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
后来清庭有个调查报告,北洋舰队有弹药,但大多在基地弹药库,没带,另一个原因,战前北洋水师没事干,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将带的弹药打掉了不少,这样,到真打起来反而没弹药了。主要原因还是腐朽设落,上下无心,垂死无力。
为什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
甲午海战,邓世昌率全舰壮烈殉国的事迹可谓深深刻印在国人的心中。而后世的影视剧与文学作品,无不渲染当时清廷的腐败与无能。以至于在交战的时候,北洋舰队的炮弹要么打不出去,要么根本就没有弹药。那么事实如何,且看下文分析。
晚清与日本在科技与工业上确实有一定差距,但要说弹药也不足,而且是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指挥官心存侥幸,所以带到舰上的弹药不足。但与此同时,日军却是抱着决一死战的心理同清军交战的。多以,他们几乎倾其所能。第二种情况就是清政府的官僚贪污腐败,各级工厂虚有其表,效率低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弹药合格率不高。因此,当时带去舰上的弹药看似够用,却可能混杂了部分不合格的炮弹。
▲定远号旧照
首先,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说家里没有米了,当家的不可能不知道,但厨房掌勺的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说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了,这是难以信服的说法。而且,根据战后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清查统计,当时北洋水师仅开花爆破弹一项的存量就有3431枚。且符合“定远”、“镇远”二舰的305毫米主炮规格的炮弹,就有403枚。而根据战后统计,“定远”、“镇远”二舰主炮共发射217发炮弹。也就是说,当时的北洋水师并不缺少弹药,而只是没有将弹药拨给各舰只。这或许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进而消极避战的想法脱不开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清政府的管理问题。清政府的腐败俨然不是什么新奇事情,就连工厂中也有庞大的官僚组织。这样一来,人浮于事,工人出产的弹药也可能质量不高。如1891年3月,因为定、镇两舰所领的305毫米炮弹太大不能合用,丁汝昌亲自致函刘含芳,要求他“代为刮削”。当年5月,“超勇”、“扬威”所领的1000发炮弹均没有装填火药。次月,“致远”所领用的“六寸径炮用铜管轧火二百支,当经该船试放两支,据称口径太小,且放时窜火”。上述这些有问题的弹药,只能全部退回工厂。
▲被鱼雷舰击中,后自爆弹药舱的定远舰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可信度较高。在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的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而且,当时的日军海军用的是新型“苦味酸”火药,能腐蚀钢铁。而北洋水师则是实心弹和开花弹一起,实心弹占大部分,而实心弹是有沙子混合而成,战斗力可想而知。在于日军对战中,实心弹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开花弹的数量又抵不过日军。所以在交战中,造成的实际伤害量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北洋舰队在开战后才发现没弹药的说法不可信。最可能的是开战后开花弹很快就用完了,只能用穿甲弹。因为是实心穿甲弹,不会爆炸,而且几发还不合格。所以便渐渐在影视剧上,被描绘成了没有弹药。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五册
为什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
北洋海軍不是沒炮彈,即便炮彈質量一般,數量還是夠的,只是丁汝昌避戰,巡航時沒帶,可是,帶來了又當如何,几百公斤彈頭,只有十公斤黑火藥的爆破彈,威力能有多大?
为什么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后才知晓没有弹药?
大清引进致远舰的目的不是实战,而是心理战,企图用高大上的致远舰吓唬小日本,忽视了战略战术战役的真正备战。北洋舰队被掠走后加入联合纵队,在日俄战争中发挥了主力作用,给日本立下汗马功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