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李世民不杀秦琼,是因为杀之无名。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但是为了统治的稳定,对曾经追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既往不咎。尤其是对其中有才能的人还予以重用,比如著名的魏征、薛万彻就是李建成手下的得力手下。

尤其是李建成手下的将军冯立,在李建成被杀后,还为了给李建成报仇,攻打玄武门,杀死李世民的手下。即便如此,李世民还是赦免了他,任用为自己的将领。李世民对于公然敌对的人还宽大为怀,又有赦免理由杀死追随自己的秦琼呢?

秦琼不但是一员能征惯战的将领,更是一位光明磊落的英雄。这才使得他在著名的古代评话《隋唐演义》中成为开篇的主角。在评话中,他是武艺排名虽低,但是被各位英雄拥戴,被称为小孟尝。其实,在现实中,秦琼也是和评话中表现一致的人。

秦琼因为英勇善战,在隋朝末年的战争中很有名气。他先是投奔瓦岗寨,在李密手下为将。但是,李密为了争夺瓦岗军的最高领导权,采取卑鄙手段杀了已经退位的翟让。这引起了秦琼的鄙夷。在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秦琼又投入王世充的麾下。

王世充在得到秦琼后十分高兴,他十分优待秦琼,想要让秦琼为自己效力。秦琼在王世充的阵营,享受的是最高的待遇,如果是一般人,就会浑浑噩噩的活下去。但是,秦琼从王世充的所作所为,看出了双方不是一路人。尤其是王世充对自己瓦岗寨的战友的作风,让秦琼十分反感。

于是,在李世民攻打洛阳的时候,在两军阵前,秦琼率领着一群瓦岗寨的朋友,缓缓骑马出了自己的阵营。他在向王世充施礼告别后,率领弟兄们投奔了李世民。王世充和他的手下上万人马,只能眼睁睁看着秦琼离去,而没人敢阻拦一下。

秦琼投奔李世民后,成为李世民手下的大将,李世民发动的战争都有秦琼的身影。每当李世民和对手交战的时候,对方如果有骁兵悍将胆敢挑战,李世民就让秦琼出马。秦琼只要出马,就肯定灭了对方。秦琼在作战中因为受伤的次数过多,据说失血能以斗计。因此,秦琼勇冠三军的名声由此而来。

不过,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琼并没有参与。和积极参与,并亲手杀死李元吉的尉迟敬德不同,秦琼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根本就不理会。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秦琼闭门不出,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秦琼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他对人生的看法,那就是“英雄不做奴才”。他对于那些自己厌恶的人和事,就用自己的行动去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会失去什么,不管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危害,也在所不惜。

李世民知道秦琼的品行脾气,虽然会对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琼的表现不满,可也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忠心,甚至杀了他。相反,李世民为了博得好的名声,消除负面影响,还要对秦琼的举动表示赞赏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杀功臣并不是每个皇帝必做的功课,杀或不杀,这要取决于人,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诸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李世民出身好,心态也好,对于所用之人少有疑虑者,并且他心胸宽广,年富力强,最重要的一点是,秦琼对李世民没有二心,这一点李世民是能够看的出来的,所以李世民是不会杀秦琼的。

历史上是有皇帝登上宝座,大杀功臣的典故,你比如说,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朱元璋等,但这毕竟不多,而且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这些皇帝嗜杀成性,而是这些功臣悍将,桀骜不驯,自持功高胡作非为,或者是他们的某些行为,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李世民)

于是皇帝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驾驭不了这些悍臣,所以这些皇帝才会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替自己的子孙把路铺平,免除后患。

观秦琼其人,为人刚正不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个锋芒内敛,棱角深藏的人物,而且他和李世民很贴心,是李世民最为倚重国之重臣,试问?李世民为什么要杀他。

再看李世民,李世民虽不是开国之主,但是大唐之所以能够建国立邦,李世民可也说居功至伟,这方面秦琼虽然对大唐也颇有贡献,但是还没有对李世民形成威胁,不存在功高震主之事,而且李世民年富力强,比秦琼年龄还小,李世民也不存在什么后顾之忧。

(秦琼)

再说件事,魏征以前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活着的时候,魏征曾一再建议,李建成杀了李世民以绝后患,后来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见魏征确有大才,不仅不计前嫌,还委以重任。

李世民连曾经要杀他的人,都能容得下,就更不会去杀,对他忠心不二的秦琼了,否则无异于是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李世民不会那么傻的。

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任何朝代而言,杀人都不是简单的行为,普通百姓问斩,需要呈报到皇帝处,而皇帝要杀人,也需要找寻过错!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无论真相如何,至少留给世人被逼无奈的印象,秦琼虽然是太子李建成心腹,但并未参与谋害李世民的行动,并不具备杀的理由。

秦琼在关东诸侯颇有名望,与程咬金等相交深厚,连徐世绩都能原谅,唐朝初年,割据刚刚平定,外部突厥强势威胁,需要人才同心协力,既有忠心没必要枉杀。

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之为明君,就是因为懂得权衡利弊,知道遵从世俗法理,也懂得照顾功臣及形势,秦琼与徐世绩都用实际证明了他们的价值,更反衬李世民的正确!

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首先秦琼等人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感情是很好,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手握重权。

受演艺等的影响,大家总觉得秦琼等人很牛,但是其实他们在李唐建立后,地位都不太高,而掌握大权的首先是宗室,其次是李渊的手下,然后是李建成的手下。

李世民的手下掌握的权利并不大,不然也不需要弄玄武门政变了。

而且李二上位后虽然对于秦琼等十分优遇,但是并没有给于他们太多的权利。

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当时屠杀手握兵权的重臣,就是因为这些重臣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实力。

在大唐开国的历史中只有一个人和李世民没有亲戚关系。而且这个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臣,做成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他先和李世民火拼李建成,逼着唐高祖退位,李世民没死还能够驾驭她,所以长孙无忌也没死,但是李治上来之后,长孙无忌还牛哄哄的,最后也玩完了。侯君集也算得上是一个手握兵权的重臣,也曾经独当一面,后来也因为谋反被杀了。

玄武门事变即六二六年后,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可是在后来,秦琼经常会生病,每次到病的时后就会对别人说:"我在战场上戎马了一生,历经大大小小的战斗将近有二百多场,次次受伤,而且前后流的血能有好几弧了,身体怎么可能那个那么好呢!"其实,秦琼真的是生病了;他之所以每次生病都会对别人说这些,其实这也是在向李世民解释一些东西。

李世民当皇帝前的头衔,是天策上将、右武候大将军。换句话来说,他是唐朝的军委主席,当时唐朝的军队,他说了算。同时,李世民是典型的马上皇帝,能打架会杀人那种。(还有一个是后世的朱棣)唐朝的绝大部分江山,是他带头冲锋打下来的。

跟着这样的老大,我在后面摇摇大唐旗,唱唱秦王曲,以后都能混个国公,活腻了,去造反?你什么水平,李世民什么水平,再说军队不是说给一个虎符,我就能号令千万大军,人家都是跟着皇帝陛下从血与火中走过来的,说是李世民的私军都不为过。就算你拿到兵权,准备造反,只要李世民说一声:“只诛首恶,投降无罪”

回到提问者的角度,秦琼这些人,唐太宗不杀,也不会影响太宗朝政局的稳定,那何必要杀呢?

另外秦琼,山东士族是太宗朝重要的一股政治力量,为了笼络这股政治力量,优待他们最主要的代言人秦叔宝、魏征,反而能利用他们笼络山东士族,并进一步利用山东士族与关陇军事贵族相互制衡,更有利于太唐朝的稳定,那何必要杀秦琼他们呢?

个人认为他是个好人,杀李建成是被逼的,否则他没法得到瓦岗英雄的支持,因为李世民真的如同大家所说的那样是个心狠手辣之人,瓦岗英雄一定对他产生畏惧,避而远之,更不可能出现魏征这样的大臣。

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秦琼呢?是因为秦琼功高震主、骄横自满,还是因为李世民残忍嗜杀?这二者都不成立,自然就不会无故杀秦琼了。

每个朝代的开国帝王,大部分都干过屠戮功臣的举动,所以才会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但李世民一不是开国皇帝,终其一生,没有无缘无故地杀过一个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功勋的文臣武将,唯一死的侯君集还是因为自己作死,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

历代开国皇帝杀功臣的原因

首先就是因为功高震主,大权独揽。一个王朝的建立,像隋朝、宋朝这样没有经过大的动荡就自然交接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都是需要经历多年的苦战,无数生灵涂炭才会成功。在征战的过程中,作为皇帝手下的大将,开国的功臣们必然会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如兵权,财权等。

战争时期一切为了王朝建立这个终极目的,自然是能者多劳,皇帝也不会介意。但王朝建立后到了和平时期,皇权和众多大臣享受的权利自然会有冲突。皇帝自然是希望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必然会削相权与将权,这样矛盾冲突就有了。

其次为下一代皇帝铺路的原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传说中杀功臣最多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立下的太子朱标早逝,朱标之子朱允炆被他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年幼,像大将蓝玉之类的开国功臣,以朱允炆的资历别看是皇帝,还真不一定驾驭得了他。朱元璋大杀功臣,未尝没有为朱允炆铺路的意思在。

最后就是开国功臣们经历了大落大起,很多心态失衡,王朝建立后就自恃功劳,变得骄傲自大,多有不法之举。古代皇帝都自称自己是上天之子,代天行使权力,而跟随他们起事的功臣们对他是知根知底的,知道开国皇帝曾经是什么样,除了那些特别聪明的,很多都会多少失了尊敬之心。征战过后享受和平的日子,心态就容易失衡,仗着功劳在身,多有不法之举的。

李世民是历代皇帝中在君臣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的典范

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但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一直犹豫不定,还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劝说之下才下定了决心。李建成长于协调和内政,而李世民则长于指挥和筹划。在定都长安后,李渊就授予了李世民开府建牙的权利。

李世民的天策府网罗了天下极多的英才,如长孙无忌、历史上有房谋杜断之称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武将如李靖、李绩、侯君集、张亮、程咬金、秦琼等人。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核心班底,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手下的支持下,李世民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取代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有容人之量,甚至连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铁杆心腹的魏征、薛万彻都得到了他的重用。特别是魏征,一个胆识过人,直言进谏,一个虚怀若谷,勇于自认不足,从而留下了以人为镜的历史典故。

除了李世民的胸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世民的和能力问题和年龄问题。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只有20岁,但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方面的才华。大唐天下可以说一大半都是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完成的。在这期间,李世民积累了极高的威望,众多手下对他是心悦诚服。

李世民和手下军事才能最为出色的李靖曾有过一番精彩的问答,二人回答的内容就是著名的兵书《唐太宗和李卫公问对》,从这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才能。自己有才,就不会担心压服不了桀骜不驯的手下。而李世民的年龄甚至比绝大部分的手下功臣都要小得多,完全不担心自己死后众多手下功劳过大后人无法压制。

李世民没有以无法信服的罪名杀过任何一个功臣,侯君集完全是犯了大忌,李世民对他还有赦免之心,还是在手下大臣的再三进谏下才杀了侯君集,但并未牵连过多人,只杀了主犯。那么多功臣都在贞观时期过得好好的,秦琼又怎么会例外?李世民完全没有杀秦琼的理由。

秦琼之所以名气如此之大,一是隋唐演义类小说以及现代影视作品给予他的名气加成,二是因为他和尉迟恭一起是门神的象征。这些给了秦琼光环加成,以至于让人觉得秦琼是李世民手下最为重要的大将,立下了最多的功勋。

事实上秦琼原本并非是李世民的手下,他先是追随隋朝大将来护儿,又投奔瓦岗李密,再投洛阳王世充,最后才投奔了李世民。在秦琼投奔李世民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建立了。在早期征讨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秦琼确实立下了不少的功劳,特别是击败尉迟恭的美良川之战,秦琼更是立功巨大。

但因为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秦琼一向喜欢身先士卒,导致流血过多,身体元气受损,很快秦琼就只能在后方静臣休养。后来大唐重要的战役,特别是李世民上位后对外的重要战争,如征讨突厥、吐谷浑、攻打西域诸国的战争全是李靖、李绩等人指挥的,秦琼并未参加。这也是为什么在以职务高低为排名依据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仅仅名列最后一名的原因。立功太少,自然导致职务不高。后来在贞观十二年秦琼就因病离世,他死后过了11年李世民才离世。

秦琼投奔李唐后除了前期参加过征讨国内割据势力,一直处于在家养病状态,本人性格也不是飞扬跋扈之非,不掺和皇家的事务,又没犯下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李世民怎么可能杀他?

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一生除了造反的候君集外,没有杀过功臣。他把协助他取的大唐天下的二十四个功臣画成像供在凌烟阁上,可见他对功臣特别好,秦琼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最后一个。和历史上很多帝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不同,李世民不但没杀他们,还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荣华富贵,和他们联姻,就连造反的侯君集也不忍把他的画像从凌烟阁撤掉,可见李世民对功臣们是有很深感情的

除了在一起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的感情因素外,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自己能压制的住这些功臣,这些功臣们都长期在李世民手下,对李世民的才干发自内心的佩服与尊重,更何况李世民比他们年轻很多,不会出现功臣威胁少君的局面。

虽然李世民对功臣都很好,但从凌烟阁排名还是能看出功臣在他心中也有亲疏远近的,秦琼之所以排最后可能和他不赞成不参与玄武门兵变有关,而和秦琼功劳差不多,甚至资历还没秦琼老的尉迟恭却排名靠前,这和尉迟恭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有关。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我国古代王朝中对功臣最好的帝王,历史上还有两个帝王对功臣很好,一个是汉世祖刘秀,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刘秀的情况和李世民差不多,都是和功臣们一起从死人堆里杀出了的天下,有很深的感情,也同样年少,不会出现功臣威胁少主的局面,而赵匡胤皇位得来容易,虽然信任这些武将,但难免担心这些武将手下给他们来一出皇袍加身,更何况自己年纪很大了,担心子孙压不住他们。尽管如此也只是夺了他们的兵权,尽量给了他们荣华富贵贵作补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