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KTV倒闭的浪潮席卷全国,是否说明这个行业已近黄昏?原因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16年传统KTV数量下降60%;2018年门店数量为49739家,较2017年下降8.41%,也就是说2018年平均每天就有超过11家“关门大吉”;

2020年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受疫情影响,客流量骤降70%-80%,让近几年原本就不景气的KTV行业雪上加霜。

“7年倒闭6万家”,KTV倒闭潮席卷全国,之前受年轻人追捧的KTV究竟怎么了?行业已近黄昏,其中又有哪些原因呢?

一,曾经的KTV主力消费者群体“嗨不动”了

根据北京市文化局的统计数据,1993年9月全北京有注册歌厅282家,到了1995年暴增到1400多家,翻了两番多,“歌厅”这一KTV前身迎来暴增式发展。

1995年钱柜连锁量贩式KTV落户上海,此后的几年和其他几个有影响力的连锁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店,到2000年左右,量贩式KTV一下就火了起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此后的10余年时间里,量贩式KTV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纵观KTV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80后、90后是当时的主力消费群体,KTV的出现一下子满足了8090后的社交需求、娱乐需求。

再加上2000年以后正值华语乐坛的鼎盛时期,而当时智能手机和网游的普及率也不高,娱乐活动较为单一,对于那时候的年轻人来说,能隔三差五的去KTV后尚一嗓子就算是最大的娱乐活动了。

时过境迁,如今最小的90后也已经22岁了,大多都从象牙塔步入了社会,当年的主力消费群体开始逐渐退出,如今的他们除了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家庭,不少人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母亲了,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悠闲自得了,时间、财力、精力方面都有些跟不上,离KTV渐行渐远了。

二,消费群体“断层”

也许你有这样的疑问:“既然80后、90后嗨不动了,那00后呢?00后为什么不青睐KTV了?消费群体断层了吗”?

还真是这样,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娱乐活动太匮乏了,课余时间也就打打球,出了校门就两个目的地,一是去小饭馆改善伙食,二是去KTV练练歌喉。

而现在呢,00后的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选择也越来越多了,比如我的侄子是00后大学生,问及他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时,他脱口而出的是网游、蹦迪、密室逃脱、桌游、剧本杀等等,有些娱乐活动咱只听说过,还真没体验过。

这就是消费群体“断层”现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类新兴娱乐活动的发展和普及,KTV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代唯一的选择了,而选择越多,越会分流消费群体,KTV当年的风光也就不复存在了。

也正是因为消费群体“断层”现象的存在,所以现在你去KTV,会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已经被老年人霸占,被贴上了“最受中老年人喜爱场所”的标签。

三,客单价下跌、成本反而疯涨

有KTV老板表示:“前些年,一家KTV两年能回本,现在5年能回本就不错了”!

为什么回本周期越来越长了?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客单价下降了;KTV数量前几年暴增导致竞争力加剧是导致客单价下降的原因之一,再就是“线上团购”业务的兴起也导致了客单价下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主力消费群体改变了,之前主力消费群体是年轻人,他们更舍得点酒水、点零食、点果盘,而现在的主力消费群体是老年人,他们多在白天收费低的时候入场,自带白开水就能唱一下午,酒水、零食、果盘的消费量更是一跌再跌。

消费群体的变化对客单价的影响有多大?有调查数据显示。500元一项的消费中,40%来自于90后,只有9%来自于中老年。

二是成本上涨了;限于KTV行业较长的回报周期,租约一般是5年甚至更长,而租期内每年房租最低按照10%的幅度递增,加上为了吸引有限的消费者,两三年就要进行一次装修升级,这些都是成本;装修、设备、日渐增长的人工成本,这些因素都使得成本增加,回本周期拉长。

一边是日渐下降的客单价,一边是日渐上涨的成本,维持不下去的KTV也只能选择关门了之了。

四,线上K歌软件的兴起抢了线下KTV的份额

前几年,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K歌软件业务,比如唱吧、酷我、酷狗等。

也许线下KTV在一开始还真不认为线上K歌软件对自己的生意会有较大的影响,但从近几年K歌用户的规模来看,显然线下KTV“轻敌”了:

2018年K歌软件用户规模9.51亿、2019年10.73亿;到了2020年,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亿级。

试想一下,去KTV还要支付费用,而线上K歌软件对用户是免费的,如果不是为了社交,谁会选择收费的KTV呢?真想一展歌喉,一个K歌软件、一个迷你K歌包间足够满足需求了。

五,音像版权问题

在过去,对音像版权的保护不像现在这样健全,在KTV,你几乎能点到任何冷门热门歌曲,几乎能点到各个年代的歌曲。

然而,对版权的保护意识是不断加强的,比如2018年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就发布了《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按照该“公告”的要求,6000多部音乐电视作品在终端商和KTV经营者那里下架。

别小看这区区6000首歌曲,其中不乏一些热门歌曲,比如传唱度较高的《听海》、《我可以抱你吗》、《十年》、《泡沫》等等,很多都是一代人的回忆、是一代人的“保留曲目”或“必点曲目”。

试想一下,如果去KTV点不到自己喜欢唱的歌曲,那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写在最后:

综上来说,所谓的KTV“倒闭潮”真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其中叠加了诸多不可逆的因素,既有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消费群体的“避之不及”。

随着新兴娱乐活动的兴起,消费娱乐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大趋势下,消费群体也分流了,行业自然要进入下行期。

任何一个行业必将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KTV行业也难独善其身,与其说是时代改变了行业,不如说是行业发展的大规律。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近几年来KTV倒闭的浪潮席卷全国,是否说明这个行业已近黄昏?原因是什么?

如果看数据四万多家KTV倒闭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回到县城后,以前有一块区域专门是娱乐场所,高峰时候有20多家KTV,现在只有3-4家还在存活着,看到现状惨不忍睹。

消费能力在下降

一切为了生活。

疫情时代及后疫情时代,无论是线上还是实体真的不好做,我自己来说深有感触,三四年前经常出差,基本当地经销商安排完晚饭后一定还会再安排KTV唱唱歌,再去吃吃烧烤,但现在疫情影响下,吃个晚饭表达下接风洗尘的心意也就各忙各的了,无论主人还是客人大都没什么心思再去KTV玩乐。

再加上疫情管控期间人们习惯了不扎堆,尤其是不太喜欢去封闭不通风的场所,像KTV本身场所比较封闭,话筒上面又是唾沫横飞的重灾区,换我就算有时间也不太想去。

去多了没意思

KTV从去年和今年开始才大批量倒闭,但生意却是从前年就不好做,甚至很多KTV为了挽回声誉,在原有包房上又装修成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地方,又或者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蹦迪的地方。

说到底现在的人已经过了那个新鲜劲,一群人过去唱歌的总是那么几个,喝酒的总是那么几个,提前走的是大部分人会做的,所以除非必要,不然也不会去KTV。

好好赚钱吧,在家待着其实很香。

近几年来KTV倒闭的浪潮席卷全国,是否说明这个行业已近黄昏?原因是什么?

大势所趋,无可挽回。

为什么ktv现在越来越难存活?虽然疫情有很大关系,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现在人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娱乐方式多元化。

应该说网吧的生存压力更大!已经倒了多少都不知道[捂脸]

近几年来KTV倒闭的浪潮席卷全国,是否说明这个行业已近黄昏?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这不一定‬是坏事。

根据我的了解,去KTV消费的群体,多数是社会闲散的年轻人,或者收入很高的人群。那些忙于工作和生活的上班族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消费。这些闲散的年轻人去KTV消费的钱要么是啃老的,要么是来路不正的钱,反正那些辛辛苦苦的打工族不舍得一掷千金去消费。

KTV是一个高消费的场所,一瓶水、一瓶酒、一碟瓜子、一盘水果等都比市场上高好几倍,这是暴利,老板挣得是黑心钱,能开KTV的老板也不是一般人,大家都懂的。

KTV这种灯红酒绿的场所,也是一个违法犯罪概率比较高的场所。比如,打架斗殴、吸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可能在这种噪杂的场所进行更有隐蔽性。

全国很多KTV倒闭主要是受疫情的影响。

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传播,病毒还在不断变种,我们人类战胜病毒的手段当前还不能消灭它。但是,它的存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很多行业越来越艰难。

比如,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休闲业、一些出口创汇企业、实体店零售业等,因为疫情影响下,人员流动受限,没有客流量,消费就是一个大问题,赔本坚持不下去就要倒闭。提问者说的有些KTV的倒闭就是作证。

受疫情影响、受工作竞争压力激烈的影响,很多人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或收入减少,人们就会捂紧钱包,减少支出,像KTV这样高消费娱乐场所,能不去就不去了。原来的高收入人群,可能工作也面临减员减薪的境地,自然珍惜手里的钱,不会乱消费了。

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谁也不知道,所以,人们都会盘算自己的生活,把吃穿住行的需求合计妥当,不必要的支出就节省了。

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您的阅读点赞评论。谢谢。

近几年来KTV倒闭的浪潮席卷全国,是否说明这个行业已近黄昏?原因是什么?

一个是疫情影响,一个是六七十年代的唱歌主力岁数大了不唱了,年轻人玩游戏奔生存。太平盛世才能歌舞升平,而今全球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不景气,普通民众能饿不死已然很好,哪还能叫花子做爱穷欢乐!

近几年来KTV倒闭的浪潮席卷全国,是否说明这个行业已近黄昏?原因是什么?

关键是现在谁还去那种地方呀,娱乐项目层出不穷,在就是一个个兜比脸干净,有那时间多想想如何赚钱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