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市场决定的,一切向钱看。现在是物质的社会,还有多少人会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裕呢?邮政年年天量发行邮票,纯粹集邮爱好者人群断层,邮票收藏投资者失望离场,邮市持续低迷,一年不如一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集邮爱好者越来越少的原因。
邮政部门在明知道邮票已无实际使用价值(即信件邮资凭证)的情况下,还仍然在竭泽而渔的每年天量发行邮票。先是高价销售,然后打折销售,还卖不完就装帧各种邮票册子做礼品卖,最后还剩下的再销毁,反正本钱便宜,最多面值印大一点而已。一本万利,还带国家承认的法定面值,除了印钞,也就是印邮票了。
明明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人还会寄信(寄信要贴邮票作为邮资凭证)了,还每年发行那么多邮票,就是冲着集邮人士口袋里的人民币来的。现在的邮票发行量基本就是存世量,发行量那么大,在邮票收藏市场邮商都炒不起来价格,时间久了,邮商失望,邮票投资者失望,撤资离场是难以避免的。
邮商撤了,投资者撤了,邮市自然也就开始持续低迷了,只剩下一群纯粹的集邮爱好者还在只撑着邮市。现在的社会现实就是一切向钱看,如果邮市火爆,那么年轻人进入邮市也就理所当然了,但现在邮市持续低迷,拿什么去吸引年轻人群呢?传统和历史文化?越来越西方化的年轻人谁还在意传统和历史?现在过七夕节的年轻人远远没有过情人节的年轻人多吧?年轻人喜欢过圣诞的和喜欢过春节的差不多了吧?
这就是现实,老一辈集邮爱好者很多都力不从心了,中年一代集邮者已不多见了,年青一代集邮者更是少见。等到00后10后这一带人成长起来,还会有多少集邮爱好者呢?有人说未来百年内邮票会消失,这个观点不敢苟同,但是百年后不再发行邮票还是有可能的,如果以后邮票发行还是这样子的话。
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集邮者越来越少有几个原因,分析给大家。
1)集邮的乐趣在于“集”。过去获取邮票并不容易,通常是通过亲友间的邮件来收集。从剪信封,浸水,取邮票,平整,晒干再收藏到集邮册里。颇费功夫,得来不易,格外珍惜。有时会收到难得一见的邮票,或者独缺一张的邮票,就特别快乐兴奋,像过年一样。但珍贵的邮票有时也会遭遇不测,比如邮票被人剪了,就特别气愤。无论快乐与悲愤,这就是集邮的乐趣。但如今获得邮票实在是太容易了,只要想要,就可以在邮政公司的天猫店里买到。“集”的欲望、冲动、寻觅、遗憾,这些情感也随之消失。
2)邮票失去了稀缺性。邮票被称之为方寸之间的世界,是记录历史的载体。翻阅集邮册就像在阅读一本历史书。以前邮票发型题材可谓屈指可数,每发型一个纪念题材的邮票,都会成为社会焦点。这触使集邮者越来越多,邮品也趋之若鹜。如今随着邮票题材的泛滥,个性化邮票,企业定制邮票,一年能出上百种,收集的门槛越来越高,新一代集邮者入门难,存量集邮者又大量流失。
3)邮票失去了使用价值。邮票是伴随着书信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书信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少,逐步被替代。邮票的主要价值也就失去了。以收藏为目的的发型,使得邮票成为了“金融”产品。投资,收益。当一个物品成为无实际作用的投资品后,它的价值就只有估值了。
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现在邮多大的包裹,也不用贴邮票了!写信电传,由一部手机全部搞定,邮票已经成为历史!看画片网上应有尽有,比邮票多的是,喜看今朝网页更新图,忆往昔当年老纪特票。
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集邮的人不仅越来越少,就是玩邮票的、炒邮票的邮商也会逐年递减。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快递公司的迅速崛起替代了邮政行业的基本职能,邮票作为邮政寄信的邮资凭证作用正在下降、退化,不排除全面萎缩;
二是,邮政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1992年起便放开了邮票的发行量,多达几干万套、几亿套的邮票比比皆是,邮票市场竟成了花纸头的堆集场地;
三是,邮票发行量就是存世量。受快递公司影响,邮票发行出来后,基本没有消耗,邮票收藏失去升值空间,邮商炒作邮票也很难带动海量邮票价值升值;
四是,现代通讯技术伴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运用,超越了写信方式传递彼此信息的节奏,使人们不在用写信这种滞后方法完成信息的互递;
五是,邮政发行的邮票品种花样繁多,让集邮者、炒邮者均无法适从。诸如大版票、小版票;大版张、小版张;小型张、小全张;丝绸邮票、金泊邮票等等,数不胜数。
综上所述,由于诸多因素的客观存在,造成集邮者手中的邮品升不了值,炒邮的邮商也赚不到钱。因此,集邮的人会越来越少,炒邮的邮商也不会再将多余资本投入其中。故邮票市场将会逐步萎缩。这就是邮票及集邮者的宿命论。
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记得是在一九八三年,我单位同事的丈夫在邮电所工作,一次到她家里玩,我同事拿出她丈夫的几本邮集,让我一一欣赏,这下使我过足了邮票瘾,我这才知道,邮票世界竟会如此的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从此后我一发而不可收,竟爱上了集邮,刚开始时得来的邮票,就是来自那位单位同事,那个同事丈夫特慷慨,竟一下子给我上百套的邮票,还给我办了一张集邮卡,我过意不去,故卖了几条香烟送给了他,以此作为回报。后来又得知,在我们国家有一本专门性的《集邮》刊物,故而每期必看,从此我的视野更加开宽了,还向中国集邮公司订购了邮票首日封,那一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邮票、首日封,还有什么纪念封,明星片等,有时竟还不满足于此,经常到设在外滩的上海集邮公司,去购卖邮票,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我的邮册竟有几十本子。
我的集邮品越多,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同时也给我造成了无尽的烦恼,每年的四、五月份,恰是我们上海的黄梅天,天气多雨,气温潮湿,这使得邮票的背胶极容易会与邮册相沾连,从而使其邮票的品相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象给了我当头一棒,就从那时起,我对集邮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了。
一天,我翻开订阅的《集邮》杂志,里面有一条征集邮品的广告,而且其地点就在我们上海,我立即感到这正是抛售邮品的好机会,故立即前往,兑换成数千元的人民币,回到家里,将这些钱卖了几万块造房子的砖,从此后,我对集邮再无兴趣了。
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集邮在世界历史上,很悠久,最早开始于17世纪末,这也是大几百年的爱好了。而中国真正广泛意义上的集邮,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盛于2008年左右。然后,从2008年开始,急剧衰落,到今天,终于成为了冷门。当然,世界集邮到今天,也不行了,沦为了小众爱好。
这些产生的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邮票起印量太大了,最近十年来,基本上2000万起,虽然最近三五年,起印下降了不少,但依然是1000万以上的量,相当的大。
第二,起印量大,但使用消耗年,基本上是零,信件人们不再使用了,快递包裹也不能用邮票,完全无用武之地。没有消耗,就不珍贵了。
第三,原来邮票宣传的变现功能,在2009年开始,逐渐不灵光。主要表现为,邮票有价无市,你说很值钱,可就是没人买;或者说,变现,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完全靠运气在等接你盘的人。
这种无法变现,越来越困难,这导致,2009年到现在10年多,集邮人群,出场的多,进场的几乎没有,变成了小圈子玩儿的事情。
第四,因为我集邮,很多50岁以上的人,经常私问我,要不要他邮票,问题是,我都有,我还想卖呢。集邮,现在排除了功利,真正回到了自己买一本年册,欣赏完了拉倒。自己死了,这些邮票,爱干吗干吗?
邮友们,你们发现没有,你们跟我同年龄(我36岁)的儿女,根本喜欢集邮和邮票的,稀少啊。
我们的下一代,就基本没有了。
所以,就抱着自己欣赏的态度吧。现在国内真正集邮的人群,由原来的三四千万,甚至初期时上亿人集邮的兴盛,市场已经锐减到了六七百万集邮的(而起印量,现在依旧1000万起),而且,几乎全部是50岁及以上的老头老太太;并且,每年都是几万十几万的出场,不集邮了。
明确的说,2020年,也是我定邮票的最后一年,2021年开始,也不再集了。当一种东西,只剩下欣赏价值时,也就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了,邮票,快了,最多十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