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朱可夫不只是以多打少,他在列宁格勒战役和莫斯科战役中是以少胜多。
有优势兵力能够合理运用并取得胜利是优秀将领的素质。
朱可夫大多数战役都胜利了,他在苏联未危亡的时候拯救了苏联,并一路打到柏林。他是苏联红军的胜利之神。
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二战苏德战争,有人说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还说他比德军元帅们更强?实际上,对朱可夫的评价和争议颇多,最主要的是说他使用人海战术。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当时苏军所处的战场环境和兵力结构,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指挥将领在那种作战条件下,不依靠兵力优势还能依靠什么来抵抗德军的进攻呢?
首先,朱可夫指挥苏军作战时,苏军主要精锐已损失得差不多了。从历史上看,1938年斯大林对整个苏军指挥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以苏军总参谋长图哈索夫斯基为标志的,一大批高级将领被解除了职务。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中能同时指挥作战和有过战场经验的高级将领并不多,仅有的几个老将也是秉承保守和旧的指挥模式,对德军的闪击战进攻根本就无所适从,加上斯大林对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存在迟疑和犹豫,使战争打响后苏军损失惨重,前期部署在边境地段的主要兵力几乎损失殆尽。
按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所述,苏德战争打响前,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5个军区的总兵力有268万,其中还有80万是1941年3月份紧急征召的新兵。而从1941年6月22日到9月30日莫斯科战役打响,苏军仅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因列宁格勒保卫战、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包围战等,就损失了差不多200到250万兵力,要知道,这可是苏军最重要的作战力量,到莫斯科战役打响时,苏军大量补充的是预备队和基本没有经过什么训练的新兵,作战能力可想而知。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朱可夫指挥苏军作战时,如果不用兵力优势,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战场环境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他还能使用哪样手段可以打赢德军呢?
其次,朱可夫指挥的战役,一场比一场大,作为反攻作战,必须要在兵力准备上有十足的把握。从朱可夫作战经历看,他经历过一战,又是骑兵出身,苏德战争打响前,他于1939年在诺门罕与日军展开了一次激烈交锋,此战让他脱颖而出,被斯大林委任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并于1940年参加了苏军首长机关战役演习,他代表德军为假想敌与巴甫洛夫的红军对阵,并打败了红军。1941年2月,朱可夫在并不情愿的心态下上任苏军总参谋长,直到7月底因建议放弃基辅而被斯大林解除总长职务。
按朱可夫的想法,他愿意指挥前线作战,所以在接任预备方面军司令员后,他并没气馁,指挥打赢了叶利尼亚反击战。这场战役对朱可夫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奠定了他成为斯大林最信任的二号军中人物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德军放缓了进攻莫斯科的速度。
但是,在整个二战期间,朱可夫指挥作战与其它各国将领都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他并不是在一个作战方向持之以恒,而是哪里有危险斯大林就派他到哪里去,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场救火队长。客观上讲,除了他有超强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外,使用优势兵力必须成为他最拿手的作战要素。
不过,在分析朱可夫指挥的各场作战时,有个很重要的细节问题要与德军区分开来,那就是苏军的兵力有时候就是普通老百姓,有时候又是工厂的工人和学校的学生,这是由苏军兵力损失太快随时补充来决定的。
从这里就不难理解,在列宁格勒战役,在莫斯科战役,朱可夫大量组建了民兵队伍,动员这两座城市的工人学生,甚至包括妇女都上前线构筑工事,这也是在算法上,苏军损失远比德军要多得多的原因。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朱可夫在指挥作战中,除了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是真正在兵力和武器装备占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作战外,其它各场战役并不像外界说得那么离谱,说他都是使用人海战术来打赢德军的。在莫斯科战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包括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苏军在战略战术上也是非常有值得借鉴和总结的地方。
第三,总的来看。朱可夫指挥的作战赢多输少,“火星行动”虽输犹荣。实际上,说朱可夫不会打仗是非常片面的,说他使用人海战术也是对战场环境没有做充分的了解。翻开朱可夫的作战成果,二战当中有哪位将领可以与之媲美呢?这是因为他所处的指挥位置比其它各国任何一位将领都要重要,可以说,在苏军中,除了斯大林,就他说了算。
但是,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可夫也不是神,怎么可能每战必胜呢?人们诟病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生在1942年冬季的“火星行动”,莫德尔因此战赢得“防御大师”称号,而朱可夫却因此战落得指挥失误的指责。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苏德战争史上,勒热夫战役被称为绞肉机之战,这是因为苏军同时展开了两场大战,一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天王星行动”,一场是勒热夫战场的“火星行动”。由于这两个行动是1942年斯大林秘密部署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助手共同制订的,就算“火星行动”没打好,也不应该由朱可夫一人承担,何况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都对这场战役赞誉有加,何来失败一说?
1942年11月19日,华西列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战场指挥展开了“天王星行动”,一周后,朱可夫在勒热夫方向指挥“火星行动”打响。但这里有个基本的概念要搞清楚,由于朱可夫同时要关注整个东线战事,勒热夫战场的实际指挥员是科涅夫,战斗打响后,是科涅夫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让莫德尔钻了空子,这才有了苏军重大损失一说,但“火星行动”仅是勒热夫战场4个重要战役之一,并不影响苏军将莫德尔撵出勒热夫突出部,1943年3月,莫德尔在苏军的强大压力下,主动撤出了战场。
从上面分析看出,即使朱可夫指挥的“火星行动”给苏军带来了兵力上的损失,但对整个苏德战争来说,将莫德尔撵出勒热夫突出部,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这才是苏军和斯大林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对于朱可夫本人来讲,“火星行动”造成的兵力损失,相比他指挥的其它各场战役胜利,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战争的胜负不是以兵力损失多少来衡量,也不是以一时的得失看结果,谁笑到最后才是真本事,这点朱可夫做到了。
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战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讲求在兵力上的集中,在决定性的方向上尽可能的集中优势,而朱可夫正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既然苏军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公平的“骑士”般的决斗是不可能的。而且苏军在作战素质上本就和德军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一差距贯穿于整个二战,苏军要想取得胜利,就只能是通过数量优势来压倒德军的质量优势。苏军在没有数量优势下和德军进行决战无疑是愚蠢的,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一场战役的胜负除了取决于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外,还需要靠各自的运气。显然朱可夫就是一位既拥有出众的能力又充满好运气的一位将领,这在战争初期得到极大的体现。在朱可夫被拍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负责阻止德军在中央方向上的推进时,德军恰巧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转而分兵南下和北上进攻基辅和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严重的削弱,这使得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成功的迫使中央集团军群放弃了叶利尼亚突出部,这是德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后撤行动,正是此战朱可夫得到了斯大林的亲赖,将他视作苏军的“救星”。试想下如果德军继续按照原计划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即便朱可夫能力再强他的战斗力预备队方面军也不可能阻止德军的进攻,反而可能遭到严重损失,假如那样斯大林还会垂青这位将军吗?
在列宁格勒同样如此,随着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兵力加强给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德军已经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并包围了该城,在严峻的形势下,朱可夫临危受命从中央方向调到了列宁格勒,组织那里的防御作战,有意思的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希特勒放弃了直接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决定用围困来迫使列宁格勒屈服,已经集结起来的装甲部队和空军被转隶给了中央集团军群准备向莫斯科发起最后的冲击。列宁格勒幸存了下来,朱可夫又一次完成了斯大林所授予他的任务。
此后朱可夫又组织了莫斯科的防御作战,再之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巴格拉季昂行动、柏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会战都有朱可夫的身影,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没有一个德军将领像朱可夫那样赢得了如此多的胜利,当然朱可夫也遭遇过惨败,“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一生都挥之不去的一场失败,但是哪个将领没有失败过呢?即便是堪称“战略天才”的德军陆军元帅曼施坦因也在1943年的遭遇一系列的失败,尤其是没能守住关键的第聂伯河防线,尽管这并非他一个人的错误,但是对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的错误判断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不能朱可夫比所有的德军将领都要强,但是能够和朱可夫相提并论的德军将领实在是寥寥无几。
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对于军队的将领来说,没有打过败仗是不可能的,常胜将军是没有的。我忘了是哪个将军说的,我只希望我打的胜仗能比败仗多一次。而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汉刘邦,在和楚霸王项羽的作战中,败多胜少,但是最后垓下一战是项羽自刎乌江边。谁是胜利者,一目了然,霸王别姬的故事再动人也改变不了项羽战败的事实。
朱可夫元帅的脾气不好,在红军将领心中,粗暴两个字是和朱可夫元帅连接在一起的,这种性格得罪了很多人。
朱可夫胜利的象征这个荣誉是在莫斯科战场上取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守住了莫斯科,并且还发动了反攻,把德国人向西击退了150-300公里。这个反击是防御作战中最精彩的部分,没有一个漂亮的反击可以说就没有防御作战的完胜。
晚年的朱可夫。朱可夫和巴顿在一起,据说两个人互称狗杂种,在电影巴顿将军中有这一段。但是,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关系不错。
朱可夫作为苏德战场上的胜利象征,在苏联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朱可夫为人粗暴,有很多人是无法接受这个脾气的,在战争时期战局为重,但是到了战后尤其是朱可夫倒霉的时候,那落井下石的有,出一出恶气的也有。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是有计划的对于苏联时代的苏联英雄进行抹黑,朱可夫自然是跑不了的。
在网络上,朱可夫最大的败迹就是勒热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就算是勒热夫,苏军也是部分达成了战役的目的,削平了勒热夫突出部,而德军是在给予苏军重大杀伤以后主动撤离了防御阵地,但是只是撤离了突出部避免了被合围,而没有防御作战中最精彩的反击部分,就是撤了出来。这场仗对于苏联来说是一场不完美的胜仗,对于德军来说给予苏军重大杀伤以后主动撤离,但是没有最后的反击彻底击溃苏军,也是感觉缺了一点什么。
至于以多打少,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最拿手的本事。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遵守的军事原则,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军把集中兵力变成了集中战斗力,而战斗力也可以包括火力,信息化,后勤保障等因素。但是,在双方的武器技术水平没有代差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战斗力。苏联人这样做,德国人也这样做,美国人也是,解放军也是。
而且如何在决定性的地点集中兵力就是指挥艺术的体现,德国人写的东西里边总是喜欢说,对面的苏联人是人海战术,最后自己都是被对面优势压倒的,但是战争就是要用无限的暴力来消灭对方,而在突破口能够集中10倍于敌方兵的绝对是高手,在苏德战场上,苏军的总兵力也就是德军的2倍不到,这里集中10倍于敌的兵力,那么其他地方肯定有比德军少的地方,什么地方能人少,这就是本事了,这一点朱可夫做的就是很不错的。况且在大量基干部队被消灭后,如果是要突破德军的防线,所要集中的兵力优势要比传统的3:1还要大。曼施坦因元帅,德国最出色的元帅。哈尔科夫反击战也被称作北顿尼兹河奇迹,是曼施坦因最辉煌的时候。
德军方面的将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大都是使用新锐部队,象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使用的主要兵力就是刚刚整训完成,齐装满员并且换装了老虎的党卫军装甲军,同时还得到了其他增援兵力,而这些兵力比苏联人的补充兵力强的多,苏联补充上的兵力相当多的时候都是30-40岁的士兵,体力精力都是在走下坡路了,而德军当时还是能保持补充兵力的素质,当然到了战争打到德国本土的时候,也是40-50岁的老头都上了,但是苏联这种事要早的多。就更不用说战争初期了。德国将领并不是善于使用那种被打的七零八落的部队去堵塞战线上的缺口,而朱可夫这种事可是没少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都干过,而且在这个时候,朱可夫可没有以多打少的本钱。
图片来自网络。
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这个问题,韦老师来回答:
1. 朱可夫当然强了,不然斯大林为何说:“莫斯科的保卫者,理应成为柏林的攻占者”。
单从军事造诣上看,朱可夫比不上曼斯坦因和莫德尔等,但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战略战术都是徒然的。既然朱可夫最终能带领苏军打败了德国,成王败寇,那当然也就比德军将帅强。
2. 对于网上经常讨论的朱可夫每次进攻都要5倍于敌,不然就赢不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认为本身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应该讨论。
很简单的道理——进攻,当然要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全歼敌人,这不正是孙子兵法和毛泽东最崇高的军事艺术思想么,朱可夫贯彻得如此之好,竟然还因这个问题经常被喷,实在的冤。
3.强大的敌人对待弱小的敌人,比如德军对苏军、日军对中国军队,都希望一比一地在战场较量一番,决战一次就把你消灭。但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不管过程如何,胜利才是硬道理。我一比一干不过你,三比一、四比一、五比一,还干不过你么?能消灭你就行,你管我几比几。
4.想全面了解一个人,别只看表面,而应该多了解他的过去和成长过程,而且是一些细节。如果贬低朱可夫的人能够多去看看有关朱可夫的传记,全面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就明白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靠的是一步步稳扎稳打走上来的。
朱可夫没上过多少学,但他有强烈的学习精神,不断学习最新的军事技术和最新军事思想。他注重实地考察,严谨,一丝不苟,最著名的莫过于从列宁格勒军校返回驻地时,近1000公里路程,别人都是做火车,他为了考察那一路的地形,竟然选择骑马,骑了整整7天!
有多少将领能有这样的吃苦实干精神?这样的人,若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
5.其实,朱可夫也不是每次都是以人海战术,比如苏德战争爆发前,在远东跟日本人的几次冲突,对待日军这样的二流对手,朱可夫就首次运用飞机、大炮、坦克等相结合的立体闪电战术,把日军虐得毫无招架之力。
每次打仗数倍于敌的,主要是对待像德国这样最一流的对手,当然要绝对谨慎。不数倍于敌,势均力敌,还要进攻,那不就变成添油战术么,哪来最后的胜利。
6.朱可夫历次的军事思想和前卫思考,也验证了他的正确和高明。比如苏德爆发前,苏军内部的军事演习,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两位明星大将对垒,朱可夫运用的正是后来德军所用的进攻路线和方式,把巴甫洛夫完虐;但巴甫洛夫竟然没吸取教训,反而告状说朱可夫不遵守演习规则,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简直可笑至极。战争中,能期待敌人会按照认为的常规套路出牌么?
苏德战争爆发后,果然验证了朱可夫的正确,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短时间被全歼,巴甫洛夫也被处决,而朱可夫却凭实力步步高升。
在后来的基辅战役等,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放弃基辅的正确建议,在顶撞了斯大林之后,被免去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改任预备方面军的司令,便在叶利尼亚取得了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的苏军的第一个胜利。
后来基辅战役百万西南方面军被全歼,更证明了他对战场的正确看法和指挥才能,也令斯大林信服。
7.朱可夫作为常胜将军,也与坚毅、实干的品格密切相关。
当列宁格勒面临最危险的时刻,元帅伏罗希洛夫都觉得没希望了,朱可夫被派到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终止了正要自沉波罗的海舰队,炸毁工厂、发电厂的列宁格勒指挥者们的错误决定,并守住了列宁格勒,其在列宁格勒短短二十几天,就终止了德军的推进,当他离开时,德军与苏军的对阵线就一直稳定在他下令坚守的防线上,直至列宁格勒解围。而因为他的决定,没有被自沉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列宁格勒城的防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列宁格勒不沦陷,朱可夫至少有一半功劳。
8.在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斯大林只想到了朱可夫,而不是那些什么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华西列夫等人。在莫斯科保卫战最重要的防御阶段,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何曾以多击少?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正是其指挥的苏军在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坚强防御的结果。
9.国情不同,基础不同,潜力不同,甚至教育背景不同,所以才造成了德国和苏联的将帅们作战方式和风格的差异。
其实,后期的苏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作战艺术上,也已经直逼德国了,伤亡率也不断减少。而德国元帅们再厉害,也无力回天。
还是那句话,胜利就是硬道理。
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朱可夫经历过一战,是骑兵出身,苏德战争是在1941年6月22号打响的。在此之前,他于1939年在诺门罕指挥苏联红军与不可一世的日军较量过,打得日军丢盔弃甲、尸横遍野,就此脱颖而出,被斯大林提拔为基辅军区司令员。在1940年朱可夫参加的苏军首长机关战役演习中,朱可夫击败了斯大林的心腹爱将巴甫洛夫大将,取得了不俗的战绩。1941年2月,朱可夫被苏联最高统帅部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直到1941年7月底,因在德军进攻的紧急关头,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事后看来是正确的建议)与斯大林发生争执而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
朱可夫情愿到前线指挥作战,斯大林审时度势后,任命朱可夫为预备方面军司令员,体现了对朱可夫的信任。朱可夫出马旗开得胜,赢得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的胜利,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态势。在苏联红军节节败退之季,朱可夫上前线就给了德军沉重一击,这在客观上提升了朱可夫的军中威望与身价,也使他迅速成为了斯大林最信任的军中人物。
在二战中,朱可夫指挥作战并非是在同一个方向向前推进的,而是哪个战场 出现了危机,斯大林就把他空降到那里。人们说朱可夫是斯大林的战场救火队长就起因于此。朱可夫有很高的军事素养、有超强的判断能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注重军民配合作战,尤其是“使用优势兵力”集中打击敌人是他最为擅长的战术手段。
由于希特勒利用闪电战进行凌厉的进攻,导致苏军在四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损失了300万精锐 ,苏军只有用老百姓来补充兵员。朱可夫指挥各场作战时,苏军士兵队伍中更多是没有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工人、农民或者学生。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在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启用民兵、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这里面还包括家庭妇女。在战后按统计数字来看,苏军损失比德军要多就非常好理解了。因而,如果说朱可夫在指挥作战中片面地使用人海战术取胜,是不切合实际的。
1938年斯大林对整个苏联红军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以苏军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一大批优秀将领都被解除了职务,使得苏德战争中,苏军缺乏战场经验丰富的将领,一时之间,苏联红军对德军的立体闪击战难以认知与适从。还有,斯大林早前被希特勒蒙骗过,“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偷袭行动,这一切都导致了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
因而,如果朱可夫指挥苏军作战时,不利用兵力优势,在缺乏优秀指战员、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士气低迷的情况下是打不赢德军的,这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的来看,朱可夫自从被斯大林重新启用后,指挥的战役一场比一场大,成果也是一玚比一场喜人.但是,每一场战役在“兵力”准备上都非常充足是不争的事实。
歼敌数量上来说,盟军将领中还没有出其右者。由于二战后朱可夫的人生变得际遇崎岖坎坷,后来对他的宣传少了,他的军事辉煌事迹鲜为人知。其实,在二战中后期的苏军中,除了斯大林,就是朱可夫说了算。“战神”的封号是战争中打出来 的。
在苏德战争中,被称为绞肉机之战的勒热夫战役曾经认为是朱可夫军事上的败笔。但是,二战风烟散尽,解开当年的档案。这一战实际上是1942年斯大林部署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制订的,根据这个部署苏军要同时展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天王星行动”和勒热夫战场的“火星行动”。就算“火星行动”打得差强人意,但是,并没有一败涂地。而且,也不能让朱可夫一人背锅。除此,朱可夫在任何战役中并没有实际败绩,怎么能说他数次惨败呢?
本文写作参阅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图片来自网络,如构成侵权,请通知本人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