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诸葛亮北伐这一页是让人感动的一页。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那百折不挠的意志,让大家十分敬佩。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为了兴复汉室做出的努力,永昭史册。

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之后,就开始掌管蜀汉的政权。他在重新和东吴盟好,整顿纲纪,发展生产的同时,还亲自率领自己刚刚编练的蜀军,发动了南征。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后,就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

诸葛亮一共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在这些次北伐中,诸葛亮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北伐的军中。虽然诸葛亮的北伐没有成功,可是他给了曹魏极大的震撼,使得曹魏对他闻风丧胆。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整个三国的实力,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政权是最弱小的。在诸葛亮接管蜀汉之前,蜀汉经过了汉中之战,本来就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战乱,消耗很大。可是,接着又遭受了荆州之役,关羽和他统帅的一支主力军,和他掌管的荆州都因为东吴的偷袭,一并损失了。

可是,这还不算完,在接下来的夷陵之战中,蜀汉遭受了更严重的打击。刘备率领的蜀军主力遭到了东吴陆逊的火攻,几乎全军覆没。不但军队损失巨大,多年积攒的物资也付之一炬。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又病死白帝城,把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交给了诸葛亮。

当时,整个蜀汉几乎没有多少正规军队,诸葛亮只得在成都招兵买马,重建新军。即便是这样,蜀汉和东吴、曹魏的军事实力也拉开了档次。在数量上,蜀汉最多只有十二万左右人马,而曹魏最少也有二三十万人马,在质量上,曹魏多骑兵,这是以山地步兵为主的蜀军无法比拟的。

可即便是这样,诸葛亮依然向曹魏发动了主动进攻。诸葛亮率领相对弱小的蜀军,翻越险峻的秦岭,深入敌人领地,去攻打强大的敌人。这种在军事上看似不合理的举动,又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是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的时候,就向刘备发誓,要竭尽股肱之力,效劳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将士共同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无数的将士牺牲了生命。因此,实现这个理想,诸葛亮也不惜为之奋斗。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诸葛亮就必须进行北伐。

第二,是蜀汉和曹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诸葛亮曾经说过一句铿锵有力的话,那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句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是因为两个政权的接替,蜀汉是以继承汉朝为法统,而曹魏以禅让汉朝为法统。这样,两个国家都将对方视为贼,互相之间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在夷陵之战中,曹魏能够和东吴联合,曹丕能够拒绝部下的建议。宁可看东吴和蜀汉交战也不乘人之危,就是因为对蜀汉的仇恨和敌视。这样,蜀汉不灭曹魏,曹魏也肯定要灭蜀汉,绝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第三,是蜀汉政局的需要。在当时,派系最多,人员组成最复杂的就是蜀汉政权。由于刘备集团的组成过程,蜀汉的统治阶层拥有各种人员。

这些人中间,有跟随刘备起兵的老部下,有在征战中投奔刘备的将士,有荆州加入的军政人员。在入川后,又增加了原来刘璋的部下,马超的部队。甚至还包括在汉中之战中,投降的曹操的人员。

这些人员,各有各的诉求。只有用一个共同的信念,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是,诸葛亮就以北伐为手段,以恢复汉室为号召,将这些人员团结在一个旗帜下,为蜀汉效力。在诸葛亮时期,由于诸葛亮的努力,蜀汉政权是最团结,也是最高效的政权。这是诸葛亮能够连续发动北伐的基础。

第四,是以攻代守战略的需要。诸葛亮统治下的蜀汉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对曹魏采取行动,那么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之后,曹魏凭借着它超越蜀汉的经济潜力,会越来越强大。这样一来,蜀汉就更加没有消灭曹魏的机会。只有在双方的差距还没有过大的情况下,采取北伐才能创造胜利的机会。

同时,诸葛亮发动北伐,将战争引入曹魏的统治区,这样就能够对曹魏的政治、军事、经济都造成沉重的打击。一方面自己的统治区保持和平的状态,能够发展生产。而另一方面,曹魏的统治区遭到破坏,实力受损,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能够有力的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

因此,后人也有人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是采取以攻代守的战略,来改变双方实力的对比,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变化。

结语:

诸葛亮在执掌蜀汉政权后,在稳定政局,发展经济,结好东吴,平定叛乱后,就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虽然蜀汉政权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但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依然打造了十万精锐军队,并积蓄了保证北伐的物资。

诸葛亮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虽然在第一次北伐中遭受了失败。但是,在以后的战争中,随着他军事经验的丰富,他就没有打过败仗。他率领军队在敌人的统治区纵横驰骋,使得他的敌人不敢交锋。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诸葛亮最终没能实现他的理想,他也病死在北伐的途中。

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为了实现集团和个人的理想,蜀汉和曹魏不可调和的矛盾,政局稳定的需要以及战略上的需要。虽然诸葛亮的北伐没有成功,但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诸葛亮虽有雄才大略,且有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可是,在当时的处境下,北伐是他的错误决策,北伐不只是累死了自己,也累垮了蜀国。如果采取富民强国之策,固守关隘,蜀国不至于先吴而亡。

《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我是触摸灬未来,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其实蜀国并不弱,诸葛亮本身治理后方的能臣,丞相之才,自比管仲乐毅。而管仲乐毅都是治世的能臣,都身处丞相要职。

至于北伐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之志,另一方面因为以战止战,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反而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好比无形的枷锁,牢牢锁住诸葛亮,凤雏已死,而刘关张三人也陆续死亡,可天下依旧三分,而自己明面上的贡献,只有巧取荆州,西川因为军师庞统之死,刘备动怒才得过来的,所以和诸葛关系不大。而荆州还被关羽大意丢失,自己为西蜀做的贡献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他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真实能力。而魏国曹操已经死亡,东吴孙权也变得昏庸,诸葛亮认清时局,得人和、地利,却不得天时。可继续修养生息,蜀国将痛失所有有利条件,只有主动出击方能创造机会。

《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是以战养战吗?

从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可以看出:“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点明了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殊遇。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则体现了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遗愿不死不休的决心。至于说是以战养战未免有些牵强。

诸葛亮北伐,从228年春开始到234年冬历时7年,先后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虽然北伐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战果,但心中的信念促使诸葛亮不断的咬牙坚持北伐,最终在五丈原军中病逝。“王师虽未北定中原”,却以死告慰了先帝之灵,成为历次北伐的最大损失。

如果,自己人再争争气,盟军配合得再默契一些,“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的到来也许并不是梦想。那样,诸葛亮也许就不会死了。可是,又哪有那么多的也许,历史也不会再次重演。虽然诸葛亮北伐失败了,但是通过北伐却是捍卫了蜀汉的稳定。

诸葛亮北伐一方面加速消耗了魏国的国力也引发了魏国的社会动荡,延缓北方的恢复速度,从而也使己方能够得到休养生息,保存了国力和兵力,加强了对蜀汉的巩固。如果时机合适,还可直插关中,从而逐鹿中原。当然,诸葛亮并没有得到这个机会。

诸葛亮北伐也可以理解为自救。一个冲不出去,一个打不进来,形成互为制约之势。如果诸葛亮不如此反复骚扰和攻打曹魏,变被动为主动,长此以往,蜀汉必将迎来曹魏的毁灭性打击,从而灭亡。

历次北伐而不胜,反送了卿卿性命。为诸葛亮的死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被其为报知遇之恩和江山社稷而甘愿献身的精神而感动。

感谢阅读!当文化插上翅膀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蜀国比较弱,诸葛亮主张一直北伐原因。

一是高举正义的旗帜得到普遍的同情和支持,使道义上处于不败之地。

二是自从荆州集团入蜀以来,蜀汉政权形成了三股政治势力,打出北伐的口号更利于整个政权的团结人心所向。

三是以静制动在动态中寻找机会,万一要有机会就可以抓住机会出奇制胜,或许成功还有希望。

四是关羽之败直接影响了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本来是两路并举的现在只剩下了一路出击。

五是刘备夷陵之败消耗了蜀国的国力也破坏了吴蜀联盟,诸葛亮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又恢复的联盟。通过休养生息使蜀国的国力逐步恢复。

六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白帝城托孤之情。

七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诸葛亮是一匹千里马。他需要的不是“草料”而是“草原”,有如此广阔的空间可以施展自己毕生所学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

八是诸葛亮推行“依法治国”,使得统治集团内部不满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只有将矛盾转移才能加强内部团结。

九是偏于一隅只可自守,诸葛亮以自己的才能强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十是蜀汉政权人才凋零,趁着现在现有的人才发挥力。在工作中使用人才发现人才,选择合适的接班人,对以后的人事做好安排。

《三国演义》中,感觉蜀国较弱。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是以战止战么?

答案:客观主观原因,都要求诸葛亮必须北伐。

1.恢复汉室,刘备托付给诸葛亮的梦想

虽然我们不知道刘备的真实梦想是什么,但他对外宣扬的一直是"恢复汉室"。尤其是夺取荆州,并在成都站稳脚跟之后,恢复汉室成了刘备最迫切的目标。但是,关羽大意失荆州打乱了刘备的计划,导致东讨东吴的战争失败,最终白帝托孤。

刘备白帝城托孤非常有技巧,先是表明了恢复汉室的态度,接着以退为进,把刘禅、蜀国和未竟的梦想,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一辈子都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的遗愿,哪怕粉身碎骨,诸葛亮都会去完成。

2.诸葛亮的理想是一统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给出了未来的事业方案。大家都记住了"未出隆中,三分天下",但忽略了"三分天下"只是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是一统天下。诸葛亮自比"管乐",定位很明确,就是"帝王师"。而司马微说得更明确,诸葛亮可以做刘备的张良--兴汉家四百年天下。

诸葛亮出山之后,一步步辅佐刘备按计划进行,真的达成了"三分天下"的阶段性目标。如果不是庞统意外身亡,两路大军"一出汉中,一出荆襄"可能就成为现实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没办法,诸葛亮只能一个人带着队伍去完成最初的理想。

3.是该选择北伐还是东讨?

刘备去世后,魏蜀吴三分天下。诸葛亮要完成一统天下的梦想,只有三个选择:北伐,东讨,北伐东讨两线作战。两线作战首先排除掉,因为不具备那个实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北伐和东讨了。

是北伐还是东讨呢?先说东讨,当年关羽占据荆州的时候,选择的就是北伐。为什么呢?曹魏篡汉、师出有名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搞不定东吴的水师。后来刘备尝试了东讨,但在夷陵之战中一败涂地。而诸葛亮一直的策略都是联吴抗曹,所以主客观因素都不允许诸葛亮东讨。没得选择了,只能北伐。

4.以攻代守的北伐战略

诸葛亮绝对是明白人,《出师表》说得很清楚,"益州疲惫",他是明白蜀国的国力的。但为什么还要"六出祁山"呢?除了完成刘备以及他的梦想外,就是"以攻代守",延续蜀国存在的时间。同时期待魏国出现动乱,以期有机会打败曹魏。

但是,以攻代守、连年征战也同时消耗了蜀国的国力,消耗了诸葛亮的生命力。所以诸葛亮年仅54岁,就"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在诸葛亮死后,蜀国迅速衰落,很快被钟会邓艾拿下,毫无还手之力。

风华绝代黄尧师,记得关注我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