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姜维的复国计就是诈降计。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利用钟会对他的信任,也利用钟会的野心,企图利用钟会先除掉邓艾,然后第二步再除掉钟会,最终让刘禅复位,让蜀汉复国。
这个计划开始进行的很顺利,钟会抓住邓艾独断专行的短处,诬告邓艾,把他父子抓起来槛车送往洛阳,吞并了邓艾的军队。但计划进行到第二步出现了意外情况。曹魏的将领不愿意造反,钟会便把他们骗到府中关起来。与姜维合计,准备尽杀他们,发给蜀军甲杖。谁知道消息走漏,曹军杀进府邸,救出将领们。以监军卫瓘为首,杀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诈降计的基础是在钟会的野心上的。但他并不知道,钟会由于没有家眷做人质,而且平时为人处世过于暴露,已经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为了伐蜀的成功,司马昭暂时用他,同时也对他有着提防之心。
据《晋书景帝文帝纪》记载: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昭在钟会出师的时候,就已经对钟会可能谋反做出了预判。他判断蜀军是败军无勇,而魏军是怀土思归,没有人愿意随同钟会造反。因此,钟会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邓艾被抓的同时,司马昭就亲自带领兵马来到长安,并派兵入蜀,开始在军事上对钟会可能的造反实施预防措施。钟会立刻知道司马昭的心思。在震慑之余,钟会仓促决定造反,不出司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愿意造反的曹魏兵将杀死,姜维也一同死难。
从这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姜维的计谋实在低级,而且计划粗陋,难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钟会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马不是他亲自带领出来的,根本没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谋。最后,他的手下去给他的对手传递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姜维的蜀军,不能尽快武装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可供使用,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准备造反,就要赶快计划实施。而钟会姜维二人日夜谋划,却不见实质行动。在造反前,才匆忙和卫瓘商量,卫瓘何许人,监军!他怎么会和你们共同谋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一点犹豫,就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编造个理由杀了他。对于下面的军官,该撤换的撤换,该杀头的杀头。可钟会姜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马昭事先已经对钟会有所防备,对一切都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并亲自带兵坐镇,钟会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难以长久。
虽然姜维的计策失败了,但是他对蜀汉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第一,蜀国的国力开始衰弱,看诸葛亮前期北伐,率军都是30万,而姜维几乎都是率军20万,(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蜀国国力的衰弱。
第二,姜维本人不及诸葛亮。不论在战术,战策,计略,在蜀军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维都大不如诸葛亮,这在后来司马昭的话中可以得知:“蜀主刘禅,昏弱无能,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长久,何况姜维?”姜维自己也说自己不如诸葛亮。
第三,蜀国内部人才缺少补给,文臣武将相继死去,蜀国又闭塞在四川盆地,与中原人才往来不能相比,后期,内廷缺少良臣监管,原来出师表中,诸葛亮所提及的“费易,董允,蒋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没有继承人,导致宦官专权。外部,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旧部都已经死去,没有好的将领可以使用,以至于最后,姜维一人独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出战。
第四,后主刘禅无能,听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于朝廷里大臣都有“退让之心”,听信黄皓谗言,又疏远了和姜维等人的关系,(在姜维北伐获得优势,有利形势的时候,听信黄皓谗言,召回姜维和大军等)使得姜维不得不听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导致汉中兵力空虚。蜀国整体防御实力大幅下降。
第五,邓艾等人,足智多谋,多次看破姜维的计谋,死守祁山。魏国人才补充较大,后期的钟会,贾充,张骞,诸葛绪都是比较好的人才。
第六,汉朝灭亡多年,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已经趋零。以至后来长安人对西蜀人的说法也不说是蜀汉,就说两个字“蜀人”,曹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比较成功,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和向往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也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刘禅后期在西蜀的表现又是一个“昏君”,宠信宦官,就好象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十常侍”,好象历史重演一样,上天要使蜀汉(汉朝)灭亡,这是谁也无力挽回的。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大家好,我是爱上唐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中姜维是个悲情人物,终其一生,九伐中原,没有得到曹魏的一寸土地,反而浪费了蜀汉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悲惨。
姜维最后一计在三国演义的一百一十九回里有详细描写——“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若要分析姜维最后一计失败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
先说内因,起于诸葛亮。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不善于培养人才,更不信任身边人,以致于蜀汉后期无人可用,没有人可以接班承担重任。虽然一出祁山受了姜维,让诸葛亮如获至宝,其实姜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堪大用,仅仅是比诸葛亮身边的人强一点。诸葛亮将所学倾囊相授于姜维,可以算是看走了眼。姜维九伐中原以失败告终,就是最好的证明。姜维继承了他老师的弱点,同样没有培养出栋梁之才。
再说外因。曹魏雄踞中原,国泰民安,实力雄厚,人心稳固,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没有人可以与曹魏抗衡。姜维屡次发兵,劳民伤财,使本来就薄弱的蜀汉国力雪上加霜,打仗是要烧钱的。即便姜维偶尔打几次胜仗,即便假投降的计成功了,也无法逆历史的洪流,弱国不可能统一强国。所以,姜维和钟会虽然为此计费尽心机,无奈何钟会手下的将领们没人呼应,因为他们对曹魏政权的认同感更高,忠诚度也更高,实力强才是一切。
所以,姜维最后一计,表面上是被人告密,再加上突发心口疼病,功败垂成,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原因加上外部环境,逆势而为,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尽职尽责尽,九伐魏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姜维还是被世人所赞赏。
公元263年五月。 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主力是征西将军钟会统率的十万人马,进军的方向是从汉中经阳安关(今陕西宁强西北),进入蜀地。 蜀国大将姜维听说钟会兵抵阳安关,急忙率领五万人马,至剑阁栈道进行阻击。邓艾却乘机从阴平凿山开道,经江油、涪县,直入蜀国首都成都。蜀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
后主投降以后,向姜维发出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姜维率领全军向钟会投降。 蜀国平定以后,钟会、邓艾之间爆发了冲突,司马昭听信钟会的诬告,传令逮捕邓艾,钟会领兵进入成都。姜维从钟、邓的冲突中,看到了钟会的个人野心和敌人阵线的内部矛盾。他想利用这种情势,开展策反活动,以恢复故国。他的计划是先鼓励和帮助钟会反叛司马昭,再寻找机会搞掉钟会,然后重新扶持后主上台。
而钟会为了扩大自己的私人势力,极力拉拢姜维。姜维利用这种方便时机,积极向钟会进行策反活动。
这期间,姜维还秘密同后主刘禅通了情报,说他正在进行复国斗争,要后主再忍耐一些时候。 公元264年一月,钟会公开举兵反叛司马昭,并扣押了魏军的许多将领。姜维建议把扣押的魏军将领统统杀掉,钟会犹豫不决。被扣押的魏军将领中有一个官居护军的胡烈,他同钟会的亲信丘建是熟人。通过这个熟人关系,胡烈同自己的亲兵见了面。
他要这个亲兵出去宣传,说钟会已经挖了大坑,要坑杀全部北方官兵。 魏军的官兵听了这个传言,群情激昂。胡烈的儿子擂鼓集合大批土兵去救援被扣押的将领,并围攻钟会、姜维,钟、姜率领亲兵进行镇压,双方混战了一场,最后钟、姜失败,两人均被乱军杀死。
只因一个亲兵,姜维的复国密谋随着钟会反叛活动的失败而失败了,可悲可叹也。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姜维之所以投降,是因为当时刘禅已经率先投降了邓艾。然后邓艾让刘禅给姜维去信,劝姜维投降,因此姜维就投降了。
(姜维剧照)
姜维之所以听刘禅的话,道理很简单,毕竟刘禅是君王,姜维是臣子。君王让臣子做什么,臣子如果不做,肯定是不对的。再说了,由于黄皓的谗言,姜维当时是深受刘禅猜忌的。正因为受到了刘禅的猜忌,所以他才不敢回成都,而是在沓中去屯田。如果这时候不听刘禅的话,也就意味着他坐实了“拥兵自重”的嫌疑了。为了善始善终,做一个顺臣,所以姜维选择投降。
但是,这个话看起来好有道理,其实不对。因为那时候,刘禅已经投降了。投降后,他就不是君王了。再说了,一个君王把国家弄丢了,这个君王就是昏君。忠臣在那种时候,应该选择的是忠于国家,忠于整个蜀汉皇室,而不是那个昏君。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南宋灭亡后,宋恭帝被元朝俘虏去了北方。后来,忽必烈派宋恭帝去劝说文天祥投降。当时文天祥只是跪在地上,面对着南方,连声说,圣驾请回!这是非常经典的场面,是忠心的文天祥在面对投降的君王和整个国家时,所做出的最恰当的选择。
再说了,姜维当时是可以做到救蜀国的。因为当时他手中还有十万兵,驻扎在剑门关。只要他把守在这里,钟会根本就没办法前进一步。
虽然邓艾已经拿下了成都,但他只有两万兵,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打过来的,只是一群疲惫之兵,其实不足为据。同时,分布在蜀国各地的还有很多人马。比如守在永安的阎宇,据历史记载,当时他就率兵返回成都救驾。除此外,南方还有孟获及其后人的政权。虽然并没有历史记载他们前来救驾,但如果姜维不投降,就能够给他们希望。陆陆续续这些兵马都会前来。
(邓艾剧照)
那时候,虽然刘禅已经投降了,其实还有很多宗室成员,包括刘禅的第五子刘谌,当时就是坚决不投降的。各地兵马完全可以拥戴这样的人,给邓艾来一个绝地反击。他那两万兵马,将陷入蜀国各地反抗的汪洋大海中,很快就会被消灭。
如此一来,姜维将能实现蜀国的复国。
那么,姜维为什么不这么做,而是听了刘禅的话,就选择投降钟会呢?
史书上除了说姜维忠诚外,还有一个流传得很广的说法,就是姜维这样做,是“假投降”。他“假投降”的目的,是为了打入魏军内部,撺掇钟会把魏国的那些将士们杀掉,然后他就能找到复国的机会。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相当让人怀疑的,逻辑上不对,为什么?
因为在姜维投降钟会之前,他并不知道钟会想背叛魏国,拥兵自立,想在原来蜀国的地盘上开辟一片新天地。既然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他想借钟会的手,杀掉魏国将士,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这只不过是史书根据后来魏军内部发生的事情,进行的一种猜测而已。但很显然,史书没有注意先后逻辑,因而才犯了这样的毛病。
(钟会剧照)
那么,姜维究竟为什么要投降呢?
我认为,史书显然对姜维的忠诚过于夸张了。事实上,姜维根本就没有那么忠诚。他既没有忠诚地听刘禅的话,也没有忠诚地想要复兴蜀国。
事实上,姜维不愿意再回到成都,而是到沓中去屯田,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避祸。说不定,当年他就想“拥兵自立”,先观察形势,再决定后一步的选择。只不过后来魏国打过来了,打到剑门关了,姜维无法实施下一步行动而已。
如果我们否定了姜维投降是为了“忠诚”,那么,其实就很好理解这个问题了。姜维当时之所以要投降,是因为,姜维当时担心,他会打不过魏军。打不过魏军,就只有死亡一条路。而他投降钟会,那么他将有多个选择:一是可以成为魏将,从此为魏国效力;二是可以辅助钟会,开辟一片江山;三是可以伺机反正,重新复兴蜀国。总之,姜维当时考虑得最多的,还是他自己。只不过后来,姜维在魏军将领之间的内讧中被杀掉了,而史书需要这样的忠臣义士,因此,姜维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殉节”的形象。
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姜维的复国计策,在小说《三国演义》的第118回和119回,有着具体描写。
要分析他为何失败,需要对情节进行简要的说明,如下:
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蜀后主刘禅举国投降。此时,姜维正在前线与钟会作战,胜负未分。听闻投降的消息,蜀军将士都愤愤不平。姜维则决定暂且投降,日后可图复国。
他的计策是拉拢钟会,利用他的野心,推动钟会背叛魏国,占据蜀国故地,自立为王。这样,姜维便可以伺机复国。
这个计策的成功概率是很低的。个人分析,至少有以下原因,导致他的失败。
邓艾的牵制钟会如果想占据蜀中,自立为王,就必须除掉邓艾。
此时的邓艾,是灭掉蜀国的头号功臣,在军中威望甚高,很得人心。钟会根本不能只手遮天,一个人说了算。
这一点姜维心中再清楚不过。于是他的第一步,就是除掉邓艾。
这一步是整个计划中最容易的一环。因为邓艾此时功高震主,为人又比较刚直,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而钟会又恨邓艾抢了他的功劳,也早想除掉他。
于是钟会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立即下令将邓艾擒拿,回去问审。
表面上看姜维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但实际上,由于邓艾的牵制,使得钟会不能在第一时间占领蜀中,失去先机。
司马昭的怀疑钟会无法在第一时间占据蜀中,而是诬告邓艾谋反。
这一招虽然除掉了邓艾,但司马昭也不是傻子,他怀疑邓艾,当然也并不信任钟会。
于是,司马昭决定亲自到前线。当然,他肯定不是孤身前往,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司马昭带了足够的兵力。
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走了一个邓艾,又将要来一个司马昭,这是一个更大的麻烦。倘若司马昭真的顺利到达蜀中,姜维的计划就会全线崩盘。
于是,姜维决定劝说钟会提前谋反。这一步也成功了。
钟会本来就有野心,也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司马昭亲自前来,就给他释放了一个信号,他马上明白自己也不被信任。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提前反了。
这时,表面上看姜维的计划又顺利推进了。而实际上,钟会提前造反,属于狗急跳墙。因为当时形势不明,人心不定,造反的胜算不大,即使侥幸成功了,钟会也未必能稳住阵脚。
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造反,本来就是高风险的活动。
士兵背叛前文已经分析了,造反的时机不成熟,为什么呢?主要就是人心。
姜维能够抓住钟会的心,却抓不住魏国士兵的心。而士兵,恰恰是整个计划最重要的一环。
钟会企图自立,但那只是他个人的想法,他手下的士兵可不会同意。
造反对士兵一点好处都没有。
第一,这些士兵参与了灭蜀战争,本身就立有功劳。这时候,老老实实回魏国,就有封赏在等着他们,鬼才去造反。
第二,士兵在外打仗,士兵的家人还在魏国等着他们呢。一旦造反,家人的性命怎么办?这才是最实际的。
第三,对士兵来说,造反就意味着背井离乡,好好的北方人跑到四川去生活,有什么好处?
再说,不造反,我还是堂堂大魏的将士;一造反,我反而成了西南一个小国的兵卒。人都是往高处走的,哪有造反后还不如之前的道理?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计划只是姜维和钟会二人转而已。占据蜀中自立为王,只是他们两人美好的想象。他们身边的士兵,对这个一点兴趣都没有。
于是,钟会一造反,士兵立马背叛。最后,钟会也死在了士兵手上。
就算钟会成功了,姜维就能复国吗?答曰:不能。
姜维这条复国计,实在是想得太远了。就算钟会真的成功了,占据了蜀中自立为王,可是,这跟蜀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走到这一步,复国大计连一半都没完成。姜维还得考虑怎么把钟会除掉,怎么把后主迎接回来,怎么复国。
这又谈何容易?人家钟会手上的军队,会听你姜维的吗?占据蜀中后,一切还不是钟会说了算,姜维又能改变什么呢?
所以说,姜维的复国计,根本不可能成功。
他还不如不投降,带着手上的军队作为资本,仍然有殊死一搏逆风翻盘的可能。一旦投降,手上就一点资本就没了。
姜维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钟会身上,要知道,这个钟会是魏国人,而且是一个参与灭蜀战争的人。这样看来,姜维的复国计划简直就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