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窝”值得用几代人的努力去拥有吗?

国人是否都想错了?

无法用值不值得来衡量,即使不值得,现实中又不得不去努力拥有,因为当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本身其实不对而没办法又不得不去让自己认为这应该就是如此拼命去相信时,你那一两个声音是没什么用的,因为我们的房子不仅仅是住的,它承载了太多东西了,赋予在它身上的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居住性功能、投资能升值、教育质量优、医疗更方便、心理优越感。

我们之前走的是城镇化道路,这些年又慢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环节,城市要发展需要人才,社会鼓励人们在城市安家落户,这里的房子体现其居住属性。

城市慢慢发展起来,让人们看到其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纷纷信心大增,于是出现了各种对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从零几年开始也确实高速发展,连续十几年,为人们累积的大量财富。这就是其投资属性。

人们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做新的城市人,然后结婚生子,这里的教育资源要比城镇好,而城镇又要比乡村好,越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越优质,所以人们为了自己的下一辈不再跟他们一样挨苦受累,不顾一切的往大地方去。尤其是学区房更是能体现其教育关联性。

大城市在医疗卫生条件上,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小地方。全国大部分有名的医院基本上都在像北上广深这种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也确实很多比较棘手的疾病或疑难杂症也就大医院有办法,谁家没有老人孩子,为了家人甚至是自己,再难只要能抗住咬咬牙也要去大地方安个窝。这就是其医疗优势的关联性。

其实还有一个就是让人心理更具有优越感,满足一点小小虚荣心,谁谁谁又在上海、杭州、厦门…买了多大多大的新房子,你看他混得多好。单单这一点,也能让多少人拼命往里挤了。

祝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一个“窝”值得用几代人的努力去拥有吗?

这个问题要两方面回答:首先单从经济方面考虑肯定是不值得,在咱们中国都有自己原来的家。

窝窝得有,但不是几代人的努力。经济发展太快,思想教育没有,媒体舆论太自由,思想偏离了人本身,在经济的跑道上狂奔。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窝,他们的工资能买得起房吗?长辈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年轻人不愿接婚是现实所迫。这条道的尽头就是没人了。

一个“窝”值得用几代人的努力去拥有吗?

几代人努力?有点夸张了。

不客气的说,当初只要有一代人曾经努力过,比如你的父辈,作为房二代你也不会有这种问题了。

居无定所。知道这个词吗?那是很悲哀的!

一个“窝”值得用几代人的努力去拥有吗?

房子是70年产权,只有一代人有福,二代人的事事飞飞,有二代人。

一个“窝”值得用几代人的努力去拥有吗?

买房子这件事我也有一臂之力,我想我们国人的观念作的祟,

首先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国人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样,无非是好好过日子,没有飞黄腾达,富可敌国,之类的梦想,所以有点钱不买房或者把最大一笔投入用来买房有啥不合理。其实,说白了,国人对于除了过好日子这么一个执念没有其他任何有出息的目标。

其次,国人的思维比较保守,认为啥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房子。买了房子,意味着其他什么事都可以靠后,什么创业,什么理想,都是低价值,更何况大多数人,连买房的钱都是耗尽多个人的财力和精力。可不是除了房子过日子,啥都不重要的思维。

第三,很多西方人世世代代没有宅子,他们依然可以功成名就,就是因为他们把精力放在了发展科技,梦想,而后换取房子车子,而中国是放弃发展科技理想,只要是为了买房买车的行为,就是最高的理想和梦想,这是国人与西方欧美人的本质区别。所以国人穷的不仅是物质,更是精神文明,可能物质好了会改变一些吧。

第四,几代人去为了房子而努力很多时候,努力过后只是房子,努力完了以后,可能仅仅得到了房子。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背负昂贵的房贷还能翻身创业并功成名就的。

一个“窝”值得用几代人的努力去拥有吗?

这个问题问的不朋倒底是啥意思:窝这个字代表的可多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