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历史的重复性。很多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在过了一段时间,还会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为前有车后有辙,后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原因。

在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如果开国君主做的事情,会影响这个朝代的始终。比如,汉代建立的时候,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因此,终汉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响西汉的朝政。最终,西汉亡于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禅让得了汉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晋朝以禅让的模式夺了江山。

唐朝时,李世民杀兄弟篡位。结果,唐朝一朝,家族内部的倾轧一直是李家摆脱不掉的梦魇。唐中宗时女主专政,反复几代,到唐玄宗才结束。

宋朝时,赵匡胤欺负柴荣孤儿寡母夺了江山,自己的孤儿寡母也被赵匡义夺了江山。这一切情况,反反复复的在历史上演。

在军事史上,有两场极为相似的战役,可是,奇异的是,带兵的将领的下场却不尽相同。

这两场战役就是战国时候的长平之战和明末的松锦之战。这两场战役极其相似,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一场大决战。秦国派出的军队是四十万,而赵军也是四十多万。但是,赵军的素质比不上秦军,只得采取守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秦赵由于消耗过大,两国君主都有决战的要求。但是作为赵军的统帅廉颇,知道反攻没有胜算,所以拒绝赵王的命令,坚守不出。

秦国为了促成秦赵两国的决战,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帅。以主战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了前线,便改变了廉颇的部署准备对秦军进行反击。

秦国得知赵国改换了主将,也派白起接管了秦军。赵括为了反攻,把主力前调,这样一来,赵军的部署就变成了前重后轻,后路变得空虚。

在赵括出击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白起利用这个情况,派奇兵包抄赵军之后,包围了赵军。然后又派军队将被围的赵军分割为两部分。在完成包围后,秦王派援军增援白起,最终全歼了赵军。战后,白起把四十万俘虏全部坑杀。

而松锦之战,当时的明军也派出了号称十三万的主力,前去解锦州之围。明军统帅洪承畴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对清军发起进攻。在战役初期,洪承畴的战术奏效,给了清军很大的杀伤。

但是,就在清军步步后退的时候,明朝的皇帝崇祯受下面人的蛊惑,以兵多饷艰为借口,要求洪承畴迅速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得已,只得急进用兵。

洪承畴采取一路进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图中央突破。清军和洪承畴作战不利,几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极求援。

皇太极赶紧调集援军前往,他在观察洪承畴的布阵后,指出洪承畴的布阵缺陷。因为洪承畴要和清军决战,他把主力前调,造成后路空虚,“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所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率领军队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挖断道路,断了洪承畴的粮道。然后皇太极袭取了洪承畴明军前线的屯粮之地笔架山,夺获明军的粮草。

断粮后的明军失去作战的勇气,于是决定突围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清军歼灭大半。一夜竟然被清军消灭了五万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锦州投降。

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

长平之战和松锦之战十分相似。都是双方的决战,都是兵力相当,都是一方因为急于进攻,把主力前调,造成了后路的空虚。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后路,结果被包围歼灭。

唯一不同的是,赵括稳定军心,和秦军决战,消灭秦军大半。造成秦军无力扩张战果。关东各国发现了机会,和赵国联盟,在后续的战争中打败秦军,保证了关东几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畴则是惊慌逃命,在突围中全军覆没。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还有余力控制辽西走廊,入边掳掠。最后入关灭了李自成和南明,统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畴有赵括一半能力,率领明军与清军决战,哪怕拼掉清军一半人马,满清也就无力入关了。那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了。

可是,赵括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名声,洪承畴却成为了能征善战的上将,一样的遭遇,不同的下场,只能叹道“是也命也运也”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西南某国的哀嚎

公元前219年,横扫六合的秦始皇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武功,他以屠睢为将,发兵50万远征南越,一年后秦军在桂林一代惨败,屠睢战死。暴怒的嬴政在修好灵渠粮道后再次发兵30万南征,破百越后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即后来的安南。

公元前112年秋,专治各种不服的汉武帝以南越丞相杀了国王还敢杀大汉将军为借口,直接发兵10万分五路并进讨伐南越。一路横冲直撞后再次冲进了中南半岛,然后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公元43年,东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率8千汉军去岭南平叛,极其凶残的马援再次杀进了中南半岛。一番砍瓜切菜后,在交趾立了一个铜柱子,还向上天祷告,宣称“铜柱折,交趾灭”。

公元605年,刚刚登基的隋炀帝以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万余再次杀奔中南半岛。这次他们的目标有点远,是半岛南端的林邑国。刘方又一通砍瓜切菜之后,林邑国主被逼上船逃跑,国都被攻陷。

公元638年,已经横惯了的唐太宗听说中南半岛又生事端,额.....这次他压根就没从中央调兵,直接让交州都督李道彦去平叛。那李道彦是个连自己都敢毁容的狠人,去了以后又一通砍瓜切菜,顺便说一下,那只能叫平叛,因为那阵子那边都是唐朝的。

公元981年,不太打得过辽国的宋太宗决定找个软柿子欺负,这老兄以恢复丁朝为名再次向中南半岛出兵。不过宋太宗没辜负润公对他的评价,他是真的不会打仗,四万大军先胜后败,最后撤回了本土。

公元1257年,这次轮到元朝了,不过横行天下的蒙古骑兵这次有点卡脸,足足分三次打了31年,前后动员了50余万大军,最终还是没能拿下中南半岛。忽必烈临死之前还在心心念念的出兵西南,只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公元1406年,轮到明朝,朱棣逮到一个以臣背主的借口后,让名将朱能率军再次进攻东南半岛。据说足足动员了80万大军,那边的史料更扯淡,明朝的军队数量快达到人类极限了。总之这次彻底灭了胡朝,把安南并入版图。

公元1788年,清高宗乾隆再次惦记起了那边,还是以调节对方内部矛盾为理由,用孙士毅为主帅进入中南半岛。至于兵力就又逗逼了,《清史稿》里说连民夫在内才1万5,而那边的记录是29万。不管多少吧,反正这次也打输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就这么来到了1979年,我兔在报纸上刊登了传统暗号“勿谓言之不预也”!那边没太听懂;继而又声明“是可忍孰不可忍”!那边还是没听懂;无奈之下我兔只能表示“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喽”。

一番按地摩擦后,西南某国痛哭流涕的询问,为毛你们每次大一统都要过来拿我练手?额......我说只是巧合,还有人相信的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一个盛世的出现之前,总是有个短命的王朝。

比如说,秦,隋

还有像中华民国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最近,网上又被一焦点事件燃爆,就是某高校的一名副教授对其女学生的骚扰之事。尽管众网友对其口诛笔伐不已,然而,这种事情从古至今多了去了。

其实,我们的孔子圣人早在2500多年前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未见过好德者如好色者也!”然后几百年后,孟子又补充道:“富贵不能淫!”等到明朝的时候,贾仲名则直接说出了:“饱暖思淫欲。”

言下之意就是,这人只要吃饱穿暖了,便会不自觉地产生淫欲之心。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即便读了很多圣贤书的读书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那谁能做到?老子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话说如今这种事情并不鲜见,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本该是纯洁的校园里。一句“看着你可怜”实在是令人作呕,这世上穷困急需救助的孩子多了去,咋不见你伸出援助之手。满口的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即便诚如有人所言被人下套,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最终受到惩罚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他人。

尽管此事现在影响甚大,但是或许后来者还会继续。只是我们希望,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至少还校园一片纯净天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是吗?

商纣王迷恋苏妲己,周武王率师讨伐,在牧野誓师时,曾经说道:“纣王荒淫无道,惟女子之言是听……”

但是周武王万万没想到的是,几百年后,他的后代周幽王,又疯狂地迷恋上了褒姒,如《诗经》所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西汉初年的吕氏作乱让后来的大汉天子们闻者足戒了吗?尽管汉武帝为此大费周章,很多妃子都不得善终。然而没过多久,外戚王莽还是成功篡夺西汉政权。

秦始皇生母赵姬与嫪毐淫乱后宫,武则天也不乏男宠张氏兄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断地重复着,所以才有鉴古知今这样的说法啊!

尽管如此,偶尔也会有例外。

秦武王举鼎而亡,年幼的秦昭王初立,义渠王以为翻盘的机会来临,就信心满满地来到秦国,结果被芈八子的美人计所俘获。多年后,秦昭王和芈太后这对母子又联手将其杀死,义渠就此灭亡。

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继位,同样的孤儿寡母,匈奴王冒顿也向吕后发来了求爱信,然而吕后却拒绝了他。试想,假如吕后也像芈八子一样,为国献身,智取匈奴,那么西汉的皇帝们还需要忍受匈奴的欺凌数百年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日之事总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朋友,与其为今日之事迷茫不已,不如翻开书本,其实答案就在那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实际上,当我们在回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的时候,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王朝的发展规律,那就是王朝因勤政而兴,因暴政而亡,这是王朝发展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的时候,都会总结前朝的得与失,以来改善自己的统治,但当王朝进入中后期的时候,统治者则慢慢疏于对此的重视,于是出现怠政和暴政,最终导致王朝的衰弱甚至是灭亡。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所逃脱不了的规律。

如题所问,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经常上演着一些虽然不同但实际上是似曾相识的事件。今天说的这两件事情就是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和明朝衰落得“土木堡之变”。

1127年即靖康二年,金朝南下进攻北宋的首都东京,而在这之前金朝已经进攻过但没有成功,而这次不同,金朝取得了大胜,攻下了被动首都东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虏,而这也标志着北宋的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除徽钦二宗之外,北宋皇室、皇族、贵戚、近臣、各种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国。宋徽钦二宗被迁往燕京、中京、上京、韩州等,最后被迁往五国城。宋朝皇室的女子多被送给金朝贵族当妃嫔或者是奴仆。宋徽钦二宗最终惨死在他乡。

322年后的1449年,即明正统十四年,皇帝被俘的事件再一次发生。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面对瓦刺的挑战,在没有认清形势的情况下,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御驾亲征去攻打瓦刺,但是在行军的过程中,又是太监王振为了让家乡父老看到自己的荣华富贵,故意让明英宗朱祁镇带着部队绕道其家乡,但中途因为道路难行的原因,只好令大军掉头折回,但此时明军早已贻误战机,被前来的瓦刺大军所包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土木堡之变让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大明王朝受到重创,从此开始走上下坡的道路。

综上所述,两个封建王朝,一个北宋王朝,一个大明王朝,两者相隔三百多年,但是两个封建王朝都犯了同样的毛病,那就是怠政和懒政,缺少了创业初期帝王的勤政与勤奋,满足于现有的一切和享乐,最终导致皇帝被俘虏的耻辱。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几种人和帝国的衰亡总是脱不了干系。

有一种人叫做权臣,比如曹操,司马懿,刘裕,杨坚;

有一种人叫做军阀,比如高欢,宇文泰,安禄山,朱温,军阀也会升级为权臣。

有一种人叫做美女,比如妲己。褒姒,西施,杨玉环,这种人比较冤。

但还有一种人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但可以是权臣,也可以是军阀。

这种人叫做死太监。

曹公公:你坏坏~

太监由于身体上的某种残疾,大多数心理变态,这些人出身低贱,读书很少,根本不懂治国理政,不好色,又不用考虑子孙后代,所以动机很单纯:一要权,二要钱。因为没有后代,他们又很受皇帝的信任,成为制衡朝臣集团的一股力量。但是,这种平衡游戏一旦玩脱,皇帝就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

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国家一再发生作为外戚的大将军和宦官轮流争权的戏码,而且最终掌握全国兵权的大将军还都死在宦官手里。

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的弟弟梁冀专权乱政,陷害忠良,公元159年,27岁的汉桓帝刘志联合宦官单超,徐璜等五人,派御林军包围大将军梁冀府邸,收缴了他的印绶,这个恶贯满盈的跋扈将军感到末日来临,就服毒自杀了。

杀死梁冀之后,汉桓帝又封灭梁有功的五名宦官为侯,“五侯”任人唯亲,其亲属族人不仅多数升官,而且依仗其权势,排斥异己,为所欲为。随后,宦官侯览、苏康、管霸、曹节等人又继续把持朝政。

曹公公:我就是朝廷

汉灵帝继位后,由于宦官搞得实在太过分,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联合太傅陈蕃出动军队打算干掉所有死太监,结果密谋泄露,宦官挟持皇帝,命令刚刚入朝的名将张奂讨伐窦武,张奂不明就里,率军围攻窦武,结果窦武、陈蕃被杀,接着宦官又大肆迫害正直官员和文人,史称“党锢之祸”。

汉灵帝末年,宦官集团形成“十常侍”,专权变本加厉,由于朝政腐败,激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巾军起义。十常侍在汉灵帝死后又杀死谋诛宦官的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自己又死在何进的部下袁绍手里,最终演变成董卓之乱,直接断送了东汉王朝。

这里最需要感谢宦官的人是曹操。没有他们乱搞一气,曹阿瞒怎么样都没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后来的王朝并没有吸取这一教训,仍然在太监问题上一再重蹈覆辙。

唐朝又是一个宦官肆虐的王朝,宦官先后谋杀了唐宪宗,唐敬宗两个皇帝,拥立了唐武宗,唐文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六个皇帝,涌现了李辅国,鱼朝恩,吐突承璀,仇士良等一系列大太监,唐文宗甘露元年,仇士良等太监发动甘露之变,杀死了四个宰相,杀得朝臣十死八九。昭宗末年,宦官刘季述废黜了唐昭宗,拿着银手杖画地,一条条列举昭宗的罪状。

不得不说,这届宦官在祸国殃民的事业上干得很优秀!

又到了明朝……

从王振王公公开始,太监们不仅搞乱了大明帝国的朝政,还给后世的武侠影视贡献了无数个曹公公、刘公公、魏公公……他们的实力让前辈们黯然失色。明朝以前,你们听说过会天罡童子功的太监没有?

魏公公: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