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围歼战后,朱可夫为什么责怪巴甫洛夫?如果让朱可夫来打,基辅战役会胜利吗?
在基辅会战后,朱可夫没有责怪巴甫洛夫。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巴甫洛夫早就去世多时了。而朱可夫正担任着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忙着打退已经到达列宁格勒郊区的敌人。因此,朱可夫是无法在基辅会战后去责备巴甫洛夫的。
不过,我们在一些前苏联的战争影视作品中,还是能够看到朱可夫斥责巴甫洛夫的镜头。那是在苏德战争开始不久后,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巴甫洛夫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在最高统帅部,巴甫洛夫遇到了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
朱可夫在这个时候,对巴甫洛夫表示了自己的不满。那是因为,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已经陷入德军的半包围之中,形势岌岌可危。朱可夫对巴甫洛夫指出,这一切都是应该可以避免的。
这是因为,在战前的统帅部组织的演习里,朱可夫指挥的蓝军,采取空地一体战的战术。运用穿插包围的手段,将巴甫洛夫指挥的红军打得大败。在演习后的讲评会上,从斯大林到巴甫洛夫等人都很尴尬。斯大林为了圆场,还专门强调了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
但是,在演习之后,巴甫洛夫没有对自己的部署做任何调整。他对演习的结果不屑一顾,根本就没有做任何的考虑。结果,在战争初期,德军就是按照演习时,朱可夫的战略,将他指挥的西方方面军逼进了绝境。
而巴甫洛夫在这个时候还十分嘴硬。他面对朱可夫的指责,居然还嘴说,我怎么会知道,德国军队会按照你的指挥从事。这让朱可夫气得哑口无言。
巴甫洛夫是时代的产物。他能力差,又刚愎自用,不听取正确意见。可以说,他是不适合担任重要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可是,巴甫洛夫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对斯大林无限忠诚。在战前因为种种原因苏军指挥人员大批减员的情况下,巴甫洛夫得以脱颖而出,担任了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要职。
但是,在战争到来之后,巴甫洛夫就现出了无能的原形。他胡乱指挥,在没有了解前线真实情况,就赶紧把后方的预备队前调,企图以反突击阻止德军的深入。谁知道这正中德军下怀。这样一来,巴甫洛夫不仅给德国装甲部队的穿插打开了大门,还把后方的预备队送进了包围圈。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巴甫洛夫完全失去了镇静。他跑到下属的部队中去,放弃了对方面军的整体指挥。当统帅部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竟然对自己部队的战况一无所知。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巴甫洛夫就把战局搞得不可收拾。
德军在短短的几天里,就占领了战略重镇明斯克,将他手下的两个集团军团团包围,歼灭大半。据西方的记录,巴甫洛夫的方面军被俘29万人,损失坦克2585辆,火炮1449门。从这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战前拥有24个步兵师,12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师和2个骑兵师的西方方面军遭受了歼灭性的打击。
面对巴甫洛夫的拙劣指挥,和他造成的巨大的损失。最终,忍无可忍的斯大林,将只指挥了八天战争的巴甫洛夫召回到莫斯科。
这就出现了巴甫洛夫和朱可夫见面的一幕。巴甫洛夫到这个时候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斯大林也没有给他承认错误的时间。斯大林在当天就解除了他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并将他和他的几名将军部下,一起交付军事法庭审判,不久就宣判死刑枪决。
而基辅会战也和朱可夫有着牵连,不过跟他发生冲突的不是巴甫洛夫,而是斯大林。朱可夫作为总参谋长,他在分析了当时在战况,于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根据战争形势,面见斯大林,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
朱可夫建议放弃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在拉直战线后,腾出部队以建立必须的预备队。但是这个建议让斯大林大发雷霆。他指责朱可夫是胡说八道。朱可夫也不能忍耐,提出辞职。这样,斯大林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去组织对叶利尼亚地区的反突击。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事实证明了朱可夫预见的正确性。不久之后发生的基辅会战,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围歼战。在这场会战中,德军几乎围歼了全部的苏军西南方面军,连方面军司令部也被歼灭,方面军司令员、参谋长等大批将领阵亡。据西方的数据,德军在基辅会战中俘虏苏军66.5万人,缴获坦克战车884辆,火炮3718门和摩托车辆3500辆。
这一次失利使得斯大林的头脑清醒了起来。从此,斯大林对朱可夫的意见越来越重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斯大林也放手重用朱可夫,朱可夫也成为苏军将士眼中的“胜利战神”。
结语:
朱可夫虽然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担任苏军的总参谋长。但是,斯大林对他的信任,远不如对自己的亲信要深。但是,战争是一个筛子,它把那些不合格的将领纷纷筛除了。
朱可夫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这些品质,使得他在战争中脱颖而出。是时势造英雄,更是英雄造时势。朱可夫的崛起,不是偶然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基辅围歼战后,朱可夫为什么责怪巴甫洛夫?如果让朱可夫来打,基辅战役会胜利吗?
基辅战役是在9月底结束的,而巴甫洛夫大将早已经在7月底就被斯大林枪决了,战争已经又进行了两个月,朱可夫显然不太可能因为基辅战役的失利而去责备一个死人。从战略上来看,由于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在战争初期很快被德军所歼灭,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取得了迅猛的突破,苏军虽然利用预备队集团军重建了西方面军,但是来不及构筑坚固的防线,再次在斯摩棱斯克遭遇严重的失败,现在德军在中央方向上取得了纵深的突破,已经对北方和南方的苏军部队形成了侧翼上的严重威胁,这使得德军具备了围歼基辅地区苏军集团的有利条件。
朱可夫当时是苏军总参谋长,对于基辅他是主张放弃的,由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推进到斯摩棱斯克一线,对基辅地区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侧后方形成严重威胁,苏军已经失去了坚守基辅的可能,而且该方面军在此前的战斗中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机械化军,一旦德军装甲部队达成突破,西南方面军没有机动兵力来阻止德军坦克的推进。苏军最高统帅部正忙于加强莫斯科当面的防御,无法为西南方面军提供强大的预备队,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基辅实施顽强的防御,朱可夫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遭到斯大林严厉的批评,他决不允许主动放弃基辅这个重要的工业化城市。
在基辅会战中,德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投入了超过100万军队,而苏军只有70万左右,很严重的是德军投入了强大的装甲部队,两个装甲集群将发起强大的钳形攻势,而西南方面军已经没有多少坦克了,坦克数量不到德军的十分之一,当时的苏军步兵师反坦克能力很弱,没有坦克的支援,几乎不可能阻止住德军的突破。即便是由朱可夫指挥西南方面军,也没有获胜的可能,甚至无法改变西南方面军被歼灭的命运。
当时朱可夫还没有得到斯大林的信任,他的影响力远不如后来,而当时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指挥上并没有犯致命的错误,他的方面军在初期的作战中是表现最好的,而且当德军在其两翼达成突破后,他也认识到立刻撤退以避免被合围的必要性,只不过撤退的请求被苏军最高统帅部所拒绝。基尔波诺斯上将甚至冒着抗命的威胁自行下达撤退命令,但是被苏军最高统帅部所撤销,最终才导致了西南方面军悲惨命运的发生,基尔波诺斯上将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就算将朱可夫换上也不会有什么根本改变,除非朱可夫能够说动斯大林,显然他当时还没有这么重的份量,朱可夫是在后来指挥列宁格勒防御战时才得到了斯大林的亲赖,并最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名声大噪,成为斯大林最信赖的将领。
基辅围歼战后,朱可夫为什么责怪巴甫洛夫?如果让朱可夫来打,基辅战役会胜利吗?
朱可夫在莫斯科保卫战电影中,和巴甫洛夫的对话是发生在苏军西方面军被消灭以后,也就是德军利用巴甫洛夫兵力布置上的失误,首先一举合围了苏军部署在比亚维斯托克突出部内的3个集团军,之后利用巴甫洛夫的失误,德军的装甲集群迅速突进到了明斯克,可以说是在十几天内,消灭了苏军西方面军。巴巴罗萨计划,应该说德国是把苏联人一下子打蒙了,尤其是在中央方向,利用两个装甲集团军,德军实施的两翼合围,一下子消灭了苏军的西方面军。
朱可夫和巴甫洛夫在1940年苏军组织的首长司令部演习中,就曾经模拟过可能发生在苏联西部国境线上的战争,也就是如果和德国人打起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当时朱可夫是蓝方,有60个师的兵力,巴甫洛夫是红方,有50个师,通过演习,朱可夫战胜了巴甫洛夫,而且采取的措施几乎和冯-包克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巴甫洛夫在1940年犯过的错误,到了1941年又犯了一遍。所以,朱可夫是会责备巴甫洛夫。
而基辅战役的时候,巴甫洛夫已经被处决了,当然给他的罪名有点不合适,什么间谍之类的,但是对于巴甫洛夫的处理的确是并不合适。送到惩罚营,作为列兵战死比较合适。德军进入苏联,据说这是巴巴罗萨行动最早的一批照片。德军在观察苏军的阵地。德军坦克上铺着纳粹的旗帜,作为空中识别的标志。
对于基辅会战时的苏军来说,只要不放弃基辅,就无法避免被合围的命运,毕竟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侧翼暴露在德军装甲集群的直接打击下,而且当时的西南方面军是苏军最强大的重兵集团,虽然在边境作战中损兵折将,但是在撤到基辅附近以后,依托原来的驻垒地域暂时阻止了德军的推进,但是暴露的侧翼也就是一个重大问题。
对于德军来说由于中央集团军群是德军最强大的一个重兵集团,由于有两个装甲集团军,所以中央集团军群可以实施两翼合围,依旧是所谓的坎尼合围,在消灭对方重兵集团的时候十分有利,凭借着两翼合围,所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展最快,但是为了保证自己同时暴露出来的侧翼,德军南北分兵消除暴露出来的侧翼是必然的选择。
那种直接进攻莫斯科的意见,是在进行冒险,但是对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来说,这是德国最强大的重兵集团,是不能拿来冒险的,如果真的出现了危险情况,德国拿什么来救援中央集团军群?德国本身就没有战略预备队,全靠部队坐火车来回运动。不要真的认为德国人是神仙不吃不喝也能打,而且机械化部队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没有油料坦克就是废铁,只能扔掉。苏军初期被打的一败涂地,大量人员被俘。
而朱可夫在德军分兵以前判断德军的动向,如果是同意朱可夫的意见,就是要苏军有秩序的后撤,那么苏军就会撤到第聂伯河以东,或者其他的河流东岸,依托河流作为防御的屏障,顶住德军的攻势,但是还会是十分艰苦的防御,苏军也还是会遭到巨大的伤亡,在平坦的东欧平原要顶住集团坦克的进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顶住德军的进攻就是胜利,苏军当时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以空间换时间,掩护国家进入战时状态,不过斯大林的策略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要求苏军不断的进行组织协同很差的进攻,损失了苏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基辅围歼战后,朱可夫为什么责怪巴甫洛夫?如果让朱可夫来打,基辅战役会胜利吗?
基辅战役后,并没有责怪巴甫洛夫,因为后者由于边境交战失利早在7月初就被枪决了,而基辅战役结束已经是9月中旬,时隔2个多月,朱可夫显然不可能去责备一个死人。
实际上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对巴甫洛夫有过微词。
1941年1月2日-1月11日,苏军总参谋部组织战略演习。“西方”部队(即蓝方部队)60多个师,由朱可夫指挥;“东方”部队(即红方部队)50多个师,由巴甫洛夫指挥。在对抗“西方”的进攻中,“东方”部队失利,而且一些情节与未来苏德战争初期的情况非常相像。
对于演习的失败,巴甫洛夫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兵力少于对方,而且对方装甲兵和航空兵具有优势。为此,遭到斯大林的训斥(斯大林因为“红”方失利感到气愤),“不要忘记,在战争中重要的不仅是数量上的优势,还有指挥员和军队的作战艺术”。
巴甫洛夫本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但他错误的根据这场内战经验,认为坦克集群不适合发展,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拥有巨大的机动力和突击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之后的边境交战中,他指挥的西方面军一周便溃不成军,丢失整个白俄罗斯。
至于基辅会战,斯大林在战前一直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主要进攻方向,因而苏军在西南方向的兵力也越多最雄厚。当时身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即便他的建议完全正确。他真正可以影响斯大林的决策需要叶利尼亚战役特别是扭转列宁格勒困局后。
基辅围歼战后,朱可夫为什么责怪巴甫洛夫?如果让朱可夫来打,基辅战役会胜利吗?
巴浦洛夫真的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罪名以铺天盖地的方式向他袭来,斯大林根本就不听他的辩解,他的疏忽引起的结果真的是太可怕了!朱可夫曾经在沙盘上模拟了德军坦克集群的推进战术,他对德军新颖的坦克战术赞不绝口,他心里埋怨巴浦洛夫过早放弃开发坦克战术,以致于苏军在西线陷入被动的局面。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突破巴浦洛夫在明斯克地区的防线,攻下斯摩棱斯克,这使德军既能东进攻击莫斯科,又能对南方乌克兰地区进行合围,连朱可夫都对保住乌克兰的基辅失去了信心。
基辅最外围的防线是斯大林防线的一部队,长度约有80公里,建有大约250座的防御工事,整条防线依仗着伊尔片河形成天然的反坦克壕沟。斯大林动员了20万基辅居民在原有防御工事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战壕和防坦克壕沟,德军想要靠着机械部队来占领基辅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可是为什么朱可夫还是对基辅保卫战没有信心呢?基辅最外围的防线确实是挡住了德军的攻击,德军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的攻势一直停滞在基辅外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应希特勒的要求派兵前往基辅增援,德军趁着凌晨浓雾迷漫的时候,悄悄来到苏军防御工事前面。
苏军在德军火焰喷射器的攻击下,不得已退出防线,如果是朱可夫来指挥基辅战役的话,他对德军利用天气因素来发动偷袭也会毫无办法。苏联士兵没有偷懒,他们一直关注着德军的动向,奈何天昏地暗以及浓雾迷漫,他们实在是看不清楚,这是谁来指挥都没办法的事情。
1941年7月18日,苏军丢失基辅外围的防御工事,西南部集团军总司令谢苗·布琼尼向斯大林申请撤退,得到了斯大林的批准,可是撤离的第6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在乌曼被德军给包围了。原本苏联两个集团军撤退得很顺利,但是德军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到别季切夫,这使得苏军的侧翼和后方均遭到德军的猛烈攻击,苏军硬是被德军包围在乌曼地区。乌曼地区内,约有10万苏军被包围,几乎全军覆灭。苏军在基辅外围的防御工事被突破,守军必须撤退,否则马上就会被德军合围歼灭,至于他们在乌曼被合围,即便朱可夫是指挥官,他们也阻止不了这件事情的发生,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派部队前去增援,可是苏德战争来得太突然了,此时苏联的后备部队还在前往基辅的路上。
7月中旬,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占领斯摩棱斯克,中央集团军群既能东进袭击莫斯科,又能南下夹击基辅守军。8月底,古德里安奉命带着他的德军第2装甲集群南下,苏军最高统帅部派叶廖缅科率领布朗斯克方面军前往阻击,但是没有成功,古德里安的部队于9月10日进入罗姆内。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意识到基辅守军会被包围,他向最高统帅部申请突围撤退,但是没有得到斯大林的批准。古德里安的部队继续向苏联纵深地带推进,他在基辅基辅以西200公里的洛赫维察切断了苏联守军后路。
古德里安切断苏军后路后,德军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冒着暴雨连夜从第聂伯河下游急行至克列缅丘格,接着穿越第聂伯河,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苏联的基辅守军被团团包围,65.5万苏军被俘虏。如果朱可夫是指挥官,他也会在古德利安切断守军后路后要求突围撤离,可是最高统帅部没有同意的话,他也没办法。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要求撤退,他被斯大林撤职,从此淡出苏联军界,如果朱可夫来指挥基辅战役,他十有八九也会被撤职,那么后面莫斯科战役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苏德战争爆发,一切来得太突然了,苏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朱可夫向斯大林提议过放弃基辅,但是被斯大林否决了。朱可夫是一名防守悍将,他能够提议放弃基辅,说明他没有保住基辅的信心,如果他来指挥基辅战役的话,估计结果还是不会发生改变。
【我期待着你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基辅围歼战后,朱可夫为什么责怪巴甫洛夫?如果让朱可夫来打,基辅战役会胜利吗?
巴甫洛夫背的锅已经够多了,这个锅巴甫洛夫怕是背不动了。巴甫洛夫在1941年7月下旬就被斯大林给毙了,尸体埋在垃圾掩埋场了,罪名有一项就是叛国,这活脱脱的一个大锅。而基辅防御战役是8月23号开始的,这会儿巴甫洛夫已经被毙了一个月了,而基辅战役结束是在9月26日,这会儿巴甫洛夫已经凉透了。
巴甫洛夫主要是丢了个白俄罗斯,在明斯克战役中,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面军被德军团灭,这是苏联重金组建的部队,投入的心血非常大。巴甫洛夫一连串的指挥不力,他在面对德军装甲部队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渎职严重,斯大林朱可夫他们压根找不到他人,一周时间,西方面军就被打垮了。
而朱可夫这个人呢,那个时候他是主张放弃基辅的,他认为,应该全力防御莫斯科,基辅投入西南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等部队,80多万人,完全没必要,浪费兵力。而斯大林不同意,甚至斯大林一怒直接给朱可夫调走了。
基辅战役德军投入的兵力非常多,除了南方集团军群之外,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在攻陷斯摩棱斯克后直接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合围基辅。德军陆陆续续参战的兵力其实超过了百万,坦克数量是苏军十倍,而且坦克运用上,德军炉火纯青了,苏军其实换谁来打都一样无法避免被全歼。而且,西南方面军在防御作战中已经表现的足够出色了,但是,无力回天。
基辅作战的失败,并不在于基辅守军的无能,而是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固执与失误,如果斯大林允许西南方面军后撤,也不会造成60多万苏军被俘,浪费大批生力军,即便撤出来20万,去拱卫莫斯科,莫斯科战役也不会如此艰难。反之,在德军方面,德军消灭80多万苏军,让德军南下和进攻莫斯科都畅通无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