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的是“兴复汉室”吗?
从各方面看,是真的。
一,当时,诸葛亮是蜀汉实际的领导者。魏国篡夺汉室江山,蜀汉自诩是汉室正统的延续,和魏国势不两立。号称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不是魏灭蜀,就是蜀灭魏,没有其他出路,为此必须北伐。
二,当时蜀汉内部各种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了转移矛盾,团结内部,北伐也是最好的手段。
三,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再加上亲自训练了十万精锐之师,肯定要用于北伐。
四,蜀国国土小,人口资源都是最少的,发展国力肯定赶不上魏国。只有把战争引入魏国国内,才能阻碍魏国的发展。这样还有一战而胜的可能。
五,实在不行,以功为守也要比死守国内等待敌人万事俱备后来攻,等待灭亡好。
从诸葛亮北伐的种种迹象来看,他的兴复汉室的心可昭日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让后人敬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的是“兴复汉室”吗?
现在针对历史问题,在网友中有一股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看法,动辄往阴谋、往阴谋论上挂靠,恕我直言这是相当错误的。
孔明北伐原因如下:
一、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
刘备作为汉代帝胄、汉左将军、领豫州牧,竟三顾茅庐,去礼遇27岁的年青人诸葛亮,这让孔明心存感激,和刘备一番长谈后,决定殚精积虑,去帮助刘备实现隆中对所共同设定的战略计划,收复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夷陵大败后,托孤于孔明,甚至允诺孔明:阿斗堪扶则扶,不堪扶君可取而代之,并嘱咐阿斗兄弟对孔明以父视之。
孔明定会鞠躬尽瘁,死命争夺中原,即领导北伐。
二、网上有人说孔明为独揽朝政,才北伐,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孔明北伐,可能有统一蜀汉思想、集中权利的意图,但他绝不是为个人,这是孔明历朝历代受敬重的原因,今年的武侯祠竟然孔明是主角,君主刘备退居配角。孔明集权的目的是为了国家,而不是独揽朝纲甚至图谋不轨。这是他和历代野心家的本质差别。孔明大权独揽、小权释放,是为了集中全国的智慧共同扶佐阿斗统一天下!
客观地说:刘备留下的是烂摊子,这个时候再让蜀汉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离蜀汉完蛋也为时不远啦。孔明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口号,正好汇聚人心,把更多的精英汇于这面旗帜之下,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这难道不是大快朵颐之事?
三、部分网友诟病孔明的是孔明权利欲太强,甚至拿刘阿斗说过的话来作佐证,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掌握了权利后去干啥。
刘禅说过: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很多人以此为据,指责孔明专权。其实蜀汉自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刘备发动夷陵复仇战役后,蜀汉原气大伤,尽管历史上没有刘备“五虎上将"一说,但京剧戏文里唱的“五虎上将俱已去矣,只剩得赵子龙老迈年高”这是实情。这个烂摊子,刘阿斗是撑不起这个门面的!
四、李严这个人虽为托孤之臣,但这个人是有政治野心的。
表面看来,刘备把他的政治遗产及刘阿斗托付给两人,孔明代管政权,李严代管军事。其实两人不是平起平坐的,孔明入蜀后治蜀有功,威望如日中天,深得官吏、百姓的爱戴,李严是孔明的军事上的助手及点缀,李严是没有实力和孔明抗衡的,皇帝钦命的皇子他假爸,什么概念?阿斗可扶则扶之,不可扶则可取而代之。刘备发自内心,一方面是对孔明的才能绝对信任,第二方面是对孔明的人品绝对放心。如阿斗不足扶,证明阿斗荒诞得一塌糊涂,蜀汉江山交付给他也玩不了几天,于其如此,不如交付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孔明。
李严中护军,留守白帝城。在邓芝出使东吴后,事实上白帝城已无太大军事价值,让李严同时成为托孤之臣,也只是给益州派系一点精神安慰,安抚而已。而李严先是要仿孔明开府仪同三司,后又退而求其次,想割几个郡成立个事实上的独立小王国,都被孔明识破了,调他到前线担任自己的北伐军后勤司令,以用其才,以文的方式挫败他建“国中国"的图谋,这是忠臣加能臣的表现,其忠心可照日月。
四、杜甫的诗表达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群落对孔明的景仰,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诗句写尽了孔明的冲天才气,写尽了孔明的极度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孔明对刘备信任的回报。此心可照日月,其军事才能也足照春秋。孔明是读书人的一面旗帜,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诸葛亮、诸葛瞻等三代为刘氏江山送了命,还不足以证明孔明一家的忠诚?不要动辄用阴谋论的有色眼睛去看人,不要一扁担打翻一船人。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的是“兴复汉室”吗?
未出茅庵,已知三分,因汉数己终,得其人不得其时,六出祈山,以待天命,演兵法,尽忠志,死而后己。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的是“兴复汉室”吗?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他一直有个理想,就是匡扶汉室,这一直是他和刘备共同的理想,只不过他们两个人到死,都没有完成这个心愿。
刘备死后,给诸葛亮留下了很大的难题。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败,蜀汉国内如在风中飘摇。国力下降,百姓困苦,大将也死的差不多,与蜀汉黄金时期差得好远,可以说到处都是一片颓势。
再说先主的儿子刘禅,虽说还算听话,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可在白帝城托孤时,自己又答应了先主要忠心辅佐他,而且他还认了我做义父,再加上先主曾经对我的赏识,我是被套牢了,完全撒不了手,只能用这条命来振兴蜀汉。
君子一诺,价值千金!
即使再难,也要硬着头皮做下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我们蜀国的天险,会困住我们不好向外发展,但也帮助我们把敌人阻拦在外面。
只要做好防御,我守蜀国没有问题。
先与东吴打好关系,才能避免同时与两个国家敌对,同时也可以转移曹魏的注意力。
这些事进行之后,也达到了我的初期目标。
曹魏在先主死后,也没把我蜀国看在眼里,主要精力都在对付东吴。
我就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国内事务上,内促生产,发展经济,打仗都需要钱,没钱没粮,日子难过,趁着现在魏吴两国相争,我们赶紧休养生息。
还要巩固边防设施,特别要加强边界的守卫,再加强军事训练,把城池守卫好,才有发展的可能。
等我腾出手来,就可以对付南边的野蛮子,到时平定了他们,我们蜀国后防就无忧了。
通过我几年的理政,颇有建树,蜀汉国内有了很大的起色。
可是国内的势力也开始暗流涌动,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开始争权,如果不想办法平衡,引起内讧,会误我蜀国的。
而我那义子刘禅,人已长大,心思也多了。毕竟他是君,我是臣,我也不能管得太狠,义父毕竟不是亲父,我还是去汉中避开他吧。
此时,魏国皇帝曹丕也死了,曹睿继位。可这个新皇帝既然想攻伐我蜀国。这个臭小子,毛都没长全,就一肚子坏心思,好在魏国群臣把他拦下了。
不过,老夫岂能容黄毛小子猖狂!
经过我这几年的努力,我蜀国也恢复元气,既然魏国想打我们,那就别怪我不客气,我先收拾他们,让他们也不敢小瞧我们。
我带军出汉中,攻陇右,打得魏国一个措手不及。陇右五郡,我已得其三。
魏国得到消息,举国震惊!
曹睿那个臭小子,这下有你好看的。
我知道这次北伐不会成功,但为人在世,被人看扁,也非我诸葛的性格。
只要我活着一日,我就让那些兴风作浪者不敢妄动,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都不敢小瞧我蜀国!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的是“兴复汉室”吗?
谢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丞相,他北伐曹魏,当然是为了兴复汉室,只是他兴复的,只是刘备刘禅父子的蜀汉,与汉献帝刘协的东汉无关。
悦史君做出这个判断,是有历史依据和考量的。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他协助刘备连孙抗曹,打赢赤壁之战,慢慢有了蜀汉政权的根基。
当时的皇帝是东汉的汉献帝,诸葛亮显然没有尊重他,他支持刘备在没有汉献帝同意的情况下晋位汉中王,更在曹丕篡汉之后,假称汉献帝已经被害,拥立刘备当了蜀汉皇帝。
但汉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后,还活得好好的!
我们都知道,刘备自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胜和刘发同是汉景帝之子,也就是说,刘备和刘秀都是刘邦的后人。
在西汉灭亡后,刘秀可以站出来建立东汉,这是兴复汉室;在东汉灭亡后,刘备似乎也可以站出来建立蜀汉,诸葛亮对曹魏作战,显然也是兴复汉室。
但这样的类比是有漏洞的,因为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还活着,还有大量血统比刘备纯正的多的皇族后人,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真要兴复汉室,就不应该另起炉灶,而是支持汉献帝复位。
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一生都不支持刘备刘禅父子跟孙吴对抗,孙吴当然也是汉朝的割据势力,诸葛亮能容忍,说明他的兴复汉室,只是维护蜀汉小政权罢了。
但历史没有办法重演,悦史君认为,诸葛亮和刘备创造的历史,已经是三国史上骄傲的一页了。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的是“兴复汉室”吗?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乃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迫不得已的。为什么要这么说?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①、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是为了对外打出正统的旗号,挽救蜀汉因偏安而造成的战略被动局面。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在东汉政权虽被曹操掌握,但尚可维持住其有名而无实的正统旗号时,全天下那些留恋汉室的人,都还保有一丝幻想或者说是祈盼。
而各方诸侯因为畏惧乱臣贼子的恶名,虽然互相交兵佂伐,但却不敢纂汉而代之。也因此那些忠于汉政权的人,仍然保有中兴汉室的希望。
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曹丕纂汉,在这以后正牌的汉朝政权便不复存在了。而那些尚且忠于汉朝的遗老遗少们,也因此失去了偶像。
当此之时刘备及时建立了蜀汉政权,重新树立起了汉朝的旗号。然而与曹魏相比蜀汉政权的实力太过于弱小了!不仅如此,还因为东吴袭取了荆州,导致了孙刘两家反目,以致于刘备愤而东佂,最后因大败而使本就实力弱小的蜀汉元气大伤。
因此在刘备以后的蜀汉政权所面对的战略环境是相当被动的。也因此身受托孤重任的诸葛亮也只得与东吴和好,以便消除东吴的敌意,借以争取抗曹盟友,兼为缓解战略被动局面。
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也是为了争取人心,并向天下表明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如果不以此为旗号,则蜀汉政权就不仅会失去人心,并且还将沦落为一个苟且偷安的割据政权,丧失掉继承汉朝正朔的资格,所以诸葛亮不得北伐!
②、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也是为了整合內部各派势力,以求稳固住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
蜀汉政权的内部成份复杂,各方各派势力交织错综于其间,故在权力分配上一直是有不足以为外人道的苦衷的。
这一点从刘备虽托孤于诸葛亮,但又不得不重用益州本土派干将们即可看出。虽然李严这个益州派代表,最终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的斗争中失败了,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内部争权的根源。
也因此诸葛亮就必须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为旗号,才可以有效压制益州派的政治挑战。为外来的、偏安一隅的刘备集团找到立足于益州的理由。
如果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为旗号,来证明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则可有效整合蜀汉政权内部的各方势力——否则益州本土派有何理由,要去供养一个偏安的割据政权呢?
假设一定要建立一个割据政权,难道益州派自己不可以建立吗?又何需任由一个外来势力凌架于自己的头上,对其俯首称臣?所以诸葛亮只能以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告诉天下人,也告诉益州派:我们可是正统的汉朝政权,而且是中央政权!现在只不过是借助益州作为基地,以图恢复而己!以中央的名义借驻于地方,当然是名正言顺的!
③、兴复汉室重整汉朝江山,是诸葛亮毕生为之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之的。
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感动得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那以后诸葛亮就把刘备的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终生!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仍然是忠诚地辅佐不成器的刘禅。可谓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为了能让刘家父子能够灭魏吞吴,重新建立对全国的统治而耗尽了心血!最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
以诸葛亮的智慧,他又怎能不明白汉朝大势已去,难以重兴了呢?可又为什么一定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这并非诸葛亮自不量力,试图要以一己之力去倒转乾坤!而是因为刘备对他的信任、重用,使得诸葛亮产生的感恩之心促使的!
也因此诸葛亮才会明知单凭实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力量,难以实现其灭魏吞吴的政治理想,却又不能、不愿也不肯放弃其北伐中原的理念!
综上: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中原,乃是由于自己的理想和整合蜀汉政权内部以及维护正统地位的需要,共同促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