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其一生的心血在死后是如何毁于一旦的?
有人说,王安石是穿越人物,他的很多措施都是现代的思想,太超前了。
不过,不管是否超前,王安石的举措最终的目的还是想改革时弊,重振宋朝。
在所有的改革目的中,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第一要务。这就不可避免的和当时的既得利益者发生冲突。这些既得利益者大都是当朝权贵,很有势力。
王安石凭借皇帝的支持,依照自己的蛮劲,强行推行新法,在舆论上处于下风。而对推行新法的官员也不进行培训,造成下面推行新法,不是消极怠工,就是推行偏差,老百姓没得到实惠,到处怨声载道。因此,变法不久就失败了,新法也就人亡政息了。
王安石退职在家,还幻想新法能留下点什么。当得知连青苗法都废了,这才彻底绝望了。
王安石太超前了,用现代人的话说,还是回到他穿越前的年代好一些。
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其一生的心血在死后是如何毁于一旦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安石身上最耀眼的标签,其主持的新法也一直为今人所推崇乐道。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位千古名相在死后八百多年一直以奸臣面貌示人,直到清末民初,“变法维新”派的梁启超撰文为其平反,才恢复了忠臣名相的身份。
一个不计较得失,披肝沥胆主持变法,只为富国强兵的宰相,究竟做了什么?竟惹得天怒人怨,在死后身败名裂。
说到底,皆因“新法”而起。新法的初衷是摆脱“三冗”的困局,富国强兵,可王安石却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昔日的好友、师长、学生都一一成了政敌。最终,新法不但夭折,甚至在后世八百年都被当做“祸国苦民”之法。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一一梳理分析,或可得出答案。
新法是“富国苦民”之法新法名目繁多,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裁兵法等十余种法令,其根本目的总结起来可以用“敛财”二字概括。其中民怨最大的是青苗法与保甲法。
这其中固然有“好经念歪”的因素,但根本在于朝廷将压力转嫁于百姓,以尽最大可能压榨百姓为手段达到充盈府库的目的。
一部本质上以苦民为手段转嫁朝廷危机扩充国力的新法,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基础。
“庆历新政”失败导致王安石缩手缩脚宋仁宗年间, “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朝廷陷入积弱积贫困局,危机日趋明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范仲淹主导推行“庆历新政”,强调澄清吏治,厉行法治,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修武备。
但新政的重头戏,澄清吏治精简“冗官”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而北宋的官僚集团政治能量又空前强大,少数改革派官员无法与之对抗,又得不到皇帝的全力支持,新政最终不了了之。
有了前车之鉴,王安石不敢轻易触碰“吏治”精简“冗官”,只得将文章做在了百姓身上,意图增加府库收入,来改变抑或缓解“三冗”问题带来的危机。
所以,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只是一个连治标都难以达到目的的次选办法。
不敢“革新吏治”,又要依靠官僚集团推行新政,重用提拔的官吏大都是祸国奸佞,开党争闸门对王安石而言,这是个无解的死循环。新法“苦民”“扰民”的本质使得许多曾经欣赏和举荐过王安石的大臣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上。当时的名臣富弼、司马光都坚决反对新法,司马光与王安石私交很好,屡次写信规劝无果。
为了顺利推行新法,王安石贬黜了大量直言敢谏并且反对自己的官吏,如吕公著、范存仁等。不得已,只能启用一些愿意为其所用,推行新法的人。只是这些人虽然有能力,但大都是些自私贪权之徒,如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人。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围绕在王安石身边的大多是后世盖棺定论的奸臣。新法一派的执行能力虽然大大提高,可依靠一群趋炎附势,争权夺利,寡德自私的人推行新法,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因为这些人推行新法只是争权夺利的手段而已。
比如被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吕惠卿,为了独揽大权,甚至不惜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来达到目的。这样一群人纠结在一起,怎么可能一心一意推行新法呢?
新法一派为了铲除异己,将所有反对者逐出京师,并且开始以支持变法与否划分阵营,新党、旧党逐渐泾渭分明。
随着新旧两党矛盾激化,斗争的矛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变法,两党间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支持而支持的情况层出不穷。只要新党支持的,不论好坏,旧党一律反对。只要新党反对的,不论好坏,旧党一律支持。反之,亦然。
朝廷很快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扯皮之中,足以断送一个王朝的党争不可避免的拉开了序幕。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苏东坡就是新旧党争的炮灰之一。
事已至此,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事态的发展早就超出了王安石的预料和掌控。变法也沦为新旧党争的工具,失败在所难免。
高太后与宋哲宗的矛盾使党争白热化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年幼不能亲政,高太后摄政掌权。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旧党复起,清洗新党,新法全部被废。年幼的宋哲宗在高太后打压下愈发不满,因此对依附于高太后的旧党也憎恨不已。直到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去,新党再度得势,宋哲宗依靠新党的力量对旧党进行了报复和大清洗。
新党旧党经历了元祐时期的两次清洗,矛盾已然不可调和,朝政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党争泥潭之中。
及至宋哲宗英年早逝,新党成员蔡京靠着巴结宋徽宗得到重用,北宋的一只脚踏进了毁灭的泥潭。
不能盖棺的定论如前言所述,所谓新法于北宋而言已经成了一个拔毒的脓包,毒固然拔出了三分,可脓包恶化感染,伤的却是身体根本。一生心血化为党争的牺牲品,这是王安石的悲剧,也是北宋的悲剧。
今人很难理解党争对中国古代王朝的伤害,它就是一道催命符,一旦出现,又无法克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比如折腾了唐朝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就是加速唐王朝的灭亡的祸首之一。
新法初衷固然是富国强兵,但王安石却阴差阳错的拉开了北宋党争序幕,又重用了一批徽宗时期祸国殃民的奸贼。难怪赵构如此痛恨他,将他贬斥为祸国巨奸。南宋以后,元明清官方也基本将王安石定性为奸臣,元人修的《宋史》没将他列入奸臣传已经算留了脸面。
然而,北宋灭亡的锅能让王安石一个人背吗?从宋仁宗开始,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那一个皇帝能脱开了干系?
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其一生的心血在死后是如何毁于一旦的?
王安石变法,最终目的是要让北宋王朝摆脱财政危机,一挽对西夏和辽在军事上的颓势。
一句话,叫富国强兵。
但说其一生的心血在其死后毁于一旦,未免夸大其词。
因为其生前,他的变法便已以失败告终。
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几大措施,都只能达到一个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而强兵利民却走向的相反的方向。
青苗法,和民间高利贷抢生意,看似利民,更有人盛赞为是超越千年国家银行的雏形,但推行下来却弊大于利,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官府还是大户放贷,都不希望死帐,都希望放钱给有偿还能力的顾主,所以没钱的穷人永远借不到钱,大户又把政府得的这份利加在农户身上。
保甲法,唐宋几百年以来推行得挺好的募兵制,王安石为了财政省钱,逆时代潮流,搞保甲法以大量民兵代替正规军,职业化的军队永远比业余民兵有战斗力。保甲法只是进一步削弱了宋军的战争力。后来金人入侵,号称数百万的民兵队伍真没起到太大作用。
养马法,把国家应该承担的最重要的战略力量的培养这个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了农民身上。除了省银子,并无卵用。废养马场改由农户养马,一则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二来削弱了帝国最根本的战略储备。到后来北宋帝国严重缺马,被金人欺负,王安石应该背半个锅。
总而言之,王安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帝国的命运,真正改变北宋帝国命运的是,自王安石变法后,帝国的文臣们便纷纷站队,非新即旧,帝国时新时旧,帝国的党争猛于虎。
其实新也好旧也好,都有一定的利弊,就好比一个病人生病了,用西医还是中医,都有一定理由,但如果今天用中医,明天用西医,后天再换中医,再强壮的人也会被折腾升天。
还有王安石施行变法,目的无私富国强兵,但后来举着新法旗号的,却大多是急功近利的小人当道比如蔡京之流,就纯粹为了个人私欲杀鸡取卯,对国之危害亦越深。
而当时对于北宋帝国来讲,财政的吃紧只是表面可看见的危机,
而真正的危机是来自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那是从根上留下的病根(与文人共治天下。)王安石不是神,对此他无能为力的
所以,不存在王安石死后改革成果毁于一旦的说法 。北宋帝国的病,也并不王安石种下的,不过后期新旧变法党争,加速了帝国灭亡的步伐。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其一生的心血在死后是如何毁于一旦的?
王安石本人的性格问题和认人不清 造成变法本身就问题多多 他还没死变法就差不多快完了 本质上 两宋这种懦弱无能、贪图享乐的基调开国就定了 也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 更何况文人往往是事倍功半 做事没效率 看宋人党争可知
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其一生的心血在死后是如何毁于一旦的?
首先我们知道,王安石是宋朝宰相,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诗人。在王安石的为官生涯当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由他主持的“王安石变法”了。
但王安石死后,他所主持的变法内容却被毁于一旦,为何他所主持的变法被取缔呢?
王安石生前为朝中宰相,死后其变法的巨大功劳也被全部抹杀,甚至受到保守派的指责!
在1067年王安石官升翰林学士,面对迟滞不前的宋朝,提出了一系列变法的对策和细节,并且在全国推行他的变法,变法包括财政和军事和民生三个方面,由于覆盖范围广,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
王安石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以往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推行“青苗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王安石为了增加官府收入,又增加了多项税赋,这就是所谓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农民身上也是增加了多项负担;并且新法也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
终于在王安石死后,他所推行的变法也被保守派抛弃。
在宋哲宗继位后,任用司马光作为宰相,这样一来,本就是保守派的司马光,成为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作为保守派,他第一件事就是否定变法能带动过多变革,再加上变法派,群龙无首朝中人气尽失。不久,变法的条例被司马光全部废除。
这次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王安石变法当中先进的经济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只是当时的王安石做法过于冲击保守派的利益,一时不能为所有人所接受。
所以说,王安石变法初衷是好的,只是没能全面考虑,毕竟得不到皇室支持的变法,注定不长久,如果能像商鞅一样,首先得到秦王不遗余力的支持,那么最后变法成功的几率还是蛮高的!
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变法失败的呢?不妨评论下,一起讨论学习下
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其一生的心血在死后是如何毁于一旦的?
在评论王安石变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的一首小诗,曾编入小学课本,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在当年,人们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恐怕没那么轻松,也许还多了几分心惊胆颤。
为什么,因为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正身居丞相的高位,更重要的是,他正在大力推行变法。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最为厉害:总把新桃换旧符。言下之意就是,顺我者昌,不顺我者,我就要用新桃换掉你这旧符。
通过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八个字:刚愎自用,不能容物。
史料就曾记载,说王安石排除异己,凡是拥护新法之人,不论品德如何,就大力提拔。许多有才能的大臣,就因为对新法提出异议,就被逐出朝野。像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都被王安石驱逐。而像蔡京之流却纷纷上位。造成奸臣当道的局面。
再从变法的内容开看,王安石退出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目的是好的,但也弊端百出,滋生腐败。建立的滋生了无数的贪官。民怨沸腾。
所以,当支持他的宋神宗去世后,靠山一旦失去。反对他的力量汇成一股洪流,自然把他打翻在地。他的新法自然宣告失败。
就是这样,新法带来的不利影响,给宋朝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宋神宗的儿子,即位的新君就是宋徽宗,有名的亡国之君啊。就不再细说了。
所以后来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就曾这样的评论,说宋朝的灭亡,开端与王安石。这样的评价不能不说恰如其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