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赵括在长平之战大败,背上了千载骂名。但是,依我来看,他背骂名一点都不冤枉。他违背了一般人的做事原则,活该落得这个下场。
长平之战,赵国完全处于下风。它由于实力不济,与秦国的较量,实在是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接受上党地区的问题,接受要面对秦国的报复,不接受要面临秦国的高压。战役中,防守肯定失败,反击廉颇野战又打不过秦军。所以说,赵国的失败是大家都可以预料到的。
这个时候,赵王想起了过去的一个成功的战例,那就是赵奢的阏与之战。当时的廉颇、乐乘这样的将领不敢打这样的仗,而赵奢,一个管国赋的文官,豪迈的说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话,带领赵军打败了秦军。
到了现在这个情况下,廉颇已经对战局无能为力了。那只有启用新的将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换上赵括万一能够创造出他父亲赵奢的奇迹呢?
于是,赵括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赵括在这次战役中,唯一的错误就是,他过于想证明自己,接下了战役后期的指挥任务。大家用各种办法阻止他,并不是什么恶意,而是在救他。纸上谈兵只是各种理由之一。因为,谁也打不赢长平之战,这个时候去接替指挥,只是去替人背锅。
而赵括采取反击的战术,这个是大家诟病最多的一点,而这一点却恰恰不应该是赵括应该被诟病的地方。
在淮海战役里,有一个故事。当时国民党军统帅部讨论徐州撤退问题。当时的杜聿明怀疑作战厅的厅长郭汝瑰是共产党。他要求和蒋介石密谈。他和蒋介石一出会议室,国防部次长刘斐就发起火来,“他有什么神机妙算?无非出徐西,走肖县、永城呗!”
具有战略思想的人,会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故作玄虚也无济于事。最终,杜聿明部被消灭在撤退的路上。
而长平之战和这个故事相似。换将大家都知道是意味着什么。赵王让廉颇反攻,廉颇不干。那么换将就是为了变换赵军的战略,转守为攻。那么,换赵括的作用就昭然若揭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换的人不是赵括,不管是谁接替了廉颇,那么他也必须反击秦军。
可是大家都知道,赵军的战力低于秦军,和秦军打防御战都只能勉强维持,要去反攻无异于送死。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去接替廉颇。而赵括违背了一般人的做事原则,去勇挑重担,解脱了廉颇,最后还落一个纸上谈兵的骂名。只能说他是自找的,活该。
虽然赵括在战役里打得不错,在必败的局面里,为赵国创造了最好的结果。他把精锐集中起来,拼掉了白起的大半兵马,还把四十万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交给了白起,让他犯下坑杀俘虏的大错。创造了后来合纵的基础,使得关东联军能够把秦军赶回函谷关数十年。
但是,败了就是败了。加上司马迁那支生花妙笔,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太过于想表现自己,违反一般的做人做事的原则造成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谢谢。
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纸上谈兵,就是依书本教条,脱离军事实践,在实事面前的失败是无疑的,历史上的赵括和马稷之辈,就这种军事庸才,是有史可载,廉颇坚守不出,自有他主意,也许最终不会输于白起,将其撤职,起用年少的赵括,赵据之母泣诉王前,告之不能重用她儿,可赵王不听,枉送了四十万士卒的生命。!
今天,如果有人不信史实,无稽怀疑而认为赵括是奇才,那么,可以重新考查再作定论。
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所谓纸上谈兵,那是说谈论军事知识停留在纸上,书本上,教条里。赵括在对秦作战中,斗阵不活,机动性差,严重失去了灵活性。赵弱强秦,正面对决,赵国根本不是秦的对手,必须打持久战,他改变廉颇了的防守战略,实在是干了一件蠢事。我看赵括就是纸上谈兵,跟街亭失守的马谡同类。
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纸上谈兵说的是秦赵长平之战时,对赵恬的评价。其实,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赵恬只能是进攻,因为,秦赵两军相持多年,双方消耗巨大,国力都受到严重影响,都想解套,但都又无绝胜的良策,赵王十分着急,才换下了廉颇,但是,秦王也将白起派到长平指挥作战,从两位主帅来看,显然白起实战经验丰富,而且百战百胜,威震天下,他指挥秦军,则士气大振。赵恬也是名门之后,军事理论丰富,没有指挥过大的战役,与白起无法相提并论,在这方面也不及廉颇老将军。由于当时廉颇拒绝进攻,使得赵王产生换将的念头,加之秦国细作传言,便使赵王决定换帅。赵军虽然最终全军覆没,秦军依然伤亡过半,既便是白起为帅,同样损失惨重,可见,赵恬并非完全徒有虚名。再者,赵恬也是在执行赵王进攻的战略意图,他别无选择。长平之战后,秦国也国气大伤,几年后仍然没有缓过来劲,而且几年后攻邯郸时也失败了,白起也知道攻打邯郸力量不及拒绝领兵出战(被赐死)。所以,对赵恬不能用用纸上谈兵四个字盖棺定论。
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赵括最后一击,杀秦兵20万,这一点连我都做不到。绝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再说了,纸上谈兵,应改为“沙盘演练”才对。
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赵括纸上谈兵,被夸大了。政治体制经济形势,以及心态已经被秦国压垮了。赵国茫然不知所措。没有灵活运用赵括的方法。只能,把责任推给赵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