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彰率十万兵马攻下洛阳,将曹丕杀了,传首诸将,能否像玄武门事变那样夺得王位?

谢谢邀请。曹彰带兵吊孝这个桥段是来自《三国演义》里的,正史里面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清一件事情,那就是曹彰真的率领十万人马到洛阳吗?如果真的带领兵马到洛阳,又真的能攻下洛阳吗?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可以看到对曹彰的描写。此人武力超群,能骑善射,敢于和猛兽格斗。在他年少的时候,曹操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意成为武勇的将领。后来果然屡立战功,在汉中之战中,他与刘封的对战,几个回合就把刘封打得大败。因为他的武勇,深受曹操喜爱。

可是,我们看曹魏王位继承人的争夺中,主要是曹丕和曹植的争夺,并没有曹彰的事。在曹操的考虑人选里,曹彰并不具备继承人的资格。

不但曹操这么认为,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是这样认为。所有人分为两派,一部分投靠曹丕,一部分投靠曹植。根本没有帮助曹彰的。从这里来说,曹彰的政治基础很差。

而曹操最后确立了曹丕做继承人,他为了曹魏江山的稳固,自然会为自己的身后之事预做安排。为了削弱曹植的势力,他不惜杀了跟随他多年,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杨修。其他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曹彰领兵,在历史上就没有记载。曹操的兵马都掌握在他所信任的几个亲信将领手中。这些人只对曹操效忠,听从曹操的命令。所以说,曹彰是根本没有可能接触兵权,更不要说十万人马了。

因此,曹彰率领十万人马到洛阳,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更不要说攻下洛阳,杀了曹丕了。

即便是曹彰率领十万人马来到洛阳,能否攻下洛阳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司马懿的高平陵事变,曹魏一直在中央保留着一支强大的禁军。这支禁军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曹彰率领的地方军队。因此,曹彰能否攻下洛阳也是个问题。

再退一步说,就算是曹彰攻下洛阳,杀了曹丕,他也不会得到朝野的臣子的拥戴。当时曹植还在,这些反对曹彰的臣子和军队会团结到曹植的周围。一场混战就此爆发。

这样,曹魏陷入内乱,外面又有蜀汉和东吴的威胁,曹魏会陷入极大的危机。这样的局面,老谋深算的曹操是绝对不可能允许出现的。他会早早做好防范的准备。

因此,曹彰夺位的行动只能出现在小说里面,现实里是不会发生的。即便是曹彰真的杀了曹丕,只能给曹魏带来内乱,让曹魏陷入危机,是不会顺利得到王位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曹彰率十万兵马攻下洛阳,将曹丕杀了,传首诸将,能否像玄武门事变那样夺得王位?

曹操去世后,曹丕灵前即位魏国大王,丧事由司马懿等人操持。突然,肃穆如仪的氛围被鄢陵侯曹彰带领十万大军直奔洛阳而来的消息给打破了。曹彰在此国疑之际,举大兵而来,似有意逼宫。然而,最后的史实发展,却是曹丕地位稳固,曹彰作为宗室被取消兵权,做了一个富家翁。

(手搏猛虎的曹彰)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玄武门之变后顺利上位,有三点原因:

第一,事变发生时,唐朝的皇帝李渊还活着,他发布了一道诏命,为李世民的政变正名了。李世民师出有名,不仅无罪,反而有大功劳于国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第二,李渊禅位,这使得李世民的皇位继承合理合法,别人都挑不出毛病了。

第三,李世民有自己强大的执政班底,即秦王府旧将,这些人文武全才,撑起了一个贞观之治。

(李世民再不造反就要带不动兄弟了)

反观曹彰,是曹操儿子中不多的带兵大将。曹丕刚刚即魏国国王位,曹彰就带领10万大军来到三十里坡驻扎。当时洛阳城里只有万余守兵,如果曹彰真的狠下心来,要杀了曹丕,他能得逞吗?

第一,曹彰能不能在那些在外统领重兵的大将张辽、徐晃、许褚带领援兵到来前攻下洛阳?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在缺少热兵器的古代,攻城想来被军事家视为畏途。曹彰要打洛阳,是明目张胆的謀逆,毕竟曹操立曹丕做世子是众人都知道的,曹彰要是逼宫,这些人必然会站在曹丕一边。

第二,当时曹丕还没篡汉,外有刘备、孙权对曹魏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曹魏政权祸起萧墙,于家国不利。

第三,曹彰这么做,在宗族里得不到大范围的支持。尤其是曹洪,这是曹操家族里的富二代,钱比曹操还多。当年曹操起家都靠家资助。曹操临终时,让曹丕做世子,宗族的长者都在场,曹彰如果不认账,这些宗族首先就会支持曹丕。缺少了宗族势力支持,即使曹彰灭了曹丕,也会落得一个篡位者的名声。

(孙权刘备就等着曹魏内部生变)

虽然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是曹彰也并非没有一点胜算,只是希望非常渺茫罢了,而且还需要寄托在他人的配合上。如果曹彰能够在旬日之内改变朝局,把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在刘备孙权反应过来之前就把谋朝篡位的事做成事实,其他人在孙权和刘备的侵逼之下,为了团结求稳,也可能会依附曹彰。

不过,这种自取其乱的做法,需要有经天纬地的大才才能妥为应对。可是纵观曹彰生平,明显是不具备的。

曹彰读《诗》、《书》,对左右说:“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曹操曾经问诸子所好,让他们述说自己的志向。曹彰说:“好为将”。曹操继续问:“为将奈何?”曹彰回答说:“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因此大笑,呼曹彰为曹家的“黄须儿”。

曹操心思缜密,对身后事安排必然考虑停当,曹彰即使举事也不会成功。政治在很多时候不是鲁莽行事,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像安禄山那样都快病入膏肓了还要拼死一搏的毕竟少见。

(曹魏五子良将凋零,使得司马懿上位)

公元223年,是曹魏宗室大将的凋零之年。这一年曹仁去世了,曹彰也去世了。曹彰去世时才只有35岁,此后的曹魏宗室一直没有出色的统兵大将,不得不启用司马懿。如果曹彰即位,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不会比曹丕好多少,曹家第二代的寿命都不算长,这才给了司马懿培植个人势力的机会。

如果曹彰率十万兵马攻下洛阳,将曹丕杀了,传首诸将,能否像玄武门事变那样夺得王位?

不能

李世民剩下的兄弟都很小,可曹植还在

李世民杀了大哥和三弟,成年的兄弟已经没有了,而且,李世民是唯一的嫡子了,其他兄弟都是李渊和妃嫔生的。李世民是最具有合法继承权的人,而且其他弟弟都没成年,是不具备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实力的。可以说,李渊已经没有选择了,不传位给李世民,大唐就会乱,而且他也不得不传位,已经逼宫了。而曹植与曹丕,曹彰都是嫡子,首先有合法继承权,再者曹植也已经成年,至少其他大将可打着曹植的旗号,拥立曹植即位。何况曹丕也有儿子,曹彰即位名不正言不顺。而李建成没有即位,所以他的儿子没有合法地位。二者相差甚大。

曹彰没有李世民的威望

李唐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重要的大决战都是李世民挂帅。李世民手下有很多名将,并且有很多谋臣追随,李世民的威望已经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他却基本上干了开国皇帝的事。就算曹丕是开国皇帝,也没法和李世民的威望相比,何况曹彰还不是开国皇帝。曹彰没有那么大的战功,个人能力也不行,还没有那么多人追随。曹丕好歹是曹操定下的继承人,曹彰连个名义都没有,他拿什么做皇帝?

唐朝和三国时期的形势不一样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唐朝基本上统一天下了,而曹魏时期是三国时代,外有强敌,蜀国和吴国也不会放过曹魏大乱的时机。就算曹彰能做一时的皇帝,要是国家被灭了还当啥皇帝。蜀吴一定会使计,干扰曹彰,使得魏国大乱。

综上所述,曹彰和李世民的情况完全不同,成功也不是可以复制的。

如果曹彰率十万兵马攻下洛阳,将曹丕杀了,传首诸将,能否像玄武门事变那样夺得王位?

倘若曹彰率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其实凡事没有绝对,若曹彰真能调动十万兵马,胜算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因有三!

首先,曹彰晓军事,亲士卒,赏罚分明,军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据《三国志》记载:

时太祖曰:“为将奈何?”

曹彰对曰:“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彰的这番言论也确实运用到了实际。建安二十三年,北境乌桓反叛,时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乱。曹彰初至涿郡境内时,人马尚未集结,但乌丸族的几千骑兵已经攻到。时曹彰采取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等到敌人败退时,曹彰身先士卒,率领人马与敌人搏战。据史料记载,时曹彰铠甲中了数箭,然其愈战愈勇,为此士卒无不死战,最后大败敌军,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更是望风而降,由此北方叛乱顺利平定了。待到论功行赏时,曹彰这人很聪明,非但没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当时全军上下没有不高兴的。时曹操也赞曰:“黄须儿不简单。”

曹彰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若当时真有十万士卒相随且曹彰有意夺取王位,曹丕还真未必能胜他。

第二,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与洛阳相距650余里;而曹彰镇守长安,距离洛阳750余里,相对而言曹丕占有一定距离优势,不过两人都不在曹操身边,那便都不好说。自古权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并不少见,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实力,能调动十万精兵,且有意夺取王位,不排除有响应他的朝臣。

第三,时曹操对曹彰有所忌惮

其实曹操病逝前还是曾担心这个儿子会与曹丕争王位的,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时曹操让曹彰留守长安,不说曹彰手下有十万雄兵,至少四五万还是有的,若生叛乱,那将是曹魏的一场浩劫。其实曹操对此也是担忧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诏让曹彰去洛阳,至少那时曹彰去洛阳,必不会带大军前往,其实也是有意剥夺他的兵权,以作万全的打算。不过还没到,曹操就死了。

演义中有写到曹丕担心曹彰前往洛阳“奔丧”是要与之争夺王位,最后幸得贾逵解围,才化解了这场危机,演义中贾逵是怎么说的呢?贾逵这样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当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语将曹彰劝返了。其实从这我们也能从侧面分析到其实曹彰或许并没有争夺王位之心,历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军事,与曹丕的关系也不错,并没有交恶的记载,更不曾领军与曹丕争王位。但若曹彰真有这个心思,鹿死谁手还真犹未可知。

如果曹彰率十万兵马攻下洛阳,将曹丕杀了,传首诸将,能否像玄武门事变那样夺得王位?

不具备这个实力。

看似兵强马壮,实际既无能冲锋之将,又无可定谋之臣,孤家寡人一个。反观曹丕这边,大臣良将归心,以逸待劳,如果强行反抗,除了内乱让自家实力下降,一年好处没有。而且失败了必死,放弃了还捞个王当当。

而且曹操一生谨慎,这种事情早在他意料之内,相信已经安排了几十种应对措施。曹彰再鲁莽,也是曹操的儿子,对老爹和哥哥都十分了解。他兵临城下,与其说是来抢王位,不如说是来彰显下实力,免得被哥哥悄悄地处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