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兵权,拥有大量的兵力,为何没有帮助崇祯皇帝?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左良玉不是不想帮助崇祯皇帝,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帮助崇祯。
左良玉是明末的著名将领,在《明史》里是这样对他评价的:
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在这里,对左良玉的评价是姑息养患,见死不救。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在历史上,左良玉先在辽东作战,在战斗中崭露头角。后来,他被调到内地与农民军作战,屡立战功。在作战中,他收编大批降兵降将,逐步扩大自己的实力,最后成为称霸一方的军阀。
我们看左良玉的军事生涯,虽然左良玉在战争中屡次打败农民军,但是他的主要对手是张献忠,可以说,对张献忠他是屡战屡胜。但是对李自成的战争,他却屡次失败,没有胜果。
尤其是在朱仙镇之战中,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大败,主力精锐尽失,从此,再也不敢和李自成交锋。到了李自成攻打襄阳,左良玉虽然拥兵二十万,还是撤逃武昌,然后又退到九江。
李自成在将主力入关中时,在襄阳留下了一支主力部队,建设根据地。而在主力出山西,攻北京的时候,又派袁宗第平定河南。
在这个时候,左良玉也接到了北上援救北京的命令。可是远在九江的左良玉,要到达北京,就要越过无政府状态的中原地带。还要面临袁宗第的正面阻击,襄阳李自成军队的侧面袭击。而且粮草无法解决,再加上左良玉的军队已经是精锐丧失后拼凑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李自成军队的对手。
如果左良玉不顾这一切,去北京解围,无异于送死。如果是文人出身的书呆子可能会去,可是行伍出身的左良玉是不会去的。不要说远隔千里的左良玉,就是近在咫尺的吴三桂不也没有去吗?
因此,左良玉不去帮助崇祯,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去,同时也是不敢去。有一句话,凡是和自己的生存相违背的命令,都是无法执行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左良玉手握兵权,拥有大量的兵力,为何没有帮助崇祯皇帝?
导语:1644年,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左良玉虽然坐拥几十万大军,但是,他的手下都是刚刚通过招降纳叛而组建的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不堪一战。而且,在围剿农民军的战争中,左良玉屡次大败于李自成之手,他多年训练的精锐军队都被李自成消灭了,导致他对李自成很是忌惮。因此,左良玉不愿率领一群乌合之众去迎击兵锋正盛的李自成农民军,招致灭顶之灾。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期初在辽东地区抵御满清,立下战功。后来被调往内地,围剿农民起义军。
左良玉一进入内地,就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死敌;左良玉善于作战,很多农民起义军被他消灭掉,各地农民起义军对左良玉都很畏惧。
在早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人物都牺牲以后,只剩下李自成、张献忠最具影响力,而当时张献忠的声威远在李自成之上。所以,明朝朝廷就命令左良玉等部官军重点打击张献忠。
从此,左良玉成为一代枭雄张献忠的命中克星。左良玉屡次大败张献忠;有一次,在战斗中,左良玉亲手用刀看中张献忠的脸,差一点儿就要了张献忠的命。在玛瑙山之战中,左良玉几乎全歼了张献忠所部农民军。张献忠对左良玉有恨又怕,无奈之下,张献忠派人给左良玉送去厚礼,进行贿赂,请他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因为明朝末年采取以文节武、宦官监军的政策,武将大多被文官和监军太监所管辖制约。所以,将领们多被轻视。左良玉也不例外。时间久了,将领们就心怀怨气,逐渐开始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了。
由于左良玉对督师杨嗣昌非常不满,所以他拥兵不动,坐视张献忠出川攻取襄阳,杀死襄王朱翊铭;导致杨嗣昌畏罪自尽。从此以后,左良玉坐拥重兵,飞扬跋扈,彻底成了一名自私自利的军阀。明朝朝廷对他也无可奈何,只有听之任之了。
后来,李自成进入河南,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朝廷调遣左良玉到河南,围剿李自成农民军。
但是,李自成却成为左良玉命中的克星。
左良玉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屡战屡败。朱仙镇一役,左良玉遭到李自成的包围,依赖身边多年相随的亲兵拼死力战,左良玉才突出重围。但是,左良玉赖以安身立命的精锐部队,在这一仗中基本上损失殆尽了。
以后,左良玉就不敢在河南立足,撤往湖北,再也不敢与李自成作战了。
由于自己的精锐军队大多被李自成消灭,左良玉在湖北大肆招降纳叛,搜罗散兵游勇及农民军叛徒,很快他手中又拥兵二、三十万,号称百万大军。然后,左良玉大败进入湖北的张献忠,收复汉阳、武昌。自此开始,左良玉就坐镇武昌,观望天下形势的发展。
1644年,崇祯皇帝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要他北上勤王。
可是,左良玉对李自成甚为恐惧;而且,左良玉深知自己刚刚组建的军队虽然规模不小,但都是乌合之众,而且将士大多是招揽来的农民军降兵降将,将骄兵惰,根本就不堪一战。
所以,左良玉一味拖延,坐视北京失陷,也不敢立马出兵北上,去迎击李自成的农民军。
结语:在李自成进军北京之时,左良玉虽然部下兵力众多,却毫无战斗力可言,左良玉作为军事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左良玉贸然出兵北上勤王,以乌合之众的军队去迎击兵锋正盛的大顺农民军,必然是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因此,左良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坐视京城失陷,回天无力了。
左良玉手握兵权,拥有大量的兵力,为何没有帮助崇祯皇帝?
自古“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为人臣者,本该为君分忧,为国绸缪。但在明朝末年,却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坐拥数十万大军,在国破家亡,社稷倾覆,君王自刭煤山之际,非但没有率军勤王,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倒悬,反而固城自守,做起了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而在清军南下之时,他又弃民族大义于不顾,弃城而逃,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路狂奔去攻打苟延残喘的南明朝廷。索幸在半路上就病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左梦庚则毫不迟疑的投降了清朝,做了汉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名将”——左良玉。
一:家国社稷覆亡在即,南宁伯左良玉却拒不出师
“百战百胜不如能忍,成名成功不如有财“。左良玉的为官之道,为将之道即在于此。公元1642年,李自成再次围攻开封城,河北大同一带战事吃紧,形势危急,百般无奈的崇祯帝不得不命户部尚书侯恂携带自己化缘得来的五十万两白银来到左良玉所部,希望左良玉能够看在侯恂的提携之恩和白晃晃的黄金白银的面孔上,率军抗击李自成。
左良玉对侯恂有没有感恩侯我们不得而知,但当金光四射的真金白银堆积如山的时候,向来油滑的左良玉马上慨然许诺,答应出师剿贼。所谓“逃跑将军”果然名不虚传,当左部军队和李自成的乌合之众在朱仙镇会战之际,左部大军一触而溃,平生“擅长疾走”的左良玉一路狂奔千里,直抵湖北襄阳才敢稍稍歇息。但显然李自成并不准备就此罢休,一路追亡逐北杀到襄阳,肝胆俱裂的左良玉不得不再次狂奔到武昌,并顺势逼迫封驻此地的楚王,向他要钱、要粮、要兵马。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又纵兵大掠,烧杀抢夺,奸淫掳掠,丧尽天良。至此,纵然是瞎子也对该看出左良玉的兵痞本质了,更何况是庸而不昏的崇祯呢,但是虽然心中怒极,无奈鞭长莫及,只能好言抚慰,暂行羁縻。
公元1644年一月,一路上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在攻破潼关,击杀督师孙传庭,奄有陕西全境后,随即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随后,即祭天犒师,率军东征,直奔北京而来。形势危殆如此,生性桀骜的崇祯再一次委曲求全,敦促左良玉率部勤王,但左氏却始终消极以待,作壁上观。
公元1644年三月,连破数关的李自成兵临城下,困兽犹斗的崇祯在被合围前,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赐其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印绶,许其世袭罔替,永镇武昌。素善迎风使舵的左良玉貌做惶恐之状,坦然接受封赏,却以“拖刀之计”从容形势。所以在他慢工出细活的拟定作战计划送往北京之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帝已在煤山殉国。
二:凭什么左良玉就敢无视君命,坐观成败?
“枪杆子里出政权”话说左良玉之所以敢无视君命,坐观成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他手上有军队。明代自李成梁以公费养私军开始,国家军队私有化就逐渐成为趋势,军队士卒往往只知有将帅而不知有君王。而随着建州女真的强势崛起,朝廷又不得不倚任辽东军来巩固边防,抵御外辱。所以,对这种恶劣风气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领军的将帅,促使他们更加桀骜不驯、骄纵不法。到了崇祯年间,辽东之地的人事安排已不是朝廷所能插手的。期中祖大寿、吴三桂等即是典型的辽东的军阀世家。
“明亡于党争”这在如今几乎已成史学界的共识,但所谓的“党争”指的却并不仅仅是“东林党和阉党的争端”他还涉及到“军队之间的派系之争”。由于太祖皇帝对军队建制的规划,有所谓的“卫所军(地方特色鲜明)”和“营哨军(主要征募而来,是作战主力)”。此外还有负责拱卫京都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至于其他将帅因地制宜而就地征募,以地方(白杆兵)和个人命名(戚家军)的军队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生性善斗的明朝文官集团自然深谙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以拉拢、打压、合作、培植亲信等方式,竭尽所能将保家卫国的军队变成一党一派的护卫,这种内外缠斗,遥相呼应的局面致使举国上下,朝廷内外尽皆糜烂不堪,永无宁日。所以,到了崇祯末年,发生堂堂一国之君却苦苦哀求做将帅的出兵勤王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三:当然,刚愎自用,过河拆桥的崇祯也是左良玉不愿勤王的原因
崇祯皇帝是出了名的“矜悯百姓,体恤苍生”但同时也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过河拆桥”。自他继位以来,死在他手上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他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常常使在朝为官的文武百官战战兢兢,惶恐不安。
至于那些临危受命,为国分忧的名臣良将更是因为一着不慎而被残酷好猜、生性多疑的崇祯下狱处死,袁崇焕和陈新甲就是个中典范,贵为一国之君却无君人之量。
对此,深明崇祯德性的左良玉岂能无动于衷,所以,拥兵自重盘踞地方对他而言反而是上上之选,一旦猛虎下山,龙困浅滩,那无疑就是自去爪牙,任其宰割。届时,以崇祯的英睿果敢,自然不会手下留情。所以说“爱自己甚过爱天下”的左良玉自然不会“自投罗网”的去勤王。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左良玉手握兵权,拥有大量的兵力,为何没有帮助崇祯皇帝?
崇祯时期,明朝人才济济名将如云,左良玉就是其中一位手握重兵的名将。
至于左良玉后来为什么手握重兵,却无视崇祯的求救,应该与崇祯的刻薄寡恩有关。
崇祯虽然非常勤政节俭,但崇祯性格多疑急躁,刻薄残忍,被崇祯杀害的名将忠臣就有袁崇焕、孙元化、熊文灿、郑崇俭、赵光汴、范志完、祖宽等,被崇祯逮捕下狱的名将忠臣就更多。
而左良玉后来对崇祯的尾大不掉见死不救,首先与崇祯残酷对待一位忠臣侯恂有关。
左良玉的最大恩人是东林党名臣侯恂。侯恂对左良玉有知遇之恩。
当时是明朝兵部侍郎的侯恂收左良玉为帐前杂役。
冬至,文武百官拜祭皇陵。宴后,左良玉喝得大醉,丢失了四只金酒杯。左良玉请求侯恂治他的罪,但侯恂不仅没治他的罪,还破格提拔他为裨将。
公元1631年九月,侯恂又提拔左良玉为副将,挂帅印。后来,左良玉屡建战功,成为领兵大元帅。左良玉为报侯恂的旧恩,三过商丘,秋毫无犯,并亲临侯府向侯恂之父叩头问安。
公元1636年十一月,作为东林党的户部尚书侯恂因被阉党余党内阁大臣薛国观、温体仁嫉妒,薛、温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靡饷误国。侯恂因此被崇祯削职,不久被逮捕入狱。这是侯恂第一次入狱,长达七年。
公元1642年六月,李自成农民军席卷中原,合兵围攻开封。当时的兵权掌握在侯恂的老部下左良玉手中,由于左良玉骁悍,且不受节制。
崇祯考虑到这些,加上群臣的推荐,侯恂被特赦,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总督保定等七镇军务,以解开封之围。
因为没有解决开封之围的对策,侯恂不前进,与开封隔河相望。不久,黄河决口,开封陷落。侯恂又一次被罢官,他先逃避到扬州。
公元1643年,侯恂再次被崇祯逮捕下狱。
崇祯这样残酷对待左良玉的恩师侯恂,几次把侯恂逮捕下狱,不能不让左良玉感到寒心。
其次,左良玉对崇祯见死不救的也与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克星有关。
左良玉早年对后金的战绩不错,几次立功受赏,后来崇祯派左良玉镇压农民起义,左良玉更战绩辉煌,甚至成为张献忠的克星。
左良玉多次大胜张献忠;有一次在战斗中,张献忠逃跑而去。左良玉追上去,射了两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挥刀猛砍,张献忠血流满面。他的部下及时援救才得免一死,于是逃到谷城,不多时,请求投降。左良玉知道张献忠是假装投降,竭力请求向他进攻,主将熊文灿却接受了张献忠的请降。
在川陕交界的平利大战中左良玉与张献忠再次遭遇,张献忠又被打得惨败,张献忠的妻妾被捕,农民军首要人物被杀,左良玉因战功加太子少保。
兵部尚书杨嗣昌虽拜左良玉为平贼将军,但总觉得左良玉傲不可用。杨嗣昌于是暗许贺人龙指日可取代左良玉之职。
就在贺人龙跃跃欲试急于取代左良玉的时候,左良玉在玛瑙山与农民军交锋中,大破农民军,杨嗣昌对贺人龙说:任命之事后议。
贺人龙因此对杨嗣昌怀恨在心。并将此事告诉左良玉。左良玉也对杨嗣昌记恨在心,就在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农民军。
左良玉袖手旁观,杨嗣昌九檄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拥兵不动,坐视张献忠出川攻取襄阳,杀死襄王朱翊铭;导致杨嗣昌畏罪自尽。
从此以后,左良玉坐拥重兵,飞扬跋扈,彻底成了一名尾大不掉的军阀。崇祯对他也无可奈何,只有听之任之了。
1642年,李自成义军在河南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崇祯调遣左良玉到河南,围剿李自成义军。
但李自成却是左良玉的克星。 左良玉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屡战屡败。朱仙镇大战,左良玉遭到李自成的包围,依赖身边多年相随的亲兵拼死力战,左良玉才突出重围。但是,左良玉手下的精锐部队,在这一仗中基本上损失殆尽了。 以后的开封大战,左良玉再也不敢与李自成作战,撤往湖北。
由于自己的精锐军队大多被李自成消灭,左良玉在湖北招兵买马,搜罗散兵游勇,很快他手中又拥兵七八十万,号称百万大军。
然后,左良玉大败进入湖北的张献忠,收复汉阳、武昌。自此开始,左良玉就坐镇武昌,观望天下形势的发展。
1644年,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要他北上勤王。 可是,左良玉对克星李自成非常恐惧;而且,左良玉深知自己的军队虽然数量不小,但都是乌合之众,根本就不堪一战。 加上袁崇焕满桂孙传庭等名将去北京勤王的悲惨下场,让左良玉吴三桂等将领感到寒心。
所以,左良玉等明朝将领消极拖延,坐视北京失陷,崇祯自杀。也不敢立马出兵北上,去迎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左良玉手握兵权,拥有大量的兵力,为何没有帮助崇祯皇帝?
明朝的士大夫把武将当做防备的对象,天天像防贼一样防备,只有拼命的时候才让人去当炮灰。如果你是左梁玉会去挽救这样对你的人吗?
况且,左梁玉空有很多兵马,但是实际上却无力控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明末粮饷都发不出,没有吃的,怎么让人去拼命。
所以一个是不愿,但是最重要的是无能为力!
左良玉手握兵权,拥有大量的兵力,为何没有帮助崇祯皇帝?
我来解释下:
这是一场怎么做都会赔本的买卖,左良玉虽为一介莽夫,却极其“聪明”深知崇祯性格,并分析过出兵勤王后果的左良玉,应该是将所有的结果进行了设想,并最终决定放弃救援毕竟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利益和生命好像更重要,至少在左良玉看来是这样的
此次出兵,无论胜败对于左良玉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左良玉这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非常奋进的,在辽东战场多年,虽然谈不上多大功劳,但是,勤勉努力,敢于战斗。后来在1632年,带领明朝昌平京军到关内镇压农民军。
左良玉在山西,河南多次打败农民军,从一个副将逐渐成为了一个总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也就是1634年,左良玉就开始大肆收编投降的农民军,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并且开始逐渐骄横。
后来左良玉参加中原剿匪战,在对张献忠作战时,战绩不错,几次将张献忠重创。但在对李自成作战时,战绩不佳。最惨的一次是崇祯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镇会战,左良玉率领十万大军,与丁启睿、杨文岳等部联合,号称四十万大军。李自成、罗汝才一方号称百万。
实力上的差距。左良玉手握重兵,但是攻打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有数十万大军。别看他们是农民军,经过这么些年的战火锤炼,战斗力已经是今非昔比。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有机会打到北京城下。左良玉曾败给过李自成,所以未战心已败。即便是加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只怕也没有把握战胜李自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