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因为工资给得太高了吗?

这个和工资有什么关系?海军是高科技兵种,当时全世界的海军都是和英国学习的,高福利和高报酬是海军的标配。

就拿日本来说,二战时,日本国内已经饿得吃不上饭了,日本海军还在大吃大喝。当时陆军的辻政信大佐去见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三本五十六,因为说话趾高气扬,海军很讨厌他,专门给他吃士兵的饭。谁知道辻政信吃了以后大加赞赏,海军赶快说,是为了款待他专门给他做的饭。

海军的高标准待遇的全世界通行的。有个说法,造一艘军舰三两年就够了,而培养一名合格的舰员要花多得多的时间。因此,二战中,尤其是太平洋战场,双方的舰员也是对方重点消灭的对象。到最后,日本根本就没有合格的舰员。著名的“信浓”号航空母舰上的舰员竟然大半没有出过海,致使“信浓”号被美国潜艇一次射击就击沉了。

北洋海军的覆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家的制度。海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他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才能维持。而封建社会的特性,使得这支受到西方思想技术教育的军队无所适从,思想上的摧毁是这支海军覆灭的一个原因。

封建制度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死敌。腐败是封建制度垂死的表象。封建王朝去建设一支西方资本主义建军思想的现代化海军,无异于痴人说梦。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必然的,跟工资开得高不高没有一点关系。

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因为工资给得太高了吗?

我是山鬼说,我来作答。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在北洋海军成立的时候,李鸿章还比较担心兵源,怕没有人愿意当海军。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还处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时期,种地是中国人最本分的事情。即便是当兵,也要当在陆地上作战的陆军,站在地面上,心里踏实。李鸿章说:“虑左帅在甘,诸将不愿西行之情见于北洋。”担心出现当年像左宗棠率军到西北时,官兵怕苦而不愿意西行的情况在北洋海军发生。

可是,没有想到,北洋海军成立不久,不仅李鸿章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而且还麻烦了,许多绿营兵,甚至八旗子弟,也纷纷要求到北洋当兵。为了能当上北洋的兵,他们甚至不惜请客送礼,用现代的汉语叫“走兵门”,当时叫“内有门马”。

真是怪了!李鸿章闻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不愁没有兵源了,惊的是还是没有明白,怎么有这么多人来争着抢着当海军?

其实,这个问号的答案就在李鸿章自己那里一北洋海军的薪水高!

海军与陆军不一样,几乎在其成立那天起,海军的技术成分就高于陆军。说得通俗一点,当海军要比当陆军要求高。在陆军,你可以目不识丁,并且不影响你当这个长,做那个官。但在海军不行。北洋海军的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战官指的各舰的舰长(管带)和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指的是各舰的轮机长。《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无论是战官和艺官,都必须从正规的军校毕业,也就是水师学堂毕业,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才能担任。不经军事院校培训,就不能任军官,这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项规定明确堵塞了直接从行伍的士兵中提拔军官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军官的质量。

这种情况只能在海军出现!

北洋海军的士兵也是这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因为,舰艇上专业技术兵多达几十种,如:旗兵、舱兵、油兵、鱼雷兵、鱼雷匠、升火兵、电灯兵、锅炉兵、洋枪兵、油漆兵、帆兵、木匠、铁匠等等。这些士兵的专业技术都不是一般的农民可以干的。换句话说,这是技术活。

既然是技术活,掌握的人就不一定多,所以李鸿章为了搜罗各种技术人才到北洋海军中当兵,决定在北洋海军中采用“高薪制”。《北洋海军章程》解释:“海军为护国威远之大计,不宜过从省吝也。中国海军创设,饷力未充,未能援引英国等海军行情待遇。但兵船将士终年涉历风涛,异常劳苦,与绿营水陆情形迥不相同。不能不格外体恤,通盘筹计。”

就是说,当海军不容易,待遇要厚一些。厚多少,倒不至于攀比英国那样的富国海军的待遇,但至少要比绿营多。

军人是打仗的。战争来临时,军人要以生命保卫国家、人民的安全。所以,应该在平时给予军人较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一点,是19世纪各国的共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先驱者与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他看得一点也不窄。他希望以高薪制,作为提升北洋海军官兵战斗力的动力之一。于是,他指令海军部在制定章程时,明确表示,北洋海军的薪水要高于绿营。

北洋海军遵照李鸿章的指示,重新修订了海军的薪水制度,将军官的年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年俸”,即基本工资,占军官总收入的40%;一部分是岗位津贴,当时叫“船俸”,占军官收入的60%,取消绿营中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薪、蔬、烛、炭、心红、纸张等薪水分类名目。

李鸿章想通过高薪制,吸引人才,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全面提高海军的战斗力。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呢?1895年2月12日早晨,随着北洋舰队提督,也就是北洋舰队司令、北洋舰队薪水最高的丁汝昌吞鸦片自杀而亡,沉重的身躯“扑通”一声摔在地上,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荡然无存了。

是武器装备不好吗?

在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甲午战争中,规模庞大的北洋舰队有一流的装备,它的舰艇几乎都是世界造船工业最先进的国家生产的。而且,当时英国、德国等国家还没有像现在限制对华军火贸易,基本上是只要你有钱,我就给你最好的舰船。俾斯麦曾指示德国伏尔制造船厂,一定要“卓越而准时的完成同中国的购舰贸易”。

至于待遇,北洋舰队可以说是清政府武装力量中最好的,甚至连清政府的最基本的武装力量八旗兵都比不上他们。然而,最终这支海军舰队在战争中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日军舰艇就全军覆没。

当北洋舰队那面长方形的黄色飞龙旗飘落在威海卫时,历史就已告诉后人:花钱是买不来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的!

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因为工资给得太高了吗?

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主要军舰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舰队实力曾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前八我分别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吃够了洋人船坚炮利的亏,于是着手建立自己的海军。

北洋水师覆灭经过如下: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大战。17日中午,北洋舰队自大东沟返航时,西南方向出现悬挂美国旗的舰队。当这支舰队驶近后,突然改挂日本旗,丁汝昌急忙命令迎战。在海战中,日舰避开清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等主力舰,绕向北洋水师侧翼,猛轰两翼小舰。北洋水师舰队队形出现混乱,“超勇”号沉没,“致远”、“经远”号被隔离在舰队队列之外。海战中,北洋水师爱国官兵英勇作战,击伤日舰“京丸”、“松野”、“吉野”、“赤城”、“比睿”、“扶桑”号。“致远”号被击伤后,船身已倾斜,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拼死向敌新式快船“吉野”号撞去,但为“吉野”号上的快炮击沉,全船官兵250余人壮烈牺牲。在海战中,中国舰队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被击沉,多艘舰船受伤。海战后,北洋海军尚有“镇远”、“定远”两只大型铁甲舰,“靖远”、“来远”、“济远”3艘巡洋舰,“平远”、“广丙”两只铁甲舰,以及运输船、鱼雷艇等30余艘。10月18日,李鸿章命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全部离开旅顺,驶往威海。

1895年1月12日,日军两万多人在25艘兵舰和16艘鱼雷艇的掩护下,于山东荣成成山角登陆,向威海卫大举进攻。李鸿章消极避战,坐以待毙,使日军得以从后路包围北洋水师。30日,南帮炮台为日军占领。2月初,日军又轻易地占领了北帮炮台,切断了北洋水师与陆上的联系。2月3日,日军水陆同时发动攻击,用修复的清军大炮轰击刘公岛、日岛的清军防御工事和北洋水师。日舰也分两路堵住港口,轰击在港内停泊的北洋水师舰队。在日军鱼雷艇的攻击下,“来远”、“威远”、“宝筏”3舰被击沉,刘公岛、日岛的军事设施、弹药库也起火爆炸。10日,在舰队中的外国人策动士兵哗变,逼迫丁汝昌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丁汝昌被迫自杀,清军乞降。2月14日,道员牛昶炳与伊东祐享签订了“刘公岛降约十一条”。刘公岛陷落后,港内残存的“镇远”号等大小11艘军舰为日军所获,北洋水师被彻底消灭。

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统治者的问题

当时的朝廷,慈禧太后如日中天,慈禧这个人还是比较可怜的,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没有几年,亲儿子又死掉了,他的亲儿子是同治,因为这个儿子比较调皮,喜欢抽大烟,不好好读书,还出去嫖娼,年纪轻轻得一身花柳病死掉了。所以当他从妹妹手中过季了,光绪这个新皇帝以后,他是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皇帝培养成一代圣主。

当她把权利下放给这个新皇帝以后,慈禧觉得我应该享福了,不用再操那么多心了,可是这个新皇帝有问题啊,他小时候被管狠了,现在终于轮到自己当家做主了,可以放开手脚干一番大事业了。

光绪的心智有问题,他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意气用事,情绪特别激烈。什么时候心里顺了,写字又正又圆,什么时候心里不顺了,写字又小又干瘪。

2、统治阶级的问题

当时的朝廷,除了李鸿章以外,其他人都觉得这仗我们肯定能打,而且我们稳赢啊,大清立国快300年了,讲究海防已经30年了,北洋舰队也练成快十年了,面对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我们堂堂中华大国难道还没有一战之力吗?其实,大清的掌舵人李鸿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就是大清的裱糊匠,我们这个大青啊表面上看起来像只老虎,其实他不是真的老虎,只是一只纸老虎而已。

3、装备落后

殊不知,由于党争严重,朝廷官员互相倾扎,北洋水师在成军以后就没有买过像样的炮弹,甚至连子弹也比较紧缺。日本用的是快速炮,北洋水师用的是慢速炮,日本的船只速度比北洋水师的船只速度快。

4、意识的落后

当时的日本已经初步完成了现代国家的组织转型,而当时的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还没有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出现,国家是满清的国家,是皇帝的国家,而不是老百姓的国家。

我们作为120年后的一个后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其实更多的我们要从中吸取北洋水师为何覆灭的教训,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因为工资给得太高了吗?

北洋水师的成败,实际上是中国成败的一个突出反应,从技战术上有很多分析,大家都知道的,导致结果的还是国家,民族的命运。

从国运上来说,当时的中国与西方新兴的国家比,就是国运衰败,主要表现就是,人民贪图安逸;

没有接触现代科学技术;

阶层固化太久,以致产生八旗子弟这样的群体;

整合社会腐败之风盛行,其实行贿比受贿危害更大;

对商业贸易的重要性没有系统的认识,也就更不知道,贸易,金融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文化腐败,三从四德,二十四孝,一个人从下生就是为了别人活着,没有人格,没有灵魂,只是一个为社会所驱使的躯壳,没有人性的光辉。

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因为工资给得太高了吗?

北洋海军的覆灭和海军待遇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海军是当时最重要的兵种之一,船坚炮利,就可以所向披靡。曾经荷兰与英国的海上霸主争夺,就是因为当时的荷兰注重发展海外贸易,而忽视海军建设而失败,荷兰虽然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马车夫”,但没有强大的海军支撑,一切都是虚妄。英国凭借其强大的舰队,不仅取得了海上霸权,也在逐渐的对外殖民扩张中,成为了当时的“日不落帝国”。

如果我们仔细思虑一下,就会发现:晚清政府在抵抗帝国列强的战争中,不仅吃亏在武器上,也吃亏在船炮上。当时的中国处于冷兵器向火器的过渡阶段,弓箭,大刀片是当时的主角(哪怕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我们还是经常见到大刀片的身影)。还有一个就是舰船,那时我们还是以木制结构的帆船为主,排水量没有洋舰以钢材制造的大,更不要说坚固性;还有一个就是火炮,射程没有洋炮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们之所以没有打赢,就是吃亏在海上。

因此,海军建设的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哪怕到了今天,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航母和舰艇数量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军事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军的待遇是当时所有的兵种中最高的,俸禄是普通兵种的两倍多甚至更高。不管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其他世界强国,不外乎如是。

那北洋舰队的战斗力如何呢?

根据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中国的北洋舰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这个实力排名足以让人自傲了,毕竟当时中国的海军建设才没几年,就能有如此的成就。每年清政府拨款400万白银用来海军建设,也可以说财力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四大水师中最强的舰队,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大小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除去俄罗斯(欧洲),当时的中国的确可以说是亚洲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日本没钱购买一定数量的军舰,它的国力不允许它拥有如此规模的海军建制。以至于在购买“吉野”号时日本倾全国之力,省吃俭用也要买下这艘军舰,“吉野”号也的确没有让日本失望,在甲午战争中“吉野”成了日本的功臣。比较有意思的是,这艘军舰原先是英国为中国定制的,但时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这份开支就被挪走了。军舰开到了亚洲,总不可能再开回去,中国不要就卖给了日本。不得不说日本能以弹丸之国在亚洲称雄,有它一定的道理,除去它的侵略性质和好战之外,这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

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是一个连串反应,积压下来的弊端在甲午战争中一触即发。但让北洋舰队覆灭,让北洋舰队成为整个甲午海战的观众的直接原因则是李鸿章在战略上的错误。李鸿章命令舰队龟缩威海卫海军基地,导致北洋舰队被日舰瓮中捉鳖。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办,是李鸿章的毕生心血,但这种心疼“儿”的做法并不可取,反导致了北洋舰队的灭亡。如果当时的北洋舰队没有龟缩一隅,而是主动出击,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果,但也不至于如此让人扼首叹惋,也不会灭亡的如此憋屈。

总的来说,不管当时的中国海军俸禄有多高,设备有多先进。在面临日本这种为战争可以牺牲一切的民族,还是有些胆战心惊。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做不到像日本那样孤注一掷,谋划远大。何况当时的中国海军也受到清政府内部腐败的影响,贪腐和克扣节省军资,军备粗制滥造。所以也可以说,两个国家的战争,战败的一方总可以反省自身的一堆毛病,而战胜国之所以可以取得胜利,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而这在战争中能领先的微末优势,却需要各自在日积月累中养成和造就,这或许就是“见微知著”吧,而战争却恰巧是把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放大了。

在文章的最后,就向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致敬吧。我们永远怀念、敬仰和感谢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用他的血肉和灵魂感染了一个又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北洋海军的覆灭是因为工资给得太高了吗?

主要原因是实力不济,根本原因是朝廷和军阀之间的微妙关系。

日清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各有12艘战舰参战。

总吨位北洋略占下风。

但是对比具体军舰,北洋除了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的巨舰,其余十艘战舰均在3000吨以下。而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号、千代田号和比瑞号之外,均在3000吨以上

火炮方面,大口径火炮北洋比日军少一门,但是速射炮日军有97门,北洋水师一门也没有。

动力、速度各个方面北洋水师也逊于对手。

之所以造成这样,是因为1888年以后,北洋水师基本没有添置新舰。

为什么不添置新舰呢?因为不给钱。有人说慈禧为了挥霍而占用军费。如果慈禧因为欲望而挪用军费,她这点政治头脑能主宰清朝吗。

显然不是的。

慈禧之所以不给钱,是因为北洋水师从根上姓李而不姓清。

无论是淮军、湘军还是北洋水师,以至于后来的北洋新军,起本质都是将领的私募武装,因为八旗和绿营已经无法担当起拱卫朝廷的重任,不得已要使用并依靠这些私募武装。

但是,朝廷不可能让私募武装无限度的发展下去,如果私募武装坐大,置朝廷于何地?况且这些私募武装的头头都是汉人。

所以,正式这种依赖与防备并存的微妙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北洋水师不可能做大做强,只能在自保的边缘徘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