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郭嘉不在了,但还有程昱等。这些大谋士真看不出来火攻计策吗?

其实在三国的吴国放的这两把火放得都很蹊跷。火烧赤壁和火烧夷陵都让曹操和刘备感到不可思议。我专门在我的文章里提到这一点。

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面都说道,有人对曹操说要当心东吴采取火攻。曹操很自信的说,冬天没有东南风,东吴无法使用火攻之计。

《三国演义》里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便来了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桥段,让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做法接风,借来了三天三夜大风,使得周瑜摆脱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困境,火烧了赤壁。

现在是科学社会,借东风这样的说法已经没人信了。于是有人提出地区性小气候说法,说在特定的时间气候条件下,有可能会产生冬天刮东南风的情况。这个解释我们就先存疑吧。

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就是曹操都是北方人,不能知道这种自然现象。而东吴习于这种自然环境,知道这种自然现象,便利用这种自然现象火烧了赤壁,打败了曹操。

不管怎么样,曹操由于根深蒂固的风向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大家没有对火攻采取重视态度,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也有后人提出,火烧赤壁并不存在,是曹操看渡江无望,自己烧掉船只撤退,这也是一种说法。

而同样的情况在夷陵之战也发生了。东吴逆着风向火烧了刘备的连营,这实在是太蹊跷了。我怀疑东吴是否有它的专门用于火攻的水军战具,如同西方的“希腊火”一类的东西,他们用这种火攻的战具烧了曹操的战船和刘备的连营也未可知。

总之,不是曹操和他的谋士看不出来火攻之策,而是固定的风向的思维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最终被对手钻了他们的思维盲区,火攻得手。

虽然郭嘉不在了,但还有程昱等。这些大谋士真看不出来火攻计策吗?

题主的这个问题,应该说的是火烧赤壁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三国志》的《曹操传》、《先主刘备传》、《诸葛亮传》、《吴主孙权传》以及《周瑜传》。所有与之相关的大佬们的传记,我都看啦,记载地有关“赤壁之战”,基本都差不多,而且都比较简单。战役的过程几乎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几乎看不出是一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战。特别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更没有像《三国演义》说得那么神乎其神。

在此,我简单说一下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粗浅的看法,期望雅正。

01

战役的过程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逝,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占据了荆州,刘备从樊城败走夏口。

曹操率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追赶刘备到达当阳长坂坡。刘备丢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

事情紧急,刘备派遣诸葛亮向孙权求救。孙权派遣周瑜、程普各率领一万精兵,联合刘备与曹操战于赤壁。

具体过程,其他传记都比较简略,只有《周瑜传》稍微详细一些。

其记载:时曹操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曹操败退,引军江北,周瑜等在南岸。黄盖采用诈降之计,用数十艘蒙冲斗舰装满柴草膏油,火烧曹军战船,火势威猛,延烧岸上曹营,曹操败退,撤回南郡。

从所有传记来看,火的确是放啦,曹操也的确是败退啦,刚刚占据的荆州也又丢啦。结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失败的原因,倒是有值得探讨一下的必要。

02

失败的原因

《曹操传》: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兵多死者,乃引军还。

《先主刘备传》: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国多死,曹操引归。

《吴主孙权传》:(孙权任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这里的“公烧其余船引退”,此公,我认为是曹公,因为该传一直称孙权为“权”。)

《诸葛亮传》没有记载,《周瑜传》也提到尚未开战,曹军已经发生疾病。

从这些记载来看,可能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一方面导致了曹军战斗力的下降,也促使曹操下定了撤军的意图。

在周瑜力劝孙权出兵抗拒曹操的时候,就提到了北方士兵不习水土,时间一久就会发生疾病,这个恐怕是曹操撤军的主要原因。

所谓的曹操几十万大军压境,欲一举吞并东吴是不存在的。

曹操就是五千精骑追赶刘备,遭遇孙刘四五万兵力的阻击,一把火起,曹操就撤啦。正如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所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实的战况就这么简单。既没有"铜雀春深锁二乔“智激周瑜,也没有”借东风“助周瑜火烧战船。反倒是曹操自己把带不走的战船烧了,拍拍屁股古德拜啦。

03

战役的意义

偶尔发生的一场遭遇战,之所以被津津乐道,是在于战前的局势及战后的局势发展态势。

战前的局势:

曹操此次南征的目的就是奔荆州刘表去的,不想刘表自己先行一步走啦,曹操轻而易举的占据了荆州。

至此,就应该结束啦,可还有个搅屎棍刘备在,曹操就想搂草打兔子,顺手牵羊想把刘备一起收拾啦。

曹操五千精骑,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里,还是亲自带队,就想活捉刘备。

都说是天不灭曹,曹操从华容道逃走。其实真正地是天不灭刘,不是一场大瘟疫及时发生,刘备就可能玩完啦。

至于说曹操欲趁机吞并东吴,绝不是此段战役的意图。

在南征刘表之前,曹操在邺城作玄武池训练舟师,其目的是对付刘表的。一举南下攻击孙吴那是下一段的战略计划,必定有一个调整准备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才在此大做文章,把曹操准备赤壁大战的声势做强做大,以突出诸葛亮、周瑜等的智谋和胆略。

但的确也存在曹操再顺手牵羊,趁机再下江东的可能,东吴君臣的顾虑也是存在的。战争的偶然性谁都无法预测,但赤壁之战没有江湖上说得那么玄。

战后的态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撤军,刘备占据了荆州,进而取得西川,逐步成了气候。关键是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所预言的三足鼎立的局势,似乎是赤壁之战取得的战略性成果。

但我认为这是扩大了其影响力。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瘟疫依然发生,恐怕曹操战斗力下降,也守不住荆州,其结果依然会如此。

因而,我认为赤壁之战就是一场偶然的遭遇战,不是有组织的进攻战役。不知道当时的谋士们在哪里,恐怕不会跟随曹操的五千精骑,急行军追赶刘备吧。

初战因疾病失利,隔江对峙,此时的曹操恐怕自己就想把战船烧掉退军啦。

这不是核心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有谋士们对火烧曹营这事过于操心啦,或许能有人想到,但不会有足够的重视,事实是这把火也没起多大的作用。

最后看看曹操对周瑜是如何评价的吧: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陈寿: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几乎所有大佬们都持陈寿的观点,就唯独曹操这个手下败将对周瑜不屑一顾。

这个的确很有意思。

至于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跟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一样,都是文人雅士闲暇时的意淫罢了,当不得史书看哦。

一孔之见,欢迎吐槽。

虽然郭嘉不在了,但还有程昱等。这些大谋士真看不出来火攻计策吗?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但是曹操的心情已经是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的。曹操想要天下,任何人的话他都已经听不下去了。这些人都是聪明的人,自然是知道曹操是不喜欢去和他唱反调的,而且是在这么重要的时刻,更何况曹操也是非常知道的,所以他们讲了什么也没什么用。

不过按照当时的发展下去,当时的天气不会发生改变,风实际上还是吹下东吴的。他们当然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去阻止曹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就行了,就连那个徐庶也知道是这样子的,曹操也是不可以阻止的,虽然他感到非常的难受,因为要杀掉这么多人,可是他也阻止不了,最后选择了离开。

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自然是不想要去阻止曹操的,否则是没有好下场。

当时的曹操已经是彻底的发疯了,不管是谁要阻止他,他都要除掉。很多人都感觉现在曹操已经是变了一个样子,再也不是那个曾经非常谦虚的曹操,而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小人。就像当初的袁绍一样,得到了很大的权力,认为天下都已经是他的了,所以就非常的开心,对于任何人所说的话都不想要尊重,结果让很多人才都跑到曹操这边来了。现在曹操和袁绍也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现在没有很多人跑到刘备这边。

曹操还没有打仗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非常的厉害了,而且一定要将二乔收入到自己的孔雀台里面,好好的享受人生中的快乐,这个当时就非常的气坏了周瑜和孙权。而且做了赤壁赋,将东吴的地盘都纳入了自己的怀中,甚至没有将就被放在眼里,因为当时刘备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就这样我认为自己一定会得到天下,可是最后却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大家都已经到了结果。

那就是曹操根本没有得到天下,反而自己是找了多少天下的机会,最后造成了三多三分的天下的格局,这个都完全渗透到自己的原因,要是他能够忍耐起来,慢慢的打仗过去就能够夺得天下。这一切都是操操操之过急的原因,但是所幸的是曹操最后还是反省了自己,让很多人还是非常喜欢曹操的,没有对曹操失望。

曹操是一定要打这一次仗,就和当初的袁绍是一样的。

曹操一定要消灭自己所谓的威胁,因为他感觉人生之路也并不太多了,因为他有头疼的毛病,总是喜欢发作。要是没有给后代打下一个天下的话,怕自己的子孙不能够做到,这就是想要早点结束这一切的局面,而且想要给天下所有人给一个安定的局面。

而且当时曹操也的确是有本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所有人也对曹操报有希望,但是曹操却听从了东吴的反间计,杀掉了当时的蔡瑁等人。这个就是曹操最大的败笔,而且也听从了蒋干的传来的话,这完全是被别人耍的团团转,曹操已经进入了一个陷阱之中,他又不想要承认自己的失败,即使已经发现了,可是又能如何能做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连话都不想要讲了。

你们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虽然郭嘉不在了,但还有程昱等。这些大谋士真看不出来火攻计策吗?

要说曹操的谋士们为什么看不出火攻的计策,就要从庞统的连环计说起。

赤壁之战放生在曹操平定荆州之后,曹操率军南下,欲与孙刘联盟一决生死,曹操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五大谋士为首的智囊团,赤壁之战时,郭嘉已病重亡故,荀彧、荀攸叔侄俩在曹操大后方一个管理粮草,一个管理治安,没有随军去赤壁,随军前去的只有贾诩、程昱了,而贾诩在平定荆州时,已向曹操建议,荆州刚平定,此时不易兴师动众,应安抚百姓,操练水师,等时机成熟之时在挥师南下,一举平定孙刘两家(这个建议其实是最正确的,曹操多北方兵,大多都是旱鸭子,不操练就南下水战,战斗力的确是打折,而且孙刘两家都在南方一偶之地,比发展,谁也比不上曹操,孙刘俩家是因曹操要南下,才联盟的,是为利益所联盟,彼此都有疑心,时间长了,俩家必有分歧),但是曹操否定了贾诩的建议,要一举南下,尽快一统,贾诩身为职工,不能阻止领导的抉择,那就要想办法帮助曹操南下全歼孙刘俩家,可是当时庞统所提的办法的确是当时北方兵南下的好办法,贾诩无法反驳,而且以贾诩的性格也不会反驳。而程昱呢,熟知三国的人,应该可以看出,程昱虽为曹操集团五大谋士,确不是已谋略著称,而是已战术著称,他也感觉庞统的战术不错,是个可行的办法。庞统所提的连环计第一个铁索连船,在庞统奥斯卡级别的演技下就这么成了(这个计策的确不错,连环计连环计,你上来就挖坑,傻子也不会上当,后面肯定防着你啊)。

而庞统连环计第二的,就是火攻了,也就是题主所提的,为什么曹操集团的智囊团就看不出黄盖受点皮肉之苦,就背叛自己誓死相随的老东家,跟着你曹阿蛮混啊,虽然说跳槽的原因可以归结成干的不爽、钱没给够、离家远,严谨的说黄盖哪条都不符合(可能大家会说,当时的计策是黄盖不爽才背叛,不可能,曹操仔细推敲下也能想道黄盖是个什么样的人,会背叛老东家?),主要还是曹操所用兵源皆为荆州兵源,是投降过来的,拿着当炮灰用,曹操自己的兵应该在荆州镇守,赤壁之战曹操对外宣称八十万大军,原文周瑜对孙权怎么说的: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你们只看到曹操信上说水军和步兵有八十万就一个个吓住了,不再去估计它的真假,便提出这种投降的主张,是很没有道理的。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核对它,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久已疲惫。他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也不过七八万而已,还抱着犹豫的心理。用疲乏劳累的军队,控制犹豫不定的降兵,人数虽然多,也是很不值得害怕的。我能有精兵五万,就完全能制服他,希望将军不必忧虑!)

根据后面的合肥之战可以看出,曹操还是要和孙刘俩家在陆上打一场大战(曹操:傻啊,我兵马众多,我给你俩玩水战),用荆州军上,曹操一是怕荆州刚平定,曹操打荆州带的兵疲惫不堪,荆州兵突然反叛,让孙刘两家有机可乘,二是荆州兵当炮灰能消耗孙刘两家就消耗孙刘两家,只求消耗不求战胜,自己主要兵力在岸上镇守,根据曹操的部署,他的谋士们一看这就是一场消耗荆州兵同时消耗孙刘集团的战争,他们还能上心的给你分析这分析那吗,黄盖你是真投降,我们就接受你,到时候给你的闲职,让你坐个冷板凳,你如果是诈降,我们就看着你演,看看你能演处什么花来,反正本来就没想和你们真打。如果是按之前消耗炮灰的同时消耗下孙刘的兵力的战术来看,曹操集团的谋士们也没上心,没想到的是,一下子演大了,单方面的屠杀,不光曹操的炮灰兵死干净,自己本部兵马折损不少,能怪谁,只能怪东风,不打东风,黄盖一点火曹操就给截下了,孙刘两家能胡?

虽然郭嘉不在了,但还有程昱等。这些大谋士真看不出来火攻计策吗?

我是衔笔书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在《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过程中,先有草船借箭,后有蒋干盗书,兼有庞统献连环、黄盖苦肉计,诸葛借东风......活脱脱是一出孙、刘谋士们在智商上碾压曹军的“挖坑”大戏。

这也就导致了题主的困惑——曹操手下的一干谋士,当真是吃干饭的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曹军之所以在赤壁大战中失败,是一个必然趋势下的偶然结果——

先说必然性:

首先,曹操进攻江东的时机并不成熟。

赤壁大战之前,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冬,曹操刚刚解决完袁氏残余势力后,便马上在邺城玄武湖操练水军,建安十三年七月便出征刘表。在平定荆州后,又马上着手出兵江南,看似兵雄将广、势如破竹,但实际上将士疲于征战,战斗力已然相当有限。

关于这个问题,贾诩曾经劝说过曹操:“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安抚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贾诩传》)然而,曹操却没有听取贾诩的正确意见,坚持出兵江东,这也成为之后大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孙、刘联军远没有看上去那样软弱可欺。

在赤壁大战中,曹操一方的兵力虽然远多于孙、刘联军,但孙、刘联军一方的指挥官周瑜、诸葛亮等人,其指挥能力却远不是袁绍、刘表可比,再加上孙、刘一方有诸多名将坐镇,又有精于水战的大量士兵,曹操本就没有必胜的把握。

再说偶然性:

曹操与其手下的谋士们之所以没有防备孙、刘联军的火攻,是因为在赤壁之战时,本就不具备发动火攻的必然条件——

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成功的发起一场火攻,大致需要几个条件:火具(火源和燃烧物)、天时(气候干燥)、风向(从上风往下风烧)、出战时机(出兵过早可能连自己一起烧了)......等等等等。

可见,大火不是你想烧,想烧就能烧~

赤壁之战期间正值冬季,北风大作,曹操占据上风口,加之是水战,更不存在干旱问题,因此,曹军遭遇火攻的可能性本来就非常小,曹军的谋士没有想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奇。

而在战斗过程中,孙、刘联军一方面采用了“火船”这种非常规战术;另一方面也是依靠着东南风这种反常气象的帮助,才能够顺利地对曹军实施火攻,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赤壁之战具有极大偶然性的原因。

所以,曹操输掉赤壁之战后,并没有对手下的谋士们大加责备——不是你们不努力,实在是老天不帮忙,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是衔笔书史,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点赞关注我哦~

虽然郭嘉不在了,但还有程昱等。这些大谋士真看不出来火攻计策吗?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江河水战,也标志着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曹魏赤壁之战的失败,也暂时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可能,同时,也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火攻只是赤壁之战吴蜀联军对付曹魏军队的一种军事手段。战机瞬间即逝,任何作战方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分析曹魏军队为什么会遭遇火攻而失败,必须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

一、“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曹军长途跋涉,千里用兵,如果马超、韩遂突然发难,曹军将遭受两面夹击之苦,需要速战速决。

二、“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水战并非曹军的强项,曹操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用突击训练出来的曹水军和荆州水军联合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因为任何军队、战法的打造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装备是次要的,主要是因为士兵的作战习惯、实战经验、战术素养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和完善。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

三、指挥官曹操本人也不懂水战,他用陆战的思维指导水战,陆战士兵虽然经过短时间的水战训练,登船后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曹军才会索战船。

四、《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北方军队水土不服,饥饿和瘟疫始终困扰着曹军,曹军必须速战速决。

五、曹军训练脱离实际,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殊不知那小小的玄武池人工湖岂能与长江天险相提并论。曹水军习惯于在没有大风大浪的玄武池训练,一到长江立马不适应。

综上所述,曹军要水战必须先索战船,索战船必被吴蜀联军火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