
少荃经史,不一样的解读角度。
因为,韩信是一个精通战略的战术家,而徐晃则并不长于战术。
关于“战略”和“战术”如何在战场上运用,《亮剑》中的李云龙给了我们很好的例证:
当战事不紧急时,李云龙更多的是对部下进行思想层面的建设,给自己的部队灌输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态度与秉性,倡导作战要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文本教条。这在提升军队士气和作战思路方面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但当面对具体的作战问题时,李云龙则将“战术方法”提到了第一位,军人士气改为第二。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制对方长处等方面给予极高的重视。
独立团在消灭山崎大队的李家坡歼灭战中,提升士气的全团冲锋固然是最后的战斗形式,但也要通过战术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代价,以换取最高效的战斗力。为此,李云龙要想办法缩短攻击距离,以手雷集火的形式压制住敌方火力后转瞬间命令全团冲锋,成功实现攻坚目的。可见,在实际战场上,“战略”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目标,是为具体战术提供方向性指引的。其本身并不具有太强的可操作性,甚至会与当下的战场形势产生矛盾对立面。如果摆脱战术配合而仅依靠战略方法,将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战略意图将极难实现。
很不幸,尽管徐晃熟读兵书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倒背如流,但却并不得其中要领。徐晃更不清楚韩信当初为打赢这场以少胜多的冒险战役,布了怎样一盘棋。
韩信的棋局当初韩信只率领3万兵马前来,而赵国则集结20万大军来井泾驻守抵挡。
韩信深知:汉军长途跋涉而来,对方以逸待劳且人数占优,如若拉开阵仗硬刚,汉军占不到丝毫好处。这一点是汉军的劣势,但却能采取“将计就计”之法——以弱示强。将攻防转化过来,诱导对方转守为攻,脱离据守阵地。
为了能更好地实施“诱骗”,韩信采用兵家大忌之法——背水列阵,至汉军于险地。为的就是能让赵军丧失谨慎,产生全歼韩信的想法。
当然这是一招险棋,但韩信还是要上保险的——傍晚时分,先命1万人部队过河列阵,建立防线转攻为守。剩下的2万人作为交战缓冲。
当然,诱敌出阵实现了,若想打胜这数倍自己的军队,全歼是不可能的,只得采用攻心战,在士气与心理上给敌人以重击——因此韩信悄悄挑选精骑兵2000人,携带汉军军旗,绕道过河埋伏在井泾口北边的山间。待赵军大部队倾巢出动准备全歼河边汉军时,这2000精骑兵将迅速夺得赵军营地插上汉旗,鼓噪赵军大营被拔,赵军陷入两线作战危机的局面,如此一来赵军必定大败。
韩信的背水一战,更多的是将各种计谋战术环环相扣,一步步将战场局势拉入到自己设计的套路当中,最终造就了此次以少胜多的战例。
但要说韩信只是单单运用了下“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的兵法,那就太过呆板教条了,如果一门地按照兵法来运用,后果是及其危险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徐晃的背水一战了,这是标准的自掘坟墓。
徐晃的孤注一掷相比韩信的层层嵌套之法,徐晃的背水一战简直是孤注一掷。
当初徐晃、王平率军进攻汉军,徐晃命令部队渡汉水后背水列阵。王平见状大惊:如若撤退,将至奈何?徐晃倒是一本正经的地说:“昔韩信背水列阵,此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徐晃就是这样的一根筋,他未曾考虑这个“死地”还要有敌方的施压才能激发军队的求生战斗意志,如果敌方不攻,何来“死地”一说?
汉军这边的赵云、黄忠见状立马据寨力守,拒不理会以消磨魏军的士气。徐晃见对方不攻,只得率领小股部队诱战,结果赵云和黄忠死活不出。
待到傍晚时分,汉军趁着曹军归阵的绝佳时机,赵云黄忠兵分两路,左右夹击背靠大河的魏军。
面对钳型夹击,最好的战法就是保持阵型且战且退。可魏军哪有退路?一下子乱了阵脚。被汉军驱赶下水,曹军大败。
总结徐晃虽知兵法中的“背水一战”,但却不懂韩信的具体经营方法。
即使背水一战,也要在我方以逸待劳下进行,为保证短期内激发出的军队士气能全部倾斜到敌方身上,就要用计谋快速让敌方前来进攻。但为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就要有奇兵,为确保“袋底”的不破,就要以攻转守并安设保险。
这就如同一台大戏。台上表演的是背水作战让观众直呼过瘾,但后台里的灯光、声效等缺一不可,他们是辅助台上表演能顺利完成的关键保证。
因此,真正熟读兵法的人,是能将其中的各种战术战略融汇贯通并相互运用的人,用一层层的计谋方法来构建最终的目标。而不是单另拿出一个方法来运用。
这就是“把书读死”和“把书读活”的却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