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把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行政、军事、财政完全分开,此举是有利还是有害?
赵匡胤是个伟大的君主,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至于幽云十六州没有收复,那是他死得早,怨不得他身上。他把宰相的权力分散,是为了宋朝政权的稳定。
五代十国的起始和延续,都是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过大有关。节度使管理当地的行政军事财务,又是武人当权,这造成战乱割据四起。为了结束这一切,赵匡胤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
首先,杯酒释兵权,把地方的军权收回中央。加强禁军,将地方的骁勇将士收编进禁军。地方上用文臣掌州事。防止了过去的武将专权的局面。
赵匡胤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对政权机构采取了“分化掌权,互相牵制”的策略,将中央机构分为“分化事权,互相牵制”的策略,把原来的中央机构分为行政、军事、财政三部分,分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管辖。三者互不通气,同时向皇帝负责。
这样,武将不能割据造反,文臣宰相也形成不了门阀势力。终宋朝一世,再也没有出现节度使割据和权臣篡位的事情。有效的保证了宋朝政权的稳定。
但是,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虽然宋朝在当时经济上十分发达,但在军事上由于“强干弱枝”策略,造成地方军队寡弱,无力抗敌。禁军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低下。宋朝一世,军事积弱不振,也是和赵匡胤的政策有关的。
赵匡胤把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行政、军事、财政完全分开,此举是有利还是有害?
宋朝的政治机构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以保证权力的集中。另外还增设御史台,以此来监督地方权力。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宋太祖重视科举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他大力推动科举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改革,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 军事上,设枢密院,实行调兵权而没有统兵权,将领有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尽皆听皇帝诏令。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另外宋朝虽 然也有如唐朝一般的节度使,但是这些节度使大多数都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实际的权利。 经济上,首先赵匡胤重视民生的发展。五代和宋初,黄河水患严重,每年都有许多百姓深受黄河水患祸害。赵匡胤登基之后,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赵匡胤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各大运河进行了疏通治理,使得水患灾害大幅度减小。老百姓们不仅没有因为河道受水患迫害,而且还因为河水的灌溉,使得粮食高产,收 成极好。 赵匡胤改革徭役,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上的赋税除留基本所用之外,其余全都统一上交中央,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宋朝出现“建隆之治”的繁荣景象 。文化上,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 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终宋一朝,中国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赵匡胤把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行政、军事、财政完全分开,此举是有利还是有害?
一种政策的长期推行必然有其历史与现实背景,宋太祖在当时实行的分权之策明显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但矫枉过正导致了后来的军力疲弱。另外,宋太祖主要削弱的是藩镇将领的权力,而对宰相权力的削弱自汉朝以来一直在进行。
“藩镇割据”与军阀混战天宝末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序幕。“安史之乱”以唐朝中央政府接受部分安史部将的投降而结束,但拥有强大兵力的节度使们进一步掌握了地方的军事、民政、财政大权,他们割据一方、不服中央号令,史称“藩镇割据”。公元907年,唐朝最终被宣武节度使朱温灭亡。
《新唐书》:“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劳民费财,祸所繇生。懿宗任相不明,籓镇屡叛,南诏内侮,屯戍思乱,庞勋乘之,倡戈横行。虽凶渠歼夷,兵连不解,唐遂以亡。”到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军阀相互攻击,举兵篡位之事也如家常便饭,形成继“五胡乱华”之后的又一个乱世。此时皇帝的拥立与罢黜完全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为此这一时期的君主们纷纷采取建立禁军、调动地方节度使等强干弱枝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实力派。禁军负责守卫都城、压制地方藩镇,例如后梁、后唐就以禁军削弱河北三镇,后来的赵匡胤更以禁军“殿前诸班”统一天下。而频繁调动地方节度使,可防止掌握军权的将领们长期驻守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于年。”《困学纪闻》:“自唐肃宗之后,纪纲不立,叛兵逐帅,叛将胁君,习以为常,极于五季。君如逆旅,民坠涂炭。”杯酒释兵权与中央集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鉴于唐末以来藩镇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尤其是避免其他禁军将领效仿自己“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以及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所以以各种手段加强中央集权。他最终通过强干弱枝和重文抑武的政策,终结了长达二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军事上,宋太祖对各地节度使采用赏钱、田收受其军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财政上,州、郡等地方税赋除了日常行政经费外全部上缴中央,同时设置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权,地方将领再无财政大权。行政上,文臣掌管州、郡的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在州以上则设置路,各路设“帅、漕、宪、仓”四官分掌地方之军民、财政、刑法、粮食,直接向中央负责。
《朱子语类全集》:“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广骑所过,莫不溃散。”附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肖像
鉴于唐末以来的武人乱政,“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此政策虽然成功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却造成两宋军事长期积弱,使北宋在面对契丹时处于守势,南宋面对金时屈辱求和,最终导致被元朝所灭。
再加一句,两宋时期宰相的权力相当大!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赵匡胤把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行政、军事、财政完全分开,此举是有利还是有害?
肯定是有利的,这就如同现在民主制国家的三驾马车,只可惜宋朝没有一个明君,没有一个皇帝可以驾驭的了,这三驾马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