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郦食其是刘邦手下的著名说客,他在刘邦进军关中的途中投身刘邦的阵营。他这个人和刘邦气味相投,都是不拘一格之人,所以两人一见如故。郦食其一加入刘邦的军队,就先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刘邦,让他对自己刮目相看。然后就进言劝刘邦拿下陈留。
这个时候,刘邦兵微将寡,郦食其自告奋勇的去游说陈留令,让他投降了刘邦。此举不但使得刘邦得到了进军的据点,还获得了大批的补给,使得军队迅速壮大,为下一步进军关中奠定了基础。郦食其也因为初露锋芒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在此后,郦食其在刘邦的身边主要是以说客的身份行动。他活跃在刘邦的外交战线,在众多的势力中游说,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率领军队投入刘邦的军队。郦商在战争中屡建战功,成为排名靠前的将领。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擅长游说的人才,却死在游说齐国的外交行动中。而且郦食其死的极其惨烈,他是被齐国用大锅给烹死的。可即使是按照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郦食其也是不该死的。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这种情况?这是因为,齐国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
当时,韩信率领的汉军已经拿下了赵国,迫降了燕国。与此同时,刘邦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刘邦只得跑到韩信那里,夺走了韩信的军队,回正面战场继续作战。还命令韩信用赵国剩下的人员组成新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可是当韩信的军队来到齐国边境的时候,才知道齐国已经投降汉朝了。而让齐国投降的,正是汉朝的说客郦食其。
郦食其主动向刘邦请缨,去说服齐国投降。齐王听从了郦食其的劝告,投降了汉朝。齐王以为万事大吉,就撤除了守备,天天和郦食其宴会。韩信见此情况,也准备停止进攻。
可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剻通却不答应了。他劝说韩信说,我们奉刘邦的命令攻打齐国,而刘邦却偷偷派使者去说降齐国,可是却没有命令我们停止进军,将军没必要停止进攻。将军率领大军,征战了一年多,才打下赵国五十多座城。而郦食其一个说客,轻轻松松就依靠口舌收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这不是让天下的人一看,将军你还不如一个说客能干吗?
韩信听从了剻通的劝说,继续进攻齐国。齐国由于没有防备,被韩信轻松的攻破了。这个时候齐王认为自己上了郦食其的当。他威胁郦食其,说他能够让韩信停止进军就饶了郦食其的命,否则就烹杀他。郦食其拒绝了齐王的要求,被烹杀了。
我们从整个事件来看,郦食其是间接的死在剻通的手中。在当时的情况下,齐国已经投降,韩信也准备撤军,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场面,却因为剻通的一番谗言,搞得一片狼藉。如果剻通不进谗言,郦食其也不但不会死,还会成为刘邦手下的第一位功臣。
可是,这个局面仅仅是因为剻通的一番言语造成的吗?其实,事情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郦食其的悲剧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郦食其自己的原因。在当时,刘邦在正面战场难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郦食其主动为刘邦出谋划策,想要去说降齐国。这本身是一个好的计谋,可是郦食其在做法上十分欠妥。
这是因为,凡事都有因果。郦食其去说降齐国,其实是借韩信灭赵下燕的声威。因为当时刘邦在正面战场连吃败仗,毫无威望可言。对齐国而言,韩信才是它的直接威胁。但是,我们从整个事件来看,郦食其根本就没有和韩信沟通过。这样,郦食其狐假虎威的说降齐国,韩信心中怎么会服气?
这等于韩信辛辛苦苦的出兵出力,反而让郦食其轻易的夺取了胜利果实。而且郦食其也根本不承韩信的情,自己独占功劳。郦食其这种做法,直接造成了他的悲剧。
第二个原因是在刘邦和韩信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在韩信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后,刘邦和韩信之间已经有了裂痕。刘邦先是不断抽调韩信的兵力增援,然后是亲自到韩信的军营夺取他的军队。
刘邦夺取韩信军队的这一幕,就已经显示出刘邦对韩信的防备之心。韩信的心里当然能够感觉到这一点。当刘邦让他重新征发军队,组成新军讨伐齐国的时候,韩信的心里不会没有想法。
而当韩信率领军队来到齐国边境的时候,得知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国,这个时候,韩信的心里可谓五味杂陈。既然派郦食其去当说客,那么至少要向自己通知一声。因为韩信是攻打齐国的汉军统帅,所以,郦食其的行动应该是归属于韩信之下的。
而现在,刘邦不通过韩信,直接派郦食其去说降齐国,无异于给了韩信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刘邦警告韩信,没有你的军事才能,依靠自己的谋略依然可以成功。
韩信知道,郦食其的成功其实是依靠自己的军威建立的。自己为郦食其白做嫁衣裳,还被刘邦整治,这口气怎么能够咽得下去。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这个事件的导火索。
第三个原因,是剻通的进言。可以说,剻通就是那个点燃导火索的人。剻通这个人,也是郦食其一流的人物,他一直也想在主公手下建功立业。他在投入秦末战争时,就和郦食其一样靠口舌建立了功劳。
在投入韩信的手下后,他发现了刘邦和韩信的矛盾,也预见到了未来的后果。为了韩信,也为了自己的未来,他开始机心处虑的离间韩信和刘邦的关系,为韩信下一步独立做准备。
按照常理说,也是刘邦的想法,韩信看到齐国已经投降了,就该撤军回去了。但是,剻通抓住刘邦没有通告韩信的问题做文章。他为韩信找到继续进军的理由,并挑逗韩信心中的怨气。最后,他成功的挑起了韩信的怒火。
韩信不顾大局,为了自己的私利,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可以说,郦食其利用韩信的军威说降了齐国。而现在,韩信利用郦食其创造的齐国无备的条件击破了齐国。这中间郦食其的死活,就不在剻通和韩信的计划之中了。
结语:
郦食其以其出色的外交能力,不费一兵一卒就为汉朝说降了齐国,可谓立下了奇功。可是,随之而来的韩信对齐国的袭击,让郦食其落得个被烹死的惨剧。
郦食其的死,是由韩信和刘邦的矛盾,自己做事的疏忽,还有剻通别有用心的挑拨造成的。韩信虽然利用郦食其袭破了齐国,再次建立了功勋。但是,由于郦食其的死,使得他失去了汉朝君臣的信任。
在韩信要求当齐国的代理国王的时候,刘邦破口大骂。可是张良和陈平立刻阻止了他,心领神会的刘邦趁势封韩信为真正的齐王。这时,刘邦对韩信就已经起了杀心了。因此说,带兵袭破齐国,置郦食其于死地,是韩信给自己的棺材钉上的第一颗钉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郦食其是刘邦手下的头号大说客,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国,取得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后来被齐王田广烹杀。
一、郦食其简介郦食其是今天河南省杞县人(古陈留高阳),其从小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只能给人家看大门,空有一身才华没有地方施展。郦食其像一些有才华的人士一样,有一股傲气,眼光很高,一般人他看不上。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经过高阳的起义军首领有数十人,但是没有哪一位让郦食其满意。后来刘邦西征来到高阳,郦食其看见刘邦的军队很整齐,很有军纪,感觉刘邦能够成就一番大业。郦食其便向自己同乡之子询问刘邦的情况,这位同乡的儿子正好是刘邦麾下的一位骑士,他告诉郦食其刘邦为人豁达,从谏如流,郦食其听后让同乡引荐,就这样郦食其投靠了刘邦。
二、郦食其是刘邦手下名列第一的说客,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投靠刘邦以后,他便劝诫刘邦攻打陈留县,因为陈留有好几个大粮仓,如果能够攻下陈留,那么刘邦就不用从老远的彭城运输粮草。郦食其对刘邦说他跟陈留县令是好朋友,他先去说降,如果不成再攻打。结果郦食其游说失败了,陈留县令拒不投降,郦食其趁晚上黑灯瞎火之时,偷偷溜进陈留县令的卧室,将其杀害,就这样刘邦没有费一兵一卒夺取了陈留,郦食其因功被封为广野君。
刘邦西征灭秦,最开始准备从函谷关进入咸阳,但是在洛阳打了败仗,于是刘邦南下从武关进入关中,刘邦一路上势如破竹,很顺利的通过武关来到峣关,秦王子婴调集关中的军队在峣关设伏。刘邦决定硬打却遭到张良的反对,张良说:“强秦在前,怎么能够硬拼呢?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派郦食其说降峣关守将,郦食其对峣关守将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结果是峣关守将答应与刘邦联手灭秦。
刘邦知道后大悦,准备与峣关守将联手,却又遭到张良的反对。张良认为峣关守将虽然投降,但是他手下的士兵是什么态度很难说,不如趁他们防备松弛之时突然袭击。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突袭峣关,峣关守将没有想到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刘邦竟然出尔反尔,结果是秦军猝不及防,被刘邦打得大败。刘邦占领咸阳后不久,被项羽赶到巴蜀之地,刘邦心有不甘,率领五路联军进攻项羽的根据地彭城,汉军惨败,刘邦退守荥阳,郦食其对刘邦说荥阳是军事重镇,不可丢失,占领荥阳可以阻止关东军队西进,而且荥阳北边有个大粮仓敖仓,夺取敖仓就解决了粮草问题,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据守敖仓。
三、郦食其为什么会被蒯通坑成骨头汤?刘邦退守荥阳以后,北方的诸侯国出了问题,他们觉得楚强汉弱,于是纷纷叛汉归楚,刘邦派韩信北伐,韩信灭魏、灭代、降燕、灭赵之后,奉命率军进攻齐国,与此同时,刘邦又派郦食其说降齐国,刘邦为什么派韩信灭齐,同时又派郦食其说降齐国呢?笔者认为刘邦主要是为了防止韩信的实力变得更强大,虽然灭齐比降齐更利于刘邦的统治,但是刘邦害怕韩信灭齐后,实力变得更强大,所以他派郦食其说降齐国。
郦食其见到齐王田广后对他说:齐王知道天下要归谁了吗?齐王:我不知道
郦食其说:大王要是知道将来天下归谁,齐国便保得住,如果大王不知道,那么齐国就保不住。
齐王回答很干脆:我不知道天下将归谁。
郦食其说:天下将归汉
齐王说:先生何出此言?
郦食其就给齐王田广分析,项羽这个人背信弃义,当初汉王和项王奉楚怀王之命攻打秦国,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汉王先入关中,项羽却仗势欺人,不让汉王做关中王。项王背弃盟约不算,他还派人杀了楚怀王。而且,汉王每攻下一座城就跟手下分享胜利的果实,与功臣共享天下,所以各路英雄豪杰都投靠汉王。而那些跟着项王打天下的人,立了功却得不到封赏,所以大家都背叛他,没有人愿意跟着项王打天下。现在汉王已经灭魏、灭赵、降燕、灭代,所有的诸侯国只剩下齐国了。
其实郦食其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齐国先投降国可保,等到后面就没有机会了,到时国必灭。齐王田广听后决定降汉,下令解除战备,好酒好肉的招待郦食其。
韩信得到齐国降汉的消息以后,准备撤军却遭到蒯通的反对,蒯通认为刘邦又没有下达命令,让他们不进攻齐国,为什么要停止进攻呢?蒯通对韩信说:将军带着几万人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竟然不如一个儒生的一张嘴,当了几年的将军,折腾了好几年才拿下五十多座城,郦食其就凭借他那一张嘴就拿下七十多座城。
韩信听后,立即率兵进攻齐国,齐国是毫无准备,结果被韩信打得大败,齐国的20万军队全部被击溃,韩信乘胜追击直捣齐国都城临淄。这下郦食其完蛋了,齐王田广很生气地问郦食其,这是怎么回事?郦食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齐王田广说:只要你能让韩信撤军,我就饶了你。
郦食其知道自己不能阻止韩信进攻,对齐王说:做大事的人是不拘小节的,品德高尚的人做事不谦让,我绝不会再为你说一句话。齐王听后一怒之下把郦食其煮了。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大封功臣,他并没有忘记郦食其的功劳,刘邦一直惦记着他。因为郦食其的缘故,刘邦把他的儿子郦庎封为高梁侯。在刘邦心目中,郦食其为西汉王朝的建立是立了大功的,同时刘邦也对郦食其的死感到惋惜。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郦食其可说是大器晚成,虽然饱学多智但时运不济,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总要先把肚子填饱,所以长期屈就于看门大爷的职务,就这还是赏脸给碗饭吃,因为这兄弟当时真的是虚岁六十的人了,那年月能活到这岁数的真心不多,谁不想找个年轻力壮精明强干的小伙儿看门,毕竟不是小单位看夜,而是城门的门卒。
之所以说是赏脸给碗饭吃,是因为获得这份工作,全凭郦食其在高阳小有名气,人称“狂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心思缜密,性情豁达,也没法不豁达,六十多的人了,一点家业几乎没有,有钱都喝了酒,赶上心眼窄的早就撞墙重新投胎碰运气了。
郦食其初见刘邦确实受到慢待,但几句话侃过来刘邦信服他的能力,也就愈发看重,而且郦食其也没那么弱势,人家是带资进组,刘邦沛县不过拉了三千子弟,郦食其的兄弟郦商手中人马比刘邦多三成,郦食其被刘邦召入幕府,郦商也随后归入麾下,这哥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郦食其虽然清贫,但有傲骨,陈胜军路过陈留,郦食其坚决看门不为所动,刘邦路过陈留的时候他看出来部队的意志品质远超前者,所以才甘心投奔。
郦食其毛遂自荐,守门人也算厚道,也可能是同为门卫吧^_^,没有看不起郦食其,直接通禀刘邦,但却依据自己的感官对刘邦说是来了个儒生读书人,刘邦对儒生向来没有好印象,根本懒得搭理,拒绝接见这个素未谋面的书呆子。
郦食其听了刘邦对读书人的评价,立刻拔剑狂骂同行,你告诉沛公,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门卒只能再次禀告,刘邦一听不错,哥俩身份挺般配,见就见吧。
郦食其入内看见两个使女正在给刘邦洗脚,刘邦还徜徉在足浴的快感中,看不惯刘邦嘴脸的郦食其问道,你是想帮着秦王打诸侯呢,还是想帮着诸侯打刘邦呢?
这不废话么,刘邦被气得来了精神,大骂郦食其是书呆子,你个竖儒,秦王暴政,天下诸侯都要讨伐他,脑子有病才会帮秦王抵御诸侯。
郦食其:既然你要灭除秦王暴政,为何如此傲慢的态度来对待一位长者呢?
刘邦的好处是什么,听劝,一旦听进去面皮可以舍,腰杆可以弯,立刻停止洗脚,起身谢罪,让郦食其主位入座,刘邦有拉拢人才的意识,每到一地主动打听也好,手下来报也罢,都能听到些当地的人才讯息,郦食其这个人他是听说过的,闻名于陈留,只是觉得他是儒生,而“竖儒”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没当回事而已。
这就是二人的初识情况,郦食其不用点手段根本见不到刘邦。
郦食其的经典案例主要就是陈留和敖仓的行动建议。
刘邦可说是流氓出身,不讲什么繁文缛节,他也不是被蒙大吓大的,貌似虚心的将郦食其请入上座,就是要验证一下郦食其的本事,如果郦食其没本事,那就呵呵了,早走不过羞辱,晚走就是暴打了。
刘邦请教郦食其,破秦如何行事?
郦食其分析形势,以你这几千人马想破强秦不如一头撞死来得痛快,简直就是羊入虎口,当务之急是拿下陈留这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而且陈留粮食很多,先要把部队的口粮问题解决。
郦食其也算名人,认识陈留县令,于是主动请缨充当说客,投降则已,负隅顽抗的话我就在城中做个内应,到时候见机行事。
当时的刘邦没什么实力,名气也不大,陈留县令左右为难,他也怕死,不过论实力的话,把刘邦和强秦放在天平,倾向何方不言而喻,所以最终还是把赌注投向了大秦,以保自己身家性命。
郦食其表面不动声色,半夜潜入县令府宅杀掉县令,提头去见刘邦,刘邦大喜过望立刻展开攻势,城中刚做抵抗,郦食其把县令的头颅挂在高杆上给城中士兵观看,你们的老大已经死了,乖乖投降,抵抗者杀无赦,粮食外加几千士兵就这样轻松入袋,对当时势弱的刘邦来说,这不单是实力的扩充,郦食其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公元前204年秋,项羽攻打汉军,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成皋一带,刘邦只想着驻扎在巩县抵御楚军,郦食其则反对刘邦这个决定,军民皆以粮为本,敖仓在荥阳境内,这里是天下粮食的物流中心,如果不把荥阳拿下,今后部队的资源将会出现问题,现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荒地越来越多,粮食弥足珍贵。
而成皋是战略要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无论成皋还是荥阳敖仓都是我们不能放弃的,事实证明,郦食其的判断完全正确。
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对此事进行分析的文章很多,我们只讲“争功”这个基本事实:
韩信首先受命攻打齐国,但是达到平原后按兵不动,刘邦非常着急,郦食其给刘邦分析,齐国国土广沃,地势险要,又有二十万精兵,以咱们的实力去攻打,未必能克敌制胜,不如我去劝降,以这种方式消除隐患,让齐国为我所用,刘邦深以为然,遂派郦食其出使齐国。
郦食其到了齐国给齐王分析了天下大势和楚汉优劣,对齐王说,项羽弑主且毫无信义刻薄寡恩,而刘邦打项羽属于讨逆范畴,站在了道德和信义的制高点上,超多人归顺刘邦,项羽是无法取胜的,如果你不能审时度势的话,将来可能会迎来灭顶之灾。
齐王大惊:如果我归顺,刘邦就不打我了么?
郦食其说,自然如此,我就是为此而来,不但刘邦知晓此事,我还会让韩信修书一封给齐王你,说明同意退兵,不会侵入齐国。
齐王如约拿到了韩信的书信,非常高兴,不但热情款待了郦食其,还错误的下达了指令,这令齐军麻痹大意疏于防备。
韩信刚想按照约定退兵,韩信的军师蒯通却拦下了韩信,他建议韩信应该马上进攻齐国:
郦食其虽然说服了齐王,但我们应该趁着齐王没有正式归顺的这段时间,主动向齐国发起进攻,这样一来我们并不算是背约;
我们并没有接到汉王停止攻击的指令,而且我们受命在先,对齐国展开攻击没有错处;
郦食其只靠嘴就能拿下齐地七十城,我们一年多才打下赵国五十城,合着咱们的功劳还不如一竖儒?
韩信贪功心切直接开拔进入齐国腹地攻击,本以为相安无事的守军被打个措手不及一溃千里,不久韩信就抵达齐都淄博,齐王大怒痛骂郦食其首鼠两端背信弃义,并要求郦食其马上写信让韩信退兵,否则我烹了你。
郦食其拒绝,我是不会阻止韩信的,于是齐王命人将郦食其推入烧开的大锅。
郦食其的气节只是其一,以他的智慧当时也想到了自己根本毫无退路,韩信既然能够毫无顾忌的兵临城下,自己这枚棋子早已沦为弃子,多说无益,无论自己如何的巧舌如簧也不会更改韩信的决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更可况这箭矢现如今已经临近靶心了呢。
郦食其在能力上可能不如张良、陈平,但根红苗正,没跟过其他主子,不似张、陈二人,而且非常对刘邦脾气,后来郦食其的儿子不够条件也被封侯,就是刘邦对郦食其的感念和补偿。
韩信“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橹也。”,从战略上来讲,并不能说武力占据齐国是错的,这反而有益于刘邦,或者说从根本上解决了隐患,但出发点确是贪功,这毫无疑问,为此还牺牲己方阵线的智囊团代表,所以因此为后世所诟病。
.
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自号“高阳酒徒”。
郦食其曾经是秦朝的一个小吏,在秦朝基层打拼了多年却得不到升迁,才华得不到上级的赏识,于是一怒之下辞职归乡隐居。
其实他是潜心研究,静观天下其变,以待时机成熟复出。
转眼多年过去了,天下英雄都被他分析透了,但没有一个人能入他的法眼。
郦食其失望至极,就在此时,刘邦举起反秦大旗率军路过他的家乡,郦食其觉得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毛遂自荐见到了刘邦,通过激将法,郦食其用智慧征服了刘邦,改变了刘邦蔑视儒生的态度。
刘邦整衣端帽,恭恭敬敬把郦食其恭迎上座。经过一番交谈,刘邦被他的才华所折服,遂拜其为说客,赐广野君之称号。
这一年郦食其62岁,可以说是大器晚成。
郦食其厚积薄发,接连超常发挥,为刘邦出谋划策,攻城略地立下了奇功。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准备攻打齐国。
于是传令韩信从荥阳率军进攻齐国都城——历城(今济南)。
此时郦食其得到了消息,找到刘邦主动请缨,表示愿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国王献城投降。
刘邦心想:“不用一兵一卒拿下齐国,吾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即郦只身一人去了齐国。
郦食其到了齐国,见到了齐王,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利害,施于诱惑,一手拿糖果,一手拿大棒,竟然说服了齐王投降。
郦食其不愧是大汉第一说客,齐王为了表示投降诚意,传令撤防,他要把齐国70座城池献给刘邦。
为了庆贺达成协议,齐王设宴款待郦食其。
不说齐王和郦食其推杯换盏,单道韩信率领20万军队,带着谋士蒯通兵临齐国历城之下。
韩信到了城下一看,齐国国都竟然不设防。韩信派出探子进城打探一番,得知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
韩信心想,“既然齐国投降,那我就没必要攻城了”。
就在他要下令撤军的时候,身边的谋士蒯通说话了:“将军万万不可撤军”。
韩信:为什么呢?
蒯通:你如果现在撤军,之前所立下的战功就被一笔勾销了。
韩信不解,蒯通解释道:将军所立战功都是率军所得,现在郦食其凭一己之力就得到了70座城池。将军和郦食其谁更厉害呢?
韩信不假思索地说,“当然郦食其比我厉害”。
蒯通马上说:“那么汉王刘邦以后还会重用你吗?”韩信无语。
蒯通接着说:“将军是奉汉王的命令进攻齐国,汉王没有下令让你撤军,现在撤军就是违抗汉王的命令”。
韩信经蒯通一番点拨,猛然茅塞顿开:“是呀,我只管攻齐国执行命令就行了,用士兵的生命拿下齐国是我的功劳,现在撤军,拿下齐国是郦食其的功劳”。
想到此,韩信下令攻城。
这时,城头上的士兵急忙把情况通报给了齐王。
齐王一听,看着郦食其冷笑道:“想不到你这糟老头子心真黑,竟然和韩信联起手来骗我,你说服我投降撤防,然后让韩信趁其不备攻城,我咋就被你骗了!”
郦食其百口莫辩。
“来人,准备一口大锅,里面放水烧火,我要把这个老头活煮了”。齐王怒道。
由于历城没设防,齐国国都很快被韩信攻陷,齐国灭亡。
当韩信赶到宫中时,郦食其已经成了骨头汤。
古语云:“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大汉第一说客郦食其被蒯通一席话害死了。
其实这是出于韩信和蒯通的私心,论谋略,蒯通不如郦食其,这时他产生了嫉妒心,他利用韩信争功的心理,借刀杀人除掉了竞争对手,蒯通实乃小人也!
文/秉烛读春秋
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题主此问,未免高估了郦食其。反复口舌之人,为名利而固常置道义于不顾,如此,又怎能称之为顶级说客?更何况,单就《史记》而言,郦食其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自高其行,邀名求利之徒。
可叹现在之人徒见其因蒯通之策而葬身油锅,并为之哀叹连连;却不见其欲攘韩信伐齐之功趁火打劫,并因此而间接的害死韩信的莫大罪责。这着实是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意思。
一:以卖友求荣为进身之阶
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食其的出场是相当牛逼的,因为在他眼中无论是首义亡秦的陈胜还是再造楚国的项梁,都不过是喜欢斤斤计较、讲究繁文缛礼;刚愎自用,不能大度容人的无耻小人而已。而未免才高出世的自己被这等无耻之人所正着,他更是深居简出的隐藏起来。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话说这样言辞与作为本来也没什么,毕竟“身怀利器,待价而沽”本就是人之常情,但在此之后,郦食其所赖以攫取功名利禄手段和方式却着实令人不齿。
公元前207年,当数战不利的刘邦率着疲敝之师到达高阳,不得不在此略做修整,以图后举的时侯,早已伺机而动的郦食其随即找到此时正在刘邦军中服役的骑士,希望他做自己的推荐人,并在见到刘邦后,又马上献上自己筹划已久的“良策”。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且不说郦食其的计谋如何精妙,手段与眼光如何精准而毒辣。单就他轻飘飘的一句“如果不愿意主动投降,那你就率兵攻打,而我则趁势给你做内应。”的话,就轻易的将向来与之关系友好的陈留县令无情出卖的情况而言,郦食其为人之贪鄙无耻可见一斑矣。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说这次出卖是因为他“沉郁良久,思奋急切”而造成的话,那么姑且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但事实是,以“出卖朋友和坑害队友来换取名利”似乎本就是郦食一贯的作风和原则。
二:半路杀出个郦食其,试图劫夺韩信的伐齐之功
公元前203年,得益于韩信所率领的汉军顺利开辟第二战场的缘故,一度困守荥阳而束手无策的刘邦军团因此而压力顿减。当此之际,向以唇舌自傲的郦食其先后为刘邦出了两个计策,但不幸的是,这次的如黄巧舌不仅没能为他带来更加显赫的荣华,反而还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计策一:就在刘邦坐困愁城而计无所出之际,广野君郦食其遂以“大封六国之后,众建诸侯以弱楚”之计来游说刘邦,只可惜,就在刘邦倾心听纳准备付诸实践的时候,郦食其深为自得的计策就被刚刚自外回来的张良以“众建诸侯则无以封诸将,人心行且散矣。”的理由全盘否定了。
话说郦食其此策,乍看之下确实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无论是陈胜的失败,还是项梁的悲剧,无一不是以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诸侯混战无所统属的“援手”是不足以凭恃的。就此而言,郦食其的计策着实有些异想天开了,因为他不仅重创了始终追随刘邦的渴望裂地分茅的一众文臣武将的内心。而且还在无形之中为刘邦树立了大量的对手。所以,在听后张良一番深入浅出的剖析之后,心思机狡的刘邦都忍不住骂娘了。而郦食其亦因为这一:“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计策而大失刘邦的欢心。
计策二:为了挽回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形象,一计不成的郦食其随即以“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的理由主动要求出使齐国,进而说服齐国主动投降,成为汉室在东方的藩屏。
话说,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郦食其此策难免有“狐假虎威”的嫌疑。因为他所说的“唯齐未下”的理由实在太过牵强。毕竟,此际距离韩信攻占燕国和赵国才不过旬月而已。毕竟,不论再能征善战的军队都是需要修整的,更何况在郦食其前往齐国的时候,韩信也已经与谋士李左车商议好了攻伐齐国的战略,并在郦食其进入齐国之前完成了对齐国的战略部署,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夺旗斩将,建功立业了。
作为一个老练的谋士,这些事情大抵都是不言而自明的,但郦食其却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外依韩信威仪赫赫的军势,内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已是困兽”的齐王田广说降。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能够在乱世之中强势崛起的枭雄,哪个还没有写“见风使舵”的手段。所以说,齐王的降服实在很难说是因为郦食其的口才,而不是因为韩信的军威!再说,野战在外的汉军上下,谁不是提着脑袋博功名,如今唾手可得的果子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自己人给摘了,试问汉军上下又岂能无动于衷?所以说,蒯通的“谗言”不过是当时军心的一种体现罢了,如此,蒯通又怎能被称为“小人”呢?
再说,刘邦之反楚,本就是为了争夺天下,他要的是踏踏实实的臣子,而不是实力强悍的盟友,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刘邦是打从心里希望韩信能够打下齐国,而不是“说”下齐国。就此而言,郦食其的出使,很大程度上是刘邦不再希望郦食其留在军中的一种体现。
而韩信“不告而伐齐”进而逼死郦食其的举动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刘邦对韩信的“自专”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意识,自此尔后,他对韩信的任何举动都显得异常敏感。换言之,在无意之间,死了的郦食其也狠狠的坑了韩信一把。
四:固小人耳,死何足惜?
要说郦食其终究是挟命而往的使者,但在他不明不白的被烹杀之后,无论是直接促成郦食其之死的韩信,还是坐镇后方的刘邦,甚至于汉军上下,竟然都选择性的忽视了郦食其的死亡。而在建国之后,刘邦为了招降此时正避居海岛之上的齐王田横,甚至还专门找来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要求他务必“不计前嫌”,不要追究田广烹杀郦食其的责任。换言之,刘邦的这番举动无疑表明他并没有为郦食其复仇的意思。
当然,有人会以刘邦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的事情说事,以此证明刘邦是没有忘记郦食其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封郦疥为高粱侯实在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后,此时距离郦食其之死业已八年有余。果然是因为郦食其的关系的话,当然是不会拖到现在才来。换言之,此时封侯无非是因为郦疥本人军功在身,但却尚未达到封侯的地步。而之所以封侯,一则皆郦食其之事以示自己不忘旧日功勋,再则,大乱之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天下英豪。这与先封雍齿以安群臣之心是一样的道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郦食其看透了大局,没预料到人心。
就郦食其来说,他有些飘了。郦生说降了齐国后,“日纵酒”,天天和齐王开Party,好不快哉。以齐王降的消息传到在赵国的韩信手中,再到韩信被蒯通游说做决定,再到战争消息传到齐王手里,时间至少要个十来天,可见这场Parry时间之久。郦生本来可以抽身而退的,Patty害了他。
就蒯通来说。他可不是小人物,他在楚汉在鸿沟对阵时,建议拥有齐国的韩信两不相救,认为运气好可以等楚汉都弊了抄他们家底,一统天下,运气不好可以天下三分。若不是韩信固执己见,天真的以为刘邦是个重感情的人,历史走向还真难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