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秦军统帅白起俘虏了四十万赵军。白起在战役结束后,将这些俘虏全部坑杀,引发了后世很多的争议。以我来看,白起杀俘无怪乎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批俘虏和秦国不一心,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力竭而降。这是因为,这批赵军中,除了有赵国的正规军以外,还有大批的上党军民。这些上党军民,原来就是韩国人,因为不愿意成为秦国的臣民,才投靠赵国。
而长平之战中,他们逃出上党,和赵军一起抵抗秦军。可以说,这些人是铁了心和秦国抗争到底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为秦国做徭役呢?无怪乎白起这样评价这批俘虏: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因此,在白起的眼里,这批俘虏,一部分是上党的逃亡军民,一部分是反覆的赵军,他们不可能做秦国的顺民,一旦有机会,他们一定会造反作乱,还是杀了最为妥当。
第二个原因。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损失过大,使得秦军死亡过半,而且国内消耗太大,国困民饥。这个时候,这四十万俘虏的吃饭问题就成了秦国极大的负担。
这些俘虏不是真心投降秦国,他们就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拿秦国缺乏的粮食,去喂养潜在的敌人,白起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白起急于抓紧时机,攻下邯郸灭赵。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白起震惊。赵军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强的敌手。因此,为了免除后患,白起决定利用战胜的威势,一举拿下邯郸,灭了赵国。
但是,由于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损失过重,秦军已经没有余力去一面攻打邯郸,一面去妥善安排这么一大批心怀恶意的俘虏。这就使得白起陷进了一个难题。
而攻打邯郸的战机稍纵即逝,时间紧迫。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只有当机立断,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白起做了权衡之后,决定杀掉这批俘虏,以免秦军进攻邯郸时,后方因为这些俘虏出现变乱。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白起将这四十万赵军俘虏全部坑杀。归根结底,秦军在当时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些俘虏,使之为己所用,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间发生的这场决定着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同时也是登顶天下一统的至尊宝座的角逐之战——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还是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以及出色的指挥战胜了赵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卒,把自己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赵国彻底的赶下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那个生产力主要靠人力的时代,为什么主帅白起不将这四十万赵卒压回国内,当作劳力使用,反而做出如此有害于自己名声以及如此血腥之事呢,其实啊,主要原因以及考量有以下几点:
后勤粮草不济,无法供应如此之多的军队及降卒我们知道战争打的主要就是国力,而粮草又是其中消耗的大头,不论是战争消耗还是运输上的消耗都是十分巨大的,而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以及征召数十万的民工青壮,作战以及对峙时间又耗时数年,粮草的消耗已经是捉襟见肘,这也就是为什么范睢设反间计让赵王换下廉颇,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来取代,而赵王也干脆直接的就派赵括出来决战的原因了,因为两国都快耗不起了,再耗下去只能两败俱伤,所以说,粮草消耗到这个份上了,原本供应秦军一方就已经扛不住了,更别说再加上赵国那四十万降卒了。
白起剧照
归途遥远,日久恐生变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地距离秦国还是比较远的,尤其是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期,而且又是四十万年轻力壮的赵国军人,这运输上的人力投入,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再者说,几百里地,四十万人的押运耗时上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一旦路上发生暴动,那可就真的是内部开花,元气大伤了,毕竟四十万人而且还是四十万赵国精锐军人,这个的威胁可是巨大的,一旦有所不测,整个秦国都有可能为之陪葬,所以这个风险太大,变数太多,实施成本太高。
白起剧照
战机难得,欲取邯郸之所以没留下赵军这四十万降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白起此时是想趁着赵军惨败,元气大伤无力防守之际,一举拿下赵都邯郸,乘机直接灭亡赵国,或者彻底击垮赵国,不给他任何喘息之机,毕竟赵国北部还有一支劲旅,一旦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也还是能够恢复一点元气的,那么此战所能达成的效果就要打下折扣了,所以说留下这四十万降卒必将影响白起进攻邯郸的战略规划,加上粮草不济的考量以及考虑到国内此刻也无力消化这批降卒,直接就给全部坑杀。
白起剧照
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白起要坑杀四十万降卒的原因所在了,毕竟如果不是一定意义上的客观因素限制,四十万人,任谁也无法轻易下得去手,尤其是信奉鬼神和因果报应的古人。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军降卒,震惊列国!很多史籍对这段历史都有明确的记载,唯一不同的只是具体人数的差异。但是,对于白起为什么选择大规模杀降的原因,几乎所有史籍都讳莫如深。似乎此举就是白起自己作出的决定!而白起也因为这件事被后世贴上了“战争屠夫”的标签。
白起为何要大规模杀降在中国古代,杀降是被认为“不祥”的,明初的名将常遇春就因为杀降而受到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处分。可常遇春杀降也仅仅是小规模屠杀而已,人数最多也就小几千。可即便如此,常遇春也没能逃过处分,虽然这种处分更多地是做给别人看的。
白起与常遇春还不一样,他坑杀的可不是千把人、几千人,而是活生生的四十多万条性命!如此大规模地杀降,不仅彼时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古往今来中国战争史上也几乎没有出现过。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遇难,可那是“牲口”“禽兽”——小鬼子干的!那帮玩意根本不能算人!就是一群披着人皮的“牲口”“禽兽”。而且,那是对外战争,在中国内战史上大规模屠杀降人恐怕也就白起一人了!这么重大的事情,白起恐怕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秦昭襄王的。
可是,秦昭襄王的态度却颇为耐人寻味。他并没有对这四十多万赵军降卒的安置作出任何指示。或者说,秦昭襄王的态度就一个——“你老白自己看着办。”这就让白起非常难办了,全部拉回秦国显然是不现实的。首先,秦昭襄王并没有表示接纳。其次,四十多万人,如何转运?如何养活?不掌握行政部门和钱袋子的白起根本无法解决。放回去?那更加不可能,放回去这一仗不是白打了?而且平白无故让赵国重新拥有了四十多万大军!白起不傻,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这么干的。那么,白起只剩一个办法可选,那就是杀光这四十多万赵军降族。否则,时间一久,难保不生出什么乱子。而且,彼时的白起也根本没有“余粮”养活如此庞大的战俘群!
秦昭襄王为何“逼”白起杀降秦昭襄王作为彼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为什么会选择沉默呢?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个人认为,这其实就是秦昭襄王给白起下的套!是刻意为之。当然,彼时的秦国短时期内无力消化这四十多万降卒也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为什么本人要说这是秦昭襄王给白起下的套呢?这还要从白起的背景说起。
长平之战结束时正逢秦昭襄王驱逐“四贵”、逼宣太后“退休”之后不久。彼时,宣太后和穰侯魏冉虽然“退休”了,但是在秦国朝堂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除,白起便是其中的代表。白起之所以在秦国迅速崛起,卓越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和秦昭襄王的娘舅穰侯魏冉关系密切,魏冉是白起的“伯乐”。换一种说法,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让宣太后和穰侯的嫡系掌握兵权,刚刚夺权的秦昭襄王始终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之感。秦昭襄王所有行为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收回白起的兵权!
白起坑杀四十多万降卒,举世震惊,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昭襄王必须有所表态。但是这种表态却有着很大的学问。如果要低调处理,可以像朱元璋对常遇春那样,雷声大雨点小,大事化小、象征性地处分一下完事。可如果无限上纲上线,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足以要了白起的性命!更不用说是手里的兵权了。当然,白起毕竟是国之柱石,是一等一的武将,对于秦昭襄王而言,他还是有用的。因此,秦昭襄王并没有立即以此事发难,仅仅是在观察白起,以决定下一步该如何处置白起。无论处置与否,私自坑杀四十多万赵军降卒的罪名都足以将白起拉下马!这无异于是秦昭襄王对付白起的大杀器”。
白起似乎并没有改换门庭的打算,甚至连投名状也没有给秦昭襄王递上一纸!反而喧宾夺主,直接要求秦昭襄王让自己乘胜一举拿下赵国。这本应是秦昭襄王的“战略谋划”,现在却成了白起的“要求”!很显然,这并不是秦昭襄王想要看到的。于是,心明眼亮、加之打着自己小算盘的范雎给秦昭襄王找来了换下白起的理由——“秦军疲惫,需要休整”。秦昭襄王就坡下驴,召回了白起。
直到此时,秦昭襄王依然没有下定决心除掉白起。可白起却自己把自己送到了刀刃上。白起被召回之后,索性甩起了脸子,撂挑子了!后来,秦军再次攻赵,屡战屡败,秦昭襄王企图利用白起收拾残局。可白起不干了,死活就是不上战场。一个为战争而生的武将不愿上战场了,也就说明他对秦昭襄王一点用处都没了!更何况,白起还是宣太后与穰侯魏冉的嫡系,留着他干什么?帮宣太后、穰侯夺权吗?最终,秦昭襄王下定了处决白起的决心。当然,恶人还是范雎来做。白起就这样被秦昭襄王赐死在了前往战场的路上。当然,这次出征白起是心不甘情不愿被逼启程的。这一次,白起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使得秦昭襄王原本设下的套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白起愿意去死,不需要秦昭襄王再找更大的理由了……
为什么不把赵军降卒用作苦力秦国为什么不把这四十多万降卒待会秦国服徭役、充当苦力?首先,彼时不是秦始皇时期,秦国并没有郑国渠、秦驰道、秦直道、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等大型国家工程,根本不需要如此数量众多的苦力。其次,秦国彼时属于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分散,并没有大规模的集中“农场”。让这四十多万人集中劳动显然不太现实,分散劳动又无法让秦人放心,根本无法合理安置。其三,如果不从事生产,养活这么多人,对秦国的经济压力实在太大!拉上战场?更加不可能!这些人战场倒戈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彼时的秦国根本没有短期内消化这么多战俘的能力,这也是秦昭襄王默许白起杀降的一个客观原因。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战国时代的战争是灭国之战,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攻城掠地,还要尽最大程度削弱敌国的战争潜力。敌国的战争潜力是什么?在战国时代最大的战争潜力就是人口,消灭敌国的有生人口可以尽快结束战争。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两国都是倾全国之力在战斗,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到了战场,赵国同样将15岁以上的男子征发到了战场。两国国内以妇女、老人、小孩为主,护国兵力十分少,二十万赵军押送回秦国做徭役,风险太大。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都会给秦国的内政带来极大的风险!
古代战争拼人口,还拼粮食,秦赵长平之战前后历时三年,秦国国内粮食十分短缺,要养活二十万赵国俘虏,十分困难。让这些赵国人去种地,一是没有那么多荒地供他们种,二是没有那么女子嫁给他们以稳定他们(男人有妻才有家,才能稳定)。赵国俘虏一旦恢复了体力,在秦国呆久了,必然会思念家人,于是他们就会逃亡。成群的逃亡,沿途会产生许多的社会治安事件,追剿他们也需要花费军响和时间。如果六国再合纵攻秦,而秦国国内的赵国俘虏趁机发难,那么秦国危矣!秦国一旦被六国攻破,那么被屠杀的人就变成秦人了。
秦国养不起赵国二十万俘虏,放归赵国等于白打了三年仗。长平之战秦军亡者过半,如果放了二十万俘虏,那么赵国立刻武装起来攻击秦国,那么秦国又危矣!不论是放归赵国,还是押回秦国做徭役,都是不现实的事,都不符合秦国的最大利益,因此二十万赵国俘虏只能被杀。后世很少大规模杀俘虏,那是因为统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都是中国人,投降了就行了,没有必要多杀。战国时代,虽然七雄都是华夏族人,秦赵两国还同祖同宗,但是秦国人是秦人,赵国人是赵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
长平之战,秦国出兵六十万,伤亡三十余万;赵国出兵五十五万左右,阵亡四十五万有余,其中二十余万人降秦,除240名小兵被释放外,其余皆被坑杀 。赵国军队强悍,秦军攻击廉颇的壁垒,赵括主动出击期间以及冲围时,秦军伤亡三十余万,付出这么大的伤亡才完成合围赵国主力大军。乐毅伐齐时,俘虏了齐军三十余万,这些军人被燕军押到辽东做苦役,数年间全部被折磨致死。乐毅用仁政化齐,却将俘虏用来做苦役,充分说明战国时代战争的残酷性。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长平之战是战国晚期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东方六国彻底失去了抵抗秦军的能力,秦国的统一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在长平之战爆发前,齐国和楚国都先后遭到了重创,东方六国里面只剩下赵国的实力还比较强。秦国为了步步蚕食东方六国,逼迫实力较弱的韩国割让上党地区给秦国,上党的百姓不愿意被秦人奴役,他们向赵国请求援助。
赵国派遣大将廉颇带领主力军队迎接上党百姓,秦国派遣大军讨伐赵国,长平之战因此爆发。
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数次被秦军击败,被迫修筑营垒防守,赵王多次派遣廉颇出战,廉颇都不敢带兵出战,秦军又攻克了廉颇的营垒,赵王受到秦国人的误导,派遣赵括代替了廉颇主将的位置。秦国为了彻底击败赵国,派遣白起作为主将迎战赵括。
赵国前后征发的军队达到45万人,秦王征发秦国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到战场,总兵力大约有60万人左右。
因为秦赵两国都倾尽了全力,两国的后勤补给都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军队切断了赵国军队的补给线,赵括的军队四十多天没有吃到粮食,士兵们偷偷杀掉同伴取食。赵括在绝境之中孤注一掷,带领剩余的赵军发动决战,秦国军队射杀了赵括,赵国军队群龙无首,向秦国军队主动投降。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国军队俘虏了40万赵国军队,后世史学家根据秦国军队伤亡过半的记载推算,秦国军队俘虏的赵军人数大约有20万人。
在赵国军队投降之后,秦国主将白起做出了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他把赵国投降的士兵全部杀死,只留下了两百多名年轻士兵回去报信。白起之所以屠杀掉所有投降的士兵,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降兵不容易控制,赵国的降兵有数十万人之多,如果把这些军队编入秦国军队,或者把这些军队押到秦国做奴隶。那么秦国需要付出最少十万军队看住他们,降兵们一旦受到虐待,很可能还会发生哗变。
第二个原因是秦国需要粮食来养活他们,秦国的补给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赵国军队挨饿的时候,秦国军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些赵国降兵每天都需要吃饭,秦国士兵必须要把粮食分给他们,如果白起不果断处理这些士兵,这些降兵吃不饱饭同样会发生哗变。而且秦国士兵把粮食分给降兵,也会影响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增加秦国百姓的负担,不利于秦国后面的几场征战。
第三个原因是降兵不可能真心为秦国卖命,赵国的这些降兵全都是赵国的老百姓,他们的父母妻子都在赵国。只要一有机会,这些降兵肯定会逃回赵国,继续跟秦国军队作战。
因此秦国不可能让降兵乖乖的卖命,只有杀死这些降兵,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白起杀死降兵的做法固然残忍,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杀死全部赵国降兵的确是最佳的选择。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回秦国为徭役,而是直接坑杀呢?时过多千载,回首昔几人?不妨大家去共同研读一下《资治通鉴》长平之战。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功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长平之战白起胜。)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俘虏;赵人大震。
二月敲竹,三月桃花!英毫中坚,无处不杰。白起真可谓是化时代的秦帝国最伟大的战略指挥家。从《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到《非尽杀之,恐为乱》的战略思想中,充分展现了战无不胜的白起大将军的过人之处。
事实证明,白起《坑杀之念》先长平之战已成定论。所以说: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历史的必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