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在史书中曾经记载着一件事,那就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守寡的吕后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让整个汉朝,从吕后以下的所有人,都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封求爱的信。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在《汉书匈奴传》中有所记载,内容如下: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说,冒顿单于说自己是生长在北方旷野草原的君主,对中国十分仰慕,非常想到中国来。听说吕后丧夫,而自己也正好死了妻子,所以两个失去配偶而闷闷不乐的人,正好能够凑成一对,共同生活。
如果是在现在的时代,这样的信大家可能会付之一笑。可是,在那个时代,而且还是在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写这样的信,那么背后的含义就不一般了。
在汉朝的君臣看来,这简直是对自己国家的奇耻大辱。吕后是什么人?是汉高祖刘邦的遗孀,而且是当时西汉的实际统治者。不要说向她求爱,哪怕是有这种念头都是大不敬的。更何况写求爱信的人,是被汉朝人认为是夷狄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这就更令汉朝人感到受到了羞辱。
于是吕后十分生气的把这封信让大家看。吕后的意见是斩了匈奴的使者,发兵讨伐匈奴。樊哙作为掌握兵权的人,也是吕后的妹夫,当然表现得更是义愤填膺。他主动请缨,说要率领十万人马,横行匈奴,报仇雪恨。
但是,也有头脑冷静的人。季布当时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樊哙可斩也。因为当年刘邦率领三十二万人马还被匈奴包围在平城,那个时候樊哙在现场都不能解围。现在樊哙却说要率领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这是当着吕后的面欺骗吕后。然后为吕后下台阶说,匈奴就跟禽兽一样,听他们说好话不足以高兴,听他们的坏话也不足以生气。
吕后听了季布的话冷静下来,就按照季布的话下了台阶。她就按照冒顿单于的口气回了一封信回去。这封信是这样说的: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冒顿得到这封信后,于是又派使者向吕后道歉,说自己不知道中原的礼仪,冒犯了吕后,多些吕后的谅解。于是两家商议和亲,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在这整个事件中,汉朝君臣始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过经过双方力量对比之后,选择了隐忍的态度。吕后回信委婉的拒绝了冒顿的求婚,自谦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不足以侍奉冒顿。并且还说,如果冒顿想要来中原,那么这里也备有车马等待他的驾临。这样的回信绵里藏针,让冒顿感到了压力,所以冒顿才道歉求和。
如果我们从冒顿的立场出发,我们就能够明白冒顿的实际用意。他并不是图谋吕后的婚姻,他图谋的是汉室的江山。在匈奴的风俗里,对婚姻是有着自己的风俗的。一般是父亲死了,儿子娶他的后妻。而兄长死了,兄弟娶他的妻子。女人在匈奴中,是掌握着财权的。因此,在匈奴娶妻子,这个女人手中掌握的财产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在当年横行欧洲的阿提拉,就为了迎娶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姊姊霍诺利亚,和西罗马帝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这是因为,阿提拉要求将西罗马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在这些游牧民族看来,女人婚姻的价值,和她拥有的嫁妆成正比。
而当时的冒顿单于,看吕后就是这样的眼光。他迎娶吕后,图谋的是吕后的嫁妆。这嫁妆可以是金钱财产,也可以是汉朝的国土。他是以自己民族的风俗来处理这件事,所以感觉也无可厚非。
不过,如果冒顿是一个冒失的匈奴首领,那么这件事也就如此了。但是,冒顿不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他在历史上,是以武力和智慧将匈奴带入辉煌的人。他绝不可能做事如此简单,他是在以匈奴的风俗做掩护,来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他的真实意图就是试探汉朝的虚实。他用这样的举动,给汉朝君臣出了一道难题,看汉朝君臣如何解答。如果汉朝君臣不自量力,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采取强硬措施,那么正中冒顿的下怀。这说明汉朝君臣没有贤明的人,可以去欺压它。
如果汉朝忍气吞声,咽下了侮辱,那么冒顿的侵袭会来得更快。他会以武力为后盾,对汉朝实施一轮又一轮的讹诈。就如同后世的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一样。
因此,吕后君臣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最稳妥的方式。吕后假装对冒顿的来信的真实含义不理会,只是说自己身体的问题,婉转的拒绝了冒顿的请求。而在回信的末尾,暗含深意的表示了自己不屈的决心。
这使得冒顿的试探完全遭到了挫败。冒顿在探明了汉朝的虚实后,感觉汉朝并不好对付。于是放弃了武力的手段,以自己不知道汉朝的礼仪下台阶,转而采取和亲。于是,一场可能引发战争的事件,就这样云淡风轻的消逝了。
结语:
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向吕后写求爱信,表面上是依照他们民族的风俗,觊觎吕后的陪嫁。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对当时的汉朝进行试探。如果应对失策的话,会招来连绵的战争。
这是因为当刘邦去世之后,汉朝的政局肯定会发生不稳定的情况。冒顿用这种方式,来看看汉朝内部的稳定性。同时,冒顿也要从汉朝的回复中,去判断汉朝君臣的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事件的处置能力。
当汉朝君臣的回复到来后,冒顿认为,汉朝的政局还是十分稳定的。而且吕后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实出他的意外。汉朝不卑不亢的举措让冒顿无懈可击。因此,冒顿收敛了他的野心,转而用不了解汉朝的礼仪做借口,对吕后道歉。这样,双方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了一场危机。放弃了武力手段的冒顿,采纳了汉朝的和亲政策,双方继续保持相对和平的态势。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在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并不是出于匈奴隶属同情怜悯。我们先来了解下信的内容。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说:“我生于北方草原,有几次来到汉匈边境,很想到汉朝去看看。你现在是单身,我也是单身,都很寂寞,我们为什么不能结为夫妻呢,我们彼此交换有无、互相取悦。”这封像是“情书”的信,字里行间相当不敬,充满一种调戏和侮辱之意。
吕后看完信后,认为是奇耻大辱,想出击匈奴。自己的妹夫樊哙也主动请缨,愿率十万雄兵出击匈奴。
不过,遭到中郎将季布的反对,他指出汉高祖刘邦当年与匈奴之战中并非占到便宜,不得已才采纳刘敬和亲的建议,才换来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今汉朝的军事实力依然不及匈奴,还是继续和亲为上。
吕后思量再三后觉得季布说得有道理,汉朝的实力确实不足以与匈奴对抗,所以也只能继续忍着。于是,她命人回了一封信:
“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大致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年老色衰,走不动了,不足以侍奉单于,只能送“御车二乘,马二驷”用作陪伴单于的座驾,实则是低声下气的婉言拒绝。
冒顿收到了这封信,还有车子,马匹等丰厚的礼物。冒顿看完信后表示歉意。吕后一番卑词,将冒顿收拾得服服帖帖,和亲照样继续,两家同样交好。
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题目两个问题三处错误,①冒顿单于送来的是国书而非什么情书,②这封书是对吕后对大汉朝的羞辱而非什么同情怜悯③吕后不是婉拒难道是接受?
公元前192年,刚刚死去阏氏的冒顿单于派使者来到长安,给吕后送来一封国书,大意是:汉帝国的领土不过是他随意往来的前庭后院,他甚至以一半戏谑一半嘲弄的语气向失去丈夫的吕后求婚。
这对于执掌大权的吕后来说,这封国书简直是奇耻大辱,还是赤裸裸的挑衅。整个朝野笼罩在愤怒之中,开国大将樊哙请求领兵十万横扫匈奴,群臣附和,只有季布坚决反对。他说,当年高祖刘邦四十万大军打匈奴,被困平城,你现在十万大军去打匈奴不是开玩笑吗?
性格刚烈的吕后决定隐忍求全,因为此时的大汉朝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急需休养生息,任何风雨都会引起朝廷动荡,何况这种大规模的战争,国家的安危还是比个人的尊严来得重要。
吕后不卑不亢地给冒顿单于回书:自称年老色衰不便再嫁,同时赠单于车马,继续奉行和亲政策。正是吕后的这种隐忍与宽容打动了冒顿单于,他随后回书表达歉意,并献马言和,避免了汉匈之间的兵戎相见。
刘邦去世后,吕后一直遵循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与民休养,为巩固汉初的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许是刘邦最终把江山交到刘盈、交到吕后手上的原因。
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对于冒顿的这种行为,无论是当时的朝廷,还是后世学者们的分析,都认为这是冒顿想趁机霸占汉朝江山的做法。又因为当时汉朝军队的能力不强大,估计打不赢匈奴。所以吕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回信说自己又老又丑,配不上冒顿,婉拒了这件事。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冒顿向吕后求婚这事,吕后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考虑呢?比如把冒顿招赘上门。如果是招赘上门的话,那就不是匈奴吞并汉朝的领土,而是汉朝吞并匈奴的领土了。
(冒顿)
而且,招赘冒顿,实现汉朝吞并匈奴的目的,也不是不可能。
其一,自古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都被中原国家视为低人一等,司马迁写《史记》,也只是把匈奴写成“列传”,相当于一个“侯”。这种观念,不只是中原国家是这么认为的,匈奴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当年冒顿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为何最终不敢杀掉刘邦,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可刘邦是上邦大国皇帝,不敢轻易杀掉。
其二,冒顿想娶吕后,未必是图谋汉朝的江山。如果他真的是想图谋汉朝的江山,那么,他完全可以用吕后拒绝了他为借口,向汉朝发动战争。毕竟当时的汉朝,属于“主少国疑”的情况,打汉朝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至少,他可以出动军队试探一下。但事实上他连试探都没有,这说明他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为了吞并汉朝土地。也有爱慕中原人物的目的。尽管吕后年老色衰,但是冒顿也就是要一个名义,他也并不是非要和吕后干什么。
其三,冒顿到汉朝来了,他的军队并没过来,他也完全在汉朝人的掌控之下。因此,冒顿想要在朝廷中占据主动当皇帝,显然是不可能的。再说了,当时汉朝的皇帝是刘盈。冒顿如果过来,最多让他当太上皇。刘太公当太上皇是有先例的,冒顿只能照着做,不可能干别的。
而且,只要冒顿在汉朝的手里,自然就可以控制匈奴,说不定还能把匈奴的领土,变成汉朝的领土。
(吕后)
总之,如果吕后同意了冒顿的请求,其实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然而为什么吕后以及整个汉朝的大臣们都不这么考虑问题,反而觉得这是匈奴在欺负自己,因而一口回绝呢?
其一,“男尊女卑”的思想。
虽然中原人对北方少数民族有优越感,但是,中原女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男人,可就不一定有这种优越感了。因为女人的地位很低,就算是冒顿入赘过来,一旦和吕后结婚,他必然对吕后有地位上的优势。
本来冒顿是少数民族,地位很低,现在地位突然抬高的,中原人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只有不答应冒顿的请求,才不会抬高冒顿的地位。
其二,吕后嫌弃冒顿。
尽管吕后已经年老色衰了,尽管冒顿贵为单于。但是在吕后的眼中,冒顿依然是低贱的,甚至是肮脏的。所以,如果嫁给冒顿,她认为这是玷污了自己。
而且,她认为冒顿写来这封信,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羞辱。如果当时汉朝军队势力强大,就打过去了。只不过军队实力不强,又没有很好的将领,所以才只能忍气吞声。
(刘邦)
其三,冒顿的野心明显。
我们前面分析了,如果把冒顿招赘到汉朝来,冒顿未必能做什么。但其实,冒顿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动议,其野心是表露无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匈奴,老单于去世后,其弟弟或者儿子,不但可以继承老单于的王位,还能继承老单于的老婆。王昭君后来嫁入匈奴以后,老单于去世了,王昭君就被迫嫁给老单于的儿子。当时王昭君还向汉朝来信,提出反对意见,希望汉朝为她做主。但是汉朝却回信说,请她遵守人家的规矩。
既然匈奴有这样的规矩,那么,冒顿这样的做法,也就是以刘邦的弟弟或者儿子自居。因此他过来,必然要争夺继承权。那样的话,刘盈可不是他的对手。
其四,冒顿的女人很惨。
冒顿曾经为了杀他的父亲,借此夺位,造出一种“鸣镝”。“鸣镝”指向哪儿,士兵们的箭就必须射向哪儿。如果士兵们不愿意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为了让士兵们一切都听从指挥,他曾经拿他的妻子做实验。把“鸣镝”指向妻子,结果有些士兵不敢下手,冒顿立刻杀掉那些不敢下手的士兵。再接着把“鸣镝”指向自己妻子。士兵们这才果断射杀他的妻子。后来,冒顿把“鸣镝”指向他的单于父亲,而士兵们也果然射杀了他的父亲。
这样一个禽兽不如的人,其心比吕后黑多了。吕后要是让他入赘,很可能吃不定他,最终被他干掉。
所以,吕后轻易不敢冒这个险。
(参考资料:《史记》等)
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也许冒顿是真的喜欢老女人[可爱]风俗不同,吕后也不用生气。
我们来看吕后的女婿冒顿单于就给吕后写信,大意是你死了老公,我没老婆,要不我们合伙算了。吕后看到信后十分生气,又因为拳头不够大,只好又给冒顿送去美女,但小美女显然不能安抚冒顿,匈奴还是常年进犯,直到刘彻用拳头把匈奴给打趴下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吕后可能的确误会了冒顿,老外生番就独爱中国老女人。风糜小白圈的芈八子,羋月,也就是奏宣太后,就用她的老色勾住了生番匈奴义渠君。这义渠和秦多次打仗,打败臣伏后又多次叛变。有一次,义渠王来到秦国,寡居的宣太后就用自已的老色勾住了年轻力壮的义渠王,此时老芈已三十多岁,从此义渠王和老芈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情人关系,拜倒在石榴裙下而再也没反,直到七十多岁的老芈把义渠王招进宫,杀掉为止。
可能吕后没读过此史,否则以吕后之雄才大略,说不定也会成就这一举两得之事。
现在常听到一句话,说离婚中国女人咋再婚,找老外啊。也许就由此而来[偷笑]
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这不是求爱信是挑战书。单于通过调戏吕后,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强大,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汉朝对匈奴的态度。毕竟这时候刘邦才死去不到三年,他的继任者有可能会改变需匈奴的策略,单于在此时试探一下,很有必要。
这位冒顿单于很不简单,他就是“鸣镝弑父”的主角。他老爸头曼单于喜欢小儿子,想杀了他这块绊脚石,于是把他送到月氏当人质,结果他前脚刚走,头曼单于后脚就进攻月氏,这典型是要借月氏人的刀杀人。结果冒顿发现事情不妙赶紧逃跑,这才捡了一条命。
冒顿心里对老爸有三江四海恨,于是开始训练手下准备杀了头曼单与。他发明了一种箭头,射出去会发出尖锐的响声,叫做鸣镝。他的鸣镝射向哪个目标,部下就必须毫不犹豫的跟随。在把真爱的战马、宠幸的妻子都当成目标之后,部下终于如臂使指整齐划一了,于是他把目标定在了老爸头曼单于身上,最终弑父登位。
他当了单于之后很有作为,凭着计谋和狠辣,迅速整合了匈奴势力,并且连续灭东湖败月氏,收服西域二十余国,使匈奴的武力盛极一时。试问,如此人物难道会缺少女人吗?只要他喜欢,匈奴内部、西域诸国的美女必将任其收割,他怎么会钟情于年老色衰的吕后呢?
所以他给吕后的信,就不可能是情书,只能是挑战书!
我们再来看看这封信的内容:孤愤之君,生于沮泽,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愤,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大概意思是说:我死了老婆之后一点也不快乐,几次到了匈汉边境,想要到汉朝去走走。现在你死了丈夫,咱们俩都不快乐,还不如凑合在一起得了!
其中的“数至边境,愿游中国”这句话,威胁的意味相当明显,意味着如果吕后应对失措,匈奴就可能大举入侵。
吕后虽然明知道打不过匈奴,但接到这样侮辱味道浓厚的信,也不得不外强中干地表示要和匈奴干一仗,朝廷上的众大臣自然也随声附和,只有实在人季布道出了实情:太后,咱们干不过人家啊,还是和亲算了!
吕后自然马上就坡下驴,答应用和亲的方式解决问题。她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信说: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表明自己年纪大了容颜苍老,牙齿和头发都掉得差不多了,这种模样去和单于婚配,那是对单于的羞辱。
当然,仅仅回信还是不够的,吕后又在宗室中找了个女孩,封为公主去匈奴和亲,顺便还给冒顿单于送去了两匹骏马和两辆车,以及金银珠宝若干,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继续采取和亲政策,请单于放心。
冒顿单于见吕后忍辱退缩,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自然也就不为己堪,在收到人和礼物之后,假惺惺地给吕后不痛不痒地道了歉,了结了这段恩怨。
不过在我想来,吕后这般豪横之人,虽然深得刘邦厚脸皮的真传,但肯定会因此憋出内伤的。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