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如果说有这样的计谋,我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策划的“肉馅”行动应该算是这种计谋里的佼佼者。

1943年1月,美、英首脑在卡萨布勃卡会议上决定:一俟北非战役结東,立即集中欧、非地区的陆海空军主力,向西西里岛发起进攻,力图扫除地中海交通线的主要障碍,并对意大利施加压力,迫使其向美、英投降。

西西里岛为意大利属地,位于地中海中部,隔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本土相对,最窄处仅3,219米。岛为三角形,东西长306公里,南北宽201公里,全岛面积约为25,537平方公里。全岛有飞机场10个,水上飞机场4个。

但是,由于该岛系地中海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想要轻易拿下该岛并不容易。当时防守西西里岛的德意军共13个师,其中德国师2个,意大利师11个,共30万至36万人(内德军约7万人),另有飞机1,400架。

为了顺利达成战役目标,英美联军一方面调集重兵,周密部署,积极备战。另一方面进行了一次在战争史上有名的欺骗行动,“肉馅”行动。

这个“肉馅”行动的目的是,让德军对盟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作出误判。让德军相信,盟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撒丁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

为了这个目的,英国情报机构策划让一具尸体被海浪冲上西班牙的海滩。这具尸体被伪装成英国军官,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有透露盟军下一步行动方案的文件。由于西班牙和纳粹德国的关系,这些文件的内容必然会被泄露给德国。

首先,英国情报机关找到一具死于肺炎、肺中有积水的男尸,这样,如果解剖尸体,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在海上死的人。然后,他们给这个死尸伪造了一个身份,“联合作战司令部参谋,皇家海军上尉(代理少校)威廉・马丁,09560号。”

这个马丁还有一张自己银行的透支单,有从劳埃德银行搞来的一封措辞文雅的催款信,和其它文件放在一起。他刚刚订婚,带着一张向帮慈街的国际珠宝商菲利普斯赊订婚戒指的账单。为了证明真的有个未婚妻,还特意安排一个女秘书给尸体搞了两封“情书”。

另外,情报机构又伪造了马丁的父亲和家庭律师的信件,所有的信都存细签署了日期,而且每封信都证实了其它信中提到的细节。对可能在马丁身上发现的东西都同样仔细地检查过,并特别注意了收据单和存根上的日期。尸体要在1943年4月19日启运出海,并应在4月29到30日丢到韦尔瓦附近的海面上。

但是由于假马丁是从飞机上掉下去的,又因为情报机构想叫德国人认为尸体已在海上漂流了4~5天(这是为了掩盖尸体腐烂的程度),因此收据单和存根都表明,他是在4月24日以后才离伦敦的。

而这些伪造尸体身份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他携带文件的真实感。马丁携带的文件透露,盟军的确在准备进攻西西里,但只是作为进攻撤丁岛和希腊的掩护。其中重要的有蒙巴顿写给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的信,谈到两国联合作战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总参谋部副参谋长阿契巴尔德・奈将军致负责实施“爱斯基摩人”计划的艾森豪威尔手下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的信件。信上说,为了迷感敌人,打算利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来掩护对希腊的登陆作战。这封信和其它意在证实这一虚构故事的信件和文件都装进了马丁的公文包。

为了消除对手的最后的疑心,为什么一个代理少校能受托携带这样重要的文件?于是就得给马丁一个可信的身份。于是由蒙巴顿勋爵在给地中海舰队总司令、海军元帅安德鲁・卡宁汉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也放进了那个公文包),信中说马丁是应用登陆艇的专家。并且在信件中透露了一些战争和生活细节来加强真实感。

在一切准备停当后,英国情报机构派潜艇将尸体投入西班牙海边,落入西班牙政府之手。紧接着,这些文件内容很快就落入了德国人之手。

接下来,英国情报机构把戏做足。他们给马丁发了讣告,举行了葬礼。并且严正要求西班牙尽快归还文件包。这一切都使得计划天衣无缝,最终,德国相信了文件包中的信息。

西线德军情报分析科科长冯・罗恩纳男爵上校对文件的真实性确信不疑,他几乎一字不差地按照奈给亚历山大的信中所讲的假情报来理解那些文件的内容:盟军的主攻方向在撤丁岛和伯罗奔尼撒,同时对西西里采取佯攻。

德国统帅部立刻调整了部署:很快地将西西里岛的兵力、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器材调往希腊,在西西里岛仅留下小部守军,甚至连陆军元帅隆美尔的大本营也搬到了希腊。

但就在“肉馅”行动过后不久,即1943年7月9日至10日凌晨,盟军在西西里岛的东南方登陆,攻占了这个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德、意军伤亡及被得共227,000人,损失飞机600架,各种大炮500门,各种车辆近万辆,美、英军仅伤亡21,000余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在世界战争史上,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直接参与的战役,也是长征途中最为精彩的战役,被美国作家哈里森写到了他的作品《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后,在经过一系列的战役后,损失非常严重,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减少到了3万余人,军队补给短缺,士兵疲惫不堪。

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当时的党中央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四渡赤水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

1935年1月28日,四川军阀刘湘部参与“围剿”作战,红军压力倍增,面对这个局势毛主席建议攻打贵州的遵义,杀一个回马枪,打乱蒋介石的军事部署计划。

1935年2月18日,红军再次进入贵州境内,蒋介石一头雾水,摸不清楚红军到底要做什么,正在这时遵义第二次被红军占领,贵州的国民党守军已经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

1935年3月16日,毛主席命令红军三渡赤水,又一次进入四川南部地区,国民党军队果然闻讯而来,想要在四川南部和红军决战,于此同时,毛主席却带领红军往东行军,让对方再次扑了空。

1935年3月21日,毛主席命令红军四渡赤水,南下进攻乌江,目标直指蒋介石的指挥部贵阳市。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主力部队,还在遥远的乌江北岸部署包围计划,蒋介石知道红军朝他而来非常吃惊,紧急下令云南和贵州所有部队支援贵阳,蒋介石想用自己为诱饵,吸引红军上钩,上演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谋。

可这一切都在毛主席的掌握之中,云南地区部队倾巢而出,那么原本防守严密的金沙江就成了真空地区,想要北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阻拦。

1935年4月29日,毛主席指示红军向北行军,兵锋直指金沙江。等红军全部度过金沙江继续向北转移时,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姗姗来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撤走。

毛主席用了三个月时间,在贵州,四川和云南三省往返6次,不断变换行军方向,迷惑了蒋介石,让国民党的几十万军队丧失了主动权。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主席的非凡胆略和智慧的杰出体现,也是长征途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军事战略。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首发悟空问答,转发请注明出处!

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在世界战史中,毛泽东有叫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早在日军刚投降的一九四五年秋,毛泽东就派林彪率兵十万分期分批秘密开进东北。当时人们并不明白毛泽东的用意,蒋介石忙于在各战区收获日军武器并不知道毛泽东已派兵秘密出关。等他发现毛泽东派兵出关是为了夺取全国性的胜利时己经迟了。林彪己汇合起东北抗日联军组建起强大兵团,接收由苏军入关对日宣战剿获的大量军火,并清除匪患重兵围困长春沈阳的蒋军东北守部。国民党守军笈笈可危,东北就要落入共军之手。蒋介石急请美国派飞机军舰抢送援兵从海上进东北支援。

但为时已晚,在毛泽东的坚决命令下,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坚决消灭企图突围之敌并阻歼增援之敌,取得了辽沈战役大胜。辽沈战同时又兵临长春城下围而不攻,封其南下出路断其粮草,使守军不战而降。至此东三省全境解放。这些大战大事只是在一九四七年不到一年时间内解决。

毛泽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以极快的速度以果敢的决心和最小的代价,获得了东三省这一产粮富地和重工业基地,为全国解放所需的兵员扩充以及武器军火保障作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得到了东北也就得到了全中国。毛泽东的智慧和计谋真可谓拍案叫绝。这就叫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指挥的数以百计的战斗,战战必胜,都是由于他的智谋高超灵活机动,而且又站在人民一边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成为世界战史上唯一的最伟大的军事家。

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辽沈战役的时候,毛主席决策先打锦州,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辽沈战役发动之前,解放军先歼灭了国军新五军,对国军就已造成很大震动。当时的国军已经处于全线防御态势,长春也已经被解放军层层围困,国军在东北只能把六十万左右的兵力集中在长春、锦州和沈阳以及葫芦岛等很少几个据点,坐困愁城,是战是走,委员长犹豫不决,国军将领则是各怀鬼胎,争论不休。

当时国军中实际上从委员长以下都已经承认,东北败局已定,已经完全无法挽回,放弃东北,全军撤入关内,在华北集中兵力与解放军决战,显然是上上策。为此,国军中甚至有过把东北与华北国军全部交给傅作义统一指挥的建议。但当时委员长迫于舆论压力,不敢自己主动提出放弃东北,一直想让卫立煌提出来,可是卫立煌就是不提。

委员长犹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放不下在长春被围困的郑洞国率领的十多万国军,一直想着能不能想什么办法把这支部队救出来。委员长曾要求廖耀湘率军沿铁路线进攻去解救郑洞国兵团,但廖耀湘认为这个方案完全没有可能性,只要出去就会被解放军包围消灭,所以坚决反对。

此时长春已经内外隔绝,逃生无望了,肖劲光率领十余万人层层包围,东北野战军其余各部则在长春到沈阳的铁路两侧虎视眈眈,只要廖耀湘出沈阳,向长春进攻,马上就会被解放军包围。廖耀湘在这一点上的判断没有问题。而长春此时城内的军队已经弹尽粮绝,物资短缺,只能靠陈纳德的运输队空投苟延残喘。

委员长看解救郑洞国兵团已经无望,只能希望把郑洞国本人救出来,保住郑洞国个人,以免他的嫡系黄埔系将领对他失望,也开始为自己打算。委员长曾对郑洞国本人说,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把你救出来,到解放军开始攻城的时候,委员长甚至让卫立煌和杜聿明想办法,用飞机去把郑洞国救出来,但因为找不到着陆场,最终郑洞国本人被俘了。

委员长看解救郑洞国希望不大,于是转而希望能够把在沈阳的三十多万国军都带到华北,在华北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如果不行,也可以以此为资本,裹挟傅作义在华北的五十多万国军一起南下,到淮海地区布置防线,也好划江而治。但廖耀湘本人并不支持这个想法,他认为东北战局已经不可逆转,因此上上策是赶紧从葫芦岛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在解放军这边,毛主席与林彪之间也存在争论。林彪认为东北战局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一线平推,先解放长春,再解放沈阳,然后攻占锦州,之后再席卷入关。但毛主席认为这样不行,如果先打了长春,沈阳的国军就没有盼头了,会马上撤退,到华北和傅作义的部队汇合,这样华北就难打了。所以,毛主席认为应该先攻占锦州,切断关内关外联系,把在沈阳的二十多万国军就地包围歼灭,这样就可以为解放华北做好准备。

委员长在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和傅作义之间来回奔波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时候,毛主席也在苦口婆心的做林彪的工作,让林彪不要太过保守,去拽牛尾巴,而应该去抓住决定接下来的战局关键的锦州这个牛鼻子。林彪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下不了决心,毛主席终于失去耐心,于是独断专行了一次,强令林彪先攻占锦州,不要再打先打长春的主意。

林彪迫于无奈,于是硬着头皮进攻锦州。这一招果然非常有效。解放军攻占锦州之后,委员长一看再不下决心,不仅救不出郑洞国,而且沈阳的部队也要全部报销,于是也强令廖耀湘不要再打从葫芦岛直接撤退的主意,而应该马上收复锦州,打通铁路线,这样就可以带着沈阳的三十万人一起退到关内。

廖耀湘终于硬着头皮带着沈阳国军三分之二的兵力出来了,准备去收复锦州,打通铁路线,结果走到彰武、大虎山一带,就被解放军包围了。本来沈阳城内的卫立煌还指望着廖耀湘能够在碰了壁之后带着一些残兵败将回来,一起守沈阳,派飞机去侦查,回来也说看到有队伍在向沈阳方向前进。卫立煌以为是廖耀湘,哪知道廖耀湘早被全歼了,侦查的飞机看到的是解放军进攻沈阳的部队。

可以说,毛主席决计打锦州是辽沈战役能够迅速取胜的关键一招。如果不是先打锦州,而是先打长春,那么沈阳的守军就会马上逃走。而且,无论是向关内撤退,还是直接从葫芦岛海运逃走,沈阳的近三十万国军都不会分开,又有坚固工事,解放军强攻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正是卫立煌当时的打算,固守沈阳,秣马厉兵,整训补充部队,待机反攻。

正是因为打了锦州,迫使沈阳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部队出城,连卫立煌也不得不放弃一直坚持的固守沈阳的方案,只能同意作为当时东北国军战斗力最强的国军的廖耀湘兵团除沈阳去收复锦州,结果锦州没能收复,廖耀湘兵团又全军覆没,沈阳城内的守军战斗力本来就更差一些,这一来更加完全成了惊弓之鸟,只想逃走,完全没有固守的心思。所以,解放军打沈阳也非常顺利。

同时,打锦州之后全歼东北地区的国军,也让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失去了念想,加上华东野战军已经解放了济南,切断了南京到北平的铁路线,困守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也成了孤军。而解放军入关之后,毛主席又决策先打天津,堵住了傅作义部队从海上南撤的退路,之后,华东野战军又先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又被包围,傅作义集团无论海上还是陆上都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同意和平起义。可以说,打天津和打锦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当年毛主席领导红军的四渡赤水,在脱离蒋家铁壁围困之前,党内军内的高级领导人因不理解生怨气的不占少数。怨气归怨气,坚定了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红军来回跑路的苦累,是为了红军的生存,为了脱离蒋家大军的重重包围。咱们的红军将士深深的懂得不能怕累,不敢怕累。将士们深知怕累就只能被蒋家的大军消灭掉。毛主席带领红军和蒋家大军斗智斗勇,拖垮敌人并且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是从弱小变强大的必经之路。当年红军在毛主席英明的领导下,一路走来在运动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壮大消灭敌人的战例太多太多了!四渡赤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毛主席带领红军在最危难时,创造出的最精典的在运动中求生存,破围困的生存破敌灭敌战。

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有一位善于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的将军,那就是粟裕大将。

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带领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出发,进入了江南地区,开辟了以茅山周边为根据地的江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壮大,威胁到了国民党军和日军,日军深入农村搞了很多“梅花桩”据点,江南根据地遭到蚕食鲸吞。与此同时,重庆方面则是规定新四军只能在江宁、句容、丹阳、镇江、当涂、芜湖一带活动,限制新四军发展。

江南新四军在国民党军和日军双重夹击下,形式岌岌可危。此时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的粟裕将军,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进行远程奔袭,拔掉安徽芜湖近郊的官陡门据点。二支队大部分指挥员表示,这样太冒险。

官陡门距离茅山,有200里地,易守难攻,粟裕这场长途奔袭能够成功吗?

来看看官陡门的形势如何:官陡门据点,四周都是河沟,仅有一米宽的木板桥贯通,而且还有3层铁丝网隐蔽工事。官陡门距离铁路2.5公里,距离飞机场2公里,一旦发生战斗,敌人可以迅速驰援;更重要的是进攻官陡门,要跨过几条河,越过敌人的两个重兵据点。

粟裕将军耐心给大家解释: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最麻痹大意的地方,看似固若金汤的官陡门,其实不堪一击!我们搞一个突然袭击,等敌人反应过来,我们早已经撤军回家了!

1939年1月18日清晨,粟裕带队出发,冒着严寒和大雨北进25公里。第二天,乘船向西度过敌人驻扎的丹阳湖。第三天,粟裕绕过日军的青山据点和黄池据点。第四天凌晨,渡河接近了官陡门据点。

接近四天的秘密行军,新四军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中完成了最艰苦的行军。1月21日凌晨,日伪军还在睡梦之中,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惊醒了他们。新四军攻击部队轻松冲破敌人封锁线,进入据点,夺取小木桥,占领司令部,很多日伪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做了枪下鬼,幸运一点的,当了俘虏。

这场发生在凌晨的战斗,仅仅用了8分钟就结束了。新四军取得完胜,仅有两名战士轻伤,歼敌300,俘敌57,缴获了机枪4挺、长短枪70余支。带上打扫战场的20分钟,新四军在据点内仅仅呆了不到半小时。

这是新四军第一次长途奔袭作战,后来,粟裕将军越来越喜欢这一招“黑虎掏心”战术。

在新四军抗战中战绩最辉煌的战役——车桥战役中,粟裕再次使用了这一招——黑虎掏心!

车桥战役中,粟裕集中了5个团的兵力,对车桥进行围点打援。

车桥是驻扬州的第六十四师团和驻徐州的第六十五师团接合部,淮安则驻有第六十五师团所属的独立步兵第六十五大队,这些日军都可向车桥进行增援。车桥当地则驻扎着伪军一个大队600多人,日军一个小队40多人。日军以为,车桥放在保险箱里,很安全。

粟裕把5个团分为3个纵队,一个纵队攻坚,两个纵队打援。粟裕手下爱将陶勇,亲自指挥部队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车桥镇。战役一开始,我军直接占领车桥街心,从街心出发,四面开花,逐一扫荡各个碉堡。从凌晨到下午,近10个小时的战斗,车桥基本被肃清,只有20名日军还在负隅顽抗。随后,陶勇使用“炮群战术”对日军据点进行狂轰滥炸,日军大部投降。

相对二纵队的攻坚,打援的一纵队和三纵队战果更丰硕。整场战役下来,日伪军被歼灭约950人 ,而我军损失则是192人。

后来,粟裕艺高人胆大,每次实施“黑虎掏心”,都是把指挥所设在街心,有几次逃跑的敌人与他擦肩而过,却毫不知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