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的人。诸葛亮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华,任用他作为自己的参军。诸葛亮经常和马谡探讨天下问题,能够从白天一直谈论到晚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街亭之战失败后,被诸葛亮治罪而死。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因此,在马谡被诸葛亮治罪的时候,有人还劝说诸葛亮,想留下马谡性命,戴罪立功,不过被诸葛亮拒绝了。
至于说马谡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诸葛亮将他斩首示众,另一种说法是死在了监狱之中。不管怎么说,都是因为诸葛亮下令将他法办而死的,形式并不重要。
一、马谡的死因。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失街亭的故事,而马谡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马谡在街亭之战的败绩,才使得他被诸葛亮治罪。
那是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动六万大军,兵出祁山,直指陇西。在这一次北伐的初期,由于曹魏对蜀汉轻视,毫无防备,使得诸葛亮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其中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诸葛亮。
曹魏为了挽回局势,紧急抽调了它的中央机动兵团张郃兵团,大约五万多骑步兵,从关东紧急增援陇上。张郃部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赶到了陇上。
由于诸葛亮没有封闭关陇道,张郃得以穿过几十里的陇道,突破陇坻天险,来到陇上。这样一来,诸葛亮和张郃之间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
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街亭本身有城寨,又挡在五总路口,是张郃不能绕过的据点。诸葛亮让马谡依据街亭的城寨扎营,挡住张郃的去路。
在这个时候,张郃的处境十分危险。他背后是险峻的陇道,前面是马谡的蜀军。张郃没有任何出路,他必须要打败马谡的军队,而且还必须速战速决,不能耽搁时日。
这是因为,张郃如果和马谡作战失利,他就会陷入退无可退的境地。在张郃的背后就是陇道,这条道路十分险峻。如果张郃在蜀军的追击下从陇道撤退,必然要遭受极大的损失。
同样的,如果张郃被马谡缠住,他依然会陷入险境。张郃本身就是千里赴援,人困马乏。再加上后方依靠一条处处受威胁的陇道联系,十分脆弱。如果旷日持久,张郃的五万大军,很可能会因为后勤断绝而崩溃。
所以,张郃只有速战速决的战胜街亭的蜀军才行。这样的仗,只要将领不是水平太差,能够守住街亭就行。因此,诸葛亮给了马谡两万精兵,是认为他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在诸葛亮的计划里,我们可以看到,街亭只是前哨据点。因为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失败后,是因为失去了街亭造成蜀军“前无所据”才撤退的。诸葛亮的手中还掌握着一支强大的主力,这支军队随时能够投入支援马谡。
只要马谡挡住张郃,诸葛亮就会看情况把这支包括魏延、吴懿在内的军队投入战场,一举歼灭张郃。这样,随着曹魏的主力兵团被消灭,蜀汉会得到很大的战果,一举拿下关中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马谡的错误化成了泡影。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不但没有依据街亭的城寨防守,反而跑到孤零零的南山上去防守。结果被张郃切断了汲水之道,造成全军大乱,被张郃轻易打败了。
诸葛亮失去街亭,只得撤回汉中。就这样,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场。回来后诸葛亮对马谡进行了治罪,马谡因此而死。
二、马谡被杀是不是属于责罚过重。诸葛亮斩马谡被后人认为是大公无私的表现。他为了严肃军纪,不徇私情,毅然将跟随他多年的马谡绳之以法。可是对马谡的死,有很多人都提出了异议。
在当时,就有蒋琬对诸葛亮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史书上记载: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蒋琬是从惜才的这一方面来规劝诸葛亮的。那么,我们从军事责任这一方面,看马谡该不该死。如果单纯从军事责任来说,按照当时的情况,马谡的罪过不应该被处死。
当时在对马谡处理的同时,诸葛亮还处理了一大批前线的将领。史书记载,“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诸葛亮将马谡手下表现最不好的将军张休、李盛诛杀了就已经够了,连当时的主将马谡也杀了就似乎有点过分了。
如果打一次败仗就杀主将,那么谁还去带兵打仗?所以说,当时的曹操曾经专门下过一道命令,宣布如何追究失败将领责任的。诸葛亮杀马谡,蒋琬提出不同意见,也就是感觉诸葛亮对马谡的责罚过重。
如果单单从军事失利的责任来说,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就杀马谡,是处罚过重了。后来的姜维打了大败仗,部众星散,也才自贬三等而已。
三、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虽然我们从军事责任方面看,诸葛亮杀马谡有点责罚过重。但是,如果我们从马谡的行为上了,再加上诸葛亮的行事作风,诸葛亮杀马谡是有他的理由的。
马谡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对他是抱着很大的希望的。他越过魏延、吴懿这样的将领,违背了大家的意愿,把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任务交给马谡。只有马谡能够听从诸葛亮的指导,就不会失败。
这样一来,等于是把一件奇功白白送给马谡。这种栽培的痕迹太重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非议。可是,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马谡把这样简单的任务都给搞砸了,这让诸葛亮背上了很大的包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即便是公平的处理马谡,大家也会认为诸葛亮有徇私的嫌疑。
而马谡的表现,更是火上浇油。马谡在街亭失败后,他没有回到诸葛亮的大营,而是丢下军队,自己先逃回到了蜀国。等到大军回到汉中,街亭之战过去很长时间,才把马谡找到。因为马谡的逃亡,据史书记载,还连累了向朗:
(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恨向朗,这是因为向朗包庇马谡逃亡,实际上是帮了马谡的倒忙,致了马谡的死命。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做事风格决定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是: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马谡逃亡,正是触犯了诸葛亮的做事底线。如果当时马谡回到诸葛亮的大营,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罪责,领受诸葛亮的惩罚,诸葛亮还可能“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可是,马谡这一逃亡,诸葛亮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也只能按照“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处理了。
就这样,马谡等于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死路。诸葛亮面对马谡的这种情况,只有杀之一条路了,这也是他恨不明事理的向朗的原因。
四、诸葛亮在马谡之死上的责任。如果从马谡的死因上来看,诸葛亮对马谡的死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这个责任主要是诸葛亮对马谡的培养和使用上。
我们从历史记载上可以看到,马谡其人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史书记载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这使得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也正是由于诸葛亮和马谡的亲近,才引来了刘备的警告。史书上说: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听取刘备的意见,还任用马谡为参军,一起讨论军机。刘备说马谡不可大用,但不是说马谡不能用。在这之上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言过其实。
马谡的才是在言上,他说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他在诸葛亮出兵南征的时候,就给诸葛亮提出了“攻城为下,心战为上”的建议。诸葛亮依照他的建议行事,顺利的平定了南方。可见,马谡在见识上还是高人一筹的。
但是,与之言相对的,就是实的不相符。马谡虽然喜欢谈兵,可是他带兵打仗的经历几乎为零。由于他的实践经验太少,这使得他的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持,制约了他的才能。
诸葛亮的错误就是,没有针对马谡的缺陷去予以培养弥补。有意识的增加马谡的实践经验,给他带兵打仗的机会,逐步培养他的才干,使得他言实相符。
而诸葛亮并没有给马谡这样的机会。在使用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又犯下了第二个重大的错误。那就是,把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马谡直接安排在一个关键的战役岗位上。
由于没有带兵的经验,马谡在防守街亭的时候,才会手忙脚乱。史书称他举止烦扰,使得蜀军不战自乱。这是与马谡的才能不够有关的,最终造成了街亭之战的失败。而把本是一个参谋之才的马谡安排到战役指挥员位置的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
结语:由于街亭之战中,马谡不听从诸葛亮的节制,按照自己的心意放弃街亭路口,上山防御。由于山上无水,被张郃断了汲道,造成大败。这使得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撤回汉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战后诸葛亮斩了马谡,这是由于战败的罪责和马谡战败后脱逃的恶劣表现造成的。诸葛亮在这一点的处置上,虽然有处罚过当的意味,但是也有他的道理。但是,诸葛亮在马谡之死上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尤其是在马谡的培养和使用上是有着重大失误的。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对马谡等人的处罚对蜀汉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正是由于诸葛亮对败军将领的处罚,才使得蜀军很快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再次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北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戰國君手札】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马谡都是应该被斩的,而这其中,主要是马谡本人的责任,非要说诸葛亮有责任的话,只能说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建议,拔高误用了马谡。
马谡这个人对三国有点了解的都知道。毕竟《失空斩》深入人心,罗贯中写的空城计也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不过如此,所以在这一件事情上都认为是诸葛亮的错,杀马谡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到这里十分清楚,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使街亭失守,让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化为乌有。更重要的是,马谡还逃跑了,向郎因为这件事还被免官。诸葛亮这个人依法治国,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曾经说:“我心如秤,不能为人做轻重。”依法马谡必死,还有诸葛亮自己也不是没有承担责任,他上疏刘禅《街亭自贬疏》又怎么可以说他推卸责任呢?
《三国演义》中街亭之失就更是明了,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连如何布阵都告诉马谡了,还有为了万无一失还派王平协助,结果马谡自己作死,不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来。王平将军的劝告也不听,演义就更惊险了,空城计差点儿让诸葛亮都交代在了西县。你说如此马谡难道还不该被斩吗?
领导安排了,按照领导的做,如果失败了这是领导的锅,结果马谡非要觉得自己很厉害,结果就被张郃收了学费。三国演义中也明确写了诸葛亮要求下属,对于他的过错要提出来,他会改而且同样上表刘禅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哪里有推卸责任了呢?
所以,综上所述,从正史还是演义,马谡都是必须付出生命代价,并不是有人要害他,而是自己的失职、不听话让整个蜀国蒙受了太大损失,不杀他难以重振军心,并不是诸葛亮在推卸责任。
【关注+转发】,我们共同畅游历史星河、品读历史人物、汲取文化滋养~随手转发是美德,
欢迎在下方留下宝贵评论,我们一起交流历史上那些趣事~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从蜀汉当时极度缺乏人才的情况来说,马谡暂时还不应该被斩,而是应该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而对诸葛亮来说,他决意要杀马谡,肯定是在推卸自己用人不当以及北伐失败的责任。
诸葛亮为何要派马谡去守街亭?一、马谡平时确实有一定的才能
诸葛亮率大军首次北伐,蜀军士气高昂,而且随着曹魏陇西的多地反叛,使得北伐出师顺利,犹如破竹之势。为了抵御诸葛亮的进攻,魏主派张郃率领5万骑步兵,从陇道向街亭进军。
诸葛亮立即召开如何防守街亭会议。大多数谋士认为,街亭地势险要,魏军千里奔袭,定然疲惫不堪,可以让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延或者赵云去镇守街亭。可是,马谡毛遂自荐请求防守街亭。正当众人怀疑马谡能否胜任时,诸葛亮力排众议,决定任命马谡为主将领军防守街亭。
因为诸葛亮认为,马谡投靠刘备之后被刘备重用,常常参与作战会议,并能多次提出“奇谋”。例如进攻长沙时,刘备就采纳了马谡围而不攻的策略,不仅得到了长沙,而且还得到了魏延与黄忠两员大将。平时,自己也经常与马谡谈论战术,逐渐觉得马谡确实有才能。
所以,尽管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还是认为马谡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而此次守街亭,易守难攻,正好可以给马谡一次锻炼的机会。然而,诸葛亮似乎忘记了马谡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官。
二、马谡不惜以全家性命担保
马谡一再承诺自己完全可以守住街亭,并答应一切可以听从诸葛亮的布置,还立下军令状。使得诸葛亮轻信了他,但是为防止马谡出现差错,于是派了经验丰富的王平为马谡的副将。谡日:“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日:“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日:“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三、想提拔年轻的将领
北伐时,关羽、张飞等人都已去世,赵云、魏延等大将又年纪已老,年轻的将领只剩下王平、马岱和廖化等人。所以诸葛亮非常迫切的能够提拔一批年轻将领,以解决将才青黄不接之困。诸葛亮觉得马谡年轻有才,因此希望通过马谡防守街亭并取得胜利,从而提升其在军中的威望,以便将来有理由提拔马谡。
四、与马谡关系比较好
赤壁之战后,马谡经常跟随诸葛亮左右,并参与出谋划策,有时还能提出非常好的建议。渐渐的,使得诸葛亮一直想提拔马谡。这次机会来了,所以诸葛亮把这次任务交给他,并再三嘱托,期盼他能取得胜利。
五、街亭易守难攻
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信马谡只要能够听从建议,在街亭关口布下防线,魏军必定难以攻下。
六、诸葛亮有更加重要的任务要交给魏延和赵云
诸葛亮没有任命魏延和赵云去防守街亭,也许在诸葛亮心中有更长远的规划,即以马谡为诱饵,然后从背后袭击张郃,以实现全歼魏军的目标。
结语诸葛亮任用马谡去守街亭,有他自己的想法,然而,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不会灵活运用自己熟读的兵法,导致失去街亭,让诸葛亮大失所望。而诸葛亮也没有采纳旁人的建议,从蜀汉正在用人之际方面出发,给马谡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在告诉世人,要不是马谡失守街亭,或许北伐会成功,实际上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自知用错人,还要争面子。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这里来自孙仲谋I的回答 事件背景 :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主动攻打曹魏。任命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张郃所率领的曹魏大军断绝水源,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溃不成军,马谡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书请求自己贬降三级,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主角马谡是什么样的人?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是马良的弟弟。
根据《三国志·马良传》陈寿记载:“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非常的器重):”诸葛亮经和马谡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昼达夜。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因为大事小事都要他过问,而且他处事是事必躬亲,事情他都要亲自去处理的。但是和马谡一谈就谈一天,说明诸葛亮在和马谡谈话当中认为马谡确实有过人的见解。诸葛亮南征,马谡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策略。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诸葛亮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作为此役的战略指导思想,也得到了很好效果。
《襄阳记》记载:“(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说明了马谡这个人在群众眼中是人才,是被认可的人,有威望。
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呢?《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记载“戮谡已谢众”。为什么要杀马谡呢?是为了平息众怒,说明诸葛亮杀马谡不仅仅是严明军纪,也是平息众怒。
为什么要平息众怒呢?因为诸葛亮重用马谡是违众的。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还是任命了自己十分赏识的马谡。那么魏延是什么人?先帝宠信,刘备是非常宠信魏延的。吴懿又是什么人?当今国舅。马谡是什么人?先帝也说过,“不可大用”。也就是诸葛亮的重用马谡是既违旨,违背了先帝的遗旨,也违众。出于无奈“戮谡已谢众”。
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也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包括废李严,也不是法律问题,是政治问题。什么政治问题?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的时候,政权的内部是不稳定的。因为蜀汉政权它很特别,它是由三股势力组成的。
1.第一股势力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为第一势力,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这个势力在蜀汉政权当中处于高层,掌握国家主要权力。
2.第二股势力是刘璋留下的人,刘焉、刘璋等人,还有入川的时候带到益州的,包括李严这些人。这是第二势力,他们处在蜀汉政权的中层。
3.第三股势力是本土原本的官员,还有本土的豪族、大族、士族,这是第三种势力,他们处于政权的底层。这样的一个政权结构,它是不安定的,下面两层是不服气的。结合刘备去世时候的情况,“兵败猇亭”,刘备亲征东吴,被东吴打败,然后病死在永安,然后丞相来代行君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丞相出来代行君权,是很不容易的。有很多人在心里是不服的。尤其像李严这类人。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李严作为托孤之“副”,本来就对这个为“正”的丞相是不服的,而且就在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李严已经向诸葛亮提出:“划出五个郡来成立一个巴州,让自己来掌管巴州”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依法治国,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触犯了刑律就处分谁。尤其是像李严这样的托孤重臣,是不能随便废除的,只能绳之以法。既然是依法治国,既然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必须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必须做到执法如山,不能因人废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到,马谡的事情给诸葛亮是出了多大的难题。我们也不难想象那些反对派,那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势力,他们在这件事上会怎么样。
对于马谡失街亭这件事诸葛亮是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对于马谡的处理只能是“戮谡已谢众”所以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斩马谡不是诸葛亮的本意,马谡是诸葛亮十分赏识的人,而且马谡是人才,蜀汉本就军事人才匮乏马谡的这个罪也不是非杀不可的,如带罪立功、降级、军前效力,等等处置办法。但是为了大局,为了蜀汉的安定团结,为了进一步解决内部问题,严格地实行和实施依法治国,不得不杀掉马谡。
第二个问题提到诸葛亮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确实是丞相当时坚持北伐曹魏的,也确实是败了。当时天下曹魏占十之七八,蜀汉东吴各占十之一二,如果三方势力一门心思的屯田发展,用不了十年曹魏必定完爆蜀汉,从古至今,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是有共识的。只有打起来,不论是九输一赢,还是八输二赢,但是不论如何都有了一点赢的可能,就算当时蜀汉国力不如曹魏,但是战阵之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万一胜了,就是转机。
其实这些道理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后出师表》上: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在三国时期,国力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一场决战往往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毕竟如果国力决定一切,袁绍早就把曹操灭了,王莽早就把刘秀灭了。至于黄巢、李自成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另一说当时在街亭,如果马谡挡住了张郃。让丞相得以全据陇西,割据凉州,勾连羌人和鲜卑,曹睿必然只能坐镇长安,曹魏将再也没有任何机会能够调遣兵力,东吴再来一次石亭之战,东吴陆逊大破曹休,那么天下是否还是曹魏的就很难讲了。
丞相北伐本就死中求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可之事,一己之力中兴汉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人臣者,几人能如此?丞相一生清清白白。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是无奈之举,不得不斩,这也是为他用人不当酿成的苦果买单。
马谡和诸葛亮交情很不错。马谡这个人少读兵法,军事理论素养挺高。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安定蜀国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马谡的建议。但是这个人属于眼高手低型的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他作为智囊团成员出谋划策应该很不错。
公元226年,诸葛亮北伐魏国,让马谡镇守街亭。这个地方位于今甘肃境内,山高谷深,地势十分显要,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对于镇守街亭的将领,有人主张魏延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给了马谡一个机会,让他统领大军迎战魏国张郃。
不过,马谡这个人十分自以为是,肚子里墨水不少,没有听从诸葛亮和副将王平的建议,把营扎在了远离水源的山上。结果被魏军截断了取水的道路,最终大败,造成了蜀国这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赏罚分明,最终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虽然十分聪明,但是他也有糊涂的时候,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如果把马谡放在军师的位子上,说不定马谡也会成为一代谋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