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的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这个我来回答。我专门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刘邦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原本一悍将,不要被《史记》给误导了》,专门写这个问题。由于题目起得不好,再加上权重问题,推荐量一万二,阅读量217.
在我的这篇文章里比较系统的回答了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简单把其中的观点叙述一下,如果想详细了解,可以直接看我的文章。
一是,刘邦不强的印象是来自《史记》。写《史记》的司马迁有贵族情节,美化项羽,贬低刘邦,造成了我们这个印象。比如对刘邦的败仗大肆渲染,对刘邦的胜仗一笔带过。
二是,刘邦的败仗主要是对项羽打的。项羽在当时是没有人打得过的。只有刘邦才能和他对峙。这已经很难得了。
三是,除了项羽,刘邦很少打败仗。项羽不敢离开成皋前线,他一走,前线马上就被刘邦打败,而且是大败仗。
四是,刘邦在建国初期的表现,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包括大名鼎鼎的英布。
总之,刘邦是一个能够用人,而且自己也是一个极有军事才能的人。好了,就说这么多。如果有疑问,请参看我的文章,希望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的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刘邦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屌丝逆袭高富帅。汉高祖刘邦,在沛县是出了名的无赖(古代无赖泛指无业游民),小的时候不愿意读书,也不愿意下地帮家里干活,游手好闲且沉迷酒色。父亲不喜欢他当地老百姓也不待见他,但是他却教了很多朋友。整天和他的朋友在大街上溜溜达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邦也慢慢成熟了起来,慢慢的过够了无所事事的生活,在他40多岁的时候在好友张良的推荐下当上了派出所所长级别的泗水亭长。开始务正业,趁着秦末大乱的时候发动斩蛇起义,一步步的开创属于自己的荣耀。
而他的对手项羽,确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楚霸王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乃名门望族。并且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且一个眼睛有两个瞳孔。在当时被看做一种吉兆。项羽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战封神。项羽用五万军队干掉了秦军40万,直接把秦朝干灭亡了,那一年项羽才25岁。当时各方诸侯对项羽的评价就四个字:天神下凡!可就是这么一位屡战屡胜,让人闻风丧胆的高富帅却没有干过刘邦。并不是刘邦有多出众的军事才能,而是刘邦会收买人心,而项羽却骄傲自满。
刘邦起兵时已经40多岁了,以前也没打过仗,对兵法也没多大研究,但人家会教朋友,会收买人心,对韩信、张良、萧何等礼贤下士。而项羽年少轻狂,在血气方刚的年龄就终结了一个朝代。内心也愈发膨胀,开始变得骄横,眼里容不下他人,韩信本来是他的部下,但是项羽却觉得韩信跟自己比根本不值一提,最终韩信郁郁不得志离开了项羽。而且后期项羽觉得这个天下没有对手了,用兵比较刚正面,最终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落得了乌江自刎的下场。
刘邦的成功与他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每次打了胜仗,都毫不吝啬封赏,对功臣加官进爵,对士兵也有物质奖励,手下的人也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反而项羽却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导致众叛亲离。汉朝的建朝史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刘邦从一个农民家的儿子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干事业一直干到五十四岁登上皇帝宝座,告诉了我们出身并不能判定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只要我们肯努力,不骄傲,待人亲善,就可以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与抱负。
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的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刘邦,泗水亭长,中年大叔+光棍(其实他有相好之人),就是这样一位不出彩的人,却最后赢得了天下,为什么?其实刘邦说过的三句话,已经道明问题的答案,下面不妨就一一分析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张良是韩国的没落贵族,对于秦是有很大的仇恨,也难怪,是秦帝国让他做了亡国之人,后在项梁与项羽叔侄的兴兵,在扯起楚怀王大旗的感召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大封各诸侯,原本指望复国的韩王却被项羽杀了,张良只得前往巴蜀与刘邦汇合,其实从鸿门宴开始,刘邦与张良便惺惺相惜,之后张良屡屡献计为刘邦立功甚多,这也是为何刘邦在评论他的成功之时,优先推崇的便是张良,他不仅在对外征战给予良策,对内的一系列处理也提供了必要建议,如韩信假齐王事件,其实是韩信与刘邦之间的互相试探,是张良给予了及时的建议,才有了项羽想拉拢韩信却被拒绝的事情。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萧何这是刘邦夸奖的第二位,萧何。他是在沛县县衙当差的“公务员”,却不嫌弃刘邦与他的差距,屡屡在暗中给予帮助,在押解犯人前往皇陵路上,屡屡发生人员逃跑事件,刘邦见状,索性放掉剩余的犯人,躲起来避祸了,随着反叛势力四起,沛县的县令先是答应后又反悔,是萧何与樊哙果断站在刘邦这边,后杀掉县令拉起反秦大旗,从募兵到筹粮,再到举荐韩信,在后方继续筹备粮草,萧何做到了一名“后勤部长”应该做的,从“不绝粮道”可以看出,刘邦对于萧何的粮草筹集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他在刘邦攻入汉中之时,劝勉过刘邦民心的重要,刘邦采纳了,萧何此举不仅为刘邦挽回了名声,封存了人口档案等,为日后的发展铺好了道路。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韩信期初是在项羽帐下,后投入到刘邦阵营,是萧何的举荐,才让他在刘邦阵营大放异彩,他韩信也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必胜,攻必取”是刘邦对于韩信军事能力的肯定,从示弱到背水一战,项羽的大将龙且身死,齐国攻城韩信明着要齐地管理权,说什么“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刘邦还是给了,而且还派了张良前去授权观礼,给足了韩信面子,奈何性格使然,最后未能有善终。
总结:那么是不是拥有这三人任何人都能成功?显然不是!就拿上面来说,韩信在项羽阵营呆过,张良因为韩王的原因,也与项羽多有接触,韩信与张良最深的感受就是,项羽刚愎自用,杀伐太重,不懂民心,不尊智囊,这些不足正是刘邦所具备的,细细分析刘邦的有另外一句话,则点明了他对手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相关史料:《史记》
注: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的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第一,武功不是得天下的必要条件打天下又不是打擂台,如果武功高强就能得天下,那么世界反而变得简单了。就好比项羽跟刘邦说,天下之争,都是咱两人引起的,干脆来个单挑。刘邦的回答是,我才不跟你斗力呢,我要斗智。
事实上,在历史上,居于领袖地位的人,往往并非武艺高强,甚至是身体很弱的人。就好比司马懿搞高平陵政变时,行将就木了,就是平常人都能轻而易举一拳把他打倒。所以,把武功高强列为赢天下的条件,实在可笑得很。
第二,刘邦的谋略与用兵都是很高的很多人认为刘邦不会打仗,跟项羽打仗时,吃的败仗很多。其实打仗有两个层次,一是战略,一是战术。刘邦是一流的战略家,比项羽强多了。比如说吧,刘邦在彭城吃了大败仗后,在非常被动的、自身难保的艰难处境下,毅然分兵,派韩信攻略北方。这是非常冒险的战略,倘若刘邦不能顶住项羽的进攻就完蛋了。但他从大局着手,要打败项羽,就必须如此,在韩信一路长驱东进后,最后形成对项羽西、北、东三面包围,加上策反英布,实际上对项羽的势力形成全方位的合围,这是后来项羽速败的原因。这种大战略,岂是凡夫俗子能看懂的。
就算战术指挥上,他虽不及项羽、韩信,比起其他人,也要强得多。在反秦战争中,他是为数不多能打败秦军的人。在与项羽的对抗中,他虽然很吃力,仍然能在相持阶段顶住项羽的进攻。在当上皇帝后,他仍四处亲征。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有几个人能像刘邦一样,当了皇帝还频繁亲自领兵作战?连刘秀、李世民都没有。
第三,刘邦最高明的,是会用人我个人认为,在古代皇帝里,刘邦是最能用人的。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自以为老子的天下第一的人,最后往往成了输家。
项羽是很傲慢的人,资本又雄厚,韩信、陈平本来都是他的手下,有什么用,项羽当他们不存在。可是一到刘邦那儿,就变废为宝。这就是会用人与不会用人的区别。一个人武功再高,你能打过十人,也打不过一百人,能打过一百人,也打不过一千人。项羽武力天下第一,最后还不是打不过一群无名之辈?他很要面子,不愿死在无名小卒手中,最后自刎了。
韩信也是一样,后来在刘邦面前吹牛说:陛下最多能带十万兵,臣用兵是多多益善。刘邦说:你说自己是多多益善,怎么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只得尴尬地解嘲说:陛下虽然不能带兵,可是会驭将。这就是层次的不同,韩信带的是兵,刘邦驭的是将。
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的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我是历史悠悠,我来问答这个问题。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在庆功宴上向下属说道:运筹帷幄不如战良,管理国家、后勤供给不如萧何,行军作战不如韩信,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就是因为我能任用他们,而项羽有贤臣范增却不能好好使用,所以失去了天下。
其实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刘邦的确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而项羽却变现普通,这才是刘邦获胜的法宝。
01 人才的辨识和挽留这个韩信和陈平最有发言权,因为此二人都是先投靠项羽的楚军,后改投入刘邦的账下。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韩信跟着项羽,数次向项羽献策,项羽皆不听,于是韩信才无奈离去。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陈平虽然曾经受到项羽的赏识,但是战事变化莫测,城池经常易主。项羽会因为一城之丢失,而迁怒于往日功臣,谁能保证自己百战百胜呢?所以陈平担心早晚被项羽诛杀,才改投刘邦。
反观刘邦,他并不看重对方之前的履历,不管是楚营逃兵陈平还是后来的汉营逃兵韩信,面谈过后,他立马委以重任,授予韩信大将军之职,而听用陈平的计谋,而两人皆十分了解项羽,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邦在此二人的辅佐下,如虎添翼,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而项羽节节败退,错就错在不能识人用人,而且因为离间计就对范增起疑,最后随着人才的流失殆尽而兵败如山倒。
02 军功赏罚制的执行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从周勃、曹参世家及樊哙等人的列传里,都可以看见文中详细列举了他们所获得的军功以及所得到的奖赏。由此可以看出,从刘邦起义的那一天,汉军就执行严格的军功赏罚制度,这当然受益于萧何,他曾在秦朝从事相关职务。正是军功赏罚制度的贯彻,才令人才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并且愿意为汉营的壮大而奋斗。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反观楚军,应该也制定了相应的军功赏罚制度,但是并不能很好的执行。每到行功论赏之时,项羽总是手抚印章,犹豫不决。加上其任人唯亲,许多有才能的将领只能离开楚军,重投明主。当然赏罚分明的汉军便是他们争相投奔的去处。试问,对手的军营里有许多自己的老部下,自己的套路被他们了如指掌,不明摆着等人斩杀吗?
03 刘邦百折不挠而项羽一蹶不振楚汉交锋以来,项羽以绝对的实力碾压刘邦,刘邦几乎屡战屡败,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越挫越勇。反观项羽只不过输了垓下一役,就一蹶不振,自刎于乌江之畔。
据此可见,刘邦拥有领导者的风范,胸怀天下,百折不挠,而项羽胸襟狭窄,只是一介输不起的莽夫罢了。
结语:刘邦之所以文功武略平平,而能得天下,是因为他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百折不回,知人善用,用今天的管理学来说,他具备一个杰出领导者的一切素质。而项羽除了骁勇善战,放到今天也只不过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却不能算作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的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了项羽,之后又清理了对皇权有威胁的异姓诸侯,赢得了天下。因为是布衣出身,所以就显得更加厉害,被我们后人所称道。
《史记》中记载的未起家之前的刘邦。有这几个特点: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常有远大的志向,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作业。我们分别来说:
仁厚爱人在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回巴蜀之地,据《史记》记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这是很厉害的,各诸侯国的人仰慕刘邦,脱离自己的队伍跟随刘邦。其原因无非就是刘邦仁厚爱人,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时期赢得了好的名声。
这一点从刘邦进入咸阳以后,与当地的百姓约法三章也可以看出来。就是因为仁厚爱人,刘邦取得了大量的民心,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地的百姓都在拥护刘邦,迫不及待地想刘邦称王。
胸襟开阔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汉初三杰,其能力都在刘邦之上。如果刘邦心胸狭隘,又岂能容忍比自己优秀的人在自己手下干活?虽然,在大败项羽之后刘邦开始清理异性诸侯王,那也只是汉室江山长久稳定的需要。不可否认,正因为刘邦胸襟开阔,才会有一大批能人志士追随于他。
远大志向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刘邦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发出如此感慨,证明他的理想起码是封侯拜相。这一点确实重要,人不可以无志,无志之人就如无头苍蝇。若是刘邦从事农业,整日下乡耕作,就会先入当时社会的低层阶级永远起不了身。正是因为有远大志向,刘邦才会在秦末暴动的大局下起事!
反观项羽,项羽坑杀战俘、火烧咸阳、分配不公,早已经失去了天下民心,除此之外更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如此大的差距,刘邦不取天下谁又能取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