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从2022年开始,我国将迎来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退休潮”,这对全社会养老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都提出了巨大挑战,且“困难”远不止如此。

按照当前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男性职工60周岁退休、女性职工50周岁退休;

也就是说,2022年达到退休年龄的是1962年出生的男性、1972年出生的女性。

再结合历次出现的“婴儿潮”不难发现,1962年-1972年,恰值我国第三次“婴儿潮”,这10年里,每年新生婴儿都在2000万以上,比如1962年是2491万、1972年是2592万,1963年出生的婴儿甚至达到了3000万,创下了历史之最。

倘若按照男女1:1的出生比例,1962年和1972年共计出生5083万,粗略估计今年退休的人数规模在2000万以上。

实际上今年只是开端,远不是终点,以年出生超过2000万婴儿为标准,第三波婴儿潮一直持续到了1975年,随后回落到2000万以下;而1975年出生的男性将在2035年退休,也就是说从2022年开始的“退休潮”,大概会持续近15年的时间。

新退休老人的数量从今年开始会出现明显上涨,这只是挑战之一,更大的挑战来源于“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去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6亿,占人口总规模的18.9%;另一项数据更不容忽视,在这2.6亿60岁以上人口中,65岁以上的,占比75%。

换句话说,每100个60岁以上的老人,75个是65周岁以上的。

倘若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时,国家即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我国这一比例是14.2%。

不仅如此,按照当下年龄结构模拟,2035年之前,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将提高到21%,届时我们将进入到“重度老龄化阶段”,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大。

新一轮“退休潮”来临,未来会怎样?有哪些方面的挑战?

影响肯定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因为退休基数会大幅增加,还体现在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上:

其一,医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面临挑战;

我国早前就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医疗和保险制度,医疗和养老分别又有各自的“医疗保险基金”或“养老保险基金”,两类基金可以理解为“蓄水池”,退休后,老人可以在不缴费的基础上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发放养老金作为养老开支。

既然是“蓄水池”,那收支平衡的问题就不得不重视;简单来说,在职职工缴费,供养退休人员,一旦收支不平衡,两类基金必然不能长久、良性、健康的运转,到时候利益受侵害的不止是在职人员,还有规模庞大的退休人员。

随着退休潮的来临,基金收支面临巨大挑战,支出压力更大了,而收入端倘若不能保障,恐怕存在枯竭的风险。事实上,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前在老龄化严重的东三省等地区就已经显现了,倘若不是采取了基金全国调剂等方式,恐怕这些地区的压力会更大。

养老压力加大、医疗压力加大,这是将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挑战;

一方面,每年新增退休人员约为2000万人,这2000万人将退出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生育率,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1700万-1800万之间。

两项数据一对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每年劳动力缺口至少在200万-300万之间,倘若累积10年,那么劳动力缺口将达到两三千万之多。

劳动力供给不足、缺口显现,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二。

其三,宏观经济层面的挑战;

老龄化日趋严重、生育率得不到提升,倘若说养老压力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尚属于表面可以看得见的挑战,那么宏观经济层面的挑战更为严重。

都说“劳动力就是生产力”,一旦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方面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资本、科技、劳动力,这是经济增速的三驾马车,少了“劳动力”这架马车,未来经济增速放缓是可以预见的,除非科技、资本这两项投入更多,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盲目乐观、依靠这两项。

再就是消费市场也会受到影响,虽然我们GDP目前对消费的依赖度还不是很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未来总要对消费产生较大的依赖,正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消费对GDP的贡献有一半以上。

以上就是未来15年的“退休潮”中,我们现阶段可以预见的,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每一项都不容乐观。

未来面临新的挑战,我们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除了提高科技水平,赋力经济发展;推出激励措施,提高生育率;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投入等措施之外,针对未来“退休潮”的挑战,已经或者可能将会采取以下措施:

比如,为了缓解年年增加的庞大退休基数,延迟退休是应对措施之一,当然,即便是延迟,也是“逐步推进”,能部分缓解退休人数增加、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再比如,出于维护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需要,扩大养老金的缴费面、科学提高缴费比例、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科学提高缴费年限、推进养老保险基金全国调剂,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最后,未来的养老不能单纯依靠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应当把一些机构引进来,比如保险公司;建立多维度的养老体系、推进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让商业保险等也参与进养老事业中来。

综上,鉴于从今年开始,面临退休的人集中出生在60、70年代,这20年时间里,恰逢我国婴儿出生的高峰期,因此未来将迎来新一轮退休潮的说法并非是危言耸听。

随着退休人数的增多,随着人口日趋老龄化,将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全局角度出发、多个方面入手,弱化由此产生的问题和挑战,为应对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者,从个人角度出发,虽然可能退休时间还很远,但从现在开始,最好有一些“忧患意识”,加大储蓄、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力所能及的参保一些商业型的养老保险,也许退休后就能见到效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有一大半是企业破产下岗职工,可悲,可怜。总算熬到头了。向下岗人员致敬。[大笑][大笑][玫瑰][玫瑰]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1962-1963是人口出生最多的年份,2022-2023年将迎来退休高潮。

退休后,给年轻人让位,也非常不错,退休离开职场,规划一下自己的退休生活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重视,这说明中国的人口将慢慢的正式走入了老年化时代,我们看一组60年代出生的一组数据就一目了然了。也就是说,退休的人员越来越多,新生儿却越来越少。从官方的统计数据得知:1960年,出生1401万人;1961年,出生1200人;1962年,出生2451万人;1963年:出生2934万人;1964年:出生2700万人;1965年:出生2683万人;1966年,出生2554万人;1967年,出生2543万人;1968年,出生2730万人;1969年,出生2690万人。六十年代总共出生人口为2.3亿人,从1962年开始是人口出生的爆发期,达到2451万,最高的1963年达到2934万。这说明,真的是从2022年开始,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那么将带给怎样的未来呢?

一是加剧了中国老年化的进程,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在一亿七千万左右。占总人口的12%左右,而当60后的这帮人退休和进入老年群体后,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会超过2.5亿以上,让中国快速的迈入老年社会。

二是这么大的一个老年群体,如何管理,也就成了一个问题,老年健康和养老就成了突出的问题,虽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有退休养老金,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的60后是农民和打工者,他们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养老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落实和考虑的问题。

三是六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如果要靠养儿防老基本不现实,两个年轻的夫妇要养四个老人和照顾一个孩子,会给年轻人带来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在农村,就有可能出现很多的老人独居现像。那么就要求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多建立养老机构以及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出现,逐渐化解年轻人的沉重负担。

这就是笔者的观点。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也不一定是退休潮,62.63出生人口是多,但别忘了了中国的退休条件是,男60周岁,女50周岁,这两年出生的女职工早就退休了,另外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历了国企改制,下岗, 国企破产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提前退休了,我所在的单位14年破产,女45,男,55.特殊工种男50女40都退休了。一次破产就有将近5000千人退休,所以说真正的退休潮已经早就退去了。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2022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退休潮,因为自三年自然灾害后,我国人口逐步增加,特别是62年一63年出生的人口达到建国以来最高峰,这个时间段出生的女性大部分已退休了,今年退休的大部分是男性。将带来的未来应该是:①社会老龄化比以往严重,②也给年青人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③全国老龄化人口可能会超过2.5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群,其突出的重点就是养老的问题,国家和各地政府应多修养老院,解决儿女因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的困难。在一个就是现在的婴儿出生率比较低,国家应该出台鼓励生二胎、三胎的奖励政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