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满清本来也没有说要剃发易服的。
刚开始,满清认为自己是征服民族,是贵族,高人一等。所以自己的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想被征服民族穿戴。
朝鲜是在皇太极时代被满清征服的,算是藩臣,允许它保持半独立状态,服饰自主。
到了满清入主中原,刚开始也没有要求剃发易服。后来是一个叫孙之懈的汉臣上书多尔衮,建议剃发易服。这才下了剃发令,造成了无数悲剧。
朝鲜和内地情况不同,因此躲过了剃发易服的命令 ,得以保持自己的服饰。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提问者问“清军攻陷朝鲜后没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很显然是把剃发易服和清军攻陷李氏朝鲜的时间搞颠倒了。剃发易服是顺治元年清军入关之后才推行的一项“国策”,而清军攻陷李氏朝鲜是在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
天聪元年,刚刚登上汗位的清太宗于是年正月初八正式对李氏朝鲜宣战,命阿敏、济尔哈朗兄弟和代善的儿子岳托等人率师入朝,拉开了清军进攻李氏朝鲜的铁幕。之后,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李氏朝鲜根本无力招架,时任李氏朝鲜国王举族逃往江华岛避难。最终,李氏朝鲜被迫求和,除了永绝明王朝一条,李氏朝鲜同意对后金入质纳贡、去明年号、约为兄弟之国。自此,李氏朝鲜名义上从明王朝外藩变为了清王朝(时为后金)外藩。
崇德元年,清太宗去汗号称帝,清太宗为了使称帝更加“名正言顺”,“指示”外藩李氏朝鲜上表劝进。但是,李氏朝鲜非但不同意上表劝进,而且其国王还拒见清使、不接受其来书。清太宗正式称帝时,李氏朝鲜使臣甚至还公然拒绝跪拜,将清太宗彻底激怒。是年,清军第二次进攻李氏朝鲜。在清军的铁骑面前,李氏朝鲜再一次一败涂地。崇德二年正月,李氏朝鲜不得已再次举白旗乞降。这一次,清太宗对李氏朝鲜没有第一次那么客气了,强令李氏朝鲜去明王朝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改奉清王朝为正朔,按时上贡,并送质子二人入清。自此,李氏朝鲜正式成为清王朝外藩。
也就是说,清军第二次攻陷李氏朝鲜是在崇德二年。彼时清王朝对占领区还没有剃发易服的政策,甚至对其内部八旗也没有明确严禁蓄发、着汉服的规定。更何况,无论后金时期还是清王朝时期,清王朝对李氏朝鲜一直都没有领土要求,要的只是李氏朝鲜改换门庭、奉清王朝为正朔,对清王朝称臣并断绝与明王朝的关系而已。换言之,清王朝并没有像后来入关之后对待明王朝国土一般将李氏朝鲜国土视为己有,而是和明王朝一样,将李氏朝鲜视为外藩。因此,清王朝对李氏朝鲜的政策是相当宽容的,只要李氏朝鲜对清王朝纳贡称臣即可,不仅没有强行要求其剃发易服,甚至连李氏朝鲜君臣仍然着明式服饰也没有强令更改。
那么,剃发易服又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在清王朝攻陷李氏朝鲜多年以后了。顺治元年,清王朝入关,正式拉开了一统天下的铁幕。但是,最初摄政王多尔衮实际上也没有让汉人剃发易服的想法。而且,提出“剃发易服”这个建议的也不是满洲人,而是汉人,他就是汉奸孙之獬!投降满清的孙之獬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剃掉了自己的头发、换上了旗装。上朝之时,孙之獬自以为剃发易服了,便准备站入满班,孰料满臣根本不接受这条狗,将其踢出了满班。灰溜溜的孙之獬不得已又站回了汉班,可是汉臣们见他剃发易服也不干了,又将他踢出了汉班,搞得孙之獬非常狼狈。孙之獬不愧是条狗!见如此,索性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让汉人“剃发易服”。说得那叫一个好听,而且是说给小皇帝清世祖的:“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多尔衮一听,有道理啊!为了彰显满洲入主中原,多尔衮于顺治二年强令全国汉人限期“剃发易服”、违者重罚,于是便有了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
顺治二年,距离崇德二年李氏朝鲜投降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而且,李氏朝鲜作为外藩,清王朝并没有以国土视之,自然也就没有强制要求其同时“剃发易服”。更何况,清军入关之后,面对明王朝广袤的国土,心中早已有了更大的念想,哪还有工夫惦记李氏朝鲜那苦寒之地?你们爱咋地咋地吧!于是,此后的二百余年里,中国人拖起了长长的辫子,而李氏朝鲜却依然留着明式发型、穿着明式服装,直到清末日军占领李氏朝鲜,一直如此……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你要是了解剃发令的由来,就会知道,朝鲜为什么不用改了。
多尔衮刚入关的时候,也没想到剃发这点。而是由汉人降官孙之獬提出,他的理由让多尔衮无法拒绝: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意思很明确——显示征服者的地位。显示的对象是谁呢?不言而喻。
所以,并不是清朝境内的所有民族都要剃发,留辫子,改服装。而是本着熟藩剃,生藩不剃的原则。
熟藩、生藩的界定可能有些麻烦,不如换个说法。能直接管控到的地方,得剃。不能的,就意思意思。
像西藏,新疆,云南土司,都是只有归附的军队和贵族要剃发留辫子,而且在款式上可以做出让步。蒙古、苗族则要看情况。
自己国境内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实际上都没有完成剃发,更不用说属于境外的朝鲜了。
其次,清军攻陷朝鲜的时候是在1636年,剃发令则是在1644入关后颁布的了。当时清军正急着在黄金乡“收玉米”,哪管的上后边苦寒的朝鲜。
等到平定天下了,朝鲜也算是个例外,从国君到平民依然延续这明朝旧衣冠。清朝也没对他诉诸武力,因为清朝知道,根本不可能对这地方实行长期占领。
皇太极两次出兵朝鲜,打的对方都放弃抵抗了,但却丝毫没有占领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地方太穷了。偶尔过来打秋风也就算了,驻兵占领肯定不合算。
朝鲜半岛有价值的也就北部,南部全是山地,要来有什么用?可满清已经从他北部割下来不少地方了,剩下的也没什么价值(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要他做什么?)。
加上朝鲜也很听话,虽然标新立异,但是不闹腾啊。比什么西部蒙古(准噶尔),大小和卓要听话多了。没事浪费国力做什么呢?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朝鲜半岛虽然也属于华夏文化圈,但它一直都是游离于中原王朝独自发展的。
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正面的国家,是公元前194年,处于西汉初年,燕国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了本土的箕子朝鲜政权,史称“卫满朝鲜”。然而这个政权大约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被汉武帝给消灭了,汉王朝遂在半岛上设立了四郡,将其扩入了帝国的版图,当然不是全部,在如今的南韩部分还有三个国家,大抵还处于部落政权时期,他们被合称为“三韩”。
但西汉在这里的统治并不长久,主要是半岛之上以及辽东周边的土著民族并不愿意接受汉王朝的统治,汉元帝建昭二年(37)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这就是一直存活到了唐高宗时才被灭亡的“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被唐朝灭亡之后,半岛至上就只剩下一个本土政权,那就是臣服于唐的新罗。等到唐朝走下坡路,丧失了对辽东的控制权后,朝鲜半岛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权,即高丽王朝,高丽王朝灭掉了新罗,实现了半岛的统一。
而此时的中原王朝随着唐末藩镇之乱,再进入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建立,再也没有把统治的触角延伸到半岛之上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元朝。
蒙古试图征服过高丽,从1218年一直到1260年,双方之间的拉锯战持续了40余年。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蒙哥死于钓鱼城,蒙古内部发生了极大的问题,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争夺战,使得高丽有了与蒙古媾和的机会。
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在击败阿里不哥后,对处理与高丽的关系时,听取了汉族官僚的建议,并没有继续对高丽用兵,而是选择和平的方式将高丽纳入治下,即成为藩属国。忽必烈选择这种方式大概也是因为当时主要的目标是南宋,暂时顾不上鸡肋般的高丽。
元朝与高丽的宗藩关系到后来演化成了一种十分特别是的关系,元朝以缔结婚姻的方式,即将公主下嫁给高丽王来实现对高丽的控制,而高丽也常年向元宫廷献妹子。
总而言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似乎放弃了对高丽的彻底征服,转为将其纳入天朝宗藩体系下的藩属国,而半岛之后后来的朝鲜政权,对明朝也如高丽对元朝一般乖乖当儿子,双方之间的关系就这么相对稳定了下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付出较少,收获比较大的对朝鲜的控制方式,不插手朝鲜内政,(也就意味着没有行政成本)但又可以随时要求藩属国对宗主国履行义务。元明大概就是这种打算。
说完朝鲜,再来说后金,其实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开始施行他的薙发(剃头)收养政策,这算是剃发易服政策的前身,在他所征服的大部分区域,都要求薙发,不薙发
就杀头,这种政策到了皇太极时代更加强硬,比如在攻陷永平、迁安、滦州。遵化时,就让阿敏发布了剃发令,这是一项由身体到心灵的征服政策。而事实也证明了,它对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很大作用。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清朝为何不让朝鲜人剃发易服呢?
这应该是清王朝对朝鲜的定位原因。在后金时期,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对于一心想要攻略明朝的后金政权而言,朝鲜虽然弱,但也如芒在背,先是对朝鲜发动丁卯之役,迫使朝鲜献纳岁币,开始通商,实际上就是把朝鲜当成了粮仓,想要的时候就来取,以此来削弱朝鲜的经济,使其不能向“爸爸”明朝“效忠”。
这种不平等的相处方式,朝鲜当然不满,双方之间的矛盾重重,朝鲜经常以次充好给后金老爷一些次等货,而当时后金对朝鲜经济上又比较依赖,于是等到1635年皇太极干掉林丹汗,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帝后,以朝鲜拒绝上皇太极尊号为由,再次发动了战争。
这一次,打得朝鲜俯首称臣,双方再次订立了盟约,历史上称之为“三田渡之盟”,这个盟约就征兵、进贡数量等方面做了十分明确的规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太极不征服朝鲜?
此时的朝鲜其统治学的是明朝那一套,虽然统治阶级腐朽,但自成体系,这个体系是清朝难以插进去的,倘若直接征服,必然水土不服,所付出的行政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重蹈明朝对安南统治的覆辙。
以武力为威胁的宗藩控制则不然,首先,朝鲜能够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进行生产,可以远远不断地为清朝提供物质人口的支持,而清朝完全不用付出,这么算起来相当划算。
既然不征服朝鲜,让其维持现状,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剃发易服”的本质是为了对有效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进行从身体到心灵的征服,而一个前期为清廷提供粮食人口,后期可有可无的小宗藩国,是没有必要去推行这种残酷政策的。
清王朝征服了汉地之后,继承了汉人政权的对外政策,即天朝—宗藩—朝贡体系的建立,这一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彰显天朝的风采和大度,当然要对朝鲜这么第一个宗藩国面前树立一个正面形象,这样一来,就更加不可能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了。
说到底,清朝也跟明朝一样,把朝鲜当成外夷处理。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清军在攻陷朝鲜后确实没有在当地实行剃发易服的命令,这是有原因的,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军并不想真正占领和统治朝鲜,在清朝看来朝鲜只是个藩属国,只要朝鲜听话支持清朝就可以了,毕竟二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清朝的领土范围那么大,没必要这么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清军第一次攻朝图
政治原因清朝在进入北京之前,主要是在辽东和明军作战,而当时的朝鲜是和明朝结成兄弟关系的,在战争中出兵帮助了明军作战,此外还给驻扎在岛上的明军提供物资弹药的补给。这种情况对清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1627年,当时清军统帅阿敏率领三万军队横越鸭绿江,第一次进攻朝鲜,一直打到了朝鲜首都平壤城下,而当时的平壤驻军统帅见清军势大,居然弃城逃跑,清军轻松拿下平壤城。朝鲜国王在听到清军攻陷平壤的消息直接弃城而逃,跑到江华岛上,后来派人谴使求和,第一次签订了中立条约,承若不再支持明朝。
但是后来朝鲜并没有真正遵守之前的约定,继续暗地里支持明军,这下清军愤怒了,在1636年12月,皇太极亲自率领12万大军渡过鸭绿江,第二次进攻朝鲜,朝鲜国王再次仓皇出逃。后来战场连续失利,朝鲜国王不得不向清军投降求和,最终屈辱地订立城下之盟,向大清称臣,与明朝断绝一切关系。这次是真正的服从了清军的要求,朝鲜还派出了自己的军队支援清军作战。
通过二次攻朝,清军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使得朝鲜彻底诚服了,成为藩属国之一,因此它不需要在当地实行剃发易服政策。
清军作战图
其他因素朝鲜自古就是个半岛国家,他深受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因此受到大陆的政局影响很大。在清军二次进攻朝鲜的过程中,清军也发现了,朝鲜普通老百姓对清军是极度不友好的,在和朝鲜军队作战中还要时刻担心和防备朝鲜当地民兵的攻击,后勤部队经常被民兵骚扰攻击。因此清军想要占领统计朝鲜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况且朝鲜本来就有自己的统治政府,清军如果推行剃发易服的命令,可以想象的出会遇到普通朝鲜百姓何等的抵抗。
另一方面,朝鲜本身的文化、民族、习俗就和清朝的满族相差很大,如果想要在朝鲜强行推行命令的话是会引起尖锐对立的。这一时期清军还在和明军的交战中,朝鲜并不是主要的目标,没有必要在朝鲜身上损失宝贵的战斗力。朝鲜只要做个听话的藩属国,按照清军要求派出支援就可以了。所以清军在达到自己的主要目标后就退出了朝鲜,朝鲜的事情还是由朝鲜自己的政府负责,这样也省心。
朝鲜军队作战剧照
综上所述,清军没有在朝鲜实行剃发易服是和当时的局势、自己的目标密切相关的,朝鲜只要做好藩属国该做的就可以了,毕竟清军的也不希望自己身边出现一个老是捣乱的人。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满清什么时候征服朝鲜了?平行时空吗?附庸国可不是被殖民或者被征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