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隐秘的角落》最后,张东升为什么要引诱朱朝阳杀了自己?
最近刚刚看完《隐秘的角落》,我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只从网剧角度谈下看法。张东升之所以一步步引朱朝阳杀了自己,无非有三点原因,总结提炼为六个字:满足、开启和继承。
在说原因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下张东升和朱朝阳的人物联系。纵观整部剧,看似所有事件由张东升而起,其实牵引这条线的人并不是他。一个成人和三个孩子,一只狐狸和三只小鸡,所有的隐喻都将主角指向了朱朝阳。朱朝阳其实和张东升很像,这一点张东升是有所察觉的,所以尽管三个孩子以勒索为目的,但是张东升还是对朱朝阳有了兴趣。
张东升和朱朝阳都是内心孤独的数学天才,张东升为了妻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他的人生相当于是一次重启。张东升的同事下班后相约吃火锅,他却说爱人难得休假他要回家,可见虽然他很温和却也很孤僻。
朱朝阳就像复刻的张东升,他学习成绩优异,脾气好,可是却没有朋友。朱朝阳脾气有多好?在叶驰敏向他丢了纸团时,他甚至一言不发。这样温和的性格怎么都没有朋友?这也间接地暗示了两个人的相似之处。
面对痛苦,张东升和朱朝阳没有向任何人倾诉,他们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沉默!可见这两个人何其相似!
对笛卡尔的故事非常痴迷的朱朝阳,竟在第二次上张东升课的时候听到了笛卡尔的故事,通过张朝阳渴望的眼睛我们也可以感知,这两个人感兴趣的话题都是一致的。当时的朱朝阳在笛卡尔故事中看到的是美好,而张东升对他的引导却不是童话的纯真。
不可否认,张东升内心对朱朝阳有自然的亲近,毕竟他在下课后讲的话没人听,也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像朱朝阳一样有数学天分。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天性,也是相似性格的互相吸引。
张东升确认朱朝阳和自己是一路人时,他对朱朝阳说:“他们发现了我,也就发现了你。”自此,两个不相干的人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我们再来看张东升引诱朱朝阳杀自己的原因。第一点就是“满足”。这是作为一个杀人狂魔的内心自我满足,如果不是三个孩子拍下了他犯罪的证据,也许他的人生也就尘埃落定。在他的心里,自然对孩子们充满了恨意。杀掉一个人并不能满足他的复仇心理,毁掉一个人才有快意。
第二个原因是“开启”。朱晶晶的死亡并没有完全开启朱朝阳的恶魔之门,此时的他在普普的掩护下还有个为自己开脱的借口。张东升看似步步紧逼,其实是一点点引导朱朝阳彻底走上恶魔之路,他在帮朱朝阳推开那扇门。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继承”。张东升在朱朝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要豁开这个人性的口子,将朱朝阳推到最黑暗的深渊。毕竟,杀了那么多人,张东升已经无处可逃,可是如果朱朝阳能带着阴暗面活着,那就是替自己活着,作为一个恶魔活着。张东升是开拓者,而朱朝阳则是继承者。
综上所述,这个情节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总之,《隐秘的角落》是部优秀的网剧,可以挖掘的的细节还很多,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喜欢它。
我是@雪忆柔 一个喜欢在书海和光影世界感知世间美好的文学爱好者,感谢您关注。
网剧《隐秘的角落》最后,张东升为什么要引诱朱朝阳杀了自己?
笛卡尔童话的意义在于是相信真爱还是相信背叛,无疑朱朝阳之前相信了背叛,所以他用背叛来结束了可能的背叛。张东升则选择了相信小孩子,可能因为觉得孩子会更加纯洁。所以他愿意背负30万债务,并放走那两个孩子。不得不说朱朝阳比张东升还狠,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拿到证据就无止境的逼迫张东升达到自己的目的,身为学霸却满嘴谎话,内心的阴暗被他埋的很深,直到对他母亲的咄咄相逼才真正的显露出来,可以看出他在学校没朋友不是没有原因的。最终,张东升让朱朝阳杀了他,应该是对这个孩子的报复,因为他已经无路可走,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如果朱朝阳选择报仇,亲自杀了他,那朱朝阳一辈子都会接受内心的惩罚……一辈子也没有办法安心的生活!
网剧《隐秘的角落》最后,张东升为什么要引诱朱朝阳杀了自己?
张东升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宁愿背井离乡也要跟自己的妻子在一起,事业平凡,没什么野心。
人到中年,他只有家庭还算圆满,可就是这个时候这个家也要没了,妻子要离婚,还得到父母同意,张东升表面温和,其实内心早就崩溃了,他用了老实人最无能的解决方法,杀了妻子父母。
偏偏这件事被人拍到还收到勒索,那他就认栽吧,一开始没想到杀人,但三十万太多了,他只能骗到相机后在把钱拿回来,这就需要解决掉对方三人,偏偏他知道了这三十万是用来干嘛的,好吧!他放弃杀人,大不了用房子抵押高利贷。
他一再妥协,就像他的生活他的感情一样,他已经放弃杀人他们三人了,但是得知了他们有复制卡,再次收到背叛。彻底起了杀心。
如果说一开始杀朱朝阳是为了杀人灭口,那后来杀他就是为了复仇,但是自己已经是死路一条,死不死都一样,他太痛苦了,以至于他想让他最恨的人感同身受,想让朱朝阳变成另一个自己,其实朱朝阳就是另一个张东升。
最后张东升一直在诱导他杀了自己,这样他们这一生都就完了。张东升第一次杀人的时候就感觉回不了头了,他就是想让朱朝阳也无法回头,因为他们是一样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