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汉家对谁不狠心?自从汉朝建立之初,这种刻薄寡恩的习惯就流传下来了。这可能是他刘家的传统。
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后,对他父亲说,看自己建的家业有多大。把天下看作自己的私产,为了这个家业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于是建国之后,为了这个家业,先杀功臣,再杀异姓王,后要求非刘氏不王,再后来连吕后的外戚都杀了。
晁错因为建议削藩安刘氏,七国之乱一起便被灭族,李陵因为投降被灭族,戾太子刘据因为起兵自卫被杀满门。翻开汉史,到处都是血淋淋的。一言不合,便诛九族。在这样的朝代,皇帝哪管自己想得有多么荒谬,只管去做就是了。
卫子夫出身寒微,以色事人。虽有外戚立功匈奴,受宠贵为皇后。可在皇帝眼中,色衰爱弛是自然的事。外戚已经没了再建军功的能力,宫内又有年轻貌美的竞争对手,再加上小人离间捣鬼,武帝偏听偏信,大祸终于酿成,太子已死,皇后还能当吗?唯有以死明志。
有人说,这是汉武帝英明,为了防止外戚掌权。可把贤明的皇后和太子杀了就能阻止这一切吗?这只是汉武帝年老昏聩,骨肉相残罢了。
汉家对待所有的人,都冷酷无情。君哀卫子夫,何不见,还有钩弋夫人在后面。
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当然是对卫子夫的行为不满。
其实,汉武帝对卫子夫非常不错。
卫子夫出身低贱,本是平阳公主的奴隶,因为汉代公主都喜欢给皇帝兄弟送女人,而且平阳公主与汉武帝感情很好,卫子夫偶然在平阳公主府被汉武帝睡了,平阳公主就顺水推舟送卫子夫给汉武帝。结果卫子夫怀孕了。
汉武帝非常兴奋。当时汉武帝已27岁,自14岁登基至今没儿子,各地诸侯王当然各是蠢蠢欲动,朝中大臣则非常紧张,卫子夫的怀孕给予了汉武帝非常重要的信心,安抚了朝臣。
随后戾太子刘据诞生,汉武帝终于拥有了第一个合法继承人。皇后陈阿娇嫉妒得要死,因巫蛊被废,汉武帝册卫子夫为皇后,儿子刘据为太子,说明汉武帝是非常中意的。
接着,汉武帝提拔卫青及霍去病,形成如日中天的卫霍军事贵族集团,也充分说明汉武帝对卫家的看中。此后太子集团膨胀,连丞相公孙贺都是卫子夫的姐夫。
最终,巫蛊案爆发,是整个非卫氏贵族阶层对戾太子、卫子夫、公孙贺等势力联盟的联合反扑。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一、卫青霍去病死去,戾太子失去帮助。
二、公孙贺父子罪有应得。
三、卫子夫女儿诸邑公主不举报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诅咒汉武帝,坐诛。汉武帝对卫子夫管教子女的成果极其不满。
四、戾太子本身有巫蛊行为。毕竟江充挖掘太子宫,戾太子不可能不派人跟随。
五、戾太子狗急跳墙,矫诏杀江充后急忙去问卫子夫。卫子夫也是非常猛,立即以皇后印征调车马、仆役、射卒,协助儿子发动叛乱。戾太子随后派人占领仓库,发放武器给市民。汉武帝没等到戾太子请罪,才下命令平叛。
所以,当戾太子失败逃亡后,汉武帝派遣官员收回卫子夫的皇后印绥,卫子夫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只能自杀。
这就很清楚了,戾太子巫蛊在前,伪诏杀大臣与中,假奸臣造反名义胁迫首都市民发动叛乱于后,造成死伤数万人的残酷结局。对于案件的定性,别说汉武帝过后醒悟戾太子被人挑唆逼迫才叛乱也没给予平反,就是汉宣帝掌握权力后无法,不能也不敢去翻这个案,只给祖父刘据上戾太子的追谥,给太祖母卫子夫一个思皇后的追谥。
为啥?
思者,追悔前过也。
卫子夫以皇后的身份协助戾太子反叛,以妻叛夫,都是确凿的罪行。这也是汉武帝对卫子夫的定性。不可宽恕也,能够让其自杀已经是汉武帝的仁慈了。
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汉武帝雄才大略,又沉猜忌刻,他在位期间,汉朝国势大起大落,到了晚年,年老怕死,猜疑多忌,杀朝臣杀后宫连儿子也不放过,搞得丞相都没有人敢担当。这样一个人,如果说有一位女人能拴住他的心,与他善始善终,可能性极低,不但对卫子夫,对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也是笑着金屋藏娇,落得长门遗恨,在卫子夫之后的还有钩弋夫人,都是不得好死。
刘彻与卫子夫的感情得益于影视的煽情,看起来好像久经磨难,曲折起伏爱得深沉,事实上都是刘彻不同时期的不同产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彻刚当上皇帝,雄心勃勃准备推行系列改革,重用儒士欲有所作为时,被还在生的太皇太后窦氏出手阻了一把,废了两任丞相,重新起用黄老学派治国。刘彻无所事事,只得嬉戏度日,出游打猎。姐姐平阳公主为弟弟解忧,在一次宴会上设歌舞欢娱,武帝一眼就看上舞伎卫子夫,临幸了她并收入后宫。
这可看作是年轻皇帝一次放荡不羁,卫子夫入宫后,一年多都见不到武帝,可知确是临时起意。等到皇宫要遣散宫人出宫,卫子夫自请离开,才再度引起刘彻的注意,对她怜爱有加,大加宠幸。不久,就有了武帝第一位女儿卫长公主。却由此引起皇后陈阿娇的妒忌,对卫子夫屡下杀手,连其弟卫青也差点遭了毒手,幸得公孙敖相救,一来二去,倒助长了卫子夫在刘彻心目中的地位,卫青也由此贵显。(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卫子夫自此尊宠日隆,专擅后宫十年之久,前128年,为当皇帝十二年,天下以为会是无子而终的刘彻生下第一个儿子刘据,武帝欣喜若狂,朝臣大加祝贺,天下因此享受圣恩。母以子贵,有子的卫子夫据此推掉了无子的又陷入巫祝案的陈阿娇,成为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武帝表姐陈阿娇妒意勃发,误人误己,被软禁在长门宫郁郁而终。而卫氏从此一步登天,皇后卫子夫,弟弟卫青出击匈奴有大功封大将军,外甥霍去病封冠军侯,卫氏一门五侯,贵宠天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卫青谨慎自守,做事一丝不苟,虽居大位,却被政敌找不到丝毫差错,也得到武帝的看重,曾对他说,不必顾虑外甥的太子之位,刘据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卫氏满门因卫青的存在得以多年无灾无祸,哪怕武帝后宫宠幸的女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卫子夫的后位安然不动。在卫青霍去病逝世后的十七年里,卫子夫在后宫处事公正,以德服人,扶持儿子刘据,一切都很美满。
随着刘彻年纪渐大,性格逐渐暴戾,小人乘虚而入,刘彻本性中的忌刻沉猜大起,晚年喜怒无常,多所杀戮,由丞相公孙贺父子引发的巫蛊事件,迁延日久,牵连多人,最后在江充的攀附下,太子刘据也被牵连进来。由于猜疑和封闭,刘彻父子沟通有误,激起叛乱,卫子夫也见不到武帝,支持太子起兵杀江充清君侧,使用皇后玺缓调动宫卫,刘据兵败逃走自杀,武帝派使者责问卫子夫,卫子夫无法说清,只得自杀明志,此时卫子夫距进宫已经三十七年。
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卫子夫,西汉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她的名字叫什么,史书并无记载,子夫只是字,历史称之为孝武卫皇后(谥号思,所以也称之为孝武思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唯一对之称赞的后妃,她的德行是汉朝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都是有名的。从一个歌女,一跃成为执掌西汉汉武帝时期后位达38年之久,卫子夫在中国历代皇后中,她的评价相当高,有贤后之称!
卫子夫掌后位38年之久。她只不过是一个歌女,不过就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一个歌女,机缘巧合见到卫子夫,被她的才情和美貌吸引。一年后,在遣散名单中汉武帝看到卫子夫的名字,随后想起她来,而后一步步登上后位。她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为西汉,为汉武帝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死后尊享荣耀,陪葬茂陵。而卫子夫,如今,只剩下遗址,思后陵早已不见踪影。
回到主题,汉武帝为何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不得不说到史称巫蛊之祸的事,说到这,我想说说为何江充的一面之词可以让很容易调查清楚的事最后却演变成卫后为尊自尽,戾太子刘据含恨自尽了?卫子夫在宫中受宠,使得外戚势力越来越强,逐渐与皇权分庭抗礼,卫青和霍去病乃汉武帝时期手握重兵且军事指挥才能卓越,为西汉汉武帝朝屡次立下战功,而这两人一人是弟弟一人是外甥。哪怕他们去世,卫后这边外戚的势力依然没减多少。比如卫后的姐姐的丈夫公孙贺位列三公,官居宰相,又比如卫青的儿子卫伉,都是在巫蛊之祸中被迫致死,这就是汉武帝为了防止太子势力过大而逐渐消除羽翼。本无可厚非,为了太子以后登基不受外戚摆布,这样做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晚年的汉武帝猜忌多疑,太子刘据又在奸人冤枉之下被迫起兵杀江充,最后却误以为造反,后自杀。汉武帝随之收回卫子夫的皇后绶印,卫子夫为自证清白,含恨自尽!
大致经过就如此,猜忌多疑,卫后外戚势力威胁过大,就是导致本该很简单的调查结果演变成血腥的冤案。巫蛊之祸的演变,不过只是后宫之间的一种心理上的一种发泄,虽然汉武帝朝严禁巫蛊,但把矛头直指太子时,汉武帝为何如此轻易的为之,就在于卫后在长达38年的皇后生涯里,与她有关的嫡系亲属不断涌入朝廷内部,产生了庞大的外戚势力,这也成了汉武帝晚年心头的一块病,也许汉武帝只是想减弱外戚势力,最后没成想逼迫之下太子被逼起兵,认识到错误后召见太子,可派出的人因担心被杀,诬告太子谋反。太子起兵,卫后默认还是叫太子起兵,不得而知。巫蛊之祸始于江充,而卫后和太子刘据决策失误导致火球越滚越大。卫后自尽后,被葬入乱坟岗,后汉宣帝继位,改建,称之为思后陵!
卫子夫,汉武帝时期最受宠爱的人,哪怕年老色衰,汉武帝从没想过废后而改立她人,哪怕宠爱如李夫人,勾弋夫人等等佳人,卫子夫的后位从未被动摇。不曾想,巫蛊之祸的诞生,导致卫后蒙冤自杀,死后也未能陪夫君左右,生而同寝死后同穴这样一个愿望都不能实现。她是幸福的,是汉武帝对她的爱让她登上一个女子所能登上的最高巅峰,让她得以在历史留下贤后的美名。但她也是不幸的,一生都恪守德行,一生都在做着皇后该做的事情,死后却不能享尊荣,陪同丈夫一同葬在茂陵。注:汉武帝时期,并无合葬,李夫人的墓在茂陵旁边,也就是陪葬。也许这与她们而言,等同于合葬吧!
也许,唯一能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刘询(刘病已)的即位,西汉最高统治者,还是到了卫子夫的这一脉上,虽然晚了几代。刘询的即位,史称汉宣帝,他为其恢复了名誉和地位,重新奉牌位入宗庙,称“孝武卫皇后”,与刘彻的宗位一起接受刘姓子孙的膜拜,同时置皇后陵园以皇后礼重新安葬。最值得一提的是汉宣帝为她追缢号“思”,卫子夫又被称为卫思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缢号的皇后!
最后补充一点:思后非废后。
因《汉书·外戚传》中李夫人篇中“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一句,所以有卫子夫自杀前已被废后的质疑。
持异见者认为,班固这句“卫思后废后四年”,是为下文霍光追尊李夫人为孝武皇后做铺垫。如果班固在上文中没写“卫思后废后”五字,那么承接下文的追尊行为则会名不正言不顺。而后来汉宣帝之所以能够追谥卫子夫曰“思”,正是由于她没有被废的缘故,因为废后是没有资格获得谥号的。
首先,《汉书·外戚传》卫皇后传记篇为“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可见,武帝之“策”的内容即为“收皇后玺绶”一项,而非“不可以承天命”、“罢退居某地”。这就有两种可能,一是收玺绶时卫子夫自杀,正式的废后诏书还未来得及下,废后程序终结;二是武帝只是暂时收回皇后实权,待太子起兵事尘埃落定后再做出是否废后的决断。
其次,根据班固在《汉书·外戚传》中的记述可知:《外戚传》中但凡被废的皇后均在个人篇幅内交代被废事宜,改称“废后”并以此结束。而卫子夫传记部分则从开始到结束,无论是自杀、追谥都未曾出现一个“废”字。全篇以“孝武卫皇后”开始,间以“子夫”、“卫后”、“皇后”,并以“思后”结束,不同于其它明确被废黜的皇后。
再者,《汉书》众皇帝《纪》中,废后大事皆有记载,俱言“皇后某氏废”,而卫皇后为“皇后自杀”。
最后,《汉书·武五子传》开篇:“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不仅将卫子夫依旧称为皇后,且将身为宗子的刘据置于汉昭帝刘弗陵之前。
卫子夫,虽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一生。但依然赢得了后世的称赞!而她,一代贤后卫子夫!史称孝武卫皇后。
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汉武帝痴迷仙术,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始皇被徐福忽悠了好几次,致死也没有见到神仙一面。汉武帝也经常上当受骗,甚至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轮番的诓骗和利用。晚年,汉武帝的性情更是反复无常,加上身体上出现疾病,所以变得更加妄想多疑。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家族因用巫蛊诅咒武帝,事发后公孙贺被灭门,武帝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牵连其中,结果也被武帝决死。事情到此不但没有结束,而且掀起了一场地更大的腥风血雨。
不久,酷吏江充上书汉武帝说:陛下之所一直精神萎靡,身体恙魇,其实是宫中还有巫蛊在作祟。武帝深信不疑,命江充彻查。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巫蛊,江充完全是居心不良,因为他曾经与太子刘据有积怨,而武帝去世他就会失去靠山,所以不得不为前途未雨绸缪。恰好此时武帝与太子产生隔阂,两年多来,父子二人都没有见过一面,江充觉得这正是除掉太子的天赐良机。因为武帝最痛恨巫蛊,因此江充继续在巫蛊上作文章,借机陷害太子刘据。
既然江充早有预谋,所以很快就在太子的宫中挖出了诅咒武帝的“木偶”。此时太子刘据当然明白江充是在加害自己,于是要求面见武帝澄清事实。而江充怕计谋暴露,于是拼命阻拦太子面见武帝。太子无奈之下,只好找母亲卫子夫商量应对措施。为了不让江充的阴谋得逞,卫子夫支持太子将江充擒杀,于是宫中出现混乱。
从来都不乏浑水摸鱼之人,宫中的混乱又让别人看到了机会。原来,当时的二师将军李广利也想扳倒太子刘据,好让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刘髆上位,于是亲信丞相刘屈氂连夜跑到甘泉宫面见武帝,说太子刘据举兵谋反。武帝虽半信半疑,但还是派刘屈氂率兵前去“镇压”。卫子夫当然不会让儿子坐以待毙,于是把自己的守卫全部交由太子指挥,太子又假传圣旨释放官狱囚徒,最后又煽动了一部分长安百姓,与刘屈氂及随后赶到的胡人骑兵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五日,伤亡数万,血染长安。最终太子刘据失败逃亡,而此时的卫子夫百口莫辩,在武帝的逼迫下自尽。
那么,武帝为什么对卫子夫那么狠心呢?
其实,不是武帝对卫子夫狠心,而是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
首先,武帝的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还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失宠后被幽禁于长门宫,阿娇为得到武帝的回心转意,特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武帝虽对司马相如的才华赞叹不已,却对陈阿娇置之不理。最终,阿娇郁郁而终。虽然阿娇有错在先,但武帝的做法也太过无情。
其次,整个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武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三子孙子(刘据之子)直接或都死于武帝之手。
晚年为传位于幼子刘弗陵,特意赐死其母亲钩弋夫人。
总结: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但杀伐果断、冷酷无情,无论对亲人、家人还是大臣、外人一向如此。在汉武帝的心里,权力的重要胜过一切,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只要有人触碰了他的这道底线,武帝从来都是六亲不认,因此对卫子夫心狠也就不足为奇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汉朝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生男勿喜,生女勿卑,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我们经常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来抒发自己对对方得爱意。我也相信,卫子夫和刘彻也曾是对方心尖上的人。
都说乱世出英雄,卫子夫就是那个时代的女英雄,她,一介平民,鱼跃龙门成为权倾天下的皇后,整整三十八年的岁月,她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皇宫。那么最后两个人为何会走到对立的局面呢?让我们从他们的一生来分析一下。
首先,初登皇位,不能掌权,卫子夫是他的解语花。
刘彻继位之初,左有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右有王太后手握重权,朝廷官员多是出自这两个家族,刘彻没有自己的亲信,在朝廷上看似风光无限,时则处处受制,不能展开拳手施展抱负。
而卫子夫的出现让他内心的郁闷,有处诉说,得以疏解,子夫经常用她在民间所见所闻开解刘彻,让他对天下民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个时候他们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夫妻。
其次,整顿朝局,用人不问出身,提拔寒门子弟。
窦太后去世以后,窦氏子孙势力大不如前,刘彻看准时机,从天下选拔人才,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开始提拔寒门学子,遏制朝堂上贵族势力的发展,朝廷需要新鲜的血液进行革新。
平阳公主真的是大汉的一颗福星,她先是把卫子夫送个了刘彻,后有举荐了马奴卫青,如果说卫子夫以色侍人,难么卫青就是靠实力说话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放在别处可行,不能说卫青没有靠裙带关系,但是如果他没有真刀实枪的能力,也做不了汉朝的大将军,让匈奴人闻风丧胆了。
卫家的风光,在卫青去世以后就一落千丈,不复从前。卫家只是汉武帝实现梦想的一局棋。用完了总要抛弃一旁的
刘据虽然是太子,但汉武帝仍是壮年,身体要多好有多好,巫蛊之祸的时候刘据的孙子都有了,即使没有混乱估计也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做太子做到老死的人。
再次,年老色衰,没有靠山,成也刘彻,败也刘彻。
卫子夫做了汉武帝三十八年的皇后,生有三女一男,曾经的恩爱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消失不见了。
自己年老色衰,朝廷上卫青和霍去病都不在了,子夫没有了靠山,刘彻能给她无尚的荣光,也能把她打入地狱。成也刘彻败也刘彻。也许他从心里也是看不起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后,终究是让她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了。
复次,后宫只问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年纪轻轻的就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人的永远是那张年轻的容颜。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让汉武帝更加怀念这个过早离开自己的女子。她的音容笑貌永远是年轻的。
汉武帝晚年,身边美女不断,前有李美人,后有钩弋夫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而此时的卫子夫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
综述
本该永生相伴的夫妻,却在同行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分道扬镳。
刘彻皇帝做的久了,许多感情都麻木了,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江山社稷,早就没有了儿女情长。和卫子夫数十年的夫妻,曾经的美好都记不清楚了。
卫家失势以后,晚年的汉武帝依旧不放心卫青在军中的影响,怕太子刘据佣兵造反,所以她一直在等机会清除卫家在军中的势力。江充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制造了巫蛊之祸。最终太子刘据自杀,卫子夫也永远的离开了皇宫,死后无牌无灵位无祭奠。
成也刘彻,败也刘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