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赵匡胤的军队制度,是有利于当时的稳定,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哪个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赵匡胤的军事制度是有利于当时的国家稳定的,到现在还能看到那些制度的影子。但有些做法矫枉过正,造成了宋朝军事不振,积弱难返的局面。
唐末以来,节度使权力过大,拥有地方的所有权力,这就造成了节度使拥兵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武人当权,五代十国如同走马灯一样进行着王朝交替。针对这个局面,赵匡胤和赵普商议,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来保证宋朝的稳定。
一、加强中央直辖部队禁军的实力,削弱地方军力。把地方的精强人马都选拔进禁军。余下的才充地方的厢军。
二、用文官管兵事,充任各级军事机关管理者。
三、把军队的带兵、调兵和用兵权分开,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管募兵调兵,三衙管日常训练,出征时再派将领带兵出征。打完仗,兵归宿卫,将归本职。
这样一来,终宋一代,也再也没有出现过五代十国那样的军人造反割据现象。
但由于矫枉过正,也留下了一些弊端。首先,军队里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削弱了战斗力。第二,精兵集中中央,地方兵弱,抵挡不住敌人的侵略。第三,武将地位低下,难以施为。第四,禁军日渐腐败,战斗力越来越低。
这些也宋朝国势不振,军事上积弱,面对侵略经常失败的原因。
有人说赵匡胤的军队制度,是有利于当时的稳定,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哪个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赵匡胤的军队制度,总结出来就是两个字:养兵。史称“募兵制”。
我们首先看看赵匡胤本人对“养兵”的解释,他说道:“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按照赵匡胤的设想,就是把那些戴罪有人或者无赖之徒都招进军营,使之接受军队的管理,同时被军队豢养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他们成为为害国家的“叛民”。《续资治通鉴长编》对此有段非常详细的论述,书中写道:“艺祖(赵匡胤)平定天下,愁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节以军法,厚禄其长,使自受重,付以生杀(之权),寓威于阶级之间,使不能得动。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因取其力以卫养良民,各安田里。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看完史料的记载,我们就能理解《水浒传》中那些定罪之人为什么都被送去军营了。
除了有罪之人和“无赖不逞之徒”,还有一类人也被北宋政府收入军中,那就是“失职犷悍之徒”,指的就是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及小手工业者。把他们招入军中,豢养起来后,不仅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断绝了他们与普通百姓的联系,同时使之成为镇压、消灭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赵匡胤的这个政策在当下确实称得上一个得意之作,高明之处就是在于把反抗政府的潜在力量,转变为维护政府的封建力量。在当时,确实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募兵制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随着军队数量的膨胀,庞大的军费开支成了北宋政府的巨大负担,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比较一下北宋军队数量的变化: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公元968年--976年),378000人。
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年--997年),666000人。
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1021年),912000人。
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1259000人。
下面我们再看看宋英宗时军费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宋英宗元年(公元1064年),三司使蔡襄上疏皇帝,对军费在国家财政中的占比作了详细的汇报。他说当时北宋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三千六百八十二万五百四十一贯一百六十五文,支出三千三百一十七万六百三十一贯八百八文。加上匹帛绢紬絁,北宋王朝一年的收入是六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通过蔡襄的统计我们发现,北宋王朝当时的财务状况就是入不敷出。假如国家遇有战争、灾难重大变故,必然拿出钱来应付。
募兵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封建社会,由于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大多依靠人力来完成。但是北宋的募兵制把全国成批的精壮劳动力送进军营,不仅脱离了农业生产,而且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然是非常严重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在《原弊》中写道:“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游耕,何相反之甚也!”欧阳修还在《原弊》指出,北宋王朝一遇到灾荒年景,就把精壮劳动力招进军营豢养,生怕他们聚众闹事。精壮者进入军营后,田地只能由老弱病残耕种。地方官员招收的精壮劳动力越多,受到的奖励就会越丰厚。地方官员给出的解释是“不收为兵,则恐为盗”。但欧阳修却叹息道:“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据名臣富弼给宋仁宗的奏疏中透露,仅河北地区有一年遇到水灾,就一次招收了三十万农民进入军队。这仅是河北一地,假如全国几个地方同时发生灾荒,该有多少农民进入军队。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进入军队,就不会轻易被遣返,直到人老体衰时才会离开。每年都有大批量农民进入军队,受国家供养,而国家财政有限,当然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如此巨大的开支。这就是北宋政府的“冗兵”问题。
我仅举此两例为大家解释募兵制的优缺点,总体来看,赵匡胤或者后世之君在推行这一项政策时,并没有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假如遇有灾年,北宋政府采取边赈济,边抗灾的办法对付灾年,百姓既有了口粮,又对来年的生活充满展望,那么我想,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应该会好一些。
有人说赵匡胤的军队制度,是有利于当时的稳定,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哪个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赵匡胤所创立的军队制度概括来说有三大特点。
1.调拨地方士兵精干,充实中央禁军。使中央军队人数和实力远远超过地方军队,到了后期中央禁军数量更是达到100万之巨。评价:削弱地方实力,提高中央军事实力,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反叛。但是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造成后来积贫积弱!
2.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士兵没有固定的驻防地,定期轮替迁移,这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评价:有效防止将帅反叛,但是削弱军队战斗力,使后来对近作战屡战屡败!
3.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调派军队的是一个人,军队被调派到指定地点之后统帅并指挥的是另一个人。评价:有效防止将领反叛,但是严重影响军事指挥!降低作战效率!贻误战机!
赵匡胤的初衷是防止地方势力和将领造反,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但是他矫枉过正了,这种制度所导致的军队对辽、金作战屡战屡败,丧土失地的后果远远要超过其带来的好处!他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制度来维护统治,但实际上这种制度非但没能有效维护统治,反而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这种军事制度弊大于利!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积极影响!
有人说赵匡胤的军队制度,是有利于当时的稳定,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哪个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简单地说,赵匡胤主要进行了以下四项军事制度的改革,从而将兵权从中央到地方上的兵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第一、禁军由“三衙”分掌。
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把殿前副都点检这一职位取消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则形同虚设,不掌握实际的兵权。
掌管禁军的机构虽然还是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但实际上却是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个机构分布掌管,称为“三衙”。
“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他们分统禁兵,互不统属。“三衙”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用和撤换,他们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第二、领兵权和调发兵权分离。
“三衙”虽然分布掌握禁军,但他们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发兵、调兵的权力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只有发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南宋时的朱熹曾说:“枢密院号为典兵,仓促之际要得一马使也没讨处。今枢密院要发兵,须用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
这样一来,任何人发一兵一卒都得通过向皇帝要旨,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无权调动军队。第三、使京城驻军和外地驻军保持均衡,即“内外相维”。
北宋建立之初,有禁军22万左右,赵匡胤把10万余人部署在京城,10万余人分散到各地驻扎,是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叛乱,也使外地驻军联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的内变,内外军队相互制约,都不敢随意发生变乱。
而京城驻军又比外面任何一个地方上的驻军多,这又反映了赵匡胤用兵保卫京城的意图。这样,皇帝也就可以牢牢地控制全国的军队了。第四、使兵与将分离。
北宋时,无论是驻扎在京城的禁军,还是驻扎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经常的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边,有的则要到产粮食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方法称为“更戍法”。
而且,军队的将领也经常要更换,有紧急的事需要出师时,将领由皇帝临时委派,当兵事完毕,即兵归宿卫,将还本镇。
这样一来,北宋就出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领再也不能和士兵相熟悉,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在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作乱了。
赵匡胤这一军事制度的改革,虽然始终没有出现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的现象,但是造成了两宋时期对外军事行动偏弱,直接靖康之变和崖山灭国
有人说赵匡胤的军队制度,是有利于当时的稳定,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哪个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抢得政权,得国不正,心虚得很;此外后周在世宗的治理下军力强盛,猛将众多,也担心其它大将依样画葫芦,夺取赵家的江山,所以在军事上采取了许多削弱武将,文官为上的政策,后续统治者基本都沿袭了这一政策,从宋真宗亲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一般。
其军事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控制将领领兵权。宋朝枢密院长官军队调用,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但领兵权利归于军事统领,如此削弱了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二者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以加强中央控制。
二是禁军驻军分开。北宋都城长期有全国一半兵力左右的禁军驻守,以对各外地驻军形成压倒性优势,水浒传中常说的80万禁军说明其规模的强大,同时外地驻军也可以制约京城禁军,防止发生内乱。
三是国家政策上的重文轻武。宋朝是武官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低的时期之一,同品文官地位远高于武官,且文官节制武官,由此造成民间也重文轻武的现象,如此一方面对宋朝经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使中华民族逐渐失去了尚武传统,这一点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汉朝之所以短时间能反击匈奴,封狼居胥,除了注重骑兵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战国以来的秦汉人民,击剑之风极胜,尚武之风深植民间,可以说很多人都是击剑高手,这一点在战场格斗时给汉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而宋朝重文轻武,使得中华民族渐渐失去了尚武的传统,这也是元明清时代出现多个少数民族一统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军队调换制度。宋朝实行驻军经常性调防制度,美其名曰锻炼士兵的能力。实际上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后果,将领很难树立威信,也就削弱了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和军队战斗力。
个人认为第三点对后世影响最大,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中华民族也就是那个时候失去了传承数千年的尚武之风,以至于出现近代的百年耻辱,不可不说这是民族的悲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