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在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趁关羽北上讨伐襄樊的机会,偷袭了荆州。东吴袭取荆州后,关羽的大军军心动摇,纷纷离散。关羽在退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擒杀,自此,刘备失去了荆州。

刘备失去荆州,还失去了关羽这支主力,使得他当年和诸葛亮订下的《隆中对》战略遭到了挫折。这不但使得刘备失去了两路北伐的一路,还因为关羽之死,留下了报仇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就开始了伐吴的准备。在曹操死去的时候,刘备还派使者去吊唁,企图修好与曹丕的关系。可是,曹丕断然拒绝了刘备的企图。他下令,如果刘备的使者入境,立斩不饶。接下来,曹丕又篡夺了东汉的江山,继位为魏帝。

这个时候,刘备的面前就有着两个选择,伐吴或者伐魏。在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就开始了和部下的商讨。当时刘备的部下,有很多都不同意伐吴。其中以赵云的意见最为典型。赵云认为国贼是曹魏,曹魏篡夺汉朝江山,与蜀汉是君父之仇,不可不报。应该先北伐关中,获得同情汉朝的人们的支持。如果讨伐曹魏成功,东吴自会投降。如果和东吴交战,那么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战争,会旷日持久,对蜀汉不利。黄权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但是,刘备没有接受赵云和黄权他们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的发动了夷陵之战。到最后,刘备在夷陵惨败,大部分军队都丧失了。从此,蜀汉陷入了困境。

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不过,从一些历史记载看,诸葛亮的内心应该也是反对伐吴的。在历史上记载: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讨伐孙权的。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是诸葛亮没有去劝阻刘备,二是,诸葛亮认为只有法正能够劝阻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去劝阻刘备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诸葛亮为了避嫌疑,不能出言劝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在东吴,和诸葛亮受到刘备重用一样,诸葛瑾在东吴也被孙权所倚重。在刘备出兵的时候,孙权还让诸葛瑾去劝阻刘备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即便是对讨伐东吴有意见也无法说出口。

二是要照顾荆州人士的情绪。荆州失陷,随同刘备入川的这些荆州的人士,大多都是希望打回荆州的。而诸葛亮是这些荆州人士的代表。如果诸葛亮反对伐吴,就会失去这些荆州人士的信任,这是对蜀汉政权不利的。作为蜀汉政权的文官之首,自然是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的。

三是诸葛亮采取另外的方式劝阻了刘备。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着去劝阻刘备,但是,在那些劝阻刘备的人身后,未始没有诸葛亮的影子。赵云和诸葛亮的交情最好,在五虎上将中,赵云是和诸葛亮交往最深,最知心的人。黄权则是群臣中出类拔萃的人员,也是诸葛亮欣赏的人。他们出面劝阻刘备,诸葛亮并没有阻拦。在诸葛亮看来,他们应该是除了诸葛亮以外,最合适的人选了。

四是诸葛亮认为,即使是自己出面,也不能劝阻刘备。在上面那段史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自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没有人能够劝阻住刘备伐吴了。因此,诸葛亮也就不去做了无用功了。

既然诸葛亮自以为无人能够劝阻刘备伐吴,可是他为什么又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劝阻刘备呢?就算是劝阻不住刘备,也不会打向夷陵之战那样的大败仗呢?

这是从法正对蜀汉政权的建立起的作用说起的。刘备虽然在政务上倚重诸葛亮,但是,在军事行动方面,刘备更加倚重法正。这种信任,是多年的实际行动中培养积累的。

刘备一生,征战无数。可是,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却缺乏自己的智囊团。在三顾茅庐之后,虽然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班底,可是在奇谋之士上,刘备还是十分欠缺的。在很多时候,刘备只能自己拿主意,既当统帅,又当谋士。

庞统、法正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刘备的欠缺。在入川之战中,庞统和法正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庞统早逝,于是谋主的重担就由法正一人承担了。

法正为刘备屡出奇谋,尤其是在定军山一战中,在法正的谋划下,刘备取得了阵斩夏侯渊的巨大胜利。后来曹操询问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还酸溜溜的说,我想这些计谋是刘备想不出来的,肯定是有人为他谋划的。曹操还感叹说,我收罗了天下的奇才,怎么却漏掉了法正这个人呢?

由于这种信任,加上谋主的地位,法正如果要劝阻刘备伐吴的话,刘备一定会认真考虑的。法正的老家是雍州,他肯定是赞同北伐的。而且法正的奇谋智术,也是诸葛亮赞叹的,他一定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劝阻刘备的。不是象赵云和黄权那样火上浇油式的劝阻,成功率要高得多。

就算是法正劝阻不了刘备,如果他和刘备一起出战,以他的智谋,肯定会给刘备以很大的帮助。肯定不会有后来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败。

可惜,天妒英才,法正在刘备称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刘备为之痛哭流涕,还给予谥号。法正也是刘备在世时唯一得到谥号的人,可见刘备对他倚重之深。随着法正的死去,刘备伐吴的车轮再也无法阻挡,最终的夷陵之战的惨败也随之降临。这也是历史的无奈之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刘备征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但更大政治目的是为重新夺取荆州。荆州本是刘备暂借东吴的栖息地,应属东吴土地,刘备明借实占,夺得益州后更是让关羽镇守荆州不还。荆州的重要战略意义使东吴感到非夺回不可,因此,东吴与蜀汉,为荆州之事,必有一翻争战。东吴杀关羽夺荆州后,等于割去刘备复汉大业的一臂,刘备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但荆州本是借东吴的,明着说要夺回荆州,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只能以为关公报仇的名义征伐东吴。本来东吴和蜀汉合起来尚不及曹魏,两家再起兵端闹不和,自然有鱼蚌之害,得不偿失。蜀汉不少朝臣谏阻刘备,也许诸葛亮也会谏阻吧,但都没有谏阻得住,刘备悉起精锐伐东吴,最终招致夷陵之败。事后诸葛亮在为什么没及时阻止刘备伐东吴一事上,只说了一句,如果法孝直在,必不令东行。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说呢?诸葛亮为何就阻止不了刘备伐吴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荆州是战略要地,是实现隆中对策的重要一环。诸葛亮可能也谏阻刘备了,但刘备以诸葛亮当年提出的隆中对策以对,诸葛亮自然无语,或提出的谏阻伐吴理由无力。其二,诸葛亮有避亲之嫌。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做事,诸葛亮如果极力谏阻,就有废公为私的嫌疑。其三,诸葛亮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少。自诸葛亮跟随刘备后,一般都是刘备领兵在前线打仗,留诸葛亮在后方做后勤留守备战工作。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诸葛亮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不多,也许这时刘备还没有充分了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感到诸葛亮做事太过谨慎,更适合留守备战练兵做后勤保障,至于对前线征战撕杀,战争机遇把握,也许他刘备更胜一筹。正是基于这三点原因,刘备坚拒了诸葛亮及一些朝臣的谏阻,出兵伐吴,才招致了夷陵惨败。那么法正为什么能劝阻刘备东征呢?法正自跟随了刘备,一直帮刘备参赞军事作战,在取益州夺汉中的实战中,法正一直在前线与刘备并肩作战,刘备也许对法正的分析研判军情很佩服,史料上也说法正算无遗策,类似郭嘉一类的人物;也许法正很了解刘备的弱点,他深通怎样劝止刘备的方法。好像是在汉中之战时吧,一次刘备率军强攻曹军阵地,曹军迎面箭射如雨,刘备却坚执不退,冒着中箭的危险,指挥士卒强攻。很多人劝刘备撤退,都劝不动,甚至刘备被劝急了,说谁再劝动摇军心定立斩不饶。在此危急时刻,法正赶来了,他了解情况后,马上站在刘备前面,指挥军士作战。敌人箭雨纷纷而至,刘备很焦急地要法正退下,法正不退,说主公尚且不畏生死,自己又算什么?刘备没法,只好同意和法正一起退下来。

由此可见,法正深解刘备为人,别人劝不住的事,法正却是很有一套摆平的办法的,可惜啊,法孝直英年早逝,不然,刘大耳岂能有夷陵惨败?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一个政权的成功建立需要形形色色的各类人才,汉高帝刘邦开创帝业不仅仅只有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一流人才,同样还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陈平、周昌这样的二流人才。

同样的道理,到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之际,人才也是决定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曹操以拥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这样的五大谋士,以及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良将,才能成就曹魏政权雄据北方九州的事业。

但是,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作为三国开创者之一的刘备,在整个建立事业的过程中却是极度缺乏人才,尤其是谋士以及战略、治国人才,直到诸葛亮的到来,刘备才开始时来运转,一路高歌,整个集团的事业发展也因为诸葛亮的到来达到了顶点,所以才有刘备对诸葛亮的如鱼得水之情。

但是光有一个诸葛亮远远不能满足刘备对于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刘备把诸葛亮定位为治国人才,当刘备在前方征战时,诸葛亮在后方管理,为前线的刘备提供足够的兵员和粮食,刘备仍然需要谋士一类的人才。

于是凤雏庞统出现了,庞统填补了刘备没有一流谋士的空白,刘备在犹豫取不取益州的时候,是庞统为刘备坚定了信心,刘备在犹豫如何取益州的时候,是庞统为刘备提出具体谋取益州的策略,刘备在犹豫如何攻打益州时,是庞统为刘备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庞统的出现给了刘备这只老虎如虎添翼的感觉。

自从刘备有庞统这个一流谋士,打仗的水平进步就不是一点两点,而是神速,刘备能够全取益州,庞统是首功,谋士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合适的时候为主帅提供全理的策略,庞统做到了,可是天妒英才,在刘备夺取益州的前夕,刘备手边唯一的谋士庞统战死于雒城。

刘备一直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刺客,又或者是对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羽、张飞,都是一视同仁的,庞统的离去犹如打断了刘备的手足,那种悲痛的感觉不发生自己身上,是难以理解的。

但是,很快法正就填补了庞统留下的空白,成为了刘备身边唯一仅有的一流谋士,法正之才不逊于庞统,从为刘备谋划汉中之战就能看出,法正的到位,让刘备深深地感到温暖和喜悦,而且是发自心底的,如同失恋中的男女再次寻找到了真爱一样,刘备满足了,从此之后刘备就离不开法正了,但是让刘备真正离不开法正的原因却是两人的情投意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备和法正就是一类人,《三国志》记载刘备的特点是:不喜欢读书、喜欢遛狗骑马,喜欢穿漂亮衣服,喜欢听音乐,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整个一纨绔子弟、目不识丁的草莽英雄形象,与其他草莽英雄不一样的是刘备礼贤下士、善待下人、恩怨分明。

法正呢,法正是一个真性情的直爽小人,不仅在谋略上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在性格上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法正因为直接背叛了刘璋并在暗地里卖主求荣投靠刘备,在道德上首先为士大夫所耻,其实法正这个人其实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不惧怕表露自己真实性情的人,这种人就是一个直爽的人,一个能让人看透的实在人。

刘备喜欢的就是直爽的人和有真才实学的人,讨厌的是读书人和拐弯抹角的人,比如许靖,是一个有虚名无实才的人,刘备原本不愿意用这个人,是法正从天下大局出发,劝谏刘备说作为一个君主要用到各种人才,哪怕是只有虚名的人,刘备听从了。

刘备很多时候是一个固执的人,固执劲上来了,劝也没有用,只有法正,法正劝刘备的方法每次都很独特,比如刘备对娶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吴氏有疑问时,法正举例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的故事说动刘备。

刘备在战争中不听劝,执意冲锋,当时箭如雨下,众人都担心刘备受伤,却又不敢劝,法正劝谏的方法很特别,法正直接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挡在刘备身前,刘备反而担心法正了,直接撤退,法正的方法高明多了。

像这种例子非常多,时间长了,刘备就吃法正这一套,遇到事情别人劝都不管用,只有法正劝管用,所以夷陵之战之后,诸葛亮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其实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法正在的话,肯定能劝刘备不发动东征孙权的战争;二是即使刘备东征孙权,法正也能辅佐刘备,不至于全军覆没。

为何诸葛亮都劝不了呢?很简单,因为诸葛亮也同意刘备东征孙权,必须夺回荆州,荆州是蜀汉政权的基本所在,和统一天下的基石。

诸葛亮之所以说法正能劝刘备,最关键的话在后一句,就是法正如果辅佐刘备出征孙权的话,一定不会失败,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诸葛亮赞同刘备东征孙权,因为蜀汉政权的绝大多数官员和骨士都是荆州系人士,荆州对他们来说,相当重要,即是祖籍地,又是战略要地,同时还是统一天下最重要的基地。

法正作为蜀汉的一流谋士,有很多劝说刘备的办法,即使不劝刘备东征,法正也会有办法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取胜的。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刘备信任诸葛亮主要在从出山到夺取荆州这一阶段,然后开拓西蜀他最信任的是庞统,所以诸葛亮的劝谏刘备是不会听的。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以后,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孙权不满关羽独得其利,趁机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在曹军和吴军的夹击之下,丢了荆州,并为东吴所擒杀。蜀主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收复荆州,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大臣的劝告,毅然决然发动了伐吴之战。

正是这次伐吴之战,让蜀汉的实力在关羽丢失了荆州之后,再次一落千丈。刘备率军与东吴陆逊大战于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大军败绩,还住白帝”。正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慨叹如果法正在就好了。

诸葛亮说:“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此言的意思就是,如果法正还在,一定可以制止刘备东征孙权。即使是没有劝住,有法正随军,也一定不会遭受大败。

为什么非常受刘备器重的诸葛亮都劝不住,法正反而能劝住呢?这主要跟法正的功劳,以及法正的秉性有关。

首先,法正的功劳非常大,深得刘备信任。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其中,除了占据荆州,派一大将率军直向宛洛之外,还有一个进攻方向就是取益州(蜀川),由刘备亲自率兵,出汉中,伐陇右、关中,转向东进洛阳。然后,两路大军会师,则天下可定。

刘备取益州,法正功不可没。正是法正、张松作为内应,刘备才轻松进入了益州,还得了刘璋的不少补给。在张松败露被杀之后,刘备举兵攻占了成都,得了蜀川之地。随后,法正又献良策,帮刘备攻取了汉中,正式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势。

刘备的地盘,三分之二都是在法正的谋划之下得来的。法正的功劳,以及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要胜于诸葛亮。因此,《三国志·法正传》中说,法正睚眦必报,擅杀了几个得罪了他的人。诸葛亮因为“先主雅爱信正”,刘备非常信任法正,所以,把法正擅杀之事给压了下来,没有追究。

在蜀汉阵营,庞统去世之后,法正成为了蜀汉的第一谋士,并非诸葛亮。法正也是刘备时期,唯一一个获得谥号的大臣,关羽、张飞都没这个待遇。法正在刘备那里,份量是十分重的。

其次,法正刚直,勇毅,敢于以死直谏刘备。

汉中之战时,刘备与曹操作战,形势处于下风,理应撤退,再行谋划。结果,刘备的倔脾气上来了,宁死不退,众将领、谋士无人敢谏。刘备不肯退,战场的形势却越来越危险,曹军射来的箭矢,如雨点般倾斜而下。

法正见状,“乃往当先主前”,直接挡在了刘备身前。

刘备一见:“孝直避箭。”法正,你赶快躲避一下弓箭。

法正却挺胸仰脸,毫不畏惧道:“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您都不避箭,我更不怕了。

刘备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撤退。

总结下来,正是因为法正善谋,而且功勋卓著,深得刘备信任;再加上法正曾经将刘备从战场上劝了下来。所以,诸葛亮在夷陵大败之后,发出了若法正在,则不至若此的慨叹。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221年,一方面为了给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夺取荆州,刚刚称帝的刘备下令大举伐吴。这件事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是刘备根本不听劝,就是要干。是诸葛亮这样的近臣也劝不动吗?其实,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出面劝阻刘备。

像赵云等人都看出此举太过冒进,诸葛亮没有看出来吗?他又为何不加劝阻呢?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诸葛亮不想劝阻。

自刘备三顾茅庐以来,正是得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才能顺风顺水,借荆州、取益州,据有汉中。这一切似乎看起来都是诸葛亮当年在茅庐中想出来的方略,可是刘备和诸葛亮并不单单是主公和谋士的关系。

刘备取益州,是用张松、法正之谋,随行的是庞统,诸葛亮此时被留在了荆州。刘备取汉中,用法正之谋,诸葛亮此时被留在成都。这是像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的一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以说诸葛亮虽不跟随刘备作战,但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法正等人。

那么在法正、庞统死后,诸葛亮已经是刘备唯一的重要谋士了,诸葛亮为何不像赵云等人劝阻刘备伐吴呢?

刘备伐吴虽然打着的旗号是为兄弟报仇,但政治目的却是为了荆州。刘备和孙权为何死抓荆州不放呢,甚至还兵戈相向,那是因为荆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是要刘备占荆州、益州,等到天下有变,再从两地派兵北上伐魏,以图天下。可是荆州的丢失,就好像拳击手少了一个拳头。而刘备伐吴就是想拿回这只拳头。

荆州丢失后,蜀国只能被封闭在三峡以西的四川,向东出兵,与吴、魏作战都将遭到很大的阻力。所以诸葛亮也希望能夺回荆州,来继续实行隆中对的战略方针。至于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后,诸葛亮痛心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不免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实际上就算谁在,我相信刘备还是要打的,只有打了才能知道能不能夺回荆州,不然只能被压制在巴蜀之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