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有国徽的1元硬币现在还值钱吗?

曾经有一阵非常流行收集背面印有国徽的1元硬币,据说不发行以后会很值钱。那么现在还发行吗?值多少钱?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所有带国徽图案的人民币硬币,有国徽一面都不是背面,而是正面,另外一面才是背面。另外,带国徽图案的一元人民币硬币起码有几十套数百个品种,主要是人民币的流通硬币和普通纪念币以及贵金属纪念币里都有带国徽的一元面值,再加上年号和面值区分品种,普通普制币、套装普制币、套装精制币、套装或单卡的普制样币、半精制样币、精制币样币等不同类型,有砖版和无砖版以及窄距版和宽距版等细分品种,所以有数百个品种之多。

比如1992年发行的宪法颁布十周年钢芯镀镍材质普通纪念币,就公开发行了普制币,不公开发行了半精制币、精制币、普制样币、精制样币等5个品种。再如1980年年号长城一元流通硬币,除了公开发行的有砖版普通普制币、无砖版普通普制币,还有未公开发行的套装普制币、套装精制币、套装半精制样币等5个品种。不过看题目,觉得你想问的应该是流通硬币里正面主图案是国徽的一元面值人民币吧。新中国人民币目前共发行了5套流通硬币,其中有一元面值的只有后四套,这四套流通硬币里正面主图案为国徽的是长城麦穗币和老三花硬币。

长城麦穗币自1980年4月15日起开始正式发行,发行年号为1980年至1986年,共7个发行年号。根据铸造工艺分为普制币(有套装普制币和普通普制币区别)和精制币以及半精制样币,普通普制币主要为大量铸造生产后公开发行投放市场流通使用的,套装普制币和套装精制币以及半精制样币主要为少量铸造生产后不公开发行未投放市场流通使用,全部用来装帧央行各年度《中国硬币》套装卡册并溢价向国内外钱币收藏爱好者销售的。长城一元硬币算上有砖版无砖版以及套装普制币等细分品种的话,共有大约18个品种。

老三花硬币(牡丹一元、梅花五角、菊花一角)自1992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发行,发行年号为1991年至2001年,共11个发行年号。根据铸造工艺和发行功能可分为普制币(有普通普制币和套装普制币不同)、套装精制币、套装样币,普通普制币为公开发行流通使用的,套装普制币和套装精制币为不公开发行未流通使用,只是装帧各年度《中国硬币》套装卡册,或溢价销售(套装普制币和套装精制币),或封存央行仓库(样币,部分流向社会)。牡丹一元硬币共计有10个发行年号21个品种。

那么正面带国徽主图案的长城一元和牡丹一元流通硬币,现在还值钱吗?从流通价值上来说,长城一元已经没有价值不值钱了,因为已经退市停止流通使用,流通价值只值零元人民币;牡丹一元尚未退市还在流通使用中,流通价值就值一元人民币。从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方面来说,要看具体品种和品相,有的现在很值钱,有的就值面值。比如1986年年号精制长城一元,发行量只有660枚,市场价格数万元一枚,算是很值钱了;而1996年年号普制牡丹一元,发行量数以亿计,散币的市场价格就是面值,算是非常不值钱的了。

我是醉梦残秋,喜欢钱币邮票收藏,主要在今日头条和悟空问答写一些钱币邮票收藏方面的文字,有同样爱好钱币邮票收藏的朋友请顺手点个关注!!!

背面有国徽的1元硬币现在还值钱吗?

硬题主的此问是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笔者浏览了一下藏友们的文章,大多没有完全围绕题主的题意来解答。

我国发行的背面有国徽的1元硬币共有三类

一,长城币

长城币是从1980年至1986年止,共发行了七种,都是正面标示“壹圆”面额、背面为“国徽”的品种。是符合题主所问的范围的。那么它们值钱吗?由于长城币中1982年、1984年、1986年,这三年是没有发行流通币的,只有成套的盒品精装币,谁也不会把这种币从盒子里抠出来一枚单独来买卖,所以这三年的单枚长城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余下的四种长城币,在市场上是常有单枚出现的,它们的价格是依据其发行量存世量的大小来决定的。那么价格的高低大约是83>80>85>81,根据地域差异等因素,大约为几十至百元左右不等。要说它们值不值钱,就要看谁来看、在哪个角度看,因为有人认为这点儿涨幅买不了车也买不了房;如果从面值来看,它们都是涨了数十倍及以上了,那是肯定增值了的。

二,早、中期普通流通纪念币

只要收藏硬币的藏友都知道,我国发行的早、中期流通纪念币,也跟普通使用的流通硬币一样,采用的钢材质较多,也同样是一面是面值1元,一面是国徽,从1984年第一套纪念币开始,也发行了数十个品种。

具体从哪一年开始没有采用国徽和1元面值,笔者没有仔细去鉴别,只记得是不少的,连纪念币中的币王“建行”也是这种状态的。那么它们值钱吗?也是根据它们的发行量的不同和人们的喜爱程度的不同,价格也是有高有低,就连前几年才发行的纪念币中也还有国徽1元的,价格在面值附近的也有。

三,牡丹1元硬币

牡丹1元硬币是从1991年至1999年发行流通币九种,2000年牡丹1元只在年度盒装币里才有,没有发行流通币。

牡丹1元现在还尚未退市,虽然现在市场上已少见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未退市的人民币是不可以公开交易的,自己收藏没问题。但据藏友们提供的信息,这九枚牡丹1元中也有两枚是发行量相对较少的,即1991年和1993年两种。但总的来看,这种牡丹1元虽然也是国徽1元,但这种币由于发行量特别巨大、材质好消耗不多,所以它们的涨幅非常有限。至于以后如何,还要看退市以后的情况,需要观察。

从以上叙述可以清楚地知道,国徽1元的硬币共有三种,至于它们值不值钱或值多少,由于这么宽泛的内容也没办法全部罗列清楚,只能根据它们的存世量、时间长短、人们的喜欢程度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就了解这些,希望我的解答能有点助益,欢迎藏友们跟帖补充,共同丰富藏识。

背面有国徽的1元硬币现在还值钱吗?

先纠正一个小错误,在现代钱币中,通常把带有国徽的一面作为正面,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正面有国徽的一元硬币,这种正面国徽的一元硬币有三种,分别为第二套流通硬币中的一元长城币,第三套流通硬币中的牡丹一元和纪念币。

第二套流通硬币中的一元长城币

第二套流通硬币发行于1980年,于1986年停止发行,仅发行了七个年份。在这七个年份中,每年发行的硬币数量不同,而且也并不是每个年份都发行普通流通硬币,有些年份仅仅发行一些精制版的装帧币,作为收藏用品。现在把长城一元硬币发行量作一下简单价绍:

1980年,发行177万枚;

1981年,发行7545万枚;

1983年,发行了240万枚;

1985年,发行了1680万枚;

1981年和1985年这两年发行的较多,也是收藏市场上常见的品种,价格目前还不算高,根据品相,价格在30元至100元之间。1980年和1983年的价格较贵,1982年和1984年以及1986年,这三年没有发行普通流通硬币,只发行了少量的收藏用的精制币,尤其是1986年,只发行了660套,相当于没有发行,是现代钱币收藏领域中的大珍品种,这660套全部面向国外发行,目前国内出现的,基本上是从国外回流来的,而且年代久远,相信遗失不少,换句话讲,就是目前存世的已远远不足660套,2019年在现代钱币网上曾拍出26万元的天价,但币圈内的人仍相信此套硬币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第三套流通硬币—牡丹一元

第三套流通硬处发行于1991年,停止于2000年,发行了十个年份。从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时间,每年都发行两种一元硬币,为普制版和精制版,但2000年很特殊,仅发行了32万枚,其中普制币30万枚,精制币2万枚,全部装帧成册,面向收藏领域发行。所以在这十枚一元硬币中,2000年一元硬币价格最高,普制币价格在1000元左右,精制币更高在2000元左右,是第三套流通硬币中的币王品种。其余年份,流通过的硬币基本上没有收藏价值,而卷装盒装币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

纪念币中的一元硬币

在目前发行的110多枚纪念币中,早期发行的纪念币大部分都是面额为1元,而且是带国徽的。这种一元硬币由发行量受限,其收藏价值早以远超其面值,其中最有代表的是1988年发行的建行40周年纪念币,市场价格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成为流通纪念币中的币王。至于其它的一元纪念币,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私聊。

背面有国徽的1元硬币现在还值钱吗?

大家好,我是福康宝轩。很高兴回答您问题。

题主所提供的图显示,这是第三版硬币中的壹元硬币,属第四套人民币的辅币。

在人民币管理相关规定中说明:体现国家法定货币的严肃性,印有国徽、国名或“中国人民银行”的那一面,为正面。

因此题主的问题正确的说法是:正面是国徽、年份。背面为牡丹花卉及面值。

因为背面为牡丹故名:牡丹一元。

牡丹一元硬币,发行时间是在1991年到2000年之间,按年份总共10枚,是“老三花”硬币之一。

牡丹一元硬币,流通量最大、使用频率高,深受藏友喜爱。尤其是经过网络平台,各大小视频的宣传老三花如何值钱,不少人发现原来财富就在身边,于是乎在士多店,游戏室等常见老三花兑换的身影。

在2018年4月30日停止流通第四套人民币部分币券目录中并没有牡丹一元,所以现在仍在市场上流通,银行只收不付。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行了“新三花”菊花1元硬币,牡丹一元硬币慢慢开始被取而代之,目前流通数量明显减少,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牡丹一元硬币根据不同年份,价格也不相同,略有区别。所有流通硬币中,以1991年的1元牡丹硬币价格最高,其次则是1993年1元牡丹硬币,品相差的牡丹1元硬币基本上是面值。但市场上多以卷、盒币交易为主。

但有一个例外,是2000年的牡丹一元,价格过千元还是比较高的。但因其是装帧套币,并没有向发行于流通市场,一般是年度套币流向收藏市场的,甚少在流通市场见觅见身影,市场上更是以学习币、假币居多。

希望回答能令君满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