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政府宣布国家破产,那么中国在此投资还能收回来吗?

我们常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其实具体到一个国家,对外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投资前要经过细致的研判,不仅要考虑投资收益回报率,还要考虑该国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安全性、稳定性等一系列的因素。倘若投前调查工作没有做好,那么极有可能面临“打水漂”的窘境。

斯里兰卡,一个印度洋上拥有2200万人口的热带岛国,锡兰红茶、旅游业此前是该国的主要经济支柱。

受疫情的影响,叠加年初地区冲突爆发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上涨,这个印度洋上的明珠面临着出口受阻、旅游业萧条、国内商品价格上涨、通胀等冲击,3月份外汇储备不到20亿,但今年的临期债务却有70亿。

为此,斯里兰卡无奈在4月上旬宣布暂停偿还外债,并与7月6日宣布国家破产。斯里兰卡成为今年第一个宣布债务违约的国家。

斯里兰卡是我们主导的“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农业国家,我们不仅是其第四大债权国,而且对其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投资。

那么斯里兰卡宣布国家破产之后,我们在当地的投资还能收回来吗?

首先,我们在斯里兰卡有哪些投资?

此前,中国驻斯里兰卡经商处发布了一份“在斯开展业务或设有代表处的主要中资企业名单”,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投资业务涵盖矿产能源、通讯、水利水电、路桥工程等各个领域。

此外,名单中的中资企业有47家之多,其中不乏央企、国企,比如招商局集团、葛洲坝集团、中铁五局、中铁十局等等,还有诸如华为、天元建设等民资为主的企业。

斯里兰卡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无论是我们对其投资规模还是所涵盖的投资领域,都是比较大的。

说得更具体一些,截至2019年底,对斯里兰卡投资存量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我国是最大投资国,投资金额有21.8亿美元。

如今,近3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对斯方的投资已远不止21.8亿美元,每年都有新增投资,比如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1-12月,中资企业对其投资9817万美元,而工程承包合同额是10.4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斯方的投资金额还是非常大的,之前有人估计对其贷款总额+投资总额有500亿美元之巨,虽然这个数据无从考证,但从商务部数据来看,50亿美元左右是有的。

在对斯投资中,我们有两个很大的项目不容忽视,一是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二是汉班托塔港项目:

前者有中国港湾集团承揽,预计开发周期是25年,致力于打造62公顷的集码头、住宅、金融、会议中心、度假村为一体的商务商业中心,目前基本的建设框架已经成型了;港湾集团获得了该港99年的租赁使用权,预计投资14亿美元;

后者汉班托塔港项目最初是斯里兰卡在2010年左右开始自主建设,并从我国的进出口银行获得了近4亿美元的贷款,但2017年7月份斯方无力偿还贷款,于是把该项目转让给了招商局旗下公司,中资企业从中获得了70%的股权,同样租期99年。

这是中资企业在斯里兰卡获得的两大港口建设项目,在对斯投资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第二,对斯投资还收得回来吗?

“对斯投资会不会因为斯里兰卡宣布国家破产而烂尾?”恐怕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可以很明确地说,对外投资有部分损失的概率,否则也就无需在投资前进行细致的投前调查和研究了,闭着眼投就行了。

举个例子讲,之前一些国家在对外投资中就面临过这种情况,比如此前的伊拉克、利比亚,后期国家深陷战争或内乱泥潭,先前投资国在这两个国家的投资项目或者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或者政权更迭后,新产生的政府对投资不认可,甚至是直接收归国有。这样的例子不是没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

斯里兰卡如今宣布“国家破产”,会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投资收不回来?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国家破产”和“政权湮灭”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破产”表达的是一国的资债状态,即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国家或财政处于一种“资不抵债”的暂时状态中,而其主权是完整的,所以债务赖不掉、投资也赖不掉,这是与处在战争或内乱状态的国家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一国宣布破产后,其政府依然是该国的合法代表,而且是正常运转的。比如如今的斯里兰卡,虽然国家破产了,但政府已经派代表去俄罗斯寻求帮助,尝试获得俄罗斯的低价原油;同时,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谈判中,斯方的谈判代表也是由现政府派出的,并非意味着“吹灰拔蜡”、“改廷换市”了。

实际上,宣布国家破产后,接下来,该国会寻求与IMF进行谈判,达成债务国和2/3以上的债权国都认可的债务重组计划,从而合法的进行暂时性的债务违约;或者从世界银行、海内外民众或侨民、大国那里获取贷款、捐赠、债务延期等资金补充或优惠;

另一方面,将把主要资源和工作重心放在国家经济重建上,待经济形势好转之后,再拿掉“国家破产”的帽子。

综上,“国家破产”是金融名词,不涉及主权,因此宣布破产的国家依然是不能逃避外债的,同时投资国在该国的所有投资项目也是“算数”的,否则还不乱套了?

事实上不少经济结构单一的小国家,其经济抗风险的能力都很低,比如斯里兰卡,受疫情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双重冲击,国家经济赖以为继的锡兰红茶出口和旅游业遭受了双重大家,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破产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了。

倘若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国都能以“国家破产”而逃避外债、赖掉对外投资,那么任何国家都不会对其进行投资的,他们也不可能利用外资来进行国内建设和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敢大胆地对其进行投资。

看看之前的例子就知道了,此前宣布破产的瑙鲁、冰岛、萨尔多瓦、阿根廷等国,如今依然在履行外债,且依然认账他国的投资。

第三,一旦不认账,我们会有“杀手锏”的

不排除有些国家会“破罐子破摔”,直接不承认他国在本国的投资。

倘若不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能拿出“杀手锏”予以牵制吗?看看此前的巴西:

此前,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我们为巴西修建了十几座核电站,建成后,按照约定,巴西用电应该给我们支付相应的电费。最初,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退了一步,承诺给巴西一年的“免费期”,在这一年之内,巴方用电可以不用支付电费。

没想到巴方得寸进尺,一年过后,依然不支付电费,严重侵害了中资企业的权益。

为了制衡巴西,也为了给巴方“上一课”,我们直接给其断电,这下巴方傻了眼了,只能乖乖支付拖欠的电费。

这就是我们在对外投资时能“拿捏”对方的杀手锏,目前的斯里兰卡总体还是可控的,而且我们两国的关系也非常友好,大概率不会像巴西那样出现“耍无赖”的现象。但倘若“耍无赖”也不怕,相信中资企业的智慧,一定早有预案,收回投资是有保障的。

综上,我们对斯方的投资,在斯方“破产”期间,依然具有法律效力,对方是万万不敢赖账的,一时的只顾眼前利益,只会丧失未来更大的红利,无异于“签了芝麻,掉了西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