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为何南明不到南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谢谢邀请。到明朝时期,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西方的探险家开始进行东西方之间的探险。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相继来到亚洲,开始殖民活动。在当时,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印尼,西班牙占据菲律宾。
所以说,南明之时,南洋并非无主之地。由于明朝长期执行海禁政策,对那些在海外通商 明人,视为非法的盗贼。这使得海外华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虽然,在当时的南洋有部分华人驻留,但是政治地位极为低下。
尤其是在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马尼拉有一个时期,西班牙的殖民者只有一千多人,而旅居的华商却高达三万多人。这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心存畏惧。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多次对华商进行血腥的大屠杀。几次大屠杀死亡的华商从几千乃至三万。
但是,为了和中国大陆通商,西班牙殖民者又不得不招徕华商。这就使得菲律宾的华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程度。但是,这些华商是西班牙殖民者严密监视的对象。可以说,在南洋,由于明朝主动放弃了海外权益,在南洋没有明朝的势力范围。
因此,南明覆灭的时候,到南洋东山再起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强大的海军,没有顺从的臣民,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而唯一可能实施这件事的只有郑成功。在明朝末年,郑成功家本身就是以海军见长。在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收集旧部,恢复了自己的海军,并控制了福建沿海地区。
在陆地与满清征战多年后,抗清的形势渐渐不利。他经过审时度势,决定收复台湾,作为以后抗清的基地。但是,当时他的部下和抗清人士都认为台湾是化外之地,对收复台湾持否定态度。
但是,在郑成功的坚持下,公元1661年2月,郑成功亲自率领主力出兵台湾。经过激烈的战斗和长期围困,终于在12月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收复了宝岛台湾。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并没有满足。为了壮大抗清的力量,他又将目光放到了南洋,尤其是菲律宾。当时菲律宾殖民者对当地华人肆意屠杀,郑成功决定下一步收取菲律宾。
但是,在这个时候,郑成功留在福建的部下对郑成功的方略表示反对。他们不但对郑成功的命令阳奉阴违,不派一船一兵到台湾,还借郑成功和儿子郑经发生矛盾之机,拥立郑经对抗台湾。使得郑成功壮志难酬。
而菲律宾的华人得到郑成功的指示,积极准备起义。得到消息的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华人进行了大屠杀,镇压了华人的起义。就这样,郑成功收取菲律宾的计划功亏一篑。最后,以郑成功英年病逝而告终。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郑成功收取了菲律宾。那么,在将来,满清就必须跟着郑成功的足迹,去占领菲律宾。这样,满清就不得不占领大块的南洋海域。这样一来,满清就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早日进入海洋时代,那么,近代中国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只可惜郑成功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也是中国的命运。可悲,可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为何南明不到南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为何南明不到南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因为除了郑成功的势力,其他南明势力都没有能力看到东南亚的重要性。明朝自始至终在海禁,最后一次海禁命令在崇祯年间发布,吕宋距离广州4-7天距离都没有一个明朝高官去过,他们对南洋是两眼一抹黑。
只有明郑势力,曾经打算攻取吕宋。
但是很可惜,在郑经时代,郑家放弃了面向海洋的策略,连海外贸易船队规模都小了。他们专注于开发台湾,格局小了,错过了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在南洋交战的机会。
他们在最后时刻确实打算全军转移到吕宋去,如果真能成行,还是很有希望的。清史稿记载:虽然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但是此时在台湾、澎湖两地的郑军尚有5万余人,大小战船200艘左右。不过,郑军此时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断有郑军官兵驾船投奔大陆,向清政府投诚。如果,郑军几名头脑人物能够不为清朝官位爵衔利诱,坚持全军转移,起码中军镇及几位将领亲军是能带出来的,兵力能有2万,就可以在吕宋碾压西班牙人了。
在菲律宾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军最多只有千余人,更多的邦邦牙土著兵什么的只能打顺风战,而且并不可靠。1662年,马尼拉华人被西班牙人第三次屠杀时,邦邦牙等地土著人也在起义反抗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动员了所有欧洲居民,仗着拥有大炮等火器,才能镇压马尼拉华人暴动。郑军如能动员数万兵力进攻马尼拉,再吸引本地数万华人华裔和土著相助,重演驱赶荷兰人的一幕,颠覆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统治势力,可能性极大。
实际上西班牙人对吕宋的统治,靠得是宗教和武力的组合,实际上整个吕宋的西班牙殖民军从来没有超过千人。
当年马尼拉的圣地亚哥炮台要塞,十分简陋
而且,清军此时不太可能追杀到吕宋来,没有施琅的极力主张,他们本来都想弃守台湾的。立足菲律宾的明郑势力,还得面临西班牙人的反攻。东面西属美洲能动员多少兵力跨过半个地球前来和明郑作战呢?此时西班牙全球帝国巅峰期已过,殖民帝国的中心是中美洲、南美洲,欧洲还在不断打仗,能抽出几千人支援吕宋就不错了。因此,只要明郑在吕宋不犯大错误,守住菲律宾群岛是可能的。假以时日,明郑势力在吕宋站稳后,没必要急着打出什么旗帜,低调发展,和荷兰人、英国人搞好关系,有机会就向加里曼丹岛发展一下,没机会就守住菲律宾群岛,一个华人国家的雏形就此定型。
可惜的是,明郑的官员、军官们最终还是回到了大陆上,放弃了华人开拓南洋最后的机会。
明朝一再终止海外开拓活动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为何南明不到南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最终只有一个叫做王承恩的太监陪着他一起死去。
明朝灭亡之后,大明的宗室在南方,成立了很多的小朝廷,出现了福王唐王桂王等政权,这些政权相互攻伐。所以说这些政权最终很快就在清朝的打击之下灰飞烟灭了。而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亲自勒死,虽然他已经躲到了缅甸,但还是被吴三桂杀死。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南明小朝廷不远渡重洋去南洋以图东山再起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南洋这个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华地界了,即便是建立所谓的小朝廷,那也不属于中华正统,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华的正统地区一直在中原地区,即便是在南洋地区建立了华人政权,也不能归属于中国之列。
中华的环境造就了勤劳朴素的中华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正因为此,即便是少数民族征服了中原,那也会很快被汉族人的精神所同化,相反的,如果南明朝廷真的去了南洋地区,那么就会被南洋地区的人所同化,即便是能够建立一个政权,那也是另外一个国家的政权了。
除此之外当时在南洋的发展,完全不可以与中原地区相比。
虽然说中国人下南洋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但是相对于物华天宝的中原大地来说,南洋地区选择非常的落后。也就是说即便是明朝搬到了南洋地区,既没有反攻大陆的人力基础,也没有物质基础。
而明朝灭亡之后,唯一能够成功站住脚跟的只有郑成功政权,他们在台湾岛经营也是非常的成功的,但即便如此台湾的实力与中华大地相比,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
而台湾岛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建立了行省。整个岛屿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与大陆相比相差很远。
并且南洋地区虽然比较的贫瘠落后,但是人们向上的精神一点也不弱,凭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征服南洋也是比较的困难的,因为这个地方,地形属于热带地区,即便是南明政权能够远涉重洋,那么也会水土不服,最终损失惨重。
并且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以及新航线的发现,西方的殖民者很快就会发现南洋这块肥美的宝地,而这个时候,南明政权所面临的不光有当地的土著还有西方殖民者,鹿死谁手未可知,很大程度上南明政权不是西方殖民者的对手。
当然在清政府占领了脚跟之后,即便是南明朝廷,已经逃到了南洋,政府也不会放过他们的。就比如永乐时期,郑和的船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而清朝版的大洋远征,去征服消灭南明小朝廷也并非难事。
所以说即便南宁有那个实力来到南洋地区建国,那也不免于灭亡。
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为何南明不到南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感谢邀请,试答本题:题目中所谓的南洋,指的应该是现在的东南亚!在明朝时代东南亚是中华文化辐射圈,以及贸易交流极为密切的地区。如果把这个下南洋理解成为,参予开发东南亚的话,那么明及明以前的中原王朝的子民早己参予其中了。
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郑和下西洋”(包括东南亚地区)即是中原王朝与东南亚交流密切的佐证。但是这并不表示说,明朝统治了东南亚,而只能说是明朝与东南亚建立起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至于南明为什么不能舍弃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去发展呢?这似乎是由于这么几个原因适成的。
①、东南亚各国都是建立比较久远的国家,而且明朝还承认这些国家的合法性。因此南明不能鸠占鹊巢,抢夺当地统治权。
②、南明的大陆主义思想浓厚,所以就算他们在大陆上己经陷入到了四处流亡的境地,却依然不肯也不能放弃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去建立流亡政权,那样就等于是宣布,正统已失,明朝政权的彻底失败。
③、前明的遗民们,谁都无法预料清朝能够横扫中原而不遗一叶,能够将南明的势力赶尽杀绝!而假如大陆上能够提供活动空间的话,又有谁肯背井离乡地去那遥远的东南亚去发展呢?
04、明末之时,西方殖民势力己经渗入了东南亚地区,而这些势力可是排斥明朝的。他们又岂会允许南明势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展壮大?
⑤、当时的东南亚地区也不足以支持明朝以此为基地,图谋重新复兴崛起的企图!其原因在于:东南亚地区多以群岛为主,而各岛上民族众多、情况复杂。要把这些不同的民族整合到一起,绝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的!
综上:以上便是南明无法到东南亚,去建立统治的部份原因所在了。只是个人见解,欢迎予以指正。
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为何南明不到南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谢谢邀请啊!
南明为何不去南洋卧薪尝胆然后屯兵复国呢?
这个问题吧,我觉得李定国等人肯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做不到啊。
因为今天所谓的南明就是南明永历政权,其他的什么鲁王唐王都不值一提。而永历皇帝有个先天不足的地方,他占据的是西南,而不是东南沿海,所以没法去南洋。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过去海外找帮助。
1649年,清军大规模进攻西南时,南明永历皇帝决定派使节到教皇那里寻求帮助。西方来华传教士杰米·布格被任命为全权使节。为了让欧洲更直观地了解南明,太监庞武寿指派一位年轻的官员陈安德随身携带永历皇帝的亲笔信,随后陈安德成为第一位到欧洲的“中国外交官”。
他们于1652年12月来到威尼斯。起初,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绝会见“南明使节”。他想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交战双方之间保持中立。布梅格设法向法国大使求助,最后终于见面了。布梅格和切南德把信交给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国的干预使教皇英诺森十世愤愤不平,而新当选的耶稣会主席格斯·维斯尼科尔认为,接受“南明使节”将危及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这使得布吕格和切南德在意大历举行了为期三年的头等会议。在此期间,罗马教廷举行了三次会议,讨论如何处理“南明使节”。
1655年12月,对杰米和切南德持消极态度的英诺森十世死了。新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终于会见了杰米和切南德。虽然亚历山大七世同情南明朝廷和永历皇帝的困境,但他无法提供实际帮助,而是回信让“南明使节”带回中国,在信中他祈祷南明能够生存下来。教皇的答复使布米格和切南德有可能移居欧洲。他们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会见了承诺向南明政府提供军事援助的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1656年3月,布梅格和切南德踏上了他们的归途。当他们到达印度果阿时,他们知道南明永历政权处于危险之中。
尽管约翰四世再三命令“南明使节”不要难堪,葡萄牙殖民当局还是不允许他们去澳门。葡萄牙殖民者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他们与清政府的贸易不受影响。再一次,尽管葡萄牙殖民者发出了禁令,杰米和切南德还是通过陆路抵达了暹罗首都(现为泰国)。1658年初,他们从海盗那里租了一艘船去现在的越南北部。他们游荡在中国边境,布米格死于1659年。陈安德埋葬了他,独自带着几封重要的外交书信回到云南,回到永历皇帝身边。
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抓获处死。1659年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官”陈安德失踪。从此之后南明的借兵计划就成为了历史永远的谜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