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
在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满清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船坚炮利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他们开始了“洋务运动”,企图“师夷之长以制夷”。
在对外的防御上,李鸿章重海防,左宗棠重边防。两个人对军备发展的侧重面有分歧。但是,由于当时西北边防危急。左宗棠驳斥了李鸿章弃西北重海防的论调,率军出塞,收复新疆,稳固了西北的边防。
在陆路暂时稳定的情况下,清朝政府开始对东南的海防开始重视起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政府就有建立海军的意愿。但是,由于满清政府的科技落后,只有依靠购买国外的军舰。
在公元1862年发生了“李泰国舰队”事件。满清委托英国人李泰国购买中号兵船三只,小号四只。可是李泰国却私自为清海军招募了六百多水手和军官,成立了“中英舰队”,并任命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以清政府的名义订立合同十三条,规定司令除皇帝外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而皇帝的命令还要李泰国的副署才有效,如果皇帝的命令不合理,他可以不副署。
满清政府不能接受这种条件,最后,只好赏阿思本一万两银子,令其将船舰驶回英国变卖。这样,前前后后满清政府付出了一百六十多万两银子一无所得。
这一切,更使得李鸿章拥有自己的海军的愿望更加强烈。在西北战事告一段落后,李鸿章和一些鼓吹海军建设的大臣更加积极推动满清政府建设海军。
这时,在公元1872年,发生了日本侵入台湾的事件。琉球的渔民因为遭受飓风飘到台湾,被台湾的土著牡丹社人劫杀了五十多人。日本不顾琉球一直是中国属国的事实,硬是说琉球是日本的属国,派人责问满清,并派海军到台湾讨伐,杀死牡丹社酋长。
满清虽然和日本交涉撤军,日本根本不听。因为日本海军里面有两艘铁甲舰,实力超过中国的海军,中国政府最后只得赔偿了日本五十万两银子换取了日本撤军,同时,琉球的宗主权也默认丢失了。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满清政府。一个小小的日本,凭借两艘铁甲舰,就逼得满清政府委曲求全。这使得满清政府决心建设海防。李鸿章顺势而行,终于得到了建设海军的机会。经过他苦心经营,终于建设起一支当时亚洲最大、世界第七的海军北洋水师。
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
谢谢邀请!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他创办洋务,是爱国的表现。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阻碍了近代工业的科学发展。当时清政府的军队,使用的还是冷兵器,哪里比得上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八国联军攻进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都是血的教训。若不发展民族工业,还会受帝国主义欺侮。为此一些爱国志士提出“师以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即学习外国人的技术,来和帝国主义作斗争,挽救落后的中华民族。因为帝国主义来侵略我们,大都是从海上来的,靠的是军舰和火炮,所以发展海军是当务之急。李鸿章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立志发展民族海军。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使李鸿章创办海军受到不少阻力,尽管困难重重,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到底成功地创建了海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同日本海军英勇作战,日本海军和我国海军两败俱伤,难分胜败,可是清政府认识我军败了,割地赔款,令人痛心。
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
李鸿章维和创建海军呢?好问题,李鸿章首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首先是他的恩师曾国藩发起的,李鸿章继承了他的衣钵,中国衰败从表象看就是从海防衰败的,鸦片战争,英国几千人就打溃了我海军和海防线,从此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为何?当时的人认为其实原因就是海军实力不行,我们海军还是冷兵器,而时代已经进入热兵器,进入工业时代了,所以要洋枪洋炮洋船才能巩固海防。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他们那一代人都是打太平天国起家的,都是军事斗争中过来的,他们用洋枪洋炮打败了太平天国,那个时候才知道时代不同了,冷兵器时代过时了,靠的都是工业化,所以开始在中国搞起了工厂,制造洋枪洋炮,李鸿章和张之洞更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们分别建立了北洋海军和南洋海军。但是有了装备,其实制度和管理还是比较中国古代模式,没有西式的制度,有点像现在的印度,表面利害,其实打一次仗就知道,军事改革逛靠买武器,是不行的,没有完整的军事工业,工业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根本就不行。甲午海战就是明显的案例。
甲午海战其实输在了制度和国运上,我们在衰退期,日本在上升期,我们是封建专制家天下,人家是共和制,全民皆兵,日本是现代化国家改革,教育,医疗,军事,经济都在西式,都在现代化。而我们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为只要买了洋枪洋炮就可以搞洋务运动,就可以再回到从前。其实制度不改革,国体不改革,经济不改革,教育不改革,都是白费功夫。
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的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和李鸿章的警惕,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购买军舰加建立海军。当时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
后来,南洋大臣沈葆贞以四百万年费同建南、北两洋舰队经费分散力量不足。
因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
他眺望远方,声声叹息,接着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必定亲手建立属于大清的海军。
这是李鸿章在晚清时候的愿望,他虽成功创建了北洋水师,却对国家的衰败于事无补。
为什么发誓创建属于自己国家的海军?原因很简单:
深谙国家军事的落后。
早在协助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开始意识到一支有系统的精练海军是多么重要。
尤其是在他看见西方的大炮、子弹、划一的操练以后,更加觉得清军需要及时进步。
在和同僚交谈的时候,李鸿章就常常提出西方秘法值得学习。甚至是在和曾国藩讨论事务的时候,他也是保持相同的观点。
按《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三·上曾相》言及: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则可敛手。”李鸿章不断提出应该吸取西方军事手法,见面的时候逢人就提,对那些有关人员却没法时常碰面的,他就用写信代替。
等到太平军被平定以后,李鸿章更加焦急,并将自己的忧虑再次向朋友倾诉。
按《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五·复陈筱舫侍郎》记载:
“惟鸿章所深虑者,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盱衡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从上文可以看出,李鸿章到了这个时候对于创建海军已经有具体的构想。
简单来说,李鸿章主张的就是变,他认为大清不能再原地踏步。
于是,李鸿章积极朝着目标进发。他向曾经担任海军舰长的英国人琅威理讨教,并让他担任北洋水师总查。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这一次,中国终于有属于自己的,较为完善的海上军事力量!୧(๑•̀◡•́๑)૭
经过近十年不断地努力,李鸿章的愿望终于达成,当时的北洋水师甚至让日本颇为忌惮。
但似乎这支北洋水师并没有受到庇佑,成立没多久,就在1890年发生了“升旗事件”导致琅威理离职。(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这次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还把其余在中国的海军顾问也撤走,并且拒绝接受任何从中国前来的海军留学生。
琅威理的离去对北洋水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训练没有专人督促,加上李鸿章要处理的事务繁多,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兼顾,北洋水师的后期发展大不如前。
这支水师在1895年,因为等不到援兵而全军覆没,李鸿章的努力也就此粉碎了。
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
李鸿章为什么要建立北洋水师,这个很明显,因为大清国的这一个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建立新式军队是势在必行的。
李鸿章他很清楚,作为清王朝最欠缺的军事力量就是海军,陆军虽然羸弱,几乎打不了什么战争,但是相比于海军,他们还是有的。但是海军呢?
他很清楚的知道,大清国的敌人都来自何方,几乎都来自海上,像是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等,来自海上的威胁可以说是最明显的。而且在前面的战争,首先都是由海上发展过来的,要是有一支海军,那么也就意味着有了第一条防线。
所以,建立海军是很必要的。而强大的海军的威慑力也是很明显的。
最为直接的就是日本,在大清国建立海军之际,靠着强大的国力,清朝的军舰就像下饺子一样一艘一艘的往回运,而且吨位很大,也是十分的先进的。
所以看那一段的历史,日本可以说就十分的乖巧了,而且整个大清国也是获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喘息机会。单就这一方面而言,北洋水师的功劳是很大的。而且在此期间,洋务运动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工业水平也是在快速的进步。
但是,清政府他们没有把握住机会,反而去干了些修园子,还有皇帝铺张浪费的结婚,慈禧大摆寿宴,真的是误国误民。后来一举被日本打破,可以说是失去了最后都机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