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作者本人?为什么?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本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肯定的是,书中贾宝玉的思想,就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否定的是,书中曹宝玉的生活经历,是作者虚构的。他不属于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贾宝玉就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他的思想和行为,代表了曹雪芹对社会人性婚姻爱情的思考。
首先一个大家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红楼梦》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与历史的艺术特点是不一样的。历史是要尽可能的按历史的事实如实描述。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宁可不写。不能编造和虚构。而小说不一样,它是可以虚构的。它可以把很多人的性格和故事揉进一个人物之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人们理想中的人物。这是小说和历史的不同。所以,任何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只可能有生活中的原型,但却未必与原型完全一致。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生活经历,与现实中的曹雪芹是完全不一样的。贾宝玉是生于公候之家。他出生的时候,奶奶是公夫人,伯父是一等将军,父亲是朝廷命官。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曹雪芹不一样,虽然他的祖父曾是康熙的陪读,做过江南织造。但是曹雪芹出生的时候,曹家已经败落。他的童年不可能过着贾宝玉一样的生活。
但是,《红楼梦》中贾家的生活细节,是有现实中曹家的生活体验。比如曹家身为江宁织制,其实就是为皇家采办物品的内官。所以,曹家的人,对皇家用品,也就是当时的高端奢爹品是非常熟悉的。曹家在曹雪芹时代,虽然已经败落了。但是,还有剩下的老人,都是经过世面的。他们可以和曹雪芹说起以前的盛事,曹雪芹再把它写在书里,就毫不奇怪了。
比如在元春省亲的章节中,有脂砚斋的批语说:“借省亲写南巡事”。说的是,曹家当初有在江南接待康熙皇帝南巡的经历,所以,知道接驾的具体情况,花费多少银钱,以及各种礼仪等。在写元妃省亲的时候,这些经验可以用的上。如此而已。如果说是小说写的是真的。查遍正史也没有发现明清两代有皇帝妃子省亲的记载。因此,省亲的情节,就是作者虚构的。而其经验来自曹家以前接驾的经历。
比如说大观园,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人都在找,大观园到底在那个地方。清代的袁枚曾说,他的随园,就是旧时曹寅家的院子。也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但是,随园的结构布局等等,与书中所写的根本不一样。因此,大观园也好,宁荣二府也好,都是作者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省亲和大观园出来?道理很简单,作者要写爱情,要写对婚姻爱情的思考。所以,男女主人公要有一个活动场所,这个场所里的人员,既可以有一定的自由,起码男女主人公之间,可以自由相见,这样,才可以产生爱情,才可以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所以,作品中需要这样一个场所。对于公候之家来说,太少的地方,人物安排不下。于是,就在作品中虚构了一个皇妃省亲的情节,借皇妃省亲,建一个主人公可以恋爱的场所。
另外,曹雪芹是想通过《红楼梦》反思婚姻道德对人性的压抑。他要把眼光放到婚姻与爱情的各个层次中去。所以,主人公贾宝玉必须是一个上可与最高层相接,下与低层相连的人物。这样,才能看到婚姻与爱情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部小说中,男主只有贾宝玉,而女主有“金陵十二钗”,与十二钗同重的还有一副钗(香菱),二又副钗(袭人、晴雯)。通过一个男主与十四个女主的情感交流,把婚姻与爱情中的方方面面全部关照到了。
从上面的意义上来说,贾宝玉是假的。他与曹雪芹不是一个人。
但贾宝玉的思想又确实代表着曹雪芹的思想。他其实是曹雪芹的思想代言人。从这点上来说,他又是真的。他的思想,就是曹雪芹的思想。
《红楼梦》的主旨是爱情。不能红学的研究达到怎样迷狂的程度,谁也否认不了这个事实。《红楼梦》的主题和之前历史上的爱情作品是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的。从爱情上来说,他继承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从世情世象的表达上,他又继承了《金瓶梅》。所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爱情作品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没有写完。
爱情上,《红楼梦》是对《西厢记》的突破,对《牡丹亭》的发展。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对宋明理学压抑人的情感的婚姻现实的批判。在题词中,汤显祖曾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岂知情之所必有也。意思是说,杜丽娘这种,因情而生,因情而死的情节,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但是,从情的角度上来说,可以有。杜丽娘的爱情,其中就是人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性的需要。这是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所以,《牡丹 亭》《西厢记》这些书,在当时,是被认为是诲淫诲盗的禁书。是不允许青少年们看的。
《红楼梦》的情爱观,不断承认生理需要的合理性(批判理学),而且提出了以男女精神契合为标准的恋爱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是不被理解的。但它却是今天判定爱情的一个重标准。曹雪芹的伟大,就体现在他思想的超前性上。因为他的思想是超前的,在当时,必然是孤独的。不被俗人所理解的。这就是《红楼梦》常常被曲解的原因。
总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既是曹雪芹,也不是曹雪芹。但他是曹雪芹思想的代言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作者本人?为什么?
因为《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太生动了,至于许多读者都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贾宝玉就是曹雪芹。
其实不是,贾宝玉只是曹雪芹用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原因如下:
01曹雪芹不可能骂自家骂得那么狠毒作者借焦大的嘴把贾府男人骂得连畜牲都不如。
情小妹痴情归地府一回,作者借柳湘莲之口骂贾府: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谁舍得这样骂自己的家呀!
02一个男人不可能骂自己的姐姐妹妹们贾府的女孩子们陪着贾宝玉住进了大观园,门风被败坏掉,贾府的女孩子们声名狼藉。从迎春开始,就已经没有正经人家来向他们家的女孩来提亲了,贾府三春就成了“贾府三艳”。
哪个男人会舍得称自己的姐姐妹妹们为“三艳”啊?只有搞特殊服务的女孩子才被这样称呼吧。
由此可知,三春不是作者的姐妹,所以贾宝玉也不是作者本人。
03贾宝玉是个精神病患者前几天我有一篇文章,论证了贾宝玉是一个多动症患者。其实我是怕祝朋友们一时接受不了,我才决定要循序渐进着写的。
实际上,贾宝玉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而且,以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与思想水平,贾宝玉被医治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既然贾宝玉的病治不好,也就是说他的思维一直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他不可能写成《红楼梦》这种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已经登峰造极的长篇巨制。(多动症患者也写不成啊!)
而且最关键的,红楼梦里有完美的逻辑思维能力。我是运用了数学的头脑与现代思维才把它读完的。
傻子不可能有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贾宝玉完全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曹雪芹与他有云泥之别。
曹雪芹是一位立足点很高的、胸怀国家与社会的、着眼于底层劳动人民的一位思想家、艺术家、社会学家,是有着睿智眼神儿的智者;而贾宝玉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一个混吃等死的啃老族。
所以,希望朋友们今后不要把贾宝玉与曹雪芹混为一谈。曹雪芹为我们写出了这么伟大的作品,我们应该敬佩他、怀念他、感激他,如果你把他当成贾宝玉,就是在骂他呀。
谁想把曹翁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可以接着这么说。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作者本人?为什么?
并非如此。曹雪芹与贾宝玉在思想讣识,生活经历,处世态度,以至身躯长相方面都不是完全吻合的。正如毛氏红学所指,曹雪芹还是想补天的,但是他失去了补天的资格和机会。曹雪芹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穷困潦倒的,绝不像贾宝玉那样锦衣玉食,仆妇成群。他在塑造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对,虽然也有自己的影子,但大部分是揉合了他那些满洲贵族亲戚家的公子哥儿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场景。正像已故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所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但可以称为自况。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作者本人?为什么?
是代表了,当时社会里的曹雪芹这一类人。[祈祷]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作者本人?为什么?
我觉着可以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的真实写照。书中把宝玉刻化的活灵活现,细致如微。如果没有切实的生活感受,凭空虚构,估计效果会大打折扣。宝玉既是一个多情的种子,又有叛逆精神,同时还才华横溢。单就做诗而言,如果宝玉不是曹的化身,那么多的诗,又那么多富含深意,情调的诗词,又是源自哪儿?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完美的小说。有反帝反封建思想。书中有些深奥的东西,尚未全解,故而只能以此作答。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就代表了曹雪芹作者本人?为什么?
作者写的红楼主人贾宝玉,应该有一点曹雪芹的影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