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谢谢邀请。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在历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就有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水镜先生对他们两个人的看重,认为他们的能力超群。因此,用这句话打动刘备,好让他们君臣相遇相知。
或者原因是,当时的荆州士人圈子中的传言,用以互相吹捧抬高对方,这样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诸葛亮是卧龙不假,庞统是凤雏不一定。两个人的待遇截然不同,地位也不尽相同。刘备与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隆中对》定下天下三分。诸葛亮出仕后,掌管刘备的所有政务,奠定了文官之首的地位。
而庞统呢?其人先仕孙权,是周瑜的主簿,在江陵借给刘备后才加入刘备集团。而刘备对他并不重视,让他当个小小的县令。随后又因为他不理政事而免职。只是在诸葛亮和鲁肃的举荐下,才任用了他。在发现庞统的长处后,刘备任用庞统为谋主。
从两者的差异这一点来看,刘备并没有受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的影响。可见,当时难有这句话。这句话应该是后人编造的,当时并没有流传。
既然这句话在历史上不存在,当然在现实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在看看,两个人对刘备的作用,就知道这句话的问题所在。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这个时候,庞统已死。但是,在《三国志》中,庞统和法正同传,这就表明了庞统在刘备阵营的地位。庞统就是作为刘备的谋主存在的。这也是刘备出兵打仗,带庞统不带诸葛亮的原因。
因此说,诸葛亮和庞统在刘备阵营的作用是互补的,而不是平行的。两个人的官职虽然都军师中郎将,可是各有侧重。诸葛亮主管政务,是刘备的萧何,而庞统主管谋略,是刘备的张良,刘备要夺天下,两人缺一不可。
后来庞统死后,法正替补了他的位置。而法正早死,他死后,刘备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的发动了夷陵之战,遭受了惨败。这就是因为缺失谋主的缺陷造成的。
最后,我再说明一点。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并没有错。我们对这句话产生异议,主要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句话说的是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
刘备半世转战,被称为孤穷刘备,连一块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在遇到诸葛亮和庞统后,才占荆州,取西川,有了三分天下。虽然连遭挫败,可是有庞统取西川为根本在前,诸葛亮辅佐刘禅治蜀在后,总算是有一块安定的落脚点。
这个安天下,庞统和诸葛亮是做到了。即便庞统死了,诸葛亮一人也做到安刘禅天下的职责。从这一点来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正确的。
而刘备虽然在晚年连遭挫败,但是,他终究得到了三分天下,从这一点来说,他也不算是失败者了。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三国演义》原话是出现在第三十五回“选得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隐主”,水镜先生对刘备说的原话“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指明卧龙凤雏到底是谁,则出现在第三十六回,徐庶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而后又有刘备三顾茅庐寻来诸葛亮。赤壁战后,诸葛亮往东吴吊丧,推荐庞统来投刘备。至此,刘备卧龙凤雏都得到。
虽有卧龙凤雏,刘备却始终没有得到天下。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谶语,像“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左龙右凤,飞入西川,凤雏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如然”等等,几乎所有的谶语都应验了。而为何偏偏这句却没有应验呢?罗贯中明知道三分天下尽归司马,他写下这番谶语我觉得不是另有失误,而是解读不对。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是二人均得不一定可以得到天下。
在当时,刘备想要得天下,先图荆州,再占川蜀,然后北伐,最终一统,这个策略是必须的。完全按照当年刘邦的步子来。虽然庞统没说,但我相信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都得这样。好,大的方向没错,但在小问题的处理上,卧龙凤雏还是有不同的。诸葛亮小心谨慎,庞统较为激进。所以在取西川时,庞统是劝刘备速取得,而诸葛亮呢,没做声,也就是当时不赞成。后面呢,庞统死在了落凤坡。彻底得罪了刘璋。
如果仅仅是诸葛亮一人的话,他会等到西川的刘璋自乱阵脚,就像荆州的刘表,然后刘备取川也是十分容易,还落得个好名声。刘备也就算是彻底得到了川蜀的民心,在后面的北伐中也就不会向演义中发展的那么捉襟见肘。
如果是凤雏一人呢。赤壁之战,联吴抗曹,这一定是必走的路子。但是,和东吴之后的关系不会有那么僵。庞统其貌不扬,周瑜压根就瞧不起他。东吴也就不会那么快把刘备看做竞争对手。但是庞统手段也是够黑的。速取西川,他会立马统一整个川蜀,最后北伐。当年魏延的计谋早就用了。甚至说,在后面对抗司马懿的过程中,会有更加龌龊的计谋。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顶级谋臣给他规划的战略路线:
选自隆中对,诸葛亮: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已经讲明了当时的情况: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夺取刘璋张鲁刘表之地,也就是益州汉中荆州三地,这就是三足鼎立的局。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能一统三国呢?
第一,地理劣势的限制。
刘备取得了益州之地,虽说是天府之国,易守难攻,但是也很难从川中出击。蜀地和中原的隔离程度,就连黄巾起义都没闹到蜀地,可见这是一个什么地方,真正的世外桃源啊!刘备后来又取得汉中,汉中作为益州门户,也只能保护益州安全,要出兵北伐也还是有难度的。
荆州倒是用武之国,但是从蜀地到荆州还是比较遥远,蜀地的后勤很难支援到荆州军,因此荆州和大本营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从荆州出击也不容易。
相对来说,北方的曹操,东南的孙权,其地盘都能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输出武力就比较容易。
上图:入川难,出川也难啊!请配合现代中国地形图来解读。
第二,外来政权,执政根基不稳。
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都是来自中原的士族,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必然面临益州本土势力的反抗。这样的困境也一直困扰着东吴的孙权。所以刘备和孙权的大后方其实都不是很安稳,几乎没有倾巢而出的条件。一旦大军出征,朝中空虚,就可能发生内部叛乱。刘备为了安抚益州本土人士,提拔重用益州士人李严,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之间也不是太融洽。李严曾经在诸葛亮出征北伐时故意断粮,造成此次北伐失败。
第三,人才劣势难以改变。
大家看三国演义,肯定会不禁感叹:三国的牛人都在刘备手下啊!什么五虎上将,什么卧龙凤雏。其实如果看三国志,就会明显看到,人才最多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按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史实。我大概统计了一下,三国志魏书27卷,蜀书15卷,记载魏国人才的篇目20卷,记载蜀国人才的11卷,而且诸葛亮单独成一卷。这说明实际上蜀国的人才是远远比不上魏国的。
大家比较熟悉的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在魏书中列在第十七,曹家将(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列第九。荀彧荀攸贾诩列在第十。而蜀国的一杆主要人物,只一卷蜀书六就写完了,诸葛亮单独写在蜀书五中。仅仅从三国志人物传记的数量差就可以看到,魏国一流人才数量比蜀国多,二流人才更是远远多于蜀国。治国不能仅靠几个大才包打天下,而是需要靠大量的基层人才的。
到了三国后期,蜀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样的说法,反应的正是蜀国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
相比之下,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唯才是举,求才不求德,可见对人才的渴求程度。而刘备是重德不重才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刘备重用的人,在品德上都比较突出,那些有才能却品德不佳的人,都没有太好的发展。刘备就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诸葛亮追求的是完人,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人呢?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直言回答,凤雏早亡,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与命运抗争,卧龙太过急功近利,远途征讨,六出祁山而身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也耗尽了蜀国很大一部分资源,将蜀国拖赘成弱不禁风的病体,我想,这不失为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庞大的事业,不是有两个人就能为之。
此乃只为一管之见……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水镜先生司马徽有句名言,影响颇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是,仁德之君刘玄德,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大贤,却依然没有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后人有了许多联想。有的人认为是诸葛亮忌妒贤能,故意打压庞统,于是1+1<2,甚至1+1<1,蜀汉集团一蹶不振,只能龟缩在川蜀之地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庞统关系还凑合,关键是庞统早死,如果庞统多活几年,那刘备的结局就应该大不相同了。总之,在许多读者心目当中,庞统之死,是蜀汉集团无法挽回之重大损失。最实际的一个构想,就是庞统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关羽辅佐,如此荆州必不至失。荆州不失,关羽不亡,也就不会出现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
讨论历史问题,尽量应当以历史为主。也就是说,要分清楚正史和演义中庞统的不同面目。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演义版,在正史当中并没有如此评价。罗贯中在演义中给庞统如此高的评价很明显是要抬高刘备仁德之君的地位。在演义中庞统最大的功劳是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提出连环计,促成赤壁火攻计策。可是,很遗憾,正史赤壁之战中并无庞统存在。
要想真正理解庞统这个人物,还要立足于正史。
正史和演义当中,对庞统的定位不同。在演义中,诸葛亮也好,庞统也好,都是张良一流的谋士,可在正史中,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陈寿看来,诸葛亮是管仲和萧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兴汉四百年的萧何还是要差一些。庞统呢,“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庞统颇有才学,也比较会谋划,如果和魏国重臣相比,庞统当是荀彧(法正则是程昱、郭嘉)。荀彧对于曹魏的功劳很大,可以说是兴魏第一人。蜀汉地域狭小,仅有一州之地(蜀汉建国第二年,荆州即失去),夺取益州的第一功臣,当属庞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庞统确实可以看成魏国的荀彧。但陈寿认为,庞统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谋士,蜀汉人才缺少。相对而言,法正更像是刘备帐下军师,出谋划策,和程昱郭嘉相同。
司马徽对庞统的评价叫做“南州士之冠冕”,在荆州诸贤当中,司马徽最看好庞统,认为是最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传记中,《襄阳记》记载,刘备拜访司马徽,询问天下大事,司马徽表示自己一介儒生,不懂得这些,可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司马徽自贬身份抬高诸葛亮和庞统。
其实,司马徽的评价有夸大嫌疑。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关系不一般。庞德公是荆州名士,早年提拔赞许司马徽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庞德公多年知交,出入庞德公家就像自己家一样。诸葛亮是庞德公的得意弟子,庞统是庞德公的亲侄子。
正史当中司马徽的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只是赞许诸葛亮和庞统是识时务之俊杰,并不像演义中一样,说什么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因为君主,刘备其实是伪仁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再不济也是名门之后,祖上留好了产业,而刘备啥啥都没有,咋办,装仁义吧。为啥说他是装的,其实那三个人都是装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装贤臣。孙权小心眼,硬装明主,大家看过三国杀里孙权技能了吗,叫制衡,那么这个技能典故在哪大家知道吗?大家知道诸葛亮气死周瑜,其实不然,是孙权气死了周瑜,他认为周瑜手下权势太大,自己要拉盟友,也就是刘备,荆州是周瑜拼死打下来的被送给刘备,说是借,可一个君主看不出来有借无还吗?周瑜活生生让他气死了。他认为周瑜会夺他产业,历史上确实也有不少的典范。例如,帮我扫除内患,你我划江而治。周瑜也张扬,周瑜的部队,番号不打孙打的周。但他忘了一件事,他最弱的时候谁帮的他,他幼时登基,老臣不服,周瑜直接把部队拉上朝廷,谁反对登基,我周瑜就弄死谁。这一手制衡导致了吴国最贤能之人被活生生气死。刘备装仁义道德,为什么是装的,大家记得三国有一件事不?刘备兵败曹操,下令撤退,城里百姓认为他是贤人,要跟他一起弃城而逃。刘备对外扩张说我带着百姓会减慢速度,但我不能抛弃百姓,明君形象油然而生。事实呢?曹操是北方人,作战主要部队与精锐是铁骑,你跑再快有良马快?他用百姓当了肉盾,让铁骑无从下手,并且还冒充百姓的衣服袭杀曹操的人马,曹操杀了那些刘备的人,就被当成昏君,更加坚定跟刘备走的决心。尼玛给曹操逼急眼了,全集波给杀了。刘备这一手拿别人当枪使的妙计。。。
庞统是因为刘备为了仁义不肯明面夺益州而死的,刘备都不知道庞统都比3个益州都值钱,这逼活该败了。
假仁义一辈子,可中国人就喜欢假仁义,真仁义的人从来当做傻子。
三国里最仁义的君主是谁你们不知道,换个问法,最傻的那个?
刘禅是三国里智商相当高的,因为仁义被人几千年来当做傻子。
后期蜀国国力衰微,怎么续命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还信誓旦旦的写出师表,全他妈输了。其实不是孔明傻逼,这是一种麻痹敌人的手段,别人打你,你会想对方应该挺强。你会说不对,魏国不是挺厉害的吗,咋能这么以为呢,魏国好比是强健的人,但不一定能打过一个胖子,其实胖子是虚胖。。。但借此麻痹魏国。虚胖就在于蜀国挺强但是内部矛盾太大,原来的蜀国人,和刘备强占益州所留下来的一部分人马,还有一帮墙头草三股势力。他们互相闹腾呀,不用别人打你,自己note也得炸吧。。。什么时候心齐?枪口一致对外齐。也就是六出祁山更多的是在争取时间平定内患,要不然谁打你一下子咋办,两股势力要投降可瘠薄毁了,打别人不一样,输就输呗。诸葛亮奇才,也真能让他想到这个妙招。可刘禅不一样,他认为百姓疾苦,认为投降就好了,就和平了。这逼也是天真,给他相父讲故事,诸葛亮没气炸了。讲有个小孩被蛇咬了,快不行了,他爹很着急,恨不得替他死了,后来下来个高人给小孩救了。然后站在父母角度上考虑告诫孔明。
六出祁山是有用,可是得打至少30年给那帮该死不死的熬退休了(不掌权)才能看见曙光。死的人太多,刘禅于心不忍。
对了故事没讲完,刘禅为啥这么心软,就怪诸葛亮。那故事里的小孩就是刘禅,恨不能替他死的爹是孔明(相父)。孔明差点气死。。。
孔明爱刘禅到一定境界了,可遭来的是故事里早年的报应。。。孔明死了,刘禅不让人为孔明建庙,后来亲信劝了多少年才建。。。
别给我扯那些没用的,后主里只有刘禅活了下来,孙皓最有骨气,最早就拉倒了。
攻破蜀国的时候,刘禅说了一句话,当时给那个将军吓得眼睛瞪大了。
他说的“终于结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