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大数据杀熟”无孔不入,可以这么说,只要你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只要你在线上消费,那么一定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不信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早在2018年的时候,一天我和朋友在我家中小聚后外出,我们使用同一个打车APP在同一个地点定位同一个目的地,选择的乘坐车型也一模一样,他手机显示出的定价是32元,而我是36元。为什么?因为我经常打车来往两地,在APP的定义里,我被定义为“熟客”,吃定我了。
还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是别人做过实验的,用4部手机定同一家酒店的同一间客房,4部手机中有两部显示的价格是699元,另外两部手机中一部显示价格是661元、一部显示720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显示720元的哪部手机是最高档最贵的手机,显示661元的那部手机是最便宜的智能机。你能说这是巧合吗?平台有意无意地向消费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使用高档手机的都是有钱人,价格定贵一点”!
这种“杀熟”的现象并不稀奇,或者高价把产品卖给老用户,或者对手机价格进行分析,对使用高档手机的“有钱人”进行高定价。央视就曾经报道过,在同一家购物平台的同一家店铺,两个不同的账号买同一件商品,注册12年的、经常购物消费的那个账号比刚注册没多久的普通账号多花25块钱,这就是“看人定价”。而企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新用户的粘性,慢慢养成老客户后再杀熟,一波一波的割韭菜,谁都避免不了。
还有另外一种“杀熟”的现象,比如我和朋友同时想买一双跑步鞋,我在电商平台买鞋时经常浏览一些价格较便宜的鞋子,超过1000元的基本都不会点开看,这时候平台在了解了我的购买能力后,总是向我推荐价格较便宜的鞋子;而我朋友购买力较强,1000以下的鞋子从来不看不买,平台就向他推荐价格较贵的鞋子。这种现象我已经发现了不是一次两次了,购物平台向我推荐的T恤衫的价格都在100元以下,确实符合我的购买力,而我向我朋友推荐的T恤衫的价格都在300元左右,这难道是巧合?
“大数据杀熟”在业内也不是一个避讳的话题,曾经就有记者采访过一个购物网站的程序员,程序员说他们可以做到每个消费者打开的购物网站首页都是不一样的,商品是精准推荐、价格是精准定位,几乎是“千人千面”、“量身定制”。
“大数据杀熟”再不整治就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央视曾直截了当地批评过“大数据杀熟”,直言“杀熟就是宰客,杀熟就是恃强凌弱,杀熟就是商业欺诈”。
同时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立法整治大数据杀熟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8月20日,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部法律针对日趋严重的大数据杀熟和过度采集用户信息的现象做出了约束:
第一,明确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不能被电商等平台用作商业盈利;
第二,禁止过度采集用户信息,采集范围应该做到最小、保存时间应该做到最短;妥善处理个人敏感信息;
第三,严禁大数据杀熟!
第四,个性化广告一律不得强制推送;
写在最后:在之前,虽然平台有“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但是一方面维权难,消费者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维权;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这两方面都使得“大数据杀熟”现象肆意生长、蔓延开来。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审议通过和即将实施,未来各网站、APP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予以约束,同时广大消费者也有了维权的依据。只有真正做到“有法有罚、违法能罚”,才能有效对个人信息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保护。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给你打个比喻你就明白了。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在追求这个女 生时,各种关心,各种哄开心,各种买礼物。追到手成为男女朋友时,就要比追到前要差一下,万一以后结婚了生小孩 ,那又要差很多,到时就是女的在家做家务带小孩 。大数据杀熟就是没有框住你前,各种补贴各种优惠,让你爽到底。框住你以后,就开始各种套路你了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不关我事”,滴滴、携程、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等齐声说道。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大数据杀熟就是利用大数据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判断用户的爱好、消费习惯、地理位置,并且进行歧视性定价。
根据央视报道,大数据杀熟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手机与安卓手机的用户消费同一件商品的价格就不同;
一种是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场所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
一种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差异定价,比如,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平台认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就越强。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对过往案例进行过分析复盘,发现常被大数据“收割”的人群,一般是三类目标用户。
首先是高消费用户。
复旦大学一名教授2019年曾用一年时间带领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实地调研,收集打车样本。结果显示,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的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
其次是活跃用户。
由于技术更新很快,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对不同的消费者展示出不同的消费价格。正常情况下,平台上那些重复购买的用户,往往很少去“比价”,属于对平台信任感更强的人群,有的互联网平台就会针对这种用户进行“杀熟”。
第三是会员用户。
消费者加入会员的目的是想得到更大的优惠,但有用户发现并不是这样。部分网络平台给会员的价格会比非会员更高。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朋友在平台工作多年,他告诉我大数据杀熟其实是一种精准营销行为,几乎所有用户都被杀熟过。
去年由于特殊原因,为了保证安全,所以我出去上班就没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是选择搭乘顺风车出行。所以我便成为了某平台的常客,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打顺风车,而系统也记住了我的默认出发点与终点,让我每次打车都十分顺利,当时我还觉得这个系统很不错,相当人性化。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出去应酬,喝的有点多了,回到家里,困意涌来,而手机又没有电了,于是我便告诉妻子,让他帮我打上一个第2天的顺风车。到了第2天晚上,我回到家里,妻子对我说,让我抓紧时间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打一次顺风车要31元,太贵了。
我一听,有点儿奇怪,因为在我印象中,我每次搭顺风车去单位,都要花34元钱,于是我去查看了妻子的软件,起点和终点都完全相同,但是价格确实不一样,我以为是妻子有优惠券,但是经过检查,发现也确实没有,于是我同时用我的手机和妻子的手机预约顺风车,结果我的手机显示34元,妻子的手机显示31元,很显然,用我的手机打要贵了一些。
后来我也听说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于是找到了在某个平台工作的朋友,问他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他告诉我确实是这样,而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一种精准营销, 类似于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报价,很多公司的平台都在这样做,因为这样可以多赚不少钱。
大数据杀熟的方式1.摸清用户消费习惯,偷偷加价。这种方式是最普遍的一种杀熟方式。主要是通过用户的消费习惯,对用户必需或者经常需要购买的商品进行加价处理,从而达到多赚钱的目的。像我这种情况,就是对顺风车产生了消费习惯,系统认为我几乎每天都要搭顺风车,判定我离不开顺风车,于是在我预约顺风车的时候,偷偷加价一点,一般情况下也是看不出来的,积少成多,公司也就能多赚钱。
再比如有人喜欢吃车厘子,每个星期都要吃,而且是从一个平台订购,于是平台在显示车厘子价格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浏览时高一些,但是用户因为刚需,每周都要吃,所以贵上那么几元钱,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水果的价格是有浮动的,这也是很正常的。
2.监控用户需求,精准推送商品。我们是不是经常有疑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到了某件商品,没过多久,平台的相关推送就会到来。比如我们在聊天中提到想买一件卫衣,过一会儿我们浏览各个网页或者平台的时候,就会有卫衣的广告推送过来,而且看起来还很划算,还有优惠券之类的,于是我们就买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杀熟。
平台或者软件通过手机权限,获取了我们的聊天或者短信记录,知道了我们的需求,于是精准推送我们需要的商品,这样用户就会有兴趣浏览,这个时候再推送一些优惠券,让用户产生一种比较划算的心理,这样就可以促进消费的可能,进而达到赚钱的目的。
3.提升用户消费观念,推荐替代品消费。这种方式的道理也是很简单的,那就是用贵的商品,来替代便宜的商品,这样平台或者企业就能够多赚钱了。为了让用户选择更贵的商品,于是采用重复推送的方式,来给用户洗脑,提升用户的消费观念。
比如,有用户每周都要吃牛肉,但是选择的都是比较便宜的牛腩,平台获知了这一信息,然后采用重复不停的推送方式,向用户推送雪花牛肉,由于雪花牛肉也是牛肉的一种,因此用户兴趣很大,经过长时间的推销洗脑,用户就很容易产生想购买尝试一下的欲望,于是便会去购买更贵的商品,进而达到了促进消费的目的。
如何避免被大数据杀熟1.使用不同账号或手机进行消费。平台以及企业判定用户消费习惯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手机以及相关平台账号的消费记录来进行分析的,所以只要我们经常更换账号或者手机,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消费,这样系统就很难判定我们的消费喜好以及习惯,这样就很难对我们进行大数据杀熟。
2.对于推送广告保持平常心。上面也提到了,很多大数据杀熟的方式都是要通过推送广告的方式来进行洗脑,那么我们对于这些广告上的商品,要保持一个平常心,避免很快的陷入其中,即便需要购买,也可以在别的企业及网站比对一下商品价格,确保自己购买的商品价格比较合适,再进行购买。
3.限制应用的某些权限。很多平台及手机应用都是通过一些权限来获取用户信息的,比如图片,记录,以及麦克风等。只要限制了应用使用这些权限的权利,他们就无法获取我们的用户信息,自然也就不能对我们进行精准的推送以及杀熟了。
被大数据杀熟了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大数据杀熟并不会杀掉太多的金额,一般可能也就会贵几块钱,或者十几块钱,所以很多人可能也就吃哑巴亏了,但是比较简单以及有效的做法是,先截图保存证据,比如用两个手机上不同价格的证据,然后马上致电相关平台或者网站,告诉他们这个事实,让他们迅速处理,一般情况下平台都会立刻处理,给予我们相应的补偿。
另外还要多说一句,按照朋友的说法,大数据杀熟其实是一种精准营销,这么说也没有问题,因为无论怎样加价,最后都是明码标价的,只要没有隐瞒或者隐形消费,那就是合法的,就像我们出去买菜,卖菜的人报价经常会不一样,或者砍价的结果经常会不一样,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要想避免损失,还是要从自身提高警惕。但是如果是不合理的收集用户信息及隐私,那就是别的问题了。
结语大数据时代,各种平台以及应用带给我们生活很大的便利,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让我们的隐私暴露无遗,所以,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提高警惕,避免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发生了相应损失,及时报警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央视新闻痛批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经营者运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信息,将同一商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从而获取更多消费者剩余的行为。
虽然社会上对于大数据杀熟是对是错的争论有正面也有负面,尤其是在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杀熟也不是什么坏事,杀熟了,商家就以较低的价格为“生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增进了社会福利。但我个人更加同意骆教授(复旦大学EMBA教授)给出的判定大数据杀熟对错的观点。骆教授认为:“判断杀熟是否非法关键是看商家在“杀熟”的时候,是不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故意隐藏了价格信息,让熟客在信息严重缺失的条件下做出“自以为是”的决策。”这种隐藏信息的做法就相当于让很多消费者受到了欺骗和愚弄。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是有道理的!
所以消费者应该拥有知情权,了解企业的定价策略和促销方式,消费者就能自己评估,然后选择平台和商品。我回答的很多观点来自我最近听到的复旦大学EMBA骆品亮教授的讲座,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是有道理的,值得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