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可以实现每天多存一元,365天后有66000吗?
第一天存1元、第二天存2元、第三天存3元……以后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存1元,持续1年的时间,最后一天存365元。1年后能存多少钱呢?会有“意外收获”吗?
表面看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每天存款的数额分别是1、2、3、4、5、6、7……360、361、362、363、364、365元,计算方法很简单,首位相加后与(365天/2)相乘,即(1元+365元)*(365/2)=66795元。
即,不计算利息的前提下,每天存款1元,之后的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存1元,1年后存款总额是66795元,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关键是看似简单,如此存款真的能坚持下去吗?恐怕很难,我们不妨分析下:
第一,从全国平均工资的角度来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平均工资收入,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收入97379元,即每天平均收入266元。1年存款66795元,即平均每天存款183元,也就是说一个非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平均每天收入的68.8%用于存款才能完成上述存款目标,即每天花费需要控制在83元,每月花费需要控制在2490元,这容易实现吗?我们接着看“人均消费支出”:
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007元,即每月2250元,比2490元稍微低一些,理论上1年收入97379元可以存下66795元,但现实是没有考虑房贷、车贷等因素,很多上班族单是每月房贷支出就不止2490元。因此,平均每天能存183元是极其困难的。
假设是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20年年均收入是57727元,即每月4810元、每天160元,还达不到183元的水平,一年能存66795元更是无从谈起了。
第二,从人均存款的角度来看: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9年年底,全国居民存款总额为82.44万亿元;2020年全年这一数字增加了11.3万亿,也就是达到了93.44万亿。
如果按照14亿人口总量计算,2020年年底我国军民人均存款数额为6.67万元。
假设一年就能存66795元,工作十年的人理论上平均可以有66.7万元的存款了,那么人均存款绝对不止6.67万元。这两个矛盾的数字说明一年能存下66795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法企及的。
第三,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最终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综合,收入既包括工资收入、经营性收入,也包括其他各种收入,比如租金收入、利息收益等等。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189元。
再来说“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包括烟酒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交通、通信、教育等等。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21210元。
也就是说,全部收入的32189元中,21210元用于消费,其他的才用于储蓄,储蓄比是34.2%。换句话说,每挣100元,最终有34.2元转化为储蓄。
如果每年要存66795元,按照34.2%的储蓄比,年收入至少要达到19.5万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居民平均收入的水平。
写在最后:综上来说,虽然按照“每天存款1元,之后的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存1元”的逻辑,一年后可以攒下6.6万元之多,看似简单,但却非常难以实现,如果年均没有20万的收入,按照平均消费支出的水平来看,几乎是很难实现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真的可以实现每天多存一元,365天后有66000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先总结一下,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我先说一下,这是可行的,理论上说。每天多存一元钱,我们可以推算一下,第一天一元,第二天两元,看起来的确很轻松。可是,我们可以说一个故事,你就懂了这有多难!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臣子立了功,让皇帝很高兴,皇帝想要奖赏他,问他想要什么,这位官员也没要别的,就说只要米,把他放在棋盘上,每一个格子比上一个多放一倍,听起来也很少,可是再具体推算一下。到了第四五十的格子的时候,一个格子可是要放成千上万粒大米,下一个还要比这个翻倍。可以想象,有多艰难,不说格子放不放得下,国家的粮仓有没有这么多还要两说!
再回到存钱的这个问题,假如说到了第一百天,那就需要多少钱呢?
显而易见,还是不难的,答案是一百!这听起来也不难?如果到了第三百天,那个数字就更艰苦了,那可是三百!这个数字就不少了,换算一下,可是相当于月工资万元啊!这个水平就很好了!
但是,如果只是说,一天三百元还好说,但是扛不住累计加啊!
如果我们从两百元开始算,实际上也有一百天,都是每天必须要赚两百块,再加上那些零头,每天可是需要存两百多块钱,这种就比较困难了,在到了三百这一阶段,每天需要赚三百多块钱。相当于一个月入将近一万元的人,每天不吃不喝攒出来的钱!那你还觉得容易吗?
所以这个问题,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不过可能刚开始几十天比较容易,越久越困难,到了最后,是比较艰难的!
不过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决心存钱,如果真的有这个能力,每一年存下来的钱还是比较可观的!
真的可以实现每天多存一元,365天后有66000吗?
我们先通过数学计算一下,从1元开始,每天多1元,那么,一年按照365天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1+2+3+4+.....+365,这是一个等差数列相加,利用公式,(365+1)*(365/2)=66795,准确来说,应该是66795元。要想知道,能不能实现,其实就很简单了,就看你自己的收入如何,你的支出消费如何。不管你是一次性存钱,还是按照1+2+3+4+.....+365的模式存钱,最终,你一年必须要有66795元的存款,那么重点就不再是存款方式,而是存款金额了。我们来看看现实当中,我们现在不说平均收入,就说普遍收入,普遍大多数人的收入在5-6K,就算6K,一年就是6000*12=72000元,72000>66795,但是实际差距不多,72000-66795=5205,平均到每个月,也就是5205/12=433.75,去掉存款,你每个月实际上可以自由支配的只有区区433.75,在现在这个高消费社会,一个月433.75干不了什么,基本活不下去,所以说,如果你能够在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情况下,一年能够有66795元剩余,那么,这个结果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说,你总收入就达不到这么多,那这就是天方夜谭。
真的可以实现每天多存一元,365天后有66000吗?
我先给你算一笔账,你就知道了,就按照一年365天算给你看,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一直到第365天,就是365元,那么,按照这样的等差数列相加,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利用数学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很快就算出来了,(365+1)*(365/2)=66795元,我们先忽略掉存钱的过程,最终目的是66795元,也就是说,我们一年到头,去掉各种开支,年底最后一天,需要有这么多钱是纯储蓄,可以随便自由支配挥霍的。那你看看现在的大众收入在多少,就算是一线城市,拿我在的深圳来说,虽然说,平均工资上万,但是,平均工资不代表大众工资,我简单举个例子,有3个人,其中一个月年薪100万,两个人年薪10万,那么三个人的平均年薪是120/3=40万,那么大众收入是看人数多的工资普遍范围,在这三个人当中,两个10万年薪的就是大众收入,也就是说,低于平均工资40W的人数还是要多的,简单来说,穷人比富人多,在深圳,我敢说,大众收入月薪在6-7K,就拿7K来算,一年7*12=84K,也就是8.4W,但是,你还要去掉一年的各种开销,我相信,你年底能够存下来的估计只有4W左右可以任意挥霍的。再来回到你这个问题,按照你的存钱方式,一年存66795,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只有少数富人可行,普通打工人很难,并不是说不想,而是根本没这么多钱存。
真的可以实现每天多存一元,365天后有66000吗?
发明这个存钱方法的人真的是“天才”,算法上肯定没错,只要坚持下来确实有这么多。但是,只要细算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方法简直就是扯淡,月薪低于两万不可能坚持下来,对于我们这些月入五六千的芸芸众生来说想都不要想,上百那个月就坚持不住,后面的就更不用提了。
真的可以实现每天多存一元,365天后有66000吗?
如果每天多存一元,完全可以达到66000元,但是真的执行下来,会很难,我们来分析一下。
按照此方法进行存款,每月(按每月30天计算)需要的钱数如下:
第1个月:(1+30)×30÷2=465元
第2个月:(31+60)×30÷2=1365元
第3个月:(61+90)×30÷2=2265元
第4个月:(91+120)×30÷2=3165元
第5个月:(121+150)×30÷2=4065元
第6个月:(151+180)×30÷2=4965元
第7个月:(181+210)×30÷2=5865元
第8个月:(211+240)×30÷2=6765元
第9个月:(241+270)×30÷2=7665元
第10个月:(271+300)×30÷2=8565元
第11个月:(301+330)×30÷2=9465元
第12个月:(331+360)×30÷2=10365元
合计:64980元
以上数据是按360天来计算,按照365天算的话,完全可以达到66000元。
如果我们月薪是5000元的话,估计坚持到第三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月薪10000元的话,可能坚持到第8个月,就无法坚持了。
……
综上所述
按照这个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有几个现实的问题,很难坚持下去:
1.工资的增长赶不上我们存款的速度;
2.如何做到坚持下去?
所以,方法很好,但是不现,没有可操作性。
彩蛋:
不如我们拿出工资的10%用于投资或存下来,每个月的工资少这么多,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大的压力;当我们工资增长的时候,拿出增长部分的50%用于投资或存下来,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
按照此方法进行操作,会比上述方法更有操作性,运用起来会更简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