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当事人不会因为正在服刑而耽误被起诉,如果不是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等极刑或较长的刑期,最好不要“破罐子破摔”,家人帮助代还是最佳选择,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还款压力,而且有利于出狱后的工作和生活。

01:正在服刑人员,家属无力帮其偿还信用卡了,会不会被起诉,以及起诉谁的问题

从信用卡的借贷性质来说,信用卡的授信额度依据的是个人信用,不设有担保人和抵押物,本着谁消费谁偿还的原则。因此,持卡人服刑后,家属是没有义务帮其偿还的,银行不能强制家属为其代还。

当然,如果银行有证据证明持卡人的透支额度是用于家庭开支,那么家属就有一定的偿还责任。否则,即便起诉,家属也不可能成为被告,持卡人是唯一的被告和还款责任人。

在就是虽在服刑,但不影响其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银行可以把服刑人员列为民事诉讼被告人,因为《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中规定:“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由此可见,服刑人员不会因为正在服刑就不会被民事起诉。

也就是说,服刑人员会因为信用卡逾期而被银行起诉追要欠款,但一般情况下家属不会被起诉。

另外,即便服刑人员被起诉,信用卡债务问题属于民事纠纷,服刑人员不会因此而被加刑,除非其构成“信用卡诈骗”等恶意透支的行为,否则就是经济纠纷的范畴,不会因此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偿还责任。

02:一旦被起诉,接下来会如何处理?

服刑人员遇民事诉讼的,法院可以送达法律文书给监狱,但是《监狱法》中没有关于服刑人员能否出庭应诉的明确规定。

从《看守所执行刑罚罪犯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对于对服刑人员的民事诉讼,一种情况是服刑人员可以凭法院出庭通知书解决临时离所手续,由司法警察负责押解看管,但必须于当日折回;或者特殊情况下可以在看守所开庭;第三种情况是缺席判决。

从实践来看,缺席判决是大概率事件,一般不会准许服刑人员到庭应诉或者到看守所开庭,尤其是对于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服刑人员而言。

03:为什么建议家属尽量代为偿还,不要走到被起诉的地步?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家属尽量代其偿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实际偿还数额,二是出狱后的影响。

上文说到,一旦银行通过起诉的方式追要欠款,那么大概率会“缺席判决”,缺席判决与到庭判决具有一样的法律效力,更重要的是一旦缺席,那么无法达成庭前调解,法院大概率会依据银行的诉求来判决,比如本金、利息、滞纳金、诉讼费等一分都不会减免,这无疑增加了持卡人的还款压力。而如果不被起诉,家属在拿到代理人资格后,可以与银行达成分期还款协议,也可以适当减免一些利息和滞纳金,还款压力无疑会更小一些。

另外,一旦裁决生效而持卡人因为在服刑而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接下来可能还会被查封个人财产,甚至强制执行、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麻烦更多。

服刑期总会结束,倘若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出狱后就寸步难行了,限制高消费、限制出行、拉入黑名单,后期不利于生活和工作,这个“成本”和影响更大。

总而言之,服刑并不意味着信用卡所欠债务可以一笔勾销,之前的负债还是需要偿还的,还款来源来自于个人财产或者出狱后的劳动所得。

另外,对于服刑人员而言,服刑也可以作为民事诉讼被告人,并非意味着服刑就不会被起诉,银行不会因此失去起诉他的权利。

虽然家属没有代为偿还欠款的义务,但是一旦被起诉,大概率会被“缺席判决”,而缺席判决又无法对利息、滞纳金进行协商,因此欠款人无法免于偿还责任的同时和增加了还款压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个人建议是家属继续代为偿还,争取不被起诉;或者实在没有偿还能力的话,可以先取得代理人资格,然后与银行达成分期还款协议,降低每月还款压力,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申请“挂账停息”,这会大大降低偿还压力。

总之,一旦被起诉追偿,必将形成非常被动的局面,还是尽量避免走到这一步为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会,肯定会!不过结果不好说!

亲戚去年遇到这种情况,他老公是我发小,所以她的情况了解一些!

她负债有银行的网贷、信用卡和网贷,合计大约80w左右,进去后发小帮忙还到去年8月份开始出现逾期,到10月份全面逾期,现在半年了!

逾期后有电话过来,家里人如实说人犯事进监狱了,工商、建行、邮政这些国有大行一个月偶尔打个电话;招商、广发、中信这些股份制银行,电话稍微多一些,后期外包后就更频繁了;网贷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基本每天都有很多电话。

起诉的只有招行,招行是在逾期3个月起诉的,深圳福田法院寄来的起诉书,发小拍照给我问怎么办?

普通老百姓也不太懂法律,只是我刚好打了两个官司,懵懵懂懂知道点皮毛,我就电话打给法官助理,说我是她家人,讲了两点:

1、现在她人在xx监狱,起诉书这种法律文书的签收,包括后续的应诉、上诉、调解、和解,没有她的特别授权,我做不了!

2、我可以把监狱电话给你们,你们联系她,再重新寄给她!然后你们再联系监狱远程视频开庭,或者去监狱现场开庭!

你想嘛,法院天天忙的陀螺一样,立案都来不及,这些都是批量诉讼,怎么可能单独为某一个人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果然法官助理说:我让银行撤诉!果然没多久,发小接到了法院寄来的撤诉通知书!

另外,她名下有辆小破车被当地法院拍卖了,法院特意要了她的通信地址,把拍卖通知书寄了过去,人在监狱这种情况都很慎重的,至少流程上不能出现瑕疵!

结论就是人进监狱,这已经是最坏的结果了,人都保不住,债务还管它干嘛,想开点,不要怕!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会被起诉,不过不用太担心。

坐牢之后,银行就联系不到你本人了。别以为银行神通广大,那是吓唬人的。银行根本不知道你做牢了。

银行联系不上你就会起诉,因为起诉是必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账。才能列为不良资产

然后你会被列为失信执行人,但对于坐牢的人来说,没有影响。

最后呢银行会把你的账列为不良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会继续跟你要。

但是,你作为出狱人员,资产管理公司也怕你,最终会以3折左右让你还钱,你还完了就没事了。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明确告诉你,这种情况会被起诉的,而且不影响判决和强制执行!

首先,银行不会考虑你的具体境况,只要逾期还不上钱,那就是目前一片混乱的催收,欠债人进了监狱催收无法联系到的情况下,照例是爆你的通讯录,骚扰你的家人,亲戚朋友。如果还是没人出面还款,那就是到一定时间向法院起诉了。

不要以为你人在监狱里,催收和银行就找不到你了,它们本事大的很!会到你服刑的监狱所在地起诉,然后法官到监狱里宣读裁决文书,如此境况之下,你没有拒绝的可能,唯有乖乖签字。裁判文书生效之后,银行和催收大概率申请强制执行。如果那还有财产,资金,那是会被强制执行的。如果你一无所有,那么按照外面的规矩,征信拉黑,上老赖榜,等到刑满释放之后,债主再次追偿欠债!

你蹲了几年监狱,肯定没钱还债。债主可不管这么多,会继续要求法院强制执行。这期间就看你的亲朋好友能不能替你还债了,债主也是押这一宝:好不容易迎来刑满释放,如果还不上钱,则还会被行政拘留的!但凡能借到高利贷,欠债人都会设法先度过这一关的。如果还是没钱还,那就会被拘留半个月。

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征信拉黑,上老赖榜,如此处境和身份,能勉强活着已经非常难了,至于债务,很大程度上就是个数字挂在那里了!

因此,被判刑关进监狱里,债务不会免,同样可以被起诉。此情此景,你还敢借钱花吗?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欠贷),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我以为债务人在监狱被羁押(或服刑),信用卡和银行卡欠贷款。债务人家属亦无能力偿还,债权人(颁发信用卡和银行卡的银行)大概率将债务人诉讼于人民法院(涉及到诉讼时效问题)。

人民法院立案后,将向被告(债务人)发出《应诉通知书》和“开庭传票“。通知和确定开庭时间。

因为被告被羁押或是服刑,人民法院决定在债务人所羁押的看守所或是监狱开庭审理并判决(就被告的原则)。

人民法院向被告送达(邮寄或是直接送达)《民事判决书》。

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生效后,原告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人民法院将向被告发出《执行通知书》(邮寄或是直接送达)并限期被执行人在一定期间内自动属行。

因为被告已失去人身自由,亦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人民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申请执行人待被执行人出狱后再恢复执行。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人在监狱里,信用卡和银行卡家属没能力还了,会被起诉吗?

人坐牢以后,多数情况下,他名下的信用卡不会及时归还。银行的管理人员经过催收无效,最后处理方法就是起诉,不然的话这笔账一直挂着银行也不好处理。

起诉以后,很可能法院联系不到被告人,最后以缺席判决的形式处理。再后边就是呗被告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终本案件。

如果数额不大、刑期补偿,建议当事人还是和亲属沟通一下,让他们待自己和银行联系处理这类账目,不然的话,会有很多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缺席判决,被告人没有协商辩解的机会,肯定是吃亏的,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法院会按银行的起诉意见判决(本金+利息+滞纳金+律师费一类),这样本来数额不大的欠款,可能搞得非常大。并且一旦判决出了,数额就很难在变化。

第二个麻烦是,被告人名下有财产可能被查控处置。例如,房产、车辆、存款等等,如果有,那么保险系数就很小了。

第三个麻烦,本人征信黑了,将来很多事情受影响。例如将来出狱以后,要干事创业,征信黑了意味着和银行的业务无法做了,想贷款,基本不可能。

第四个麻烦,这些法院判决,无论多长时间都难免需要偿还,并且拖得时间越长,雪球滚得越大。

所以建议当事人积极处理、早处理。千万不要不当回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